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楊剛的英文小說《日記拾遺》及相關(guān)問題考析

        2015-04-11 08:01:22倪婷婷
        關(guān)鍵詞:楊剛蕭乾斯諾

        倪婷婷

        雖然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用英語寫作的如林語堂、張愛玲等,開始得到一些國內(nèi)研究者的關(guān)注,但另外還有許多現(xiàn)代作家的外語創(chuàng)作仍處在被遮蔽的狀態(tài)中,楊剛(1905-1957)的英語自傳性作品少有人問津,可算是此類研究的盲點之一。其實,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楊剛的友人基于為楊剛政治正名的意圖,在推出楊剛文集的同時,也將楊剛的大部分英文作品悉數(shù)翻成中文,其中包括她的自傳《童年》《獄中》、長篇小說《挑戰(zhàn)》,還有收在美國人埃德加·斯諾主編的《活的中國》中的短篇《日記拾遺》(Fragment from a Lost Diary)。這些作品的中文本在80年代即已和中國讀者見面,但研究者的興趣卻與它們一直保持疏離。這種疏離不僅無益于對楊剛其人其文的整體評價,也無益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多樣化狀態(tài)的觀照探究。而作為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的一個成功范例,斯諾主編的《活的中國》其實是不應(yīng)該被忽略的,因為它不僅提供了通過翻譯途徑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的經(jīng)驗,同時也提供了中國作家直接面向世界運用外文進行創(chuàng)作的實驗性啟示。因此,對楊剛與《活的中國》的關(guān)系的梳理和考析,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斯諾主持編譯的這本中國現(xiàn)代短篇作品集于1936年在倫敦出版,集子收錄了魯迅、茅盾、丁玲、柔石、巴金、沈從文、張?zhí)煲淼?5 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24 篇作品,它們大都是已發(fā)表過的小說和散文、雜文的英譯,唯一的例外就是楊剛(署名失名)的《日記拾遺》,它是楊剛為《活的中國》專門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1978年,和楊剛一起參與編譯協(xié)助工作的蕭乾在回憶文章里解釋了《日記拾遺》的來歷:“譯稿快齊了時,斯諾提出要楊剛寫一篇自傳體小說放進去。他了解楊剛出身豪門,很早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傾向革命,認為她是極有代表性的中國新女性。楊剛后來直接用英文寫了兩篇,意思是任他選一篇。文章是由我交斯諾的。后來他采用的一篇是《一部遺失了的日記片斷》,描寫一對革命夫婦被國民黨抓進監(jiān)獄的情景?!雹偈捛骸端怪Z與中國新文藝運動——記〈活的中國〉》,《新文學(xué)史料》,1978年第1期。作為當事人,蕭乾的回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但卻仍然留下一些疑問:首先,既然斯諾希望了解楊剛的身世經(jīng)歷提出寫一篇自傳體小說,但《日記拾遺》寫的并不是楊剛自己的故事,楊剛滿足了斯諾的期待了嗎?其次,既然楊剛當時寫了兩篇英文小說而斯諾只采用了一篇,那么另一篇英文小說寫的是什么,下落如何呢?第三,楊剛為什么直接用英文寫,她這樣做是否違逆了斯諾編選《活的中國》的基本意圖?對這幾個疑問的考析,將有助于對楊剛整體創(chuàng)作面貌的認識,更有助于對她英文創(chuàng)作理念的把握。

        一、《日記拾遺》是斯諾要求的“自傳體小說“嗎?

