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趙鵬鵬,楊鵬飛
(淮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疾病監(jiān)控·
2008-2014年淮安市主要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侯海燕,趙鵬鵬,楊鵬飛
(淮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目的 了解2008-2014年淮安市淋病、梅毒、尖銳濕疣、泌尿道沙眼衣原體和生殖道皰疹的流行動態(tài),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據(jù)。方法對2008-2014年淮安市上述五種性病病例報告資料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年均發(fā)病率為26.2/10萬,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梅毒發(fā)病數(shù)位居首位,其次為淋病和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報告病例以散發(fā)為主。不同病種性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6~45歲年齡組的病例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而>60歲呈先下降后逐年升高趨勢。本市來源的病例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而本省其他市來源的病例比例逐年上升,比例變化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淮安市五種性病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應(yīng)重視>60歲人群,流動人口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
性傳播疾?。槐O(jiān)測;流行
性傳播疾病(以下簡稱“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以性接觸或類似性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的一類疾病的總稱。目前性病位于淮安市法定報告?zhèn)魅静〉牡?位,為主要傳染病之一,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并給家庭及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是全球及我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有研究表明,STD流行和傳播將促進HIV/AIDS的流行[2-3]。2007年,衛(wèi)生部將性病主要監(jiān)測病種從8種調(diào)整為5種,即梅毒、淋病、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為掌握淮安市以上5種主要性病的流行動態(tài)和病原學特征,為制定適宜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對2008-2014年淮安市5種主要性病的報告病例進行匯總分析如下:
1.1 資料來源 病例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為全市8個縣(區(qū))74個性病監(jiān)測點的報告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家庭地址和職業(yè)等)、疾病信息(發(fā)病日期、診斷日期、疾病名稱、病例類別、報告單位等)。
1.2 病例診斷 所有病例診斷參照衛(wèi)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行業(yè)標準要求,根據(jù)《全國性病監(jiān)測方案(試行)》的要求,均為首診病例。
1.3 人口資料 采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中相應(yīng)的年度常住人口數(shù)計算,縣(區(qū))包括清河區(qū)、清浦區(qū)、淮安區(qū)、淮陰區(qū)、洪澤縣、金湖縣、漣水縣和盱眙縣。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03軟件對淮安市《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中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疫情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建立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算構(gòu)成比,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1.5 質(zhì)量控制 使用統(tǒng)一的《淮安市性病病例報告卡》進行填報,定期開展漏報調(diào)查,并對報告資料的質(zhì)量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網(wǎng)絡(luò)報告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等。
2.1 性病譜和發(fā)病趨勢變化 總體上看,2008-2014年淮安市累計報告5種性病病例9 942例,年均發(fā)病率為26.2/10萬,發(fā)病率呈波動下降趨勢,其中2008年發(fā)病率最高,達31.8/10萬,2014年發(fā)病率最低,僅為21.4/10萬。梅毒7年發(fā)病數(shù)一直位居首位,共報告病例6 588例,占66.3%,主要為隱性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三種類型,而胎傳梅毒和Ⅲ期梅毒相對少見,分別約占6.5%和0.7%。淋病、尖銳濕疣發(fā)病數(shù)基本相當,分別占15.1%和15.4%。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和生殖器皰疹相對比較少見,僅分別占1.4%和1.8%,見表1和圖1。
