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男
(華僑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
●哲學研究
淺析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類本質思想的超越
楊亞男
(華僑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費爾巴哈將哲學從天國拉回了人間,從關注神性回歸到了人性?!邦惐举|”一詞則是他在揭露基督教本質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立場,引用并發(fā)展了類本質理論。二人都站在唯物主義的高度上,揭露了宗教神學的秘密,認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是人本質的異化。但是由于當時時代背景和個人理論基礎、及哲學目的等的不同,費爾巴哈與馬克思類本質理論在概念內涵、理論目的、理論視域、論證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著本質區(qū)別。
類本質; 意識; 實踐; 異化; 復歸
(一)類本質概念的內涵
費爾巴哈把人們的關注點從天國拉回了人間,否定了上帝是人的本質,強調只有人才是人的最高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即人的類本質“就是理性、意志、心”[1](P.31)。他把人的最高本質,人生存的終極目的歸結為理性、愛、意志等的精神因素。費爾巴哈的理論卻有著不足之處,他認為人的類本質是人跟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是宗教的基礎,他將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世俗基礎”;另一方面他又宣稱人內在的存在著的超乎個別人之上的本質具有屬神性,在否定外在“神性”的同時又建立了一個內在于人本身的“神性”,即否定宗教卻又肯定人的屬神性。認為“理性、意志、愛或心,并不是人所具有的力量……只是憑借它們,他才成其為人?!盵1](P.31)這里的“他”指的是個別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人”指的是人的類本質。即是說人的類本質是理性、意志和心,但又不將這種本質賦予現(xiàn)實中的人,在他那里現(xiàn)實中的個人與類本質是相分離的。費爾巴哈的視角是直觀的機械的,他試圖恢復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卻又只停留在了人的幻象上面,與現(xiàn)實的感性的人漸行漸遠?!氨举|”是人的本質,但是費爾巴哈卻在人之上建造了一個屬神的絕對的,人所不能違抗的權力本質。他的理論支撐是:愛的力量可以征服人的畏懼之心;理性可以支配人的認識與行為能力;而求知欲是不可違抗征服一切的威力……于是他便理所當然的將人的精神力量看做外在于人的力量。這實際上是將人與人的本質二重化,這與宗教與人的二重化本質上并無差異。而馬克思是從人類社會歷史角度考察人的類本質的,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費爾巴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二)類本質理論的論證方式
費爾巴哈已經不局限于康德黑格爾等的認識論視域內的論述方式,他從人本主義角度對人的本質加以論述。他認為“人的本質在對象中顯現(xiàn)出來,對象是他的公開的本質,是他的真正的客觀的”我“……人的絕對本質、上帝,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本質”[1](P.33-34)此處,人的本質只有通過外物對象才能獲得。他是從外物對象中去尋求人的本質,就難免會使人的本質帶有主觀隨意性。而馬克思則是在實踐中,從人的生產勞動中、從人的社會關系的互動中見證“類本質”的。人的類本質只有通過人的自身活動獲得。正如馬克思所批判的:“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说谋举|是自我規(guī)定的,是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關系,反過來這種關系又規(guī)定人。馬克思取消了人的內在的隱蔽性,而外化成社會生產關系中的自我生產、自我規(guī)定。
費爾巴哈忽視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他一方面把現(xiàn)實的的個人的局限性當做類的局限性,認為類的特性是完善的是無限的。一方后面又說“每個存在者,在自身之中和對于自身來說,都是無限的,都在它自身之中有自己的上帝、自己的至高本質?!盵1](P.36)即又將這種無限的本質賦予現(xiàn)實的個體。他將宗教得以發(fā)生的基礎和工具歸結為“感情”,感情被“無限者”利用便成為宗教的主觀本質;但他又將感情與感情的本性相區(qū)分。凸顯了其思辨而又矛盾的心理。費爾巴哈的理論中仿佛樂于把事物本身與事物的本質相分離,個體與從個體抽象出來的個體本質相異。那么任何事物都可以借此名來論述:人與人的本質不同,動物與動物的本質不同,蘋果與蘋果的本質不同……費爾巴哈不是把事物概念與事物本身相區(qū)別,而是借事物本身與事物本質的思維游戲去闡述人的類本質與宗教本質的關系。
(三)理論目的與解決方法
當以往正統(tǒng)的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論論證方式無法解決現(xiàn)實中的種種問題時,費爾巴哈開始拋棄唯心主義的觀點,于感性的現(xiàn)實的世俗基礎中求解。他闡述人的類本質目的是揭露基督教的本質。認為人的類本質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而宗教正是根源于這種本質區(qū)別,是人的本質的扭曲反映,并且只有通過“愛”才能實現(xiàn)人的類本質的回歸。費爾巴哈的批判是深刻的,無疑這對批判宗教思想和德國封建制度、回歸人的權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宗教的批判不是用一種新的宗教去代替另一種舊的宗教,不是在神性之外有建立一種屬神的人性,而應對其進行徹頭徹尾的批判與拋棄,以回歸現(xiàn)實真正的人性。馬克思則是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從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剖析來認識人的類本質的。并得出科學的結論:只有通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手段把受壓迫的人們從異化的命運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本質的復歸。
(一)意識是類本質的基礎
“意識起初只是對直接的可感知的環(huán)境的一種意識,是對處于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個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動物的狹隘聯(lián)系的一種意識?!盵2](P.25)費爾巴哈也肯定了:意識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自然最初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類相對立。人就像動物一樣懾服于自然,此時人對“自然界是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钡庾R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體現(xiàn)其類本質的特性,所以人就必須進行生產勞動、交往等社會活動。費爾巴哈從自然人出發(fā)論述人的類本質的,他們共同點是認為人的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同動物一樣是為了維持自己生命活動。但是馬克思的類生活更具普遍性。因為人是有意識的高級的物種,人的活動領域及其賴以生存的無機界遠比其他動物要廣泛的多。從理論上說自然界是人類得以生活的基礎同時也是人的認識對象,于是它就成為“人的精神的無機界”。從實踐上說,自然界是直接生活資料的來源,也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類生活無論從肉體方面還是從精神方面都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在馬克思哪里,自然界與人融為一體,“類”是自然界中的類,自然界是“類”的無機界。