        《日記拾遺》是由五則日期連貫的日記組成的小說,作者細致地鋪展了一位在多重痛苦中矛盾掙扎的女革命者豐富的內(nèi)心。在五卅紀念日來臨前幾天,臥病在床的女主人公忍受著懷孕帶來的諸種生理不適,心中牽掛著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安危,也為自己拖累了組織工作愧疚,同時還糾結(jié)于一個難題:要不要留下腹中的胎兒?雖然她明白,“這一時期我們的一切計劃必須萬無一失,這要比在我肚子里掙扎著的這個生命重要得多”,但是她“依然癡情地幻想著作媽媽”。是丈夫的被捕消息和飽受酷刑的噩夢最終堅定了她的抉擇,她吞下了兩大粒圓柱形的膠丸。女主人公的勇毅之舉,伴隨著身心巨大的恐怖,它不啻為撕心裂肺的刑罰?!芭伺c革命!世界史上靜悄悄地埋沒著多少沒有寫出來的悲壯的史詩啊!”楊剛通過“女人的子宮”遭遇革命這一“歷史必然性”的不幸,將女性革命者的性別與政治的沖突、身份與使命的分裂推到了極端。為了凸顯女主人公生存和精神的絕境,楊剛甚至以幫她墮胎的李太太承受過類似七次以上的恐怖來映襯女性革命者的宿命。而李太太從大家閨秀變成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妻子的經(jīng)歷本身,也成為作者楊剛闡釋自己生涯中一些關(guān)鍵性轉(zhuǎn)折的憑藉。

        這是一篇新鮮出爐的小說,是為《活的中國》量身定做的。據(jù)蕭乾說,他和楊剛被列入作者名單是在他倆協(xié)助斯諾編譯即將完工之時,蕭乾認為:“當時他那樣做,很可能是為了給我們兩人一點‘精神補償’”,因為一些已經(jīng)譯成的小說在《亞細亞》等雜志發(fā)表后,他倆拒絕了斯諾給的稿酬。”蕭乾選了自己受過楊剛夸獎的《皈依》,并趕譯了出來;而楊剛則直接用英文寫了包括《日記拾遺》在內(nèi)的兩個短篇。楊剛沒有像蕭乾那樣選一篇發(fā)表過的中文小說,表層的原因可能是當時沒有合適的作品可選,因為楊剛較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均發(fā)表在1935年以后;當然,蕭乾的說法更有道理,斯諾對楊剛豪門出身和革命經(jīng)歷很好奇,他希望從楊剛的自傳體小說中捕捉事實的真相并了解楊剛對真相的解釋,在此情形下,楊剛唯有特地動筆才能切合斯諾的預(yù)期。

        然而,事實上,《日記拾遺》的故事情節(jié)并非取自作者楊剛本人的經(jīng)歷回顧。文潔若在譯者按中指出:“現(xiàn)據(jù)楊剛女兒鄭光迪回憶,這篇小說寫的是她父親鄭侃的十弟鄭佩及其妻司徒平的經(jīng)歷?!雹谖臐嵢簦骸度沼浭斑z·譯者按》,失名《日記拾遺》,《新文學(xué)史料》,1982年第2期。雖然從理論上來說,自傳體小說中的“體”強調(diào)的是小說的自傳體式,與自傳性小說強調(diào)自傳的性質(zhì)有所區(qū)別,楊剛以第一人稱寫了親戚司徒平的遭遇,也就算不上違逆斯諾的“自傳體”要求;但是,從自傳體小說的實踐來看,多數(shù)作者還是更傾向于選擇敘述自己的故事。由于斯諾對楊剛本人的家世和經(jīng)歷有濃厚興趣,所以恐怕他希望楊剛寫的應(yīng)該是自傳性小說?,F(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考證斯諾請蕭乾轉(zhuǎn)述的原話是什么,但從《日記拾遺》本身來看,即便是自傳體小說,其中還是包含了楊剛的自傳性因素,因為它同時也可視為某一階段楊剛的精神自述。

