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節(jié)奏快慢的合理把握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只有在課堂上遵偱“慢”的原則,給予學生 “自然生長”的空間,才能讓學生個性思維在數(shù)學世界里飛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慢”藝術,最終達到順應自然的教學。
【關鍵詞】以學定教;慢藝術;個性思維;留白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39-02
【作者簡介】張明華,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江蘇宿遷,223800),高級教師,宿遷市名教師。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都在追求一種快節(jié)奏的教學:快討論討論、快寫一寫、快量一量、快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我們總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教會孩子最多的知識和技能??杉毤毾雭恚虒W豈一個“快”字了得,慢一點將會別有洞天。
一、“慢”的呼喚:別讓“快”錯失了精彩
教學節(jié)奏快慢的把握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如果只顧及教學進度而忽略學情,一味地求“快”,無疑會錯失精彩。
師:請大家畫出一個同樣大小的圓,有什么好辦法?
生:只要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相等。
師:請把畫好的圓剪下來,和你的同桌比一比,是不是同樣大。
這名學生沒帶剪刀,他用圓規(guī)的針尖沿著邊線一針一針地“扎”,如此反復,終于把圓從紙上“剪”了下來。遺憾的是,這位教師并沒有看到這位學生的創(chuàng)意之舉,而是按照預設繼續(xù)開展教學。
上述案例中,“快”節(jié)奏的教學讓教師無視學情,做出了錯失課堂精彩之舉,造成教與學的分離。靜心細想:如果教師能走到學生中間,真實了解學生的學情,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無奈中隱藏的創(chuàng)新之舉,也一定能從“圓規(guī)針尖扎出的無數(shù)小點”的啟發(fā)中感受到“點——線——面”的密切聯(lián)系,課堂也會因這一“節(jié)外生枝”而綻放精彩,如此一舉兩得的事,卻因教師的快節(jié)奏教學而錯失。
二、“慢”的原則:給予學生“自然生長”的空間
夸美紐斯說過:“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就如同一只鳥兒絕不會把它的卵放在火上,使它們快些孵化出來,而是讓它們在自然溫度的影響下慢慢地變化。課堂同樣如此,教師要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和實踐的機會,給予學生“自然生長”的空間。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一個小數(shù)乘10、100、1000,只要把這個小數(shù)的小數(shù)點分別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下面我們做一個游戲,看誰計算得又對又快。
師:3.14×10等于——
就在多數(shù)學生迅速搶答時,借助計算器計算的學生還沒有把數(shù)據(jù)輸入完整呢。
師:通過找規(guī)律移動小數(shù)點,可以快速口算出結果。
生1:利用規(guī)律計算比利用計算器計算更快。
生2:我們利用計算器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然后就可以運用規(guī)律快速計算了。
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沒用一句簡單的命令讓學生放棄計算器,而是順應自然,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并主動認識到:計算器并不是萬能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合理使用。課堂上,還學生一個空間,讓教學在“自然”中開展,學生才會因發(fā)現(xiàn)而喜悅,課堂才能因生成而豐實,方法才能在感悟中自然選擇。
三、“慢”的境界:讓個性思維在數(shù)學世界里飛揚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繪了一幅如詩般的畫面:“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系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同樣,教學也需要駐足,需要學生思維的碰撞,這樣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
練習題:最重的畫“√”,最輕的畫“○”。
生:既然1個菠蘿和2個梨子一樣重,1個菠蘿也和3個蘋果一樣重,那么,我們可以把1個菠蘿換成2個梨子再比較。
師:把菠蘿換成梨子,“換”是學習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替換,我們?yōu)樗瞬黄鸬陌l(fā)現(xiàn)鼓掌(教室內響起了掌聲),但他的結論是蘋果和梨子一樣重,大家可以繼續(xù)思考,待會兒再來驗證他的想法。
生:既然2個梨子和3個蘋果一樣重,如果我們拿走1個蘋果,那么2個梨子和2個蘋果比,肯定是2個梨子比2個蘋果重,也就是說,1個梨子也一定比1個蘋果重,因此這題的答案是菠蘿最重(畫“√”),蘋果最輕(畫“○”)。
教師根據(jù)這位學生的描述進行相應的操作,當看到從3個蘋果中拿走1個,天平頓時向梨子一邊傾斜時,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上述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爭論、去表達,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智慧的火花得以閃現(xiàn)。盡管教師的操作花費了部分教學時間,但通過“換過來、拿下去”,個性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教學難點由此輕松突破。因此,教學需把握快慢節(jié)奏的平衡,合理利用課堂生成的有效資源,駐足值得交流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能在師生的互動與交流中“生根發(fā)芽”,讓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在數(shù)學的田園里自由飛揚。
四、“慢”的策略:讓知識在“留白”中建構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找回慢的教育生態(tài),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讓知識的學習在充分交流中自然建構。
師: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草地,根據(jù)我們昨天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相關知識,要求它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課件顯示底和高的數(shù)據(jù),學生口算。然后課件演示,從平行四邊形中隱去一半,剩下一個三角形。
師:三角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
生: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是用“底×高÷2”進行計算。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媽媽教的。
此時教師并沒有跳過新知探究迅速進入練習環(huán)節(jié),而是依舊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通過探究,知道只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上述案例中,針對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形面積計算的結論,教師順應自然將計就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知其然”并驗證其“所以然”,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認知與實踐操作之間的矛盾,并在矛盾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完全一樣”,接下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也就在課堂“留白”中自然而然地建構。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適時調整教學的進程和方式,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氛圍中,進行自主探索,也許才是“生本課堂”的意義所在?!奥钡慕虒W藝術的核心,其實就是“以學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