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P.46)勞動是滿足人自身需要、維持其肉體生存需要的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生產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類生活”就是這種“生產活動”本身。人不同于動物的一點是 動物與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動物的活動只是單純的被動順應自然的本能活動。而人可以通過自己反思直觀自己的類本質特性。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識的對象。不同于費爾巴哈采用直觀的機械的形式解釋人的類本質,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是能動的有意識的活動。在生產勞動中,人將自然界變?yōu)樽约鹤饔玫膶ο?,從中獲取基本生活資料,人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東西,人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等。因此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僅是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它是滿足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的自由自覺的生產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使勞動產生了異化。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卻喪失了其類本質的特性。將自己的生命活動僅僅作為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二)實踐中見證類本質特性
費爾巴哈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他不是從歷史維度去談論類本質的。但人的本質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證。人在認識并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將自己的本質作用外化并作用于實踐對象,創(chuàng)造出主體所需要的勞動產品。而這里所談到的實踐不是費爾巴哈所理解的道德實踐、精神實踐等,它是不斷生成變化的社會歷史活動。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社會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方式?!耙划斎碎_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的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2](P.11)
人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能體現(xiàn)其本質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等。類本質的異化也是在社會活動中與他人的關系中得以實現(xiàn)的。在精神方面表現(xiàn)為世俗人對僧侶或耶穌等的關系上;在勞動活動中,異化是在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強迫和壓制下產生的。因此,人的類本質的迷失就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迷失于宗教中,一種是迷失于資本中。人作為能動的、自主的、賦予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的存在,如果把能體現(xiàn)其類本質的特性過多的讓渡出去,人的類本質就會逐漸迷失。“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留給自己的就越少?!弊诮淌且环N異己的存在,人將自己的權利越多的讓渡給宗教,人就越受這種異己狀態(tài)的奴役。費爾巴哈曾經比較徹底的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質,但他在批判基督教的同時又試圖建立另一種凌駕于人之上的絕對的本質力量。同樣是欲將人的本質異化,是不可取的?!叭嗽酵ㄟ^自己的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跡越是由于工業(yè)的奇跡變得多余,人就越是會為了討好這些力量而放棄生產的樂趣和對產品的享受?!盵4](P.48)在大工業(yè)時代背景沖擊下,人漸漸地喪失其類本質意義由崇拜上帝變成了崇拜這種異己的“力量”。
(三)人的類本質的喪失
費爾巴哈從論述人本質出發(fā)解釋宗教的本質,他的類本質異化也是基于對宗教的批判。脫離實踐的理論難免會陷入純粹思辨哲學的泥潭。馬克思則從當前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揭示出國民經濟學把私有制當做一個合理的事實來論證,但卻無法解釋這個事實。他們把應當加以闡明的東西當做前提。與此不同,馬克思采用描述的方式還原事實,這種赤裸裸的現(xiàn)實揭示出私有制下異化勞動的本質,也就是人類本質、人的主體性喪失的根源?!肮と藗兩a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shù)量就越大,他就越貧窮?!眲趧赢a品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成為一種不依賴于生產者且與之相對的力量。人與人的關系由物與物的關系所代替,人成為物的附屬品。人的本質力量物化為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卻與勞動者相異化。
工人之所以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是因為工人的勞動活動本身就產生了異化。勞動本是人作為類所特有的,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不再是內在需求的結果,不再是處于工人的自由自愿的勞動,而是被一種外在的力量強迫所致。勞動對人們來說變成外在的被動的不屬于其類本質的東西。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實際上勞動成為有產者獲取滿足勞動需求之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勞動不在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與人的類本質產生異化。 “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盵4](P.47)私有制下的異化勞動使人的類本質喪失。要使人的類本質回歸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將私有制下被異化的類本質解放出來。
(四)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類本質是現(xiàn)實中歷史中人的本質,而并非費爾巴哈所設定的一般的人的本質。他采用直觀、機械的方法,從抽象的人性出發(fā)論述人的本質的。馬克思則以具體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個人為出發(fā)點。否定單個人的規(guī)定性,主張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關系,反過來這種關系又規(guī)定人。人的本質不是人之外的他物決定對的,是自我決定的,自己生產自己、自己決定自己。馬克思取消了人的內在的隱蔽性,賦予其現(xiàn)實性。人是現(xiàn)實中的人,因此人的活動也是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這種現(xiàn)實的感性的勞動是整個感性世界的基礎。