        文潔若交代小說寫于1934年,這個時間和蕭乾撰《楊剛年表》里所說的1933年秋相差幾個月。但可以推斷的是,楊剛和蕭乾1933年秋開始幫助斯諾編譯《活的中國》,而《日記拾遺》是在大部分譯稿快要完工時寫的。這樣的話,文潔若所說寫于1934年顯然更可信些,因為楊剛在完成其他作家的譯稿到開始用英文撰寫《日記拾遺》之間會有一段時間間隔。據(jù)楊剛年表記載,楊剛與鄭侃于1932年結(jié)婚,女兒出生于1934年9月。暫時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楊剛這期間有過流產(chǎn)或生產(chǎn)的經(jīng)歷,但如果小說寫于1934 的話,就可以推定楊剛在寫作過程中必定融入了自己孕育生命時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因此,可以說,《日記拾遺》女主人公原型就是司徒平的話,楊剛在寫這個人物的苦難時,未必就不是在寫她自己——一個女人,一個有著革命者和母親雙重身份的女人——同樣的苦難,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實也疊合了楊剛自己的身影。雖然不能就此認定楊剛和女主人公妊娠期的遭遇一模一樣,也就是同樣地一邊擔(dān)憂著從事著高危地下活動的丈夫,一邊承受著懷孕、分娩/流產(chǎn)的諸般折磨,但就小說所提供的豐富細膩的心理依據(jù),卻確實集中反映了楊剛作為女性和革命者雙重身份的認同,那個她同樣經(jīng)歷過的妊娠期必定是促成她完成自我身份認知的重要拐點?!坝脗饔泚韺懽詡?讓自我穿上他者的外衣出現(xiàn),這是一個獨特的想法”①趙白生:《傳記文學(xué)理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中國現(xiàn)代自傳體小說中其實不乏類似的先例,郁達夫就曾自比黃仲則(《采石磯》)、郭沫若曾假托莊子(《鹓鶵》)來抒發(fā)他們自我內(nèi)心的苦悶,只不過這些五四作家習(xí)慣于穿著古人的衣裳,而楊剛則披上同時代同類人的外衣。郁達夫們根底上是為了自我張揚,而楊剛恰恰是為了有效地隱身,這和她選擇署名“失名”——“不讓人知道她的真名”——的用意是一樣的。楊剛無意于提供給她的英語讀者有關(guān)作者經(jīng)歷的任何想象,她希望他們能從《日記拾遺》本身去品味經(jīng)受靈肉酷刑的中國女性革命者的情感,感受隱含在她情感深處的理智信念。

        在此意義上,《日記拾遺》應(yīng)該是滿足了斯諾有關(guān)自傳體小說的要求,從斯諾在《活的中國》里寫的作者介紹中也可以清晰見出。楊剛對陷于困境的女性革命者心靈真實的展露,令斯諾感到欣喜:不僅因為《日記拾遺》反映了現(xiàn)實中國正在發(fā)生的革命事件和事件中艱難掙扎著的人性,為斯諾了解“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傾向革命”的“中國新女性”提供了鮮活素材;而且也因為小說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獨樹一幟,楊剛“大膽地運用迄今被中國文藝界視為禁區(qū)的社會題材,她的勇氣顯示出一種解放精神,勢必使那些認為中國藝術(shù)不能以革命氣概斷然與過去決裂的人大為震驚”,斯諾因此把《日記拾遺》視為“革命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范例。②[美]埃德加·斯諾編:《活的中國》,文潔若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2頁。

        二、《日記拾遺》以外的另一篇英文小說下落如何?

        斯諾在1936年7月寫的《活的中國》的編者序言里說:“失名女士——她的兩篇小說已收入本集”③[美]埃德加·斯諾:《〈活的中國〉編者序言》,《新文學(xué)史料》,1978年第1期。下文中涉及編者序言的文字,恕不再另注。,而其實集子只收了《日記拾遺》。序言寫于小說集即將付梓之時,斯諾的這一說法是因為他記錯了,即他在1934年看過楊剛的英文稿后就已決定只用一篇,還是1936年他寫序言時,成型的小說集其實包含了楊剛的兩個短篇,只是到集子印行時才抽掉了《日記拾遺》以外的另一篇。真實情形到底怎樣,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而更讓人產(chǎn)生追究興趣的是,《日記拾遺》以外,楊剛寫給斯諾的另一篇英文小說是什么,去向如何?要明確給出答案,似乎有不小的難度。在現(xiàn)存資料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從已知的一些線索去順藤摸瓜了。

