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仿句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時應考慮不同年段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閱讀能力等方面的特點來實施仿句訓練。在低年級的仿句訓練中,教師首先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讓他們產生仿句的動力,其次要善于從文本中挖掘語言文字訓練的要素,引導學生把關注點從文本內容轉向文本語言形式,最后要有意識地搭設仿句訓練的梯度,從而尋找到學生語言的生長點,讓他們想說、敢說、能說。
【關鍵詞】第三課時;仿句訓練;語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25-03
【作者簡介】唐娟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一級教師,吳江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
一、從動機到目的
在學校組織的一次磨課教學活動中,我被指定執(zhí)教蘇教版二下《臺灣的蝴蝶谷》第三課時。當前兩位老師分別明確了他們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掃除字詞障礙,初讀課文;第二課時感情朗讀,理解文本,體驗情感),我開始考慮自己第三課時上什么內容,指導背誦、復述、語言運用……看來第三課時“自留地”里能播種的種子還是挺多的。于是我打算把重點放在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幾種蝴蝶,上下翻飛,五彩繽紛,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這一句,設計一個積累運用比喻句的仿句訓練。
執(zhí)教時,因為學生一直不能自主地發(fā)現(xiàn),我只能滿堂問:“上下翻飛”和“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都寫出了什么?作者在寫的時候,用了一個詞,在提醒我們他在打比方,你關注到了嗎?還有別的詞嗎?
我這堂課雖然上得很累,一步步地牽著學生,但是當時感覺只有這樣的比喻句教學才算教透。
可是,各位評課老師聽后,卻一針見血地提出:“你這樣教,原本美麗的畫面,被你支離破碎地肢解了,一點美感也沒有。學生學得也沒勁,課堂氣氛很沉悶?!薄昂⒆硬桓信d趣,沒有仿寫的欲望,他們是一副副想逃離課堂的表現(xiàn)!”當時參與聽課的薛法根校長也追問我:“這課的比喻句教學對于學生學習是有代表性的嗎?這課的語言訓練點在哪兒呢?”
在同行的提醒下,我才悟到了這么抽象的東西,叫學生去歸類實在太難為他們了。教師離開課文的整體自得其樂地進行架空分析,追求講深講透,結果事半功倍,學生毫無興趣,所得甚微。
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溫度,就缺乏表現(xiàn)力、感染力,顯得干巴巴了。每個人說話、寫話,都有內在的需要和意圖,仿句訓練就是要真正觸發(fā)學生對于內容表達的這種內在動機,即言語意圖,你想表達什么?你想達到什么目的?所以,仿句訓練需要有情境,需要點燃學生的表達需要。這樣的語言才可能帶有學生的個性與體溫。
二、從內容到形式
1.從注重技能訓練,到尋找典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這一次磨課,讓我意識到要找到教材中那些足以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的實例,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仿說、仿寫,去領悟語言規(guī)律,逐漸形成語言能力。
在反復地研讀了課文后,我發(fā)現(xiàn)了適宜的教學內容——課文第二小節(jié)的第2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聚會”。其實在本單元《木蘭從軍》一課中,也有一個經典句子“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zhàn)袍,跨戰(zhàn)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精練的語言,有節(jié)奏的話語,生動的畫面,都在這樣的句型中體現(xiàn)出來了。我可以借助這樣句式整齊的短語,讓學生想象畫面,訓練他們的說話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語言文字的格式美。
有了米,怎么煮成飯呢?這句話雖然有那么多的逗號,可是卻是一句承接復句,詞組之間不是單純的并列關系,而是有先后順序的。講的是一個主體,即“蝴蝶”用一連串的動作完成一件事——“聚會”。它們的情感是快樂、著急的。但課堂上要教到什么程度呢?學生能學懂多少?能學到什么層次?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于是有了第二次磨課。
第二次教學案例:
師:你在去聚會的路上心情怎么樣?
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高興、激動、迫切……
師:如果你們就是小蝴蝶,請你們趕到山谷里聚會,打算做什么呢?
生:和小伙伴做游戲,去飽餐一頓,去產卵,去跳舞、唱歌……
師:此時,你們什么心情啊?哪只小蝴蝶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呢?
…………
生評價:我聽出了她特別高興,但是她讀得太慢了,別人都到了,她該落后了。
師評價: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蝴蝶正迫切地趕去聚會呢!老師也來讀讀?(故意讀成3個“飛過”)老師這樣讀,你們感覺怎么樣?
