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安徽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從語境的三個層面探析翻譯的得體性
李俠
(安徽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為了更好地把握原語的目的功能譯出得體的譯文,本文從語境的三個層面,即交際過程、語用行為和符號交際,探析如何在每一個層面取得翻譯的得體性,實現(xiàn)兩種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等值。
語境;交際過程;語用行為;符號交際;得體性
英國語言學家貝爾認為,語言既是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義、文字等有各種特征的代碼,又是運用不同代碼形式傳遞信息的交際系統(tǒng)。翻譯中,譯者必然要面臨抉擇:保持兩種語言形式等值還是與語境相關(guān)的交際功能等值,要兩者兼顧,譯者需要清楚翻譯的目的及達到目的的語言功能。[2]對此,翻譯界學者們提出了多種兩者兼顧的方法,如:增詞法、減詞法、分譯法、反譯法等。哈提姆與梅森認為,交際過程、語用行為與符號交際是交際的一套程序,譯者在其中起著跨語言文化媒介的作用,譯者的語言是否得體取決于其是否清楚原語的目的功能并有效地將其轉(zhuǎn)換成目標語。[4]對語境的三個層面,即語境的交際過程、語用行為和符號交際進行分析,有助于譯者更好地把握原語的目的功能從而譯出得體的譯文,本文在此三個層面進行探析。
1.語境的交際層面。語境或“語言情境”,狹義上指具體的上下文(context),廣義上指言語交際的社會“情境”(situation),即與言語行為有關(guān)的時間、地點、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這些因素有歷時作用,也有共時作用。[7]語境的交際層面即韓禮德語篇分析模式的語域(Register),主要考慮語境中三個因素:正在發(fā)生的事(語場)、交際者是誰及其基本情況(語旨)、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語式),也就是情境語境,其與語篇發(fā)生的情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人們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使用符合特定情境的語言。[5]在翻譯中,譯者要分析原文話語的主體范圍、話語參與者及其關(guān)系、話語的文體風格及功能用途等,以便在譯語中選擇接近原文風格的語言,取得翻譯的得體性。例如下面一段一般性的英語敘事故事,基于語境和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可以譯成三種不同文體風格的漢語:
My sister,who is twenty-four yearsold,gotmarried this spring.The wedding ceremony,which lasted more than an hour,took place in a local church with a history of two hundred yearsold.The church looked beautifulas itwas decorated with many flowers.Relatives filled the church and they all looked happy.[8]
譯文一:家姐年方二十有四,今春出閣?;橐龃蠖Y于本地有200年歷史之教堂舉行,歷時一個多小時。是日,教堂鮮花簇簇,煞是美觀。親屬們觀聚教堂,不亦樂乎。(正式書面語體,有文言文風格)。
譯文二:今春結(jié)婚的,她的喜事是在俺當?shù)匦℃?zhèn)一個教堂辦的,花了一個多鐘頭時間。教堂有200年歷史了,那天擺了很多花,好看極了。俺親屬們都來了,把教堂擠得滿滿的,他們都為俺姐高興。(非正式,口語語體,兼有地方語言色彩)。
譯文三:姐姐二十四,今春結(jié)婚?;槎Y在一座200多年歷史的教堂內(nèi)舉行,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教堂裝點著很多美麗的鮮花,親屬們歡聚一堂,為姐姐高興。(普通語體)。
2.語境的語用層面。語用價值體現(xiàn)在翻譯中,要求譯者考慮譯語在文化、文體和文字方面的可接受性,明確為誰而譯。譯語在忠實傳達原作內(nèi)容的同時,能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
從語境的語用層面考查翻譯的得體性,主要指以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篇分析的工具來衡量譯文的得體程度,因為同一個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表達不同性質(zhì)的言語行為,產(chǎn)生不同的譯文,譯者需要對語境有充分的領(lǐng)悟才能準確翻譯。根據(jù)特勞格特和普拉特觀點,言語行為可分為六類:表述性、表情性、判斷性、指示性、承諾性和聲明性。[6]譯者可以基于此六類言語行為對語篇的目的功能做出判斷以決定合適的譯文。例如:一個五位家庭成員均屬豬的家庭愛豬至極,收藏了許多造型別致的小豬玩具,某天家有客人,打趣數(shù)豬,可客人總也數(shù)不準,最后說:“原來如此,你們一家都是豬,哪里數(shù)得清?。 贝司浠谝陨狭愌哉Z行為理論可有三種譯本:
譯本一:That's it!There are too many pigs to countasallyour family are pigs.
