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級中學)
多年來的課題實踐中,我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努力實踐“以問題驅(qū)動探究,用變式推向縱深”的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有些許困惑,本文結合本人的實際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圖象問題是運動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筆者進行了精當?shù)慕虒W設計,教學效果很好。教學設計如下:
問題情境1:A、B、C 三物體同時出發(fā)做直線運動,他們的運動情況如圖1 所示,在20s 時間內(nèi),A、B、C 三物體的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大小關系?
問題情境2:若圖象縱軸改為速度v,在20s 時間內(nèi),A、B、C三物體的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大小關系?
問題情境3:若圖象橫軸改為x/m,縱軸改為y/m,在20s 時間內(nèi),A、B、C 三物體的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大小關系?
對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三個情境變式不斷進行設問,讓學生會識別、運用圖象,理解斜率的意義,掌握位移、路程、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從而豐厚了教學內(nèi)容,提高了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采用問題變式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讓學生感悟到x-t 與v-t 圖象及平面直角坐標y-x 圖象所反映的運動規(guī)律的差異。變式教學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縱向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層次問題展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從而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有效、充分、深入,教學效果很好。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何提高課堂探究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該以問題驅(qū)動探究,用變式推向縱深,即教學問題設計要有思想,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科學、新穎、恰到好處、發(fā)人深省;預設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體現(xiàn)分層次教學。課堂探究要有體驗,注重過程與方法,測試反饋要體現(xiàn)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教學流程如下:
圖1
圖2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引人入勝的物理情境,把知識和問題融入情境中,使教學內(nèi)容變美、變活,深入學生的心靈之中,學生容易走入情境、獲取知識、激發(fā)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在概念教學中,筆者嘗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在理解的基礎上側重概念的實際運用,使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進行重現(xiàn)、再造和升華
案例一:我在進行電學復習時,由于電學中的一些概念,如:場強、電勢、電勢能等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很難,為此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問題情境:a、b、c 是一條電場線上的三個點,電場線的方向由a 到c,a、b 間的距離等于b、c 間的距離,ψa、ψb、ψc和Ea、Eb、Ec分別表示a、b、c 三點的電勢和場強,可以斷定 ( )
A.ψa>ψb>ψcB.Ea>Eb>Ec
C.ψa-ψb=ψb-ψcD.Ea=Eb=Ec
變式探究1:當電子速度大小為2v0時,其電勢能為多少?
變式探究2:當正負電荷分別以一定速度從a 點釋放,它們將做何運動,電勢能如何變化?
這部分教學設計的核心內(nèi)容:(1)電勢、場強的區(qū)別;(2)電場力做功與電勢差、電勢能的關系;(3)電荷在電場中的能量;(4)電場中力和運動及功和能的關系。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呈現(xiàn)新穎,高信息、多層面構建學習情境,凸現(xiàn)問題的探究性。加強了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區(qū)別,側重了概念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這樣處理使概念課的復習效率會有所提高。
2.在規(guī)律課的教學中,問題情境設計要突出主干知識,教學目標定位要準,滲透基本知識、技能與方法,在重點問題和模型上尋求突破
案例二:電磁感應中的力學、電路、能量等問題是高考復習的熱點,本人利用導軌模型,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不斷進行變式探究,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問題情境1:在相距為d 的光滑水平軌道上有一質(zhì)量為m 的導體棒在水平外力F 作用下以速度v勻速運動。
求:電路圖、E、Uab、F安、P電、I大小及方向?
圖3
問題情境2:若為豎直軌道無限長,導體棒由靜止開始下滑,求:運動情況;導體棒的速度vm
問題情境3:若為傾斜導軌,則棒從寬為d 的光滑傾斜導軌的最高位置處開始下滑,到達底端前開始勻速運動,求:
(1)①受力圖②vm③pm④若棒下滑位移x 時,達到勻速,則QR?
(2)存在u 呢?
(3)用恒力F 從底端由靜止開始經(jīng)過位移S 拉到ab 位置時,撤去外力再次來到底端過程中回路中產(chǎn)生的電能為多少?
點評:這一教學設計的理念是構建模型變式、過程變式與方法變式,讓學生在變式中掌握知識、熟練技能、獲得方法、形成能力。在這個問題中展示了同一模型的多種情境,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物理過程,這種多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使復習教學不是簡單的描述了,而是構造新的教學形態(tài),多個層面激發(fā)學生思維,強化學生后繼學習的欲望。這樣處理后,教學效果非常好。
3.在習題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計的重點放在掌握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要做到低起點、高落點,實現(xiàn)分層次教學。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進行變式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知識遷移的能力
案例三:我在講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時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問題情境:如下圖所示,電容量為C 的平行板電容器的極板A 和B 水平放置,相距為d,與電動勢為E、內(nèi)阻可不計的電源相連。設兩板正中間只有一個質(zhì)量為m 的導電小球,小球可視為質(zhì)點。小球恰好處于靜止狀態(tài),求電量q=?
圖4
變式探究1:若小球質(zhì)量為2m,則它將向一板運動,到達極板時速度多大?
變式探究2:若碰時無機械能損失,碰后與極板帶相同性質(zhì)的電荷且反彈后恰好運動到電容器的另一極板。求碰后小球帶電量?