        《日記拾遺》的英文稿完成后不久,楊剛就將它改寫成中文,以《肉刑》之題發(fā)表在1935年4月15日的《國聞周報》第12 卷第14期上。①《肉刑》在人物、故事情節(jié)、敘事方式上與《日記拾遺》相似,熟悉楊剛的友人都認為是《日記拾遺》的易題中文譯本,如盧豫冬在《〈挑戰(zhàn)〉校譯后記》說,“楊剛把這篇《日記拾遺》譯成中文,并易題為《肉刑》”,蕭乾在《楊剛年表》中列出:“《日記拾遺》由作者易題為《肉刑》,用中文發(fā)表……”(《楊剛文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第581頁)其實,兩篇小說之間不存在完全對應(yīng)的翻譯關(guān)系,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以及內(nèi)容上的側(cè)重,所以筆者采用改寫之說。此外,另一種看法來自《日記拾遺》的中文譯者文潔若,她在《〈蕭乾英文作品選〉序》(《蕭乾英文作品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中提到,“楊剛那篇《日記拾遺》(署名‘佚名’)就是她根據(jù)自己所寫的短篇小說《肉刑》譯出的”。意思是先有中文稿,后有英文本。從《日記拾遺》寫于1934年,而《肉刑》發(fā)表于1935年的前后關(guān)系來看,文潔若之說恐有不確,除非《肉刑》寫得更早而作者卻擱置了一年多。由于蕭乾是《日記拾遺》的經(jīng)手人,筆者認為他的回憶即楊剛“直接用英文寫了兩篇”更可信。值得注意的是,同年7月22日的《國聞周報》第12卷第28期上又刊載了楊剛的一篇題為《殉》的小說。兩篇小說的間隔僅三個多月,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兩篇小說的內(nèi)容具有相關(guān)性?!堆场窋⑹龅木褪恰度沼浭斑z》中給予女主人公幫助的那對朝鮮籍夫妻老李和他的太太的故事,同樣是一個掙扎于困境中的革命者的故事。在《殉》中,老李整日忙于寫稿、改稿的文字工作,心里始終掛念已經(jīng)處于肺病第三期的妻子。貧窮饑餓、異國他鄉(xiāng)、隨時可能被捕的威脅,加上感同身受奉獻了一切的妻子她的無助和痛苦,種種困厄不得不讓老李陷入“不安的沉默與失神”。為了支付妻子的出院費,老李把十幾年沒離過身的一把四弦琴——太太與他同居時賣掉她的醫(yī)生文憑換來的——典押掉,因為妻子擔(dān)心再不出去,怕沒有出院的日子了。小說最后,老李還沒來得及去醫(yī)院接回妻子,卻在順道送交文稿的地方等到了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憲兵的槍口。

        小說的主題立意、人物形象刻畫、故事線索設(shè)置,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它像是《日記拾遺》姊妹篇的感覺。從敘事視角看,《日記拾遺》的主人公是革命者的妻子,同時也是革命同志,小說圍繞她孤獨困守于欠了房租的屋子,忍受妊娠反應(yīng)的苦楚,之后又因為墮胎經(jīng)受身心雙重煎熬;《殉》的敘事主人公則是丈夫老李,一個男性革命者,小說圍繞他的心理起伏和他典押四弦琴的經(jīng)過而推演展開。《日記拾遺》的女主人公自始至終都為奔波在外的丈夫安全焦慮,是丈夫被捕的消息迫使她下了放棄胎兒的決心,因為她不想成為其他同志的包袱,渴望承擔(dān)起自己和丈夫兩個人的工作;《殉》中的老李為妻子的病痛憂慮重重,為自己不能接妻子出院休養(yǎng)愧疚萬分,但他很清醒地意識到:為了理想的緣故,只能放棄一切,哪怕“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堆场返闹黝}與《日記拾遺》敘述中心無疑構(gòu)成了互補互證的關(guān)系,這兩篇小說的關(guān)聯(lián)性十分明顯。