表1 2008-2014年淮安市性病譜和發(fā)病率
圖1 2008-2014年淮安市梅毒性別分布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別分布 2008-2014年,男性累計報告病例5 180例,占52.1%,女性報告4 762例,占47.9%,不同病種性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 100.566,P<0.05),見表2。
表2 2008-2014年淮安市性病性別分布[例(%)]
2.2.2 年齡分布 2008-2009年,性病病例中31~45歲人群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以后被16~30歲人群取代。從變化趨勢看,16~30歲年齡組的病例比例呈先降后升再緩慢下降趨勢,31~45歲也呈先升高后逐年降低趨勢,而>60歲呈先下降后逐年升高趨勢。<15歲和46~60歲兩個年齡組則相對比較穩(wěn)定,見圖2。
圖2 2008-2014年淮安市性病年齡分布
2.3 地區(qū)分布 報告病例主要以本市人為主,占90%以上,其次為本省其他市人,占5.8%,再次為外省人,僅占1.6%,境外人士非常少見。從歷年變化趨勢來看,外省和境外人士性病病例的比重比較穩(wěn)定,維持在2.0%以下。本市人的病例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而本省其他市人的病例比例逐漸上升。本市和本省其他市性病病例的比例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08-2014年淮安市性病地區(qū)分布(%)
淮安市2008-2014年間5種性傳播性疾病主要以梅毒、淋病、尖銳濕疣三種疾病為主,與國內(nèi)關(guān)海軍等[4]報道結(jié)果類似,主要呈以下特征:(1)年度報告數(shù)呈逐年下降趨勢,淋病報告數(shù)下降尤為明顯;(2)各病種中以梅毒報告數(shù)占多,且垂直傳播報告數(shù)較多;(3)女性梅毒、尖銳濕疣、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發(fā)病率較高,淋病、生殖器皰疹則以男性感染率為高;(4)農(nóng)民及無業(yè)者報告數(shù)占比高于其他職業(yè);(5)16~45歲年齡段發(fā)病數(shù)占比高于其他年齡段。7年來我市5種性傳播疾病報告數(shù)呈逐年下降趨勢,可能與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防疫機構(gòu)及社會團體的性病艾滋病防范宣傳力度不斷加大,性活躍年齡段人群通過網(wǎng)絡(luò)獲取了防護知識,使自我防護意識加強有關(guān)。
淋病的報告數(shù)下降明顯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報道相似[5],分析原因有:(1)淋病自覺癥狀明顯,特別是男性,同時具有抗生素治療效果好的特點,患者在接受一些宣傳教育的知識后很容易掌握其特征,自行購藥治療的可能性較大;(2)隨處可見的社區(qū)診所或者民間游醫(yī)在接診后,遺漏申報的情況存在。以上原因提示我們要重視淋病治療的宣傳工作,強調(diào)規(guī)范治療的重要性,以免亂用或濫用抗生素導致抗生素抵抗,貽誤病情或者導致疫情的蔓延[6]。
梅毒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隱性梅毒病例以女性為主,類似于國內(nèi)其他研究結(jié)果[7-8],人類對梅毒無先天免疫,后天免疫也很弱,也無主動免疫手段,感染后極易發(fā)病[9-10]。硬下疳僅表現(xiàn)為外生殖器部位無感覺之潰瘍,有自限性,男性患者因在皮膚表面易發(fā)覺,而女性軟下疳位于宮頸、陰道壁,不易發(fā)現(xiàn),診斷依賴于實驗室檢查,患者在未覺癥狀的情況下不可能自覺去檢查,另外不規(guī)范的診療也會造成隱性梅毒感染的存在,導致感染傳播的可能性增大[11]。尖銳濕疣組女性患者比例較高原因與梅毒組相似,女性特殊的生理結(jié)構(gòu),會陰部濕潤,通風透氣差,是尖銳濕疣病毒的生存繁殖基礎(chǔ),此外不規(guī)范的治療也是造成女性反復感染的原因[12]。在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嬰幼兒梅毒感染報告數(shù)歷年均有數(shù)十例的記錄,梅毒流行不同于淋病及其他性病的主要特點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危害性是直接導致胎傳梅毒的發(fā)生,胎傳梅毒數(shù)量的增加一方面說明孕產(chǎn)婦梅毒感染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與篩查、檢測和報告工作的加強有關(guān)[13]。此外,近年來取消強制性婚檢,以及流動人群不注重產(chǎn)前檢查,都是引起胎傳梅毒數(shù)量上升的可能性因素[14]。提示我們在開展常規(guī)孕產(chǎn)期保健服務(wù)的同時,應(yīng)當為孕產(chǎn)婦提供全面、綜合、系統(tǒng)的預防梅毒母嬰傳播干預服務(wù),為梅毒感染孕婦提供規(guī)范治療和隨訪服務(wù)、提供適宜的安全助產(chǎn)服務(wù)、及時為梅毒感染孕婦所生嬰兒提供預防性治療和篩查服務(wù),切實減低嬰幼兒梅毒感染的風險。
盡管梅毒及其他性病相對于艾滋病來說,是相對容易治療的性傳播疾病,但大量研究已證實性病患者更易受到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15-16]。本研究提示,為有效遏制性傳播性疾病的流行,應(yīng)當繼續(xù)強化性病艾滋病防范宣傳,制定有針對性的綜合防制策略,加大性病防治宣傳教育力度,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預防知識水平和自我防范意識,推廣使用安全套,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開展高危行為干預,確保安全性行為。此外,應(yīng)繼續(xù)加大監(jiān)測檢測覆蓋面,引導患者進行規(guī)范的性病治療。
[1]張君炎.我國性病疫情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19(2):118-120.
[2]王千秋,邵長庚.性傳播疾病防治對策與實施的回顧[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36(5):6-9.