變式探究3:質(zhì)量為m/2 的負電荷q 的小球從高出h=?處自由落下,剛好達到B 板。
變式探究4:若AB 板豎直放置,該小球恰好從極板邊緣飛出,求其落地時速度大小?
變式探究5:若存在磁場,小球也恰好能從極板邊緣飛出,求其落地時速度大???
這種典型問題多角度的設問,達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能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認識、掌握物理知識間的變與不變的聯(lián)系中,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均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使不同的學生思維品質(zhì)都能有所發(fā)展,從而達到分類教學、全面提高的目的??傊?,課堂就是舞臺,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舉手投足都有“戲”,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情趣濃厚,思維活躍,課堂教學效果好。
探究活動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探究過程中將問題分割成若干個簡單問題,多層次、多角度地逐個擊破,實現(xiàn)分層次教學。探究問題的多角度設問,達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能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均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變式是一種有效探究的方式,變式的運用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體現(xiàn)分層教學
關于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是高考命題的重點,本人在進行這部分的復習時,變式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體現(xiàn)了分層次教學,教學效果很好。
案例四:動力學的皮帶問題
問題情境:皮帶水平放置,已知木塊的質(zhì)量m、初速度v0=2m/s、皮帶的長度L=1.6m 以及它們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u=0.1。
問題1:皮帶不動,木塊從A 到B 所用的時間?
問題2:若皮帶以速度v 逆時針轉動呢?
問題3:若皮帶以速度v 順時針轉動呢?
變式:皮帶傾斜放置,傾角為37°, 已知質(zhì)量m 的木塊由靜止下滑、皮帶的長度L=1.6m 以及它們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u=0.1。
問題1:皮帶不動,木塊由靜止從A 到B 所用的時間?
問題2:若皮帶以速度v 順時針轉動呢?
問題3:若皮帶以速度v 逆時針轉動呢?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知識的展示由淺入深,思維的跨度由簡單到復雜,能力的要求由低級向高級,達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能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認識、掌握物理知識間的變與不變的聯(lián)系中,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均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使不同的學生思維品質(zhì)都能有所發(fā)展,從而達到分類教學、全面提高的目的。
2.注重學生體驗
實驗是高考復習過程中的難點,如何做到有效地復習,可通過變式的教學設計對學生問題進行分析,對題目的描述、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儀器使用等進行歸納,幫助學生解決這個難點問題。要以實驗促復習,對于突擊性的集中式復習和無操作性的板書式、講評式復習要盡量避免。
案例五:電阻測量一直是高考中對學生實驗知識和能力考查的最佳切入點,也是電學實驗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設計。
問題情境:有一電阻Rx,其阻值大約是25kΩ,可供選擇器材有:
電流表A1(0~100μA,2 kΩ)
電流表A2(0~500μA,300 Ω)
電壓表V1(0~10V,100 kΩ)
電壓表V2(0~50V,500 KΩ)
直流穩(wěn)壓電源E(15V,1A)
滑動變阻器R(1 kΩ,1 W)電鍵K 和若干根導線。
試選擇適當?shù)钠鞑?設計電路,使測量盡可能準確,并畫出電路圖,進行實物連線。
這雖然是個基礎題,但考查了四個方面的知識:內(nèi)外接判斷、限流式分壓式的判定、儀表的選擇、電路的設計與連接。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技能與方法再進行變式訓練。
變式1:用以下器材測量一待測電阻Rx的阻值(約950Ω);電源E,具有一定內(nèi)阻,電動勢約為9.0V;
電壓表v1,量程為1.5V,內(nèi)阻r1=750Ω;
電壓表v2,量程為5V,內(nèi)阻r2=2500Ω;
滑線變阻器R,最大阻值約為100Ω;
單刀單擲開關K,導線若干。
圖5
(2)若電壓表v1的讀數(shù)用U1表示,電壓表v2的讀數(shù)用U2表示,則由已知量和測得量表示Rx的公式為?
通過考題的變式訓練,讓學生明確考試方向,掌握考查的側重點,提高應試能力,這樣處理會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有效、充分、深入,從而提高復習的效度。
3.要做到低起點、高落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案例六:電場力做功是電場的能的性質(zhì)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進行了探究式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領、同化和提升,效果很好。例題設計如下:
變式1:若電場水平向左,拉力為多大?
變式2:在方向水平的勻強電場中,一不可伸長的不導電細線的一端連著一個質(zhì)量為m 的帶電小球,另一端固定于O 點。把小球拉起直至細線與場強平行,然后無初速釋放。已知小球擺到最低點的另一側,線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為θ,求小球經(jīng)過最低點時細線對小球的拉力。
通過變式教學,使知識的展示由淺入深,思維的跨度由簡單到復雜,能力的要求由低級向高級,不僅可以做到分層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充分的體驗、實踐,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知識的牽引能力。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的教學設計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營造師生互動、和諧的探究氛圍,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智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究式教學能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給學生營造一種有效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熟練技能、掌握方法、獲得體驗。
[1]成勇.關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體驗.物理教學探討,2009(03).
[2]陳文芳.談體驗式教學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意義.新課程: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