(表述性:陳述事實現(xiàn)狀)
譯本二:Oh,we see.So many pigs you've got! How canwe count them correctly?
(表情性:表示羨慕、感嘆)
譯本三:So it is.All your family are pigs.That’swhy it’s toohard forus to count.
(判斷性:進行評價與判斷)
以上三種譯文哪一種最得體取決于當時客人說話的語境,如果只是陳述主人家豬多得數(shù)不過來,用譯本一;如果羨慕、感嘆主人家玩具豬之多,用譯本二;如果對諸多玩具豬進行評估、判斷,且捎帶開主人家成員都屬豬的玩笑,用譯本三,最好追加附注“They joked”.因為在漢語文化語境中,“你們一家都是豬”含有罵人愚蠢的聯(lián)想意義和比喻意義,如果不結(jié)合語境追加附注,直譯成“all your family are pigs”不僅很難傳達原文調(diào)侃、幽默的感情色彩,反而會理解成令人不愉快的話語。
貝克認為,在語用層面,譯者面臨的挑戰(zhàn)不是對原文本身的理解,因為很多情況下,直譯即可表達原文大意。翻譯的關(guān)鍵是如何傳達原文蘊含的意義,特別是翻譯違反交際原則的語篇,譯者要根據(jù)會話語境,對不連貫或無邏輯性的話語做出解釋。[1]例如:“to steam ahead”原意為“借助蒸汽的動力前行”,而在翻譯“Mrs Gandi steamed ahead”中,結(jié)合Gandi正參加大選這一語境,譯成“甘地夫人在大選中進展很快”更得體。
3.語境的符號層面。根據(jù)韓禮德理論,符號交際涉及從詞、文本、話語到語篇體裁的各部分。[5]從符號層面考慮翻譯的得體性要求譯者遵循譯入語的語言組合規(guī)律,尋求最得體的語言表達符號。
詞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承載著譯文的整體信息,詞的選用決定著譯文的質(zhì)量和風格。如何衡量譯文用詞是否得體,克魯斯提出的四種詞義值得借鑒。[3]首先,依據(jù)詞的命題意義判斷譯詞正誤,如:“cat”譯成“貓”,譯成“狗”則錯。其二,依據(jù)詞的表情意義體現(xiàn)交際者的感情態(tài)度,如:“小孩”,譯成“kid”,口語、非正式色彩較強,含有“鄉(xiāng)下野小子”之意,譯成“child”則是中性表達,幾乎無感情色彩。其三,用詞的先設(shè)意義來衡量詞與詞搭配是否得體。漢英翻譯中,多數(shù)場合下一個單詞可以根據(jù)其含義自由搭配,然而,在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搭配中,同一個詞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和搭配要求,如:“一群”,在漢語中可以與許多名詞搭配,構(gòu)成“一群螞蟻,一群魚,一群人”等。在英語中,則要服從其搭配習慣,分別譯成:“a colony of ants,a school of fish,a group of people”;“油膩的食物”,譯成“heavy food”;“diligent”通常修飾人而不修飾物,“a diligentboy”得體,“a diligent tree”在常識中被視為不得體搭配,除非用于非現(xiàn)實的語境中。其四,根據(jù)詞的呼語意義判斷源于方言或語域的語言變體導(dǎo)致的用詞差異,如“公寓、電梯”,美國人用“apartment,elevator”,而英國人用“flat,lift”,漢譯英時要根據(jù)使用語境選擇得體譯語。[7]
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同樣體現(xiàn)在漢、英句子和語篇方面,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漢、英在語序、結(jié)構(gòu)、簡潔程度、抽象和具體等差別,使用符合目標語習慣的表達以取得譯語的得體性。例如,以下例1、例2中,漢英語序完全顛倒:
例1:在全球經(jīng)濟事務(wù)中,中國應(yīng)繼續(xù)保持一個積極而充滿活力的力量,我堅信這是符合我國利益的。
譯語:I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matters.(百度文庫)。
例2:Itwas very disappointing that Ihad to put off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Europe on June,2nd.