        從以上所述來看,楊剛在三個多月時間里完成的兩個中文短篇,或許有著同樣的英文“前身”。既然楊剛可以將英文的《日記拾遺》改寫成《肉刑》在中文報刊上發(fā)表,那么對另一篇英文小說為什么就不能做同樣的處理呢?《殉》或許就是另一篇從未問世的英文小說的中文改寫本,可惜的是,英文原稿由于最終未被收入《活的中國》而無法讓讀者見識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因此,楊剛為《活的中國》量身定做的兩個英文短篇有可能原本就出自同一個構(gòu)想,只不過它們各自可獨立成篇罷了。這一推測當然主要來自旁推聯(lián)想,尚缺乏直接證據(jù),近乎是“大膽的假設(shè)”,在此只為求教于大方。

        三、楊剛為什么用英文寫《日記拾遺》?

        《活的中國》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的英文譯本,《日記拾遺》的非譯本性質(zhì)使它成了一個特例。從蕭乾的回憶里,看不出斯諾對她用英文寫的要求,那么楊剛這樣做這是否有悖于斯諾編選這本小說選的策略?

        斯諾在編者序言里指出:“我想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是怎樣看自己,他們用中文寫作時是怎樣談和怎樣寫的?!敝袊骷矣弥形膶懙闹袊F(xiàn)實題材的作品,可以讓斯諾和他的同胞者切實地了解“現(xiàn)代中國創(chuàng)作界是在怎樣活動著”的情況。包括了魯迅的《藥》《一件小事》《孔乙己》等在內(nèi),《活的中國》所選譯的那些中文作品,確實如斯諾所言,因為目的讀者是中國受眾,所以作家“不是抱著取悅于外國讀者的想法,為了投合外國讀者的偏見,或者為了滿足西方讀者對于‘異國情調(diào)’、‘離奇古怪’和‘傳奇’式的欲求”而創(chuàng)作的,它們無不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待中國社會的真實態(tài)度。但是,《活的中國》最終面向的畢竟是西方世界。為了讓英語讀者更易于接受,斯諾在顧及到“傳達每一篇作品的精神實質(zhì)”時,編譯過程中有意識地做了很多大膽的加工。他坦率地承認,除了刪去了一些需要注解才能說清楚的雙關(guān)語、典故和隱語之外,還有“幾篇小說我就大膽地刪掉一些段落或插曲”。編譯之大膽自由還表現(xiàn)在對原文進行語句的添加和改動,斯諾說,有的是為了避免冗長的注釋,有的是為了能夠更貼近原作的思想感情或內(nèi)在含義的輪廓。在逼真地呈現(xiàn)中國作家的實感和使西方讀者易于理解之間,斯諾努力地在尋求一種平衡,他強調(diào)“本集在精神上和內(nèi)在含義上對原作是忠實的”,并表示不在乎有誰告知他譯文“不總是‘直譯’的,甚至也不‘準確’”。雖然斯諾也將大膽加工戲稱為編者“所犯的過錯”,但總體上他自信滿滿,成就感十足。

