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滋味”說與佛教:基于對新材料的考查

        2015-04-14 15:50:03徐世民
        江西社會科學(xué) 2015年10期
        關(guān)鍵詞:鳩摩鐘嶸羅什

        ■徐世民

        二、《大哀經(jīng)》等佛教著作中的以“味”論文

        在以往的研究中,論者在論述“滋味”來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現(xiàn)象,即由陸機《文賦》中的“遺味”直接過渡到鐘嶸或者劉勰的“味”論,而對于佛教著作中以“味”論文的案例卻鮮有提及。在鐘嶸和劉勰之前的佛教著作中,這種以“味”論文的例子并不少見。

        這首先以西晉竺法護所譯 《大哀經(jīng)》中的“滋味”最為典型。經(jīng)中敘述如來說法:“發(fā)言和雅,其聲柔軟,音響香美,擇言徐語,舒緩時出,辭章粲麗,滋味具足?!保?](P437)由這句話可以看出,這個“滋味具足”是如來語言“柔軟和雅,節(jié)奏舒緩,辭章粲麗”的結(jié)果。而佛陀所說的語言其實就是文字。如西晉無羅叉所譯《放光般若經(jīng)》中云:“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善于諸法、善于文字已,教化眾生。如來說法不離文字,諸法亦不離文字?!保?](P127)因此,經(jīng)中佛陀語言的“滋味”,有聲有色有節(jié)奏,其文學(xué)特征與后來文學(xué)理論中的“味”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說,《大哀經(jīng)》中的“滋味”是我國以“滋味”喻文的開始。

        僅“以‘味’論文”而言,較早的還有與竺法護同時的夏侯湛和陸機。據(jù)《出三藏記集》等書所錄,竺法護(231-308)所翻譯的《大哀經(jīng)》完成于元康元年(291)。而夏侯湛(242-291)的《張平子碑》,據(jù)陸侃如先生考證,其完成于公元287年。[6](P718)至于陸機(261-303)《文賦》的撰成時間說法不一,有“二十歲說”、“四十二歲說”,以及這期間的某一個時段等很多種論斷等,但在二十歲(280)和四十二歲(302)這個范圍之內(nèi)是沒有問題的。從這三者的完成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其一,關(guān)于認為夏侯湛的以“味”論賦論是我國文學(xué)批評中以“味”論文的先聲的觀點是不確切的,其有晚于陸機的可能。其二,這三者提出的時間極為接近。加之我國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曹丕《典論·論文》)的習(xí)慣,因此這三人很難說是誰影響了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以“味”論文的例子幾乎同時出現(xiàn)在西晉時期,這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西晉時期的佛教背景。

        在佛教史上,西晉是第一個大規(guī)模翻譯佛經(jīng)的時期,并出現(xiàn)了很多偉大的翻譯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竺法護。其翻譯大小乘各部類經(jīng)典多達 “一百四十九部”(《出三藏記集·竺法護傳》),而佛經(jīng)中恰有很突出的尚“味”傾向。因此,在種背景下,竺法護的“滋味”論顯然是佛教“味”論的延續(xù),陸機和夏侯湛的“味”論也有受佛教啟發(fā)的可能。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在鐘嶸和劉勰之前以“味”論文的典型案例,大都出現(xiàn)在佛教著作中。

        最為典型的就是東晉僧肇(384-414)《百論序》中的“風(fēng)味”論。其文云:

        百論者,蓋是通圣心之津涂,開真諦之要論也。……論有百偈,故以百為名。理致淵玄,統(tǒng)群籍之要;文旨婉約,窮制作之美。然至趣幽簡,鮮得其門。有婆藪開士者,明慧內(nèi)融,妙思奇拔,遠契玄蹤,為之訓(xùn)釋。使沈隱之義,彰于徽翰。風(fēng)味宣流,被于來葉。文藻煥然,宗涂易曉?!刑祗蒙抽T鳩摩羅什,器量淵弘,俊神超邈。鉆仰累年,轉(zhuǎn)不可測,常味詠斯論,以為心要。先雖親譯,而方言未融,至令思尋者,躊躇于謬文;摽位者,乖迕于歸致。大秦司隸校尉安成侯姚嵩……以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沙門,與什考挍正本,陶練覆疏,務(wù)存論旨。使質(zhì)而不野,簡而必詣,宗致盡爾,無間然矣。[5](P167-168)

