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教學圖片;呈現(xiàn);語言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64-01
究竟提供什么樣的教學具,既能貼近幼兒的學習方式,又能呵護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不同的語言活動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目標;面對不同的幼兒,又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師在組織語言活動中,可以選擇“圖片”教具,并且每一幅圖片的呈現(xiàn)都要講究“量身定裁”,努力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互動學習過程,竟也獲得了意外的教學精彩。
1.突出“觀察點”:抽拉法。為了讓幼兒理解故事人物特征或者捕捉猜測的線索,我們可以把人物圖片藏在背景圖中,只露出其關(guān)鍵特征,然后讓幼兒根據(jù)事物的局部特征進行猜測活動。如小班故事《藏貓貓》,教師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制作了草叢圖片,然后把小烏龜圖片藏在草叢里,只露出一個烏龜?shù)哪X袋。幼兒根據(jù)看到的圖片,猜測躲在草叢里的動物是一條蛇,一頭象……就在幼兒爭論不休的時候,教師拉著烏龜頭,一點一點往外拉,每拉一點,幼兒就會主動地修正自己猜測的答案。直到看到烏龜殼時,所有的孩子都肯定地說:“肯定是烏龜!”由此可見,用抽拉的方式將圖片呈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激起孩子猜測的興趣,而且還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主動浸入故事情境中。
2.連接“操作點”:填充法。讓幼兒自己動手,將圖片填充在相對應(yīng)的背景圖中。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詩歌的教學活動。首先我們用塑封膜和卡紙制作成一份透明的可塞式的圖片操作袋,再根據(jù)詩歌句式的特征,用即時貼劃分成相應(yīng)數(shù)量的格子。如詩歌《我要自己走》,教師根據(jù)兒歌的句子,制作成相對應(yīng)的圖片。朗誦完兒歌后,教師問幼兒:“你最喜歡詩歌里哪一句話?請你把圖片選出來,塞到操作袋里?!庇變耗阋痪?,我一句,快樂地將圖片塞到相應(yīng)的操作袋中。其實,操作圖片的過程,就是幼兒自主感受詩歌的內(nèi)容和句式的過程,簡單巧妙地達到了一種教育無痕的效果。
3.緊扣“理解點”:線索法。篇幅較長,人物和地點變化較多的故事是很容易讓幼兒混淆故事情節(jié)的。所以,我們有時另辟蹊徑,根據(jù)故事,制作人物、地點、事情等簡單的線索圖片,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發(fā)展的脈絡(luò),也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故事《七色花》,教師提供了“珍妮姑娘”“七種顏色的花瓣”“各種愿望”等簡單圖片,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把各種“愿望”圖片與相應(yīng)的顏色花瓣進行匹配。這些簡單的圖片,不僅像一根銀線,將長長的故事情節(jié)一個個串聯(lián)起來,而且還能幫助幼兒十分輕松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為幼兒快樂地講述與表演故事打下良好基礎(chǔ)。
4.巧設(shè)“想象點”:留白法。孩子的想法精彩萬分,我們要善于鼓勵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在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轉(zhuǎn)折處或者故事結(jié)局處,為孩子提供一張留白的圖片,讓孩子大膽地進行猜想。如散文詩《秋天的樹葉》,當幼兒充分感受了秋葉紛紛飄落在池塘、草地、屋頂?shù)鹊胤降拿谰昂?,教師便提供一張留白圖片,鼓勵幼兒自主繪畫與創(chuàng)編:“樹葉還可能飄在哪里呢?小螞蟻會把樹葉當做什么呢?”適當?shù)膱D片留白,不僅能調(diào)動孩子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而且還能激起幼兒張開想象的翅膀,傾聽到幼兒富有個性的心靈訴說。
5.體驗“情感點”:長卷法。仿用畫卷的方式,把圖片逐一呈現(xiàn),恰似畫卷慢慢打開,引領(lǐng)幼兒慢速度地體驗故事人物情感的變化。這種圖片呈現(xiàn)法適合故事背景簡單的故事教學活動。如故事《鞋子秋千》,教師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逐一呈現(xiàn)“草地上的烏龜”“樹上的猴子”“兩棵大樹間懸掛的秋千”這三張圖片,不僅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能有效地引導(dǎo)幼兒觀察畫面,捕捉細節(jié),積極模仿動物之間的對話,深刻體驗故事中獅子的情感變化。與此同時,還給孩子一個視覺上的享受,擁有了一份“好聽的故事還可以變成一幅圖畫”的美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