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走班教學”,是為了讓教更適應學。自學班的教,則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適應學。自學班學習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合作解決問題”“自己完善結論”。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nèi)容的設置”“學習機制的建立”“學習板塊的設計”。
【關鍵詞】語文走班;學習機制;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27-03
【作者簡介】彭峰,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江蘇溧陽,213300),一級教師,常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為了讓學生走上自我教育之路,我校開展了“語文走班教學”研究。2014年春,學校向六年級三個班103位學生說明,有A、B、C、D四個班可以供他們選擇,四個班的共同點是:學習方式為“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同伴討論問題,自己完善結論”;學習內(nèi)容主要是自己、同學、教師提出的問題。其不同點在于:從A班到D班,學習難度越來越大;其中D班是自學班,有指導老師,但課堂上沒有老師,學生都是通過“自學”以及“與同伴討論”的方式來學習。經(jīng)過自主選擇,有9位學生加入了D班,由我擔任這個班的指導老師。學期末,D班的9位同學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更令人稱贊的是他們的作品,如9位同學選擇4~5首寫漁父的詩詞編成自己的教材《漁父之歌》,潘羿同學還填了一首《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漁興盡,瑟瑟半江。抬望眼,仰天長嘆,血色殘陽。道聽途說釣魚樂,側耳旁聽烤魚香。只可惜,黎明黃昏,魚影茫茫。銀星閃,蛾眉亮,只曾想,何時魚上?點亮缸,不見魚浮何樣。狼吞虎咽就著醬,風卷殘云險些嗆。待那時,比漁斗天罡,定我強。”詞中妙言,讓我驚嘆。
那,究竟怎樣才能取得這樣的教育效果?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教師究竟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下面,我以蘇教版六下《孔子游春》教學為例來談一談。
一、預習:站在“高起點”上
第一課時前,我請學生主要圍繞“提出2~3個問題,把問題及其結論寫在學習任務單上”這一要求進行預習。
學生寫在“學習任務單”上的問題及答案,我歸類整理如下:
(1)為什么孔子遇水必觀?(學生趙一涵、沈詩瑜:因為他覺得水的品質值得他學習,他善于從平常的事物中尋找到不平常的品質。他曾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他喜歡水、欣賞水。)
(2)為何泗水河畔的春意有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就變得更濃了?(學生潘羿、陳柯豫:春天本身就是充滿生機的,有了孔子與弟子們和諧、歡樂的討論,生機就越來越蓬勃了??鬃优c子路、顏回談理想,理想就是希望,春天也是希望的代表。)
(以下8個問題學生的結論略。)
(3)為什么題目是《孔子游春》不是《孔子春游》?
(4)本文的最后一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5)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6)孔子想借水告訴弟子們什么?孔子告訴弟子們道理的方法巧妙在哪兒?
(7)為何第二自然段全寫景色?
(8)為何題目中只寫孔子一人?
(9)子路和顏回分別又是怎樣的人呢?
(10)孔子的志向和子路、顏回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能提出這般高質量的問題,實屬了得。而得出如此結論,則更了不起。
潘羿等同學對“為何泗水河畔的春意有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就變得更濃了”的解答,是能依據(jù)文本本身的資源(如課文題目等)得出的結論,而趙一涵等同學對“為什么孔子遇水必觀”的解答,則將問題的考查放在更加廣闊的視野中,結合課外閱讀得出了合理結論。這些都是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具體表現(xiàn)。
不難看出,預習已經(jīng)讓他們站在高高的“思考起點”上了。
二、合作:爬到“半山腰”上
然而,更讓人欣喜的是,他們在第一節(jié)課上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獲得的“新”答案:
第一小組(陳柯豫、趙一涵、李書揚)
(1)為何說“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學生答案:總結全文;緊扣文章中心,觸動人心。)
(2)為何在第二自然段寫了那么多景色?(學生答案:結尾寫“春意更濃了”,說明前文一定要寫到濃濃的春意。因此,第二自然段是后文的必要鋪墊。)
第二小組(吳濤余、沈詩瑜、潘羿)
(1)孔子的志向和子路、顏回的有什么不同?(學生答案:孔子的愿望與水的品質很相似。)
(2)孔子用了什么方法來教育弟子們?這個方法好在哪里?(學生答案:這樣可以讓弟子們自己感悟,更深刻地記住這些道理。)
第三小組(蔣一帆、談笑、曾憶)
(1)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藹可親的人。)
(2)子路、顏回是什么樣的人?(學生答案:子路性格豪爽,顏回十分沉穩(wěn)。)
怎樣才能保障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也能這樣合作呢?