生:重復、不準確。花叢矮矮的,可以飛過;樹林很高,飛不過去,用穿過比較好;小溪,當然要越過;因為用“趕”能反映出小蝴蝶去聚會的路上心情很著急。
低年級的學生是感性的,他們有生活體驗,有強烈的表達需求。因此,第二次的備課內容與上課方式符合學生的年段特征。對學生明顯有吸引力,從學生生活中的“聚會”切入,引起了他們生活的共鳴,有了“快樂”這一情感體驗,再到學生入情入境地當著小蝴蝶,參加聚會時的快樂和急迫的情感體驗,噴涌而出,朗讀水到渠成。最后教師故意讀錯,從而進行詞句品析,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文本用詞的準確和優(yōu)美,領悟到生動的語言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是出色的??墒菃栴}卻出來了,朗讀感悟是第二課時已經進行的訓練點呀,我這樣設計,不就重復了嗎?而且我在朗讀指導上花了大量的時間,該有的仿句訓練卻進行得很倉促,沒有訓練到位。
我再一次地意識到,上的是第三課時,我的“自留地”里要進行仿句訓練,怎能搶了人家的“地盤”呢?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即使精彩也要舍得刪去。
2.從耕別人的田,到種自己的地。
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就是為了用好語言文字。在第三次設計的仿句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我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刪減,去掉第二課時已經完成的情感體驗,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形式,進行仿句訓練。
第三次教學設計:
第一步:在老師故意讀錯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評析,體會用詞的準確性。第二步:引導學生理清句子脈絡,試著將“一連串的動作完成一件事”的過程說清楚。第三步:以老師表演啞劇的方式,請學生觀察,練習說話。第四步:拋出3個話題——“早操的音樂響起來了,我們……”“早上睡過頭啦!我趕緊……”“媽媽下班回家,……”,請學生仿說。
可是在上課環(huán)節(jié)中還是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雖然能體會到文本語言的精煉、準確、優(yōu)美,但他們自己說的時候仍說不好,教師最后拋出的3個話題,整整花了近20分鐘,學生的進步也不明顯。學生仿說的主要問題有:說的不是同一種主體,用詞不準確,一連說了幾件事。
三、從仿作到寫生
在第三次執(zhí)教中,我一下子拋出3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措手不及的。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讓我認識到引導學生練習說話要有層次性,要為學生鋪設梯度,對學生由扶到放,他們才能真正學會并掌握。
第四次教學設計:
(一)師表演,學生說
師:“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這么多優(yōu)美的詞語是為了告訴我們蝴蝶去聚會這件事呀。老師也學著用一連串的動作完成一件事。你們仔細看,等會兒要試著用一串表示動作的詞語把老師做的事說清楚。
師表演:從粉筆盒里挑出一支彩色粉筆,拿起長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說話
情景一:“早操的音樂響起來了,我們……”
師:小朋友自己想想,早操音樂響后我們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生:放下書本,站起身子,走到走廊……
(指導學生首先理清具體動作,然后再請他們連起來說。)
情景二:“媽媽下班回家,……”
師:你們的媽媽一回家都會做些什么事?
生:做飯、輔導、看電視、洗衣服……
(首先和學生一起羅列媽媽回家做的事情,然后再指導學生說具體。)
此環(huán)節(jié)的相機訓練,因為有前面充分的輔助學習,所以后面學生的仿說水到渠成。
教師表演的設計從學生感性的、直觀的形象入手,學生能說;“先理清具體動作,再連起來說”這樣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大家一起出謀劃策的,學生會說;最后一環(huán)節(jié)“先羅列事情,再具體說”雖然對學生有難度,但說的對象是各自的媽媽,是有生活體驗的,又有了發(fā)散思維,話題是廣泛的,學生也能嘗試說。學生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是需要這樣一步步地培養(yǎng)起來的。
通過這四次磨課,我發(fā)現(xiàn)僅指導學生模仿是遠遠不夠的。仿作,是從文本中學習經典的語言,這是一個積累和運用轉化的過程。學生是有靈性的,有他們獨特的思維模式,有屬于自己的話語方式。真正的語言是在生活中,面對活生生的生活所作的“寫生”練習,這樣的寫生,才能將學到的語言轉化成自身的語言,帶有個人的言語風格,是從人內心生長出來的,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真正讓學生用筆歸納自己的思維、想象、情感等。教師自身要有強烈的語感意識,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