“費爾巴哈在那里闡述道: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時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質;一個動物或一個人的一定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活動,就是使這個動物或這個人的”本質“感到滿意的東西。人和例外都被肯定的看作是不行的偶然事件,是不能改變的反常現(xiàn)象?!盵2](P.41)于是他倡導要通過“愛”才能揭露基督教隱蔽的本質,才能回歸人的類本質。如此說來,任何不合理的現(xiàn)象在費爾巴哈那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這似乎類似于黑格爾的“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5](P.42)但他們無法掩蓋私有制的惡行。“這千百萬無產者或共產主義者所想的完全不一樣,而且這一點他們將在適當?shù)臅r候,在實踐中即通過革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質“協(xié)調一致的時候予以證明?!瘪R克思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認識人的類本質,并得出結論:“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值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早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盵6](P.42-43)只有通過革命的手段徹底的消滅私有制、消滅不合理的分工才能將被壓迫被剝削的工人解放出來,進而解放全人類。使勞動者真正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類本質終將會回歸現(xiàn)實生活。
在《手稿》中馬克思就通過私有制下異化勞動理論杉樹了人本質異化的實質。從現(xiàn)實出發(fā),在實踐基礎上歷史的考察了類本質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類本質理論,為理解人的生成本源以及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真實基礎,全面具體把握人的本質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反思批判舊哲學以推動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馬克思的類本質理論不是書齋學究式的理論,而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分析、提煉與升華。盡管時代背景有所變化但其理論在當代背景下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大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市場經濟把人們對人身的依賴轉變成對物的依賴,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物的依賴主要指對財富、對錢的依賴?!盵7]但由于人的本質不斷增強,在物質利益的趨勢下,人類不當?shù)男袨闀璧K自身類本質的實現(xiàn)。例如人類活動中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不當行為正阻礙人類社會的整體發(fā)展進步。因此,如何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認識自己的主體性維護其類本質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從新中國成立,共產黨把中國人民從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主體性得到極大的解放,更好的體現(xiàn)人類本質的價值??茖W發(fā)展觀主張以人為本,人是最終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歸宿。這一思想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人的類本質價值是在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體現(xiàn)的,因此,我們在實踐活動中要處理好主客觀的關系,運用主觀尺度與客觀尺度去丈量我們的行為。如此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人的類本質的價值與意義。
[1]費爾巴哈. 基督教的本質[M]. 商務印書館,1984.
[2]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永亮. 馬克思“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解讀[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3—5.
[4]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爾. 小邏輯[M]. 商務印書館,1980(第二版).
[6]馬克思, 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程敬華. 馬克思的“類本質”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 學術交流,2012,(8):25—28.
A brief analysis of Carl Marx’s transcendence to Feuerbach’s thoughts of human’s essence
YANG Ya-n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Feuerbach called philosophy down from heaven and forced it return to humanity from divinity. “Human essence ” is a concept which he applied to expose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Marx inherited his position of materialism and developed his theory of human essence. They both, in the height of materialism, exposed the secrets of religious theology, and deemed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image of human essence, which is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Marx’s theory of human essence has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Feuerbach’s in its connotation, intention, sight and arguments, due to the distinction of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y foundation and goal of philosophy.
Human’s essence; Consciousness; Practice; Alienation; Return
2015-05-04
楊亞男(1988— ),女,山東青島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活哲學研究。
A811
A
2095-7408(2015)06-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