1.要有共同而明確的目標。
在上第一課時前,這樣要求:每個人為小組成員提供一個問題,并且抄錄下同伴的兩個問題,認真思考所有問題,并將初步“結論”寫在“學習任務單”上。因為學習內(nèi)容是小組成員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2.要有合適而有力的機制。
為了讓小組成員有效合作,我制定了兩套機制:
討論機制:(1)小組長輪流做。(2)小組長在交流中,用“誰先發(fā)表意見?”“誰有補充或不同意見?”等語言來組織。(3)每位成員在表達看法時,有時需要朗讀課文相關語句。(4)每位成員要快速地記錄他人的發(fā)言要點。
作業(yè)機制:(1)組長將提供到大組交流的一個問題寫在黑板上。(2)每位成員需要將學習成果整理出來,可以是“問題解答”“模仿寫作”“誦讀課文”等。
這兩套機制,主要作用在于指導小組長有序地組織交流,幫助每位成員明確在小組討論階段要做的事情。課堂中,每一位學生都以“敞開”的姿態(tài)去與他人分享,于是“新結論”不斷誕生。小組討論的內(nèi)容、方式以及成效讓我們相信,“決定學習的質和量的是兒童而不是教材”。
三、交流:攀到“最高峰”上
第一課時學完后,發(fā)現(xiàn)他們通過小組討論似乎把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了。接下來學什么呢?這時,學生需要產(chǎn)生了一組“新問題”:(1)孔子為何遇水必觀?(2)讀了孔子、子路和顏回的志向,你有什么看法?(3)孔子是一位怎樣的老師?(4)為何結尾寫“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5)文中寫了幾次春景?作用分別是什么?(說明:問題4和5,由教師提供;這些問題已經(jīng)按照“板塊推進”的原則排列好了。)
新問題主要由各小組提供,而教師提供的問題,是為了架起課標和學生之間的“橋梁”。
每位學生抄下這組新問題,回家后嘗試解決。第二課時中,小老師分兩步組織大家學習:
第一步,獨立思考:學生再次認真思考所有問題,完善結論,并將“結論”記錄下來,做好發(fā)言準備。第二步,大組交流:小老師按照課前與教師商定的問題“板塊”組織交流,每位成員積極參與交流,要傾聽也要記錄,可補充也可反對。
這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在討論前,每位學生要用5~8分鐘獨立思考,做好發(fā)言準備。二是小老師要預先確定好5個問題的交流順序。
小老師在指導下,課前確定了這樣的交流板塊:問題1、2為第一板塊,側重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問題3為第二板塊,側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問題4、5為第三板塊,側重于寫法的感悟。
對于問題2的討論,學生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當我們有了君子的美德,無論做什么事都能成功。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先要有高尚的品質。很多人做事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沒有聰明的頭腦,而是缺乏高尚的品質?!痹诘诙n時中,學生對于其他問題的結論都更加準確、全面了,有時還挺有新意。
讀著學生的結論,我不禁感嘆:理解真是獨到,表達那叫精彩。到底是什么促使他們有如此表現(xiàn)?
1.指導:著眼“板塊的確定”。
那么多問題,小老師該如何組織討論呢?這涉及問題的討論順序與板塊。問題難易有別,先難后易,不合認知規(guī)律;先易后難,利于認知、增強信心。問題指向有別,有的指向人物形象的把握,有的指向表達方法的感悟,如果不將其歸為幾個“板塊”,交流就會雜亂無序。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與小老師一起商定問題交流的板塊與順序,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只有小老師組織交流,討論也能漸入佳境”的設想。
2.評價:指向“結論的完善”。
問題要討論到怎樣的程度,學生才算是學有所成呢?因為教師不在場,如何讓學生明確自己討論的目標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要求每位學生在結束第二課時的學習時,要交一份作業(yè):對每一個問題要有較為完善的“結論”。于是,課堂中,小老師組織學生依次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努力將每個問題的“結論”全面而有序地表達、記錄下來。這特殊的“作業(yè)”,促使學生朝著“積極分享、不斷完善”的方向邁進。
自學班的課堂上“無師”,但并不是說教師什么也不用做,相反,教師必須圍繞設置學習環(huán)節(jié)、建立交流機制、設計評價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周密思考,精心組織,細心指導,大膽放手。由此,自學班學生“無師自通”的美好境界,才有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