        在這段文字中,僧肇用了“風(fēng)味”一詞來形容《百論》的特色。從文中敘述來看,作者認為《百論》“理致淵玄,統(tǒng)群籍之要;文旨婉約,窮制作之美”,是對該經(jīng)極大的肯定。然由于“至趣幽簡,鮮得其門”這少許遺憾,故婆藪“為之訓(xùn)釋”。由此,這“使沈隱之義,彰于徽翰”的對象自然是“至趣幽簡”,而“風(fēng)味宣流,被于來葉”的對象則就是“理致淵玄,統(tǒng)群籍之要;文旨婉約,窮制作之美”。也即“風(fēng)味“的含義就是指語言文字即有“理”又有“辭”。這與鐘嶸反對“理過其辭”的思想一致。又從“文藻煥然”和“質(zhì)而不野”之語也可以看出,有“文”有“質(zhì)”,乃文質(zhì)彬彬之意。這與鐘嶸反對“聲病說”同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又僧肇是東晉時人,乃鳩摩羅什之弟子。從上文“以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沙門,與什考挍正本”的表述來看,該篇序文當約作于此時,即公元404年,下距鐘嶸的“滋味”論約100年。實乃為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案例。

        同樣,在《大智度論》中也有此類表述。該經(jīng)卷四十九云:“‘妙義好語’者,三種語:雖復(fù)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具足,以是故說‘妙義好語’。”[5](P412)意思是說,辭妙而少義味不可取,義理深而辭不妙亦不可取,唯有辭妙義深,即“妙義好語”才是最完美的。這與鳩摩羅什“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高僧傳·鳩摩羅什傳》)之思想完全一致?!笆湓逦怠北恪笆丁?,可見有“味”就必須有文采??梢哉f,鳩摩羅什的這種思想就是鐘嶸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和劉勰的“徒艷繁彩,寡情味之必厭”合二為一。后二位所論與《大智度論》中所論如出一轍。而據(jù)相關(guān)佛教目錄學(xué)著作記載,鳩摩羅什于弘始七年(405)譯成該經(jīng),同樣下距鐘嶸近百年時間。這又是在陸機和鐘、劉二人之間的又一個直接以“味”論文的例子。同樣為“滋味”研究者所忽略。

        此外,東晉道安在《阿毘曇八犍度論序》中也有關(guān)于以“味”論文的表述,文云:“阿毘曇者……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jīng),憲章鞞婆沙,詠歌有余味者也?!保?](P771)此處的“味”,雖然沒有僧肇和鳩摩羅什說明得細致,但是此經(jīng)于建元十九年(383)譯為漢文,在以“味”論文的案例中比劉勰和鐘嶸早了一百多年,也算是此二人至陸機期間的一個以“味”論文的案例。甚至有學(xué)者認為此“余味”與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味”有承繼關(guān)系。[7]

        由上可見,不僅早在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大哀經(jīng)》里就出現(xiàn)了直接以“滋味”喻文的先例,在后秦時鳩摩羅什所譯 《大智度論》和東晉僧肇《百論序》中更有關(guān)于以“味”論文的細致表述,乃至道安亦有“余味”論。從文學(xué)思想觀念上來看,鳩摩羅什和僧肇關(guān)于“味”的表述實在含義上與后來鐘嶸的“滋味”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不能說沒有關(guān)系。當然,由于佛教著作中的這些“味”論在時間上稍晚,數(shù)量上也有限,難免會被有些學(xué)者認為其有受本土文化中飲食之“味”、哲學(xué)之“味”影響的嫌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佛經(jīng)中普遍存在的重“文”尚“味”傾向。

