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活素材;切入點;嘗試;反思;改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61-02
蘇教版三上《認識分數(shù)》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學習分數(shù)是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我們在年級內以同題切磋課的形式,對本課教學素材的選擇和教學情境的設計進行了三次嘗試和反思。通過這三次嘗試和反思,教學設計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教學過程也越來越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和他們切身的感受,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既定目標得以更加高效而深刻地達成,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第一次嘗試】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在大自然中采摘了一些樹葉,請把它們分成兩堆,說說看你是怎么分的。
生1:一堆3片,一堆4片。
生2:每堆5片。
…………
師:誰能把同學們分的情況歸歸類?
生1:一種是兩份分得一樣多,一種是不一樣多。
生2:一種是平均分,一種是不平均分。
師:什么叫平均分?
生:兩份分得同樣多的是平均分。
師:好,每人都取出一片樹葉,你能把一片樹葉平均分成2份嗎?
生1:從中間撕開。
生2:樹葉中間正好有一條葉脈,沿葉脈剪開就可以把它平均分成2份。
師:對!把一片樹葉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了半片,半片可以用什么數(shù)來表示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認識分數(shù)。)
執(zhí)教者想拋開課本另辟蹊徑,在切入點上設計出新意,所以在生活中找原型,這個原型既能突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還便于學生把它平均分成2份。于是,執(zhí)教者想到了樹葉,因為樹葉中間有一條葉脈,便于學生把它平均分成2份。
課堂氣氛不錯,學生人人參與,都體會到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分出的半個不夠一個,不能用整數(shù)來表示,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分數(shù),教學的目的達到了。
但是,細細琢磨: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情境,需要我們把一片樹葉平均分成2份,得到半片樹葉嗎?在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將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這樣的切入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為分而分。
【第二次嘗試】
(播放錄像:學生在進行科技小制作,鏡頭拉近兩個學生,桌上擺著4個模具、2把小刀和1塊圓形的橡皮泥。
生1:我們來分工具吧!
生2:怎么分呢?
生1:把每種物品都分成2份,一人一份!
生2:4個模具我拿3個,你拿1個。
生1:這樣不公平,我們得平均分。
錄像繼續(xù)播放兩個學生分物品的過程,每人分到2個模具和1把小刀。
生1:現(xiàn)在只有一塊橡皮泥,該怎么分呢?)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他們嗎?
生:把一塊橡皮泥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半塊橡皮泥。
師:半塊橡皮泥可以用什么數(shù)來表示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認識分數(shù)。)
這樣的情境比分樹葉更真實,而且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不平均分(4個模具我拿3個,你拿1個)到平均分,突出了平均分就是要2份分得同樣多,然后把問題拋給學生:現(xiàn)在只有一塊橡皮泥,該怎么分呢?
從開始播放錄像,學生就在靜靜地觀看錄像,到最后提出問題時,他們才情緒高漲??稍诤竺娼虒W時,執(zhí)教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平均分”中的“平均”印象不深,這是為什么呢?反思一下,從錄像播放兩個學生的對話到他們把小刀、模具平均分成2份,學生就一直是旁觀者,沒有參與到活動中,直到最后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才感到自己要動腦筋了。所以,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還要注意學生有沒有真正投入情境。
【第三次嘗試】
師:在這多彩的秋天里,有兩個小朋友來到美麗的大自然中郊游,讓我們仔細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呢?
(電腦出示秋游畫面并提出問題:把每種食品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師: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人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
師:你們會分嗎?(會)讓我們拍手來表示,每人分到了幾個,就拍幾下。
師: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
生:啪、啪。
師: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瓶?
生:啪。
師: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
(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把兩只手輕輕地碰了一下。)
師:怎么了?
生1:每人只分到半個,不能拍一下了。
生2:我把兩只手輕輕地碰一下就表示每人分到半個。
師:老師這兒就有一個蛋糕,誰想來分一分?
(大家躍躍欲試,指名一學生演示:在實物投影上分蛋糕。)
師(把兩個半塊蛋糕重疊):比比看,怎么樣?
生(七嘴八舌):兩份分得同樣多;水平真高;是平均分……
師(舉起其中一個半塊):每人只分得半個,這半個可以用什么數(shù)來表示?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認識分數(shù)。)
秋游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而且學生都有分東西吃的經(jīng)驗,從秋游的畫面引入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實際上,分數(shù)就產生于古代人分東西(果實、獵物等)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結果不是整數(shù)的現(xiàn)象,秋游分食品的情境與分數(shù)產生的真實情境相似,能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另外,拍手來表示分東西的過程以及親手切蛋糕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地投入。
學生自始至終都很投入,從拍兩下手、拍一下手到不知道該怎么拍手,真正體會到了半個不能再用整數(shù)來表示。由學生親手分蛋糕也刺激了大家的感官,大家都暗暗為他捏了一把汗,直到教師把兩個半塊蛋糕重疊在一起,學生才不由地贊嘆他平均分的水平高。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把“平均分”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本次針對數(shù)學課堂切入點的研究,執(zhí)教者在不斷的嘗試和反思中對教學素材的選擇和教學情境的設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終使課堂煥發(fā)出了生命的張力。我想,從本質上來說,“嘗試—反思—改進”是一種研究方式,它更應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yè)生活乃至專業(yè)生活的方式。如此,教師會把自己和自己服務的對象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與之共同構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如此,有助于教師發(fā)展自己的理性,成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盲目重復他人的經(jīng)驗;如此,教師能真切體會到自己的責任與價值。因此,“嘗試—反思—改進”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花園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