        作為編譯者之一的當事人楊剛,當然能領(lǐng)會斯諾的編譯意圖,但在寫作《日記拾遺》之前協(xié)助編譯的具體工作中,卻似乎形成了一些與斯諾并不全然相同的看法。在為《活的中國》而寫的書評中,楊剛幽默地解釋說:“斯諾是“要把‘專為中國人的眼睛和欣賞’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人托出西洋去,讓那些綠眼睛的高鼻子先生們看看這班黑眼平鼻子的人們確實的將頭腦怎樣在活動。為了幫助西洋讀者的了解,他在卷首安了一篇引言……。引言中間,作者很淘氣的叫讀者‘準備強烈興奮劑’在案頭,免得編輯時的過度自由會把他們駭?shù)脮炈肋^去。他常嫌原文對話冗贅,行文無節(jié),以至缺乏形式的完整。一個鄰人的善意,我們是應(yīng)當接受的,雖然我們?nèi)圆环两袔拙淝!捎谖淖值母糸u,于我們其本身有作用和意味的對話,落到異國文字中竟如丟了家的孩子,過分受了輕視?!雹贄顒偅骸对u〈活的中國〉》,上?!洞蠊珗蟆?937年1月17日第13 版。下文中涉及書評的文字,恕不再另注。將斯諾視為“鄰人”,顯現(xiàn)出楊剛與斯諾話語立場的差異。楊剛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觀照,斯諾的出發(fā)點是要讓西洋讀者了解中國作家筆下的真實中國,但中國小說的寫法卻不一定符合英語讀者的接受習(xí)慣。中國人由于歷史培養(yǎng)的趣味所致,“寫小說常有上山逛廟的態(tài)度”,途中的風(fēng)景同樣不愿意錯過;而西洋人“寫小說有如翻山開礦窯”,直奔目的而去。不同樣的小說自然陶冶出不同樣的小說讀者。斯諾正因為也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才擔(dān)心讀者不耐煩,不惜大肆刪削;又顧慮讀者不明白,再刻意添詞加句。斯諾不求譯文原汁原味,楊剛也許尚能理解,畢竟意義精神的傳達是譯文的首要標準,但對他大刀闊斧砍向那些可憐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楊剛恐怕并不以為然。假設(shè)將那些于中國讀者有作用和有意味的段落刪略掉,或者增補改動中國讀者喜聞樂見的語句表達,那么,所謂譯文的意義和精神傳達真的毫發(fā)無損嗎?作為一個中國作家,楊剛不可能如斯諾般樂觀。

        英文系出身的楊剛,對中西兩個世界的小說作法之區(qū)別,應(yīng)該不陌生;兩個世界的小說閱讀、評價之差異,她應(yīng)該也不會奇怪。但是當她親身領(lǐng)教斯諾編譯《活的中國》時“削足適履”似的自由態(tài)度后,卻不得不為那些中國同行叫屈。楊剛當然不至于要準備什么強烈興奮劑在手頭,也應(yīng)該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深深感受到中英兩種文字轉(zhuǎn)換過程中無法達至兩全其美的遺憾。楊剛在書評中羅列了共11 處有損意義傳遞的“鄰于錯誤的竄改增加”,譬如對張?zhí)煲淼摹兑菩小?“最后一段省去了幾乎四分之三,連作者特意指出的地方如橡皮商李思義可能的破產(chǎn),也被去掉,實在太失去作者的精神了。他的意義在于以這一點對桑華的人生態(tài)度做一個刻毒的嘲笑,以顯示目前社會機構(gòu)的毀滅性,編者把它去掉,這篇小說的力量免不了削弱了許多”。作為編譯的協(xié)助者,楊剛一一指出這么多在她看來比較嚴重的錯誤,無疑反映了她的不甘和無奈。她只能將編譯上的失誤歸結(jié)于編者不諳中國文字遇到的困難和窒礙。