        三、佛教重“文”尚“味”的觀念

        在佛經(jīng)中,雖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著文字”的說法,但并不是徹底否定文字。相反,佛陀為使宣揚佛法更加有效,是非常重視文字語言藝術(shù)的。佛陀“三十二相”之“廣長舌相”的作用就是說法能夠“辯智無礙”,而“梵音深遠相”也是為了能夠更加吸引眾生??梢姺鸾虒φZ言文字藝術(shù)是非常重視的。這種觀念在佛經(jīng)中還有大量更為直接的例子。如鳩摩羅什所譯《大莊嚴論經(jīng)》中云:“處眾師子吼,言辭善巧妙。敷演諸法相,分別釋疑難。能令聽法眾,皆發(fā)歡喜心?!保?](P270)就明確說佛陀巧妙的言辭可以使眾生更容易接受佛法。又元魏慧覺所譯《賢愚經(jīng)》中云:“有一穿珠師,偶到道宕,見于彌勒,甚懷敬慕,即問大德:‘為得食未?’答言:‘未得?!瘜ふ垖w,辦設(shè)飲食,食已澡漱,為說妙法,言辭高美,聽之無厭?!保?](P434)也說彌勒言辭高美,使得聽者不生厭倦之心。不僅如此,為了使得說法更能吸引受眾,除了言辭美妙之外,聲音也要好聽。如《賢愚經(jīng)》中就說眾生“聞佛說法,梵音具足,深遠流暢,歡喜踴躍”[5](P390)。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jīng)》亦云:“又覩諸佛、圣主師子,演說經(jīng)典,微妙第一。其聲清凈,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shù)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保?](P2)在佛經(jīng)中,這類例子很多。當辭美與聲妙完美結(jié)合,文字便有了味道,眾生才能聽得入神。如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雜阿含經(jīng)》中云:“時有尊者毘舍佉般阇梨子,集供養(yǎng)堂,為眾多比丘說法,言辭滿足,妙音清徹,句味辯正。隨智慧說,聽者樂聞,無所依說,顯現(xiàn)深義,令諸比丘一心專聽?!保?](P277)這里說到了“句味”,便具有了文學(xué)意義。而這種“句味”顯然是與“言辭滿足,妙音清徹”有密切關(guān)系的,即辭美聲妙。

        與這種“句味”相關(guān)的,是佛經(jīng)中大量關(guān)于“味”的表述。與中國古代文化類似,佛經(jīng)中的“味”本義也是指“飲食之味”。這一突出表現(xiàn)便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的“味中得上味相”。鳩摩羅什所譯《大智度論》中解釋云:“若菩薩舉食著口中,是時咽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凈故, 名味中得上味?!保?](P91)“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無是相人,不能發(fā)其因故, 不得最上味?!保?](P91)可見,“無上甘露味”是佛、菩薩口中所特有的、自然而生的美味。由此也可看出,佛教并不排斥“味”,只是這種“味”不同于“六塵”之“俗味”,而是“最上味因”,得“味”中之極。這種“甘露味”在佛經(jīng)中隨處可見,佛祖及眾生說法論道經(jīng)常用到。由于佛經(jīng)好譬喻,這種“甘露味”便很自然地由“飲食之味”過渡到了“佛經(jīng)之味”。如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jīng)》中所云:“時舍利弗,聞此偈已,心即開悟,得須陀洹果。爾時目連見舍利弗顏色怡悅,而問之言:‘我昔與汝,先有要誓,若有先得甘露法味,要當相語?!保?](P255)就以“甘露味”比喻佛法之味。又如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jīng)》中云:“爾時,阿難在如來后。是時,阿難白佛言:‘此經(jīng)義理極為甚深,猶如有人行路而遇甘露,取而食之,極為香美,食無厭足。此亦如是,其善男子、善女人所至到處,聞此法而無厭足。’重白世尊:‘此經(jīng)名何等,當云何奉行?’佛告阿難:‘此經(jīng)名曰《甘露法味》,當念奉行?!保?](P743)更是直接說明“此經(jīng)義理極為甚深,猶如有人行路而遇甘露”,因此才“經(jīng)名曰《甘露法味》”。此外,佛經(jīng)中還有“禪味”、“大乘味”、“四諦味”等,此類例子甚多,不勝枚舉。

        而這種“甘露味”又是與語言相關(guān)的。隋那連提舍譯《大方等大集經(jīng)》中云:“彼佛如來所說法要,言辭美妙,猶如甘露,一切聽者心無疲厭?!保?](P242)所謂“言辭美妙,猶如甘露”即直接指出了二者的密切關(guān)系。因此,由這種“經(jīng)味”又自然地延伸到了對“文字之味”的表述。后秦佛陀耶舍譯《佛說長阿含經(jīng)》中亦云:“彼當說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義味具足,凈修梵行,如我今日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凈?!保?](P42)明確說佛陀的語言 “義味具足”。又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中云: “三世一切諸佛所說句味及義,善聞受持,廣為人說。”[5](P631)也說明佛陀的語言不僅有“真義”,而且還有“句味”。只有這樣,才能為眾生所接受。如果佛陀不重視文字語言的運用而徒作枯燥無味的說理,那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有甚者,佛教這種對“句味”的重視甚至到了舍本逐末的地步。如《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中就云:“學(xué)世間論,巧于文字,善于句味,手筆文誦,樂說二乘,隱覆深法,開演雜語,于非器所說甚深法,遠離菩提,安住邪道,是為魔業(yè)?!保?](P663)學(xué)佛者墜入了文字游戲,執(zhí)著于文字,以至于“遠離菩提”?!峨s阿含經(jīng)》中亦有此類記載:“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于此則沒。”[5](P226)可見執(zhí)著于文字的弊端之甚。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佛教經(jīng)典中都有關(guān)于破除“文字之執(zhí)”的論述。但這并不是否定文字,而是為了糾偏,要達到“不立文字,不離文字”的不二宗旨。正是這種“不離文字”的觀念才使得佛教的語言變得有“味”。

