王厚宇+++劉振永
黃君璧(1898—1991年),本名韞之,別名允瑄,號君翁、君璧,室名白云堂。廣東南海人,是中國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早年喜愛漸江,中年仰慕夏圭,曾臨摹古代名畫數(shù)百件,對傳統(tǒng)繪畫下了很深的工夫,曾任中央大學和國立藝術??茖W校教授。1949年后到臺灣,擔任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和張大千、溥心畬被稱為“渡海三家”。張、溥去世后,黃君璧獨執(zhí)臺灣中國畫壇牛耳,成為唯一的領袖人物。作品長于飛瀑流泉、風帆、霜林。筆墨氤氳,水意蒸融,蒼勁有力,氣勢雄壯,是海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山水畫大師?,F(xiàn)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山居讀書圖》和《策杖尋幽圖》就是他的作品。
《山居讀書圖》,縱85厘米,橫28厘米,設色紙本。此圖風韻典雅、意境幽深,以干濕濃淡不同的墨色描繪遠近兩山。遠山蒼茫混沌,山嵐浮動,中有瀑布奔流而下,恍如雷霆萬鈞,注入深淵。近山兩峰對峙,右高左低,山勢巍峨,雄偉壯觀。峰上林木蒼翠,枝葉紛披,描繪了錦繡江南的美好景色。右峰頂端有樹二株,上下并立。上為雜樹,偉岸挺拔,蓊郁淋漓;下為蒼松,偃仰崢嶸,一派君子風范。峰腰有樹二株,左為闊葉雜樹,枝繁葉茂,生意盎然;右為楓樹,紅葉似火,燦若煙霞,美輪美奐。這是深秋才有的紅葉,表明時令已是秋天。兩峰之間,一條急流穿澗而過,歡快跳躍,匯入清潭,流出畫外。這是從遠山瀑布中所流出的泉水,從而使遠近兩山氣脈相連。急流之上,一座高腳屋宇依山而立,屋下流水湍急,在立柱和山石間洶涌澎湃。屋為木欄式的多開間瓦房,中為通道,外有走廊,兩端坐落于山腰,和兩山相連。此時,屋內有一藍衣青帽的老者,正手捧書本,站立在屋外走廊之上,似在讀書,又似在朗誦詩篇。居此屋宇,低首可觀泉水奔騰,舉首可見瀑布飛湍,屋外就有紅葉美景,出門就是巍巍青山。因此,這里盡是可行、可游、可居、可觀之景,風聲、鳥聲、瀑聲、泉聲聲聲相連。幽口之上,瀑泉之下,本是文人雅士的幽棲之所。在此讀書,身居深山而志存高遠,故心馳神往,生趣盎然,反映了作者是一位有志于林泉的高雅之士,擬搜集美景狀寫江山。實際上,作者作此畫時正隱居于嘉陵江畔,筑飲綠軒為其作畫之所。因此,此畫雖不是其定居重慶嘉陵江畔的寫照,但也反映了他當時的理想,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
黃君璧提倡寫實主義,以自然為師,以自然景物為寫生對象,力主融合中西方藝術。因此,他所畫山水結構嚴謹,更接近真實的自然山川??v觀此圖以縱取勢,開合自然,景界清闊,結構簡潔而氣勢磅礴。畫家別出心裁地拉高山石與瀑布的比例,仿佛以一種較低的視角觀察山勢,從而令其氣勢宏大又富有情趣。從筆墨上講,此圖遠山以淡墨寫之,染以淺赭,使其朦朧迷茫,如入天際。而近山以重墨寫之,染以花青,使其厚重堅實,富有層次。苔點用渴筆皴擦,使其蒼茫秀潤,精微而富神韻。特別是大面積的渲染手法,形成了水意蒸融、渾厚樸茂的風格,有宋人風范。圖中瀑布以“勾線直瀑法”畫出,筆墨細膩,狀如白練。