[3]杜建偉,聶紹發(fā).艾滋病流行因素及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8,8(7):1249-1251.
[4]關(guān)海軍,王曉霞,董玉軍.性傳播疾病檢測結(jié)果與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3):83-84.
[5]陸明霞.張家港市2005-2012年甲乙類傳染病疫情分析[J].江蘇衛(wèi)生保健,2014,16(1):3-5.
[6]梁國軍.醫(yī)療機構(gòu)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江蘇預防醫(yī)學,2012,23(1):28-39.
[7]高建華,唐 姬,黃若剛.北京市2004-2012年梅毒和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3,14(7):530-533.
[8]王 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國法定報告性傳播疾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08,23(8):481-483.
[9]謝春燕,胡 琴,崔海燕,等.孕婦感染沙眼衣原體、淋病、梅毒及艾滋病的調(diào)查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3):295-296.
[10]汪曉丹,吳 昊,焦艷梅,等.梅毒及其合并艾滋病的免疫學研究進展[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3,40(6):425-428.
[11]曾 丹,周維康.梅毒螺旋體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4,43(3):355-358.
[12]劉文慧,欒 紅,夏超鋒.HPV病毒庫與尖銳濕疣復發(fā)關(guān)系的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4,30(2):97-99.
[13]劉姝穎,李延慶.安徽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流行趨勢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2,33(2):220-223.
[14]薛大奇.我國梅毒防治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中國性病學,2012, 21(1):15-16.
[15]徐文嚴,邵長庚,王千秋.臨床性病學[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 2007:179-180.
[16]Chesson HW,Heffelfinger JD,Voigt RF,et a1.Estimat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philis rates in persons with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2002[J].Sex Transm Dis,2005,32(5):265-269.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Huaian from 2008 to 2014.
HOU Hai-yan,ZHAO Peng-peng,YANG Peng-fei.Hua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uaian 223001,Jiangsu,CHINA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yphili,gonorrhea,condyloma acuminatum,uro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genital herpes,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ontrol strategies.Methods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report system from 2008 to 2014.Results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reduced year by year in 2008-2104,with the average rate of 26.2 per 100 000.Syphili wa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followed by gonorrhea,condyloma acuminatum.Genital herpes and uro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were sporadic.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ach type of the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The reported cases aged 16~45 years old declined,while the above-60-year cases increased.ConclusionThe incidences of the five STDs decline in Huaian.It is suggested that enhancing the laboratory surveillance of STD pathogens is quite significa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urveillance;Epidemiological
R759
C
1003—6350(2015)18—2789—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17
2015-02-28)
侯海燕。E-mail:hyhou12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