        由以上所論可以看出,佛經(jīng)中固有的“味”論數(shù)量眾多,含義豐富。而從歷來關(guān)于“味”范疇研究的著作中及本人所搜集的材料上來看,本土文化中的“味”論不僅在數(shù)量上非常之少,而且含義亦不如佛教之“味”豐富。因此可以斷定,竺法護的“滋味”論當是來源于佛經(jīng)之尚“味”的傳統(tǒng)。鳩摩羅什與僧肇的“味”論亦是如此。在鐘嶸和劉勰之前的本土文化中以“味”論文存在缺失的情況下,佛教著作中卻有幾例文學(xué)含義如此豐富的 “味”論。如果不考慮佛教中的這些“味”論,而認為如此成熟的“滋味”說是鐘嶸在其之前本土文化缺乏具有文學(xué)意義的“味”論的情況下突然提出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信服的。

        四、鐘嶸與佛教

        如果說鐘嶸的“滋味”說是來自于佛教的啟發(fā),那么自然要涉及鐘嶸與佛教之關(guān)系。雖然據(jù)現(xiàn)有資料而言,并無鐘嶸與佛教有關(guān)的直接記載。但他生活在梁代這個佛教空前興盛的時期,又在梁武帝朝為官,甚至有論者認為,鐘嶸《詩品》中的很多內(nèi)容是依照梁武帝的喜好而作的。[8]其深受篤信佛教的梁武帝之影響如此之深,對佛教經(jīng)典自然不會陌生。況以鐘嶸之好學(xué)和修養(yǎng)來說,對于當時廣泛流行的《大智度論》《百論》也不可能一無所知。再從其《詩品》中對鮑照、沈約、惠休、道猷、釋寶月等人的評論來看,他對這些人的著作非常熟悉,而這些人又都是與佛教有密切關(guān)系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鐘嶸對這些人的評價不是很高,但并沒有在書中批評佛教。相反,對道家文化所造成的弊端卻很不滿?!对娖沸颉吩疲骸坝兰螘r,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這里的“淡乎寡味”,簡言之,就是“淡味”。鐘嶸并不太欣賞這種“淡味”,這也是他并不太看好陶淵明的原因之一。這種“淡味”正是老子主張的“淡乎其無味”(《老子·三十五章》)。盡管后來的文人學(xué)者把它說成是“至味”,但在鐘嶸的眼中絕不是這個意思。老子以“淡”味比喻道,而佛教卻以一種味道極美的“甘露”味來比喻佛法,二者的區(qū)別是很明顯的。鐘嶸批評黃、老造成的詩歌弊端,卻不批評佛教,想必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又從上文所論佛教著作中的各種“味”,尤其是竺法護的“滋味”、鳩摩羅什的“義味”和僧肇的“風(fēng)味”的含義可以看出,鐘嶸“滋味”所走的路線顯然是與佛教“味”論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一致的。這與鐘嶸和劉勰之前,具有審美意義的“味”都大量出現(xiàn)在佛教類著作中的情況也非常一致。[9]

        此外,據(jù)《梁書·何胤傳》載,何胤信佛,講經(jīng)注經(jīng),并有與僧人之間的神異故事。衡陽王蕭元簡非常敬重他,并經(jīng)常去他家談?wù)搶W(xué)問。何胤曾得神人指示建房于吉地,躲過洪水之災(zāi)。于是“元簡乃命記室參軍鐘嶸作《瑞室頌》,刻石以旌之”。該篇文字已經(jīng)失傳。然據(jù)何胤信佛的一些事跡來看,鐘嶸這篇《瑞室頌》肯定少不了佛教的內(nèi)容。又據(jù)《南齊書·周颙傳》記載,何胤雖然信佛,但是很難戒掉吃肉的習(xí)慣。于是他的學(xué)生鐘岏就說“車螯蚶蠣”可以吃。雖然這近乎調(diào)笑,但由此可知鐘岏對佛教是了解的。而鐘岏是鐘嶸的哥哥,與其弟三人“并好學(xué),有思理”(《梁書·鐘嶸傳》)。因此,如此好學(xué)的人,面對佛教,不可能沒有探究或至少閱讀的欲望。更何況是在佛教最為興盛的梁代。因此,即便鐘嶸對佛教不是那么熱衷,但至少是非常熟悉的。