圖中流水用狂草式的勾水法,老辣勁健而富有動感。圖上的松樹以濃墨寫之,染以花青,使之蒼勁矯健,勢若游龍。而雜樹以濃墨寫干,花青點葉,縱橫交錯,生機一片。為了表現(xiàn)秋山紅葉,畫家直接以朱砂點葉,呈現(xiàn)出一派秋日層林盡染之美景。圖中屋宇信筆為之,不用界尺,然整飭嚴謹,不失規(guī)矩。圖上人物形象雖小,但筆精色妙,高古脫俗。畫上題款曰:“伯璞先生方家雅屬并請證之,癸未春,時客渝州,黃君璧。”旁鈐“黃氏”朱文印、“君璧”白文印。右下角鈐“徐氏”收藏章。此“伯璞先生”即受畫人和收藏者徐伯璞,是著名書畫家和書畫收藏家,時在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故和黃氏相交和相知。此“癸未”為1943年,時黃氏在重慶國立藝專任教。因此,此作是黃君璧先生1943年春天畫贈徐伯璞的作品,充分反映了畫家的造詣和功力,是黃君璧風格形成后的作品。
《策杖尋幽圖》,縱84厘米,橫28厘米,紙本。此圖是作者難得的水墨山水畫。畫家以質樸的筆觸,上寫遠山、近水、洲渚、土路、林木等平凡小景,淋漓盡致,別有特色。其遠山是畫面中的層巒疊嶂,逶迤連綿,直上云天。近水是畫面左側的一湖碧水,水勢浩瀚,直抵山根。洲渚是畫面上的崗阜沙洲,蜿蜒曲折,犬牙交錯地分布于湖泊右岸。崗阜上林木莽莽,蘊藏著無限生機;樹端白云繚繞,給人以空靈飛動之感。沙洲上水草尖尖,似剛剛露出的嫩芽,表明時令是在春天。其土路是畫面近景中的林間小道,它左臨湖水,右為坡地,路面平坦,自左下角向右上伸延。路旁野草初露,篁竹蒼翠,并有六株雜樹,或高大挺拔、郁郁蒼蒼,或蒼勁奔放、枝葉初展,給人以清曠、幽靜之感。此時一位古裝高士,衣袂飄飄,正策杖沿路前行,或尋幽探勝,或問學訪友,表現(xiàn)了文人雅士優(yōu)游山林、怡然自得的情趣。
此圖采取深遠畫法,筆墨清新,布局雋雅,結構簡潔而虛實相間。在構圖上,畫家采取半圓式的構圖法,使山環(huán)水繞,意境幽深。在筆墨應用上,此圖由畫家常用的圓勁中鋒變?yōu)橘妊鲎匀绲膫蠕h,筆墨潤滑,工寫兼?zhèn)淝液啙嵪淳?。此幅畫面上筆墨干濕濃淡上都顯得暢情達意,山水空間推近及遠。為了表現(xiàn)樹林的深度,作者利用虛實關系拉大了空間。他不但在這片樹林的后面用淡墨畫了類似的樹木,還以白云繚繞來加強縱深,極富層次美感。畫家的用意顯然已不為山石皴法及樹叢的出枝布葉所拘,而是著眼于云氣脈絡和氤氳氣氛,從中明顯看出嶺南畫風對他的影響,從而融會貫通而形成自家特色。畫上落款為“伯璞道長兄屬畫,久無以應。今過訪白云堂,率筆寫此奉呈教正,君璧時客金陵,丁亥冬?!毕骡j“黃氏”朱文印、“君璧”白文印,右下角鈐“白云堂”堂號章。此“伯璞道長兄”即為前文所說的徐伯璞,時在國立戲劇??茖W校任職。“丁亥”為1947年,時黃氏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據(jù)徐伯璞先生生前回憶,1947年的冬天,徐氏到中央大學辦事,事畢順訪黃氏白云堂并向其索畫,黃氏說:“以前給你畫過有色的,現(xiàn)在再給你畫張水墨的?!边呎勥叜?,頃刻之間就完成此圖。因此,此圖雖似逸筆草草,但筆墨華滋,立意高古,讓人從中感到古拙和曠達,是一幅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