譯語:我本打算六月二日去歐洲旅游,后來不得不推遲,對此我很掃興。
科學翻譯學三大原則認為,由于民族文化差異,雙語翻譯時,如果在語用價值、語里意義、語表形式方面出現(xiàn)矛盾,遵循“語用價值優(yōu)先,語里意義次之,語表形式第三”的原則。[9]
“語用價值優(yōu)先”強調(diào)譯語在傳達原語內(nèi)容的同時兼顧其可接受度,即:考慮為誰而譯,把譯語讀者放在首位。首先,考慮譯入語文化的可接受度。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10]
翻譯成“約翰可靠,因為他不吃魚,并且玩游戲”,譯語讀者很難理解原語的全部信息。實際上,此句源于英國歷史文化上的宗教斗爭,舊教規(guī)定星期五齋日只許吃魚,新教徒在齋日不吃魚以示對新教忠心;“玩游戲”則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因而,應(yīng)譯成:“約翰可靠,因為他忠誠而守規(guī)矩”。其次,由于同一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需要不同的譯文才會得體,翻譯時還要考慮譯入語讀者在文體和文字方面的可接受度。
“語里意義次之”強調(diào)譯語內(nèi)容的意似。要求譯者在考慮接受者及接受語境的條件下,盡量忠實翻譯原文信息內(nèi)容,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詞語或語序結(jié)構(gòu)等形式,內(nèi)容第一,靈活變通,用最接近譯入語習慣的表達取得譯語的可接受度,讓譯語讀者一看就明白。增譯、減譯、變譯、摘譯等是兼顧語里意義常用的翻譯手段。例如:
70 is the highestmark he gives students,that’s why the professor is called Mr.Tiger.
譯語:那個教授給學生的最高分也就是70分,叫他“老虎先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語表形式第三”要求首先兼顧語用價值和語里意義,語表形式次之,因為在翻譯中語用價值和語里意義決定語表形式,即原文是什么風格、語體,譯文也應(yīng)該緊扣原文的風格和語體;形式服從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
成功的翻譯不僅要從詞、句法和語義方面考慮最佳譯語,更重要的是要考慮不同語言使用者由于文化背景、社會心理、思維方式、知識結(jié)構(gòu)等非語言因素而導(dǎo)致的言語習慣差異和交際場合,得體地把原語轉(zhuǎn)換成譯語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谡Z境的三個層面對譯語的得體性進行探析,有助于譯者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
[1]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2]Bell,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3]Cruse,D.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Hatim,B.&I.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0.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Traugott,E.C.&M.L.Pratt,Linguistics for Studentsof Literature [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tch,1980.
[7]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8]黃偉新.關(guān)于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的得體性[J].廣州外國語學院學報,1992,(1):23-26.
[9]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al Appropriatenes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text
Li Xia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to achieve translational appropriatenes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the appropriatenes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text: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 communicative transaction,pragmatic action and semiotic interaction,to realize formal correspondenceand functionalequivalence in communication.
context,communicative transaction,pragmatic action,semiotic interaction,appropriateness
H315.9
A
1674-0416(2015)04-0121-03
[責任編輯:王靖宇]
2015-04-15
本文系安徽建筑大學2013年教學質(zhì)量工程項目“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漢英翻譯能力的策略與實踐”(編號:2013YX15)的研究成果。
李俠,女,1962年生,安徽潁上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