        與鐘嶸“滋味”說幾乎同時的是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味”論,該書中一次性出現(xiàn)具有文學(xué)意味的“味”達十多次。而劉勰與佛教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據(jù)《梁書·劉勰傳》記載:“勰早孤,篤志好學(xué),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jīng)論,因區(qū)別部類,錄而序之。今定林寺經(jīng)藏,勰所定也?!慧臑槲拈L于佛理,京師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有赦與慧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jīng)證。”由該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劉勰自小便與佛有緣,與著名僧人僧佑一起生活。他勤奮好學(xué),博通經(jīng)論,乃至于可以勘定經(jīng)藏,并且被皇帝親點于定林寺撰寫經(jīng)證。其佛學(xué)造詣之深可見一斑。即使說其為一位佛學(xué)大師也不過分。難怪有論者認為劉勰在六朝時期主要是一個佛學(xué)家,而非文學(xué)家或文學(xué)批評家。[10]以此來看,《文心雕龍》中突然出現(xiàn)如此多的“味”論就不奇怪了。陶禮天也認為《文心雕龍》中的諸多“味”論來源于佛經(jīng)。[9]再結(jié)合本文第三部分所論可知,劉勰“味”論來源之佛教因素應(yīng)遠遠大于本土文化因素。

        而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并無鐘嶸與劉勰相互交往或者鐘嶸讀過《文心雕龍》的記載。加之二書相距時間非常之短,鐘嶸的“滋味”當非來自于劉勰的“味”論。然而二人對文學(xué)之“味”的特別關(guān)注卻都出現(xiàn)在佛教空前興盛的梁代。因此,鐘嶸的“滋味”說當是來源于佛教,即使其與本土文化不能徹底撇清關(guān)系,然至少可以說,佛教是鐘嶸“滋味”說最直接的來源。

        [1]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xué)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冷衛(wèi)國.夏侯湛以“味”論賦[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1,(1).

        [3]陳融.試析印度古代文論中的“味”[J].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1,(3).

        [4]劉躍進.一樁未了的學(xué)術(shù)公案——對鐘嶸《詩品》“滋味”說理論來源的一個推測[J].許昌師專學(xué)報,2001,(4).

        [5](日)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臺北:世樺印刷企業(yè)有限公司,1974.

        [6]陸侃茹.中古文學(xué)系年[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

        [7]陶禮天.《文心雕龍》與佛學(xué)關(guān)系再探[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1).

        [8]鄔國平.梁武帝與鐘嶸《詩品》[J].文藝研究,2006,(10).

        [9]陶禮天.劉勰的“美感”論——《文心雕龍》與佛經(jīng)傳譯中的“味”論[J].文學(xué)前沿,2004,(1).

        [10]高文強.從《文心雕龍》的傳播看劉勰身份定位的嬗變[J].青海社會科學(xué),2013,(6).

        猜你喜歡
        鳩摩鐘嶸羅什
        套娃為什么被叫作“瑪特羅什卡”
        以小說的方式布道弘法
        ——談?wù)勑煺讐坶L篇小說《鳩摩羅什》
        “八宗之祖”鳩摩羅什,離紅塵最近的高僧
        論鐘嶸《詩品》中的“怨”
        論鐘嶸之品謝靈運
        一代佛學(xué)宗師:鳩摩羅什
        漫畫長廊
        慈善(2015年5期)2015-10-15 00:24:43
        淺論鐘嶸《詩品》的悲情美
        青春歲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46:21
        論鳩摩羅什形象的世俗化演變
        鐘嶸論賦、比、興
        色欧美与xxxxx| 日本特黄特色特爽大片|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连续高潮喷水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2021|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婷婷| 丝袜美腿爆炒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国产精品噜噜亚洲av|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 中文字幕一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不卡 |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内射交换多p国产| 中文字幕麻豆一区二区| 手机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草草浮力影院| 国产无套露脸| 日韩产的人妻av在线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图| 成人免费av色资源日日|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蜜芽|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亚洲二区|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人禽杂交18禁网站免费|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视频网站|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麻豆五月婷婷|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亚洲国产|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