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世佳,任明姬,崔明玉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模型化教學法在胚胎學教學中應用及其效果分析
耿世佳,任明姬*,崔明玉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目的:探討模型化教學在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內蒙古醫(yī)科大學2011、2012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每屆選擇6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植入模型化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通過綜合考核成績,比較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學生考核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實驗組調查問卷綜合分析,96.13%的學生認為模型化教學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結論:模型化教學法可提高胚胎學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胚胎學教學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胚胎學;模型化教學法
胚胎學是臨床專業(yè)醫(yī)學生必修的重要基礎專業(yè)課程,是研究人體的發(fā)生、發(fā)育及先天畸形成因的一門科學。胚胎的發(fā)生過程以其抽象、善變、時空關系密切為特點,被認為是最難教、難學的科目之一,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看不見,相對抽象的,盡管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而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胚胎學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本課題借助內蒙古醫(yī)科大學本科質量工程項目的平臺,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組織進行胚胎學模型化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F(xiàn)將教學方法的研究及體會與各位同行交流如下。
(一)研究對象。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2011級和2012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每屆隨機選擇3個班作為實驗組進行模型化教學法,每班40人。在每屆臨床專業(yè)中再隨機選擇3個班作為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模型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材料。
工具盒(橡皮泥、彩陶泥、可塑性卷發(fā)絲、文具刀、尺子等)10個。
(三)方法。
1.教學方法。實驗組的學生,每班以5人為單位,分成8組,每組分發(fā)一套工具盒。具體教學過程為:首先,由任課教師講授教學重點內容;其次,針對授課內容分組討論,要求學生在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用工具盒內各種材料,商議并制作胚胎結構模型;每組選派代表上講臺講解所制作的模型以及相應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其他學生可做補充說明;最后,再由教師點評和歸納總結。對照組采用多媒體、模型教具及掛圖等輔助手段進行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
2.評價方法。教學結束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參加期末統(tǒng)一命題考試,以各組學生胚胎學成績(20分)為評價標準。另外實驗組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對教學體驗進行調查,以分析學生對模型化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
3.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軟件,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理論考試成績。
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平均成績(±s)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平均成績(±s)
組別 學生人數(shù) 理論考試平均成績實驗組240 10.08±4.77 240 15.57±4.42對照組
(二)調查問卷分析。
調查問卷內容設置如下(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課堂模型制作有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夠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動手能力;通過教學互動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授課效果。同時反映了教學過程時間較緊,由于實驗組每班人數(shù)較多,降低了互動效果影響預期效果。
表2 實驗組學生調查問卷結果
教學的中心任務是產生新知識、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被看作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師生間、學生間良好的交流[1]。無論何種課程,教學目的都是在單位時間內盡量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胚胎學也不例外。本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介紹人體,很容易使剛接觸醫(yī)學的學生產生興趣,但是由于內容抽象,信息量大,記憶困難等原因,往往使得學生在不久之后就出現(xiàn)“死背書,背死書”的情況。如何改變現(xiàn)狀,一直都是廣大胚胎學教師始終在探索的課題[2]。為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對胚胎學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革,在應用多媒體、模型教具及掛圖等輔助手段進行教學的基礎上加入了模型制作過程。例如三胚層形成和分化以及胚體的形成,具有時間和空間變化和統(tǒng)一的特點,為教學的難點。原有的教學模型為硬質塑料制品,各模型均為獨立的、固定的模型。組織進行模型化教學法,學生可以利用藍、紅、黃顏色的橡皮泥分別代表外、中、內胚層,借助橡皮泥等可塑及可拆裝的特性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斷面,顯示不同時間所發(fā)生的結構及其演化;同時可將三個胚層組合在一起連續(xù)演示胚盤卷曲形成胚體的過程。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基于橡皮泥等材料的可塑性,可展示特定時間點各種發(fā)育結構的空間及毗鄰關系,將抽象的時空概念具象化,更有助于直觀的理解理論知識。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評價兩組間理論考試成績時,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在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中實驗組更具優(yōu)勢。
在進行模型化教學法的過程中,學生想要準確、合理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首要的就是理解教科書內容和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促使學生提前預習,帶著問題來聽課。其次,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每位學生的觀察角度都有差別,同組的學生需要通過對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對所學內容理解達成共識,才能完成相應的模型。提高了學生們的團隊觀念和溝通合作能力;而且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自身理解上的誤區(qū),盡早解決提出的問題,在單位時間內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工具盒中的材料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分配才能使各結構形態(tài)準確、對比鮮明,相互關系更加生動。在此期間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還將人胚胎發(fā)生結構與美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最后,在教師點評及歸納總結的時候,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得到進一步的加深,當堂完成相應的知識記憶。在我們的研究中實驗組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兩種教學方法的差別。學生都認為,這種動腦又動手的過程,對強化記憶、掌握正確的知識有積極作用,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模型化教學尚在改革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在有限單位課時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又要兼顧模型制作,時間較為緊迫仍需合理安排;教學班級人數(shù)較多時難以面面俱到,導致部分學生不能融入課堂,降低了這部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制作的模型無法永久保存等。我們將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繼續(xù)完善,以期更好的提高胚胎學的教學質量。
[1]厲 芳,劉 震.課堂教學策略模型的研究[A].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4)-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1)[C].Holland:IERI Procedia,2011:86-90.
[2]孔佑華.胚胎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思考[J].解剖科學進展,2013,19(2):194-195.
[3]耿世佳,崔明玉,姜麗萍,等.模型化教學在胚胎學總論中應用研究初探[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12,34(4):458-460.
Modeling Approach and its effect on embryology teaching
Geng Shijia,Ren Mingji,Cui Mingyu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 010110,Inner Mongolia,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model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embryology.Methods:In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students enrolled in clinical medicine in 2011,and 2012 participated.Results:experimental group did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ests(P<0.05).96.125%of the group thought the model teaching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Conclusion:Model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promote learning interest,and is a good approach to teach embryology.
Embryology;Modeling method
G642.4
A
1002-1701(2015)07-0106-02
2013-12
耿世佳,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重點項目(NYJGA201102)。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