        楊剛很贊同斯諾讓西方讀者見識中國作家筆下的活的中國這一總體意向,可她一定也會感覺到,借助于“專為中國人的眼睛和欣賞”的讀物去實現(xiàn)這個意向,恐怕并非最上乘之舉。就是斯諾自己在《活的中國》的緒言結(jié)尾也承認西方讀者“欣賞不到原作的文采”的缺憾。而在楊剛眼里,中文原作在編譯過程中的損失何止是文采,最讓她痛惜的是主題意義和表現(xiàn)力量的削弱。所以,按斯諾的編譯理想,讓西方世界既可以欣賞到中國作家的原作的文采,又可以讓他們“看到活的中國的心臟和頭腦,偶爾甚至能夠窺見它的靈魂”,最佳讀物理應(yīng)是中國作家“專為西方讀者的眼睛和欣賞”而寫的誠實之作。其實斯諾對此并非不曾有過考慮,只是到他著手編譯《活的中國》為止,他所能見到的專為西方讀者而寫的讀物的“大部分中國作者則要么對現(xiàn)代中國加以貶低,要么用一些假象來投合外國讀者之所好”①[美]埃德加·斯諾:《〈活的中國〉編者序言》,《新文學(xué)史料》,1978年第1期。,這當然會令他望而生畏。后來林語堂的《吾國和吾民》問世,斯諾對這類作品才開始發(fā)生好感??梢?斯諾編譯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中文作品,不過是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權(quán)宜之計。

        在楊剛發(fā)表《活的中國》的書評時,她對中國作家與西方讀者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形成了較理性的認知,因而十分自覺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中國作家的責(zé)任。她在書評中對編譯失誤的較真,與其說是一種解釋,不如說是一種自我警醒和鞭策。盡管不能就此推定她在之前幾年寫《日記拾遺》時就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自覺意識,但書評中的看法必定與編譯協(xié)助工作的體驗密不可分。因此,1934年,當她考慮自己為《活的中國》創(chuàng)作小說時,她何必舍近求遠用中文為媒介,何必再沿襲中國小說的一套寫法,何必再考慮中國讀者的感受呢?對楊剛而言,打破文字的隔閡,用英文來寫,至少可以直接契合那些西洋讀者的閱讀習(xí)慣,可以讓他們直接欣賞原作的文采,也不必再擔(dān)心中文小說在翻譯過程中情調(diào)和韻味的喪失、思想及表現(xiàn)力量的削弱,這應(yīng)該是楊剛完成這項工作最經(jīng)濟便捷、也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與楊剛的英文自傳《童年》和《獄中》相比,《日記拾遺》不是楊剛最早的英語作品,但參與《活的中國》的編譯以及專門為此創(chuàng)作兩篇英文自傳性小說的實踐,為楊剛英語寫作理念的成熟提供了難得的經(jīng)驗,40年代她在美國完成的長篇英語小說《挑戰(zhàn)》即為這一經(jīng)驗的鮮明印證。斯諾對接受主體——預(yù)期讀者的重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她后來的英語自傳性寫作,不僅在語言及思維方面,更在習(xí)俗及文化方面,如何在更深廣的層面上和英語讀者溝通,斯諾帶給楊剛一個新的視閾和一個更高的思考平臺。楊剛借助于《日記拾遺》的公之于世,真切地品嘗到接受異域讀者檢驗的滋味。作為楊剛唯一以英語原文發(fā)表的小說,在她所有的英語創(chuàng)作中,《日記拾遺》的地位顯然不容小覷。

        猜你喜歡
        楊剛蕭乾斯諾
        Simula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in a flow-focusing microchannel with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直腸子”蕭乾
        做人與處世(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蕭乾初見林徽因
        自知
        自知
        斯諾登獲得俄永久居留權(quán)
        追查
        斯諾登在俄居留延長三年
        斯諾登申請延長逗留期限
        Effect of the Para-substituent of the Tridentate Pyridine-based Ru(II) Complex up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 Transfer Hydrogenation*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青青草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色av免费看| 欧洲美熟女乱av亚洲一区|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大红酸枝极品老料颜色| 国产白浆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日韩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涩 |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午夜福利| 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不卡| 亚洲图片日本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18|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五月|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 啪啪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女女|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有码久久国产 | 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中国老太婆bb无套内射| 97se在线| 亚洲福利网站在线一区不卡|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