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進軍
(岳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湖南岳陽 414000)
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髁與肱骨干交界處發(fā)生骨折,多發(fā)于12 歲以下兒童,最常見并發(fā)癥主要為神經(jīng)血管損傷、肘內翻等,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1]。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5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采用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進行綜合分別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50例,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兩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4:11,年齡3-12 歲,平均(6.74 ±1.43)歲;研究組男女比例12:13,年齡3-13 歲,平均6.76 ±1.37)歲,其中伸直型18例、尺偏型20、屈曲型6例、橈偏型6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分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予以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治療,具體措施為:⑴手法復位:患兒取平臥位,由兩位醫(yī)務人員予以牽引矯正等操作,若腫脹程度較不明顯患兒,可先探查其骨折處的平整性,然后緩慢屈曲患兒肘關節(jié),并矯正移位;若患兒數(shù)次復位后仍未成功,應待腫脹完全消失后再實施手法復位;⑵夾板固定:于骨折部位外敷骨傷藥,并放置一層紗布壓墊,使用四塊夾板將上臂予以固定;經(jīng)X線檢查后顯示為骨折對位良好,則將患臂通過吊帶置于胸前,且每7d 換一次藥,但在換藥的過程中需注意是否存在有移位,若有移位患兒則需再次進行復位固定;⑶功能鍛煉:患兒經(jīng)治療1-2后可進行一些屈伸、握拳、伸指等鍛煉,3-4w 可以進行聳肩、肘關節(jié)等后動,5-6w 可依據(jù)患兒恢復的實際情況去除固定,并進行一些主動活動。對照組患兒予以手法復位與石膏固定治療,手法復位方法同研究組一致;石膏固定:使用樹脂石膏前后托進行固定,其余操作同夾板固定相同。
觀察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骨折愈合時間。根據(jù)療效判定標準:優(yōu):肘關節(jié)屈伸受限<10°,肘內翻為5°;良:肘關節(jié)屈伸受限11°-20°,肘內翻6°-10°;可:肘關節(jié)屈伸受限21°-30°,肘內翻11°-15°;差:肘關節(jié)屈伸受限>30°,肘內翻>15°。
數(shù)據(jù)均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當P <0.05時差異具統(tǒng)計學上意義。
研究組治療優(yōu)良率96.00%比對照組80.00%高(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n(%)]
研究組并發(fā)癥率8.00%,顯著低于對照組28.00%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n(%)]
研究組平均愈合時間為(5.26 ±2.71)w,對照組平均愈合時間為(7.34 ±3.21)w,兩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肱骨髁軸線與肱骨干軸線兩者間有30。-50。的前傾角,這是導致發(fā)生髁上骨折的主要因素,且肱骨髁上骨折好發(fā)于12 歲以下的兒童,據(jù)相關臨床資料顯示肱骨髁上骨折發(fā)生率已在小兒人群中呈逐步上升趨勢[2-3]。本研究就針對已選定的5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予以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優(yōu)良率96.00% 高于對照組80.00%,說明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較手法復位與石膏固定更佳。早期選擇手法復位予以治療,患肢局部反應較為輕微,因此肌肉處于松弛裝套,整復后可達到良好效果,且早期予以復位,有效減少對神經(jīng)、血管的壓抑,可使腫脹現(xiàn)象快速消退,且于X線透視下則可完成復位[4]。
并發(fā)癥高低是反應該項治療方案預后情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對此給予調查及分析,結果得出:兩組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患肢腫脹、肘內翻畸形等并發(fā)癥,且研究組8.00%,低于對照組28.00%,該結果與黃詩浩等人文獻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驗證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優(yōu)越性、可行性[5]。分析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可知,研究組平均愈合時間(5.26 ±2.71)w 比對照組(7.34 ±3.21)w 低,表明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不僅可降低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并發(fā)癥,而且可有效縮短骨折愈合時間。石膏固定不能調整固定的松緊度,且范圍較大,不利于患兒進行功能鍛煉,從而影響預后,且提高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而夾板固定較為可靠,且其固定范圍較小,有利于患兒固定階段進行功能鍛煉,從而縮短患兒功能恢復、骨折愈合時間,并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率[6]。關于肱骨髁上骨折行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治療的遠期療效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臨床試驗給予驗證。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應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 胡斌.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與中藥聯(lián)合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評價[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13(12):105-106.
[2] 劉本輝.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夾板與穿針固定的療效對比[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12(10):103-104.
[3] 楊俊.手法復位加極度屈肘位超肘腕關節(jié)夾板固定治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醫(yī)正骨,2014,13(04):152-153.
[4] 柯洋.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預防肘內翻的體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4,15(10):152-153.
[5] 黃詩浩.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13(10):154-155.
[6] 劉本輝.手法復位外側經(jīng)皮穿針內固定治療兒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傷,2012,10(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