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游戲;語用能力;創(chuàng)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68-02
游戲,是語文教學的一道開胃小菜,雖不登大雅之堂,卻別有一番滋味。理想中的語文游戲,不用花太多時間,不必費太多腦力,便能讓學生迅速投入其中,各盡其能,充分展現(xiàn),不知不覺獲得語言文字的熏陶和語用能力的提升,這應是最自然的游戲狀態(tài)。基于這樣的目標,我和學生一起攜手尋找,加以設計,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語文游戲應運而生。
1.提示猜詞,關注詞的積累。
如果游戲只是一味來自借鑒和模仿,并非出于原創(chuàng),那么學生的游戲熱情必然不高。事實證明,學生有能力創(chuàng)造新的游戲。班上的一名小女生無意中發(fā)明了猜詞的游戲,在師生之間很快流行起來??纯催@個猜詞游戲片段:
師:猜一個老師此刻心里想的詞,答案是兩個字,第一個字是“理”。
生:理解。
生:理發(fā)。
生:理由。
師:都不對,繼續(xù)猜。
生:理智。
師:這么高級的詞,你都知道,可還是不對。猜不出了吧,現(xiàn)在公布答案,是“理想”,同學們要有遠大的理想!
(學生一片嘩然)
猜詞游戲的基礎是組詞。組詞歷來是考查學生詞匯量的重要形式,能否組大量的詞,反映著學生語用能力的高低。組詞練習機械枯燥,而猜詞游戲則入門容易,操作簡單,只需在心里想好一個詞,便可以讓周圍的人激起一探對方心理的好奇心,獲得心有靈犀的快感。
猜詞游戲的樣式可多變。字數(shù)可變,除了猜二字詞,還可猜三字詞、四字詞。提示可變,提示開頭字的詞容易猜,提示末尾字的詞有一定難度。范圍可變,除了課外的詞,課文中接觸到的生字新詞更可以成為游戲的素材。如教完蘇教版五下《愛如茉莉》一周后,讓學生以“靜”字開頭猜文中“靜謐”一詞。學生輪流著一個個猜,卻始終猜不到這個詞。當報出答案時,學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要猜的詞就在身邊。
猜詞游戲的目的非答案。猜對也好,猜錯也罷,都是一次寶貴的參與體驗。當冥思苦想之后,“山窮水盡”之時,這一刻,這個詞,一定會深深扎根于學生心中,對詞產(chǎn)生親近感。在相互接力啟發(fā)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更多的詞匯。有些詞即使不是最終答案,也能讓在場的聽者有所啟發(fā)。那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學生積累了這么多好詞,只是平時沒有展現(xiàn)的舞臺。
2.押韻對話,感受話的音韻。
在童書《一年級的小豆豆》中有一個小故事:打岔。故事中講到王子老師要和大家做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很簡單,就是老師說什么話,學生要假裝聽不懂或者聽不清,跟著對一句話,不過末尾的一個字要和老師說的最后一個字押韻。在一片笑聲中,師生玩得不亦樂乎。我把這個游戲帶進了教室,起初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但隨著學生積極參與和改進,游戲的外延在不斷拓展,游戲的功效也逐漸顯現(xiàn)。
思維得以鍛煉。上下句子間一般要講究前后聯(lián)系和呼應,而該游戲卻反其道行之,借打岔來打破語言組織的邏輯框架,讓思維在押韻的規(guī)則之下自由馳騁。對話時,學生能從天上說到地下,雖風馬牛不相及,卻顯示了思維的敏捷和靈活。
語感得以培養(yǎng)。朗朗上口的詩歌要靠押韻來實現(xiàn)。小學階段對押韻只要求初步了解,并不要求掌握,這間接導致了學生語感的遲鈍。以游戲方式切入,降低了難度,輕松的對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也為學習古詩文打下了基礎。
創(chuàng)作熱情得以激發(fā)。只有真正嘗試,才會感覺到這個游戲的可愛。游戲時經(jīng)常會誕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笑料。這些句子出于無意,卻在無形中悄悄接近打油詩的雛形。于是,細心的學生開始搜集有趣的答案,把原本獨立的語言串聯(lián)起來,組成一首富有音韻美的小詩:“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小雞。今天好天氣,媽媽把衣洗。哥哥吃玉米,弟弟喝蜂蜜……”
3.首尾連句,促進句的生成。
造句是小學語文常見的訓練手段。由詞到句,是語言水平的正常升級。造句形式的過于單一,容易陷入僵化的固定模式??煞窠o造句變變臉?不給出詞語,換成首尾兩個字,然后用通順的句子連接起來,這便是“兩點一線”式的首尾連句。比如給出“水”和“界”兩個字,用一句話連起來,可以說成“水彩筆可以畫出五彩繽紛的世界”,也可以說成“水底下是另外一個世界”。簡單的一連,可以折射出語言的魅力。
內(nèi)容隨機產(chǎn)生。首尾兩個字,可有一定聯(lián)系,如“花”到“園”(花香彌漫整個校園);也可毫不相關,如“臺”到“抬”(臺風吹得人頭也不敢抬)。多人做游戲時,可隨意選一人說首字,選另一人說尾字,接著大家根據(jù)選好的字一起來完成。
長短限制字數(shù)。為了讓游戲更具挑戰(zhàn)性,特意限制字數(shù)。限制字數(shù)并不是限制思維,反而成為語言訓練的助手。連句之前,規(guī)定相應的字數(shù),促使學生對語言自我修改和打磨。語言就如橡皮筋,本身具有伸縮性。在增字減詞和轉(zhuǎn)換替代中,學生字斟句酌的意識被喚醒。當學生掰著手指在那里反復推敲,為湊滿字數(shù)而絞盡腦汁時,游戲的狀態(tài)頓時成了學習的狀態(tài)。
答案多元呈現(xiàn)。由于語言組合的不確定,所以答案變得不可捉摸,精彩變得無法預約。有的充滿童趣,如“天”到“眼”(天上的星星是黑夜的眼);有的帶有詩意,如“季”到“詩”(季節(jié)是一首變幻莫測的詩);有的蘊含哲理,如“信”到“你”(信任就是我永遠相信你)。也有一時無法完成的連句,恰似一道思考題,讓人念念不忘。以“長”到“常”為例,要求連成十字句,全班學生一時無人能解。第二天,有一學生在教室里宣布解開難題,真是虧他想得出,這答案估計能成“絕句”了!
語文游戲要大眾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能力玩,既可以接受“陽春白雪”的文字,也可以包容“下里巴人”的語言。語文游戲更要有語文味,把語言文字作為主料,搭配更多的創(chuàng)意,定能讓這道小菜味道可口且營養(yǎng)豐富。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玉祁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