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抗逆力過程初探
        ——以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為例

        2015-05-17 02:45:14
        關鍵詞:保護性危機青少年

        王 玥

        抗逆力研究自1970年代發(fā)展至今,學界對于其概念內(nèi)涵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四種:特質(zhì)論、能力論、結果論和過程論。特質(zhì)論將抗逆力理解為一種幫助個人應對逆境并能夠從逆境中恢復正常的個人特質(zhì)①Newman,T.Promoting resilience:A review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hild care services.2002,Essex :Barnardo's.。能力論認為抗逆力是一種個人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做出正面表現(xiàn)的能力以及在未來表現(xiàn)得更好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和方法得以提升②Gilligan,R.Adversity,resilience and young people:the protective value of positive school and spare time experiences.Children and Society,2000,14 (1):37-47.。結果論認為抗逆力是個人對于逆境和壓力良好適應的結果③Masten,A.S.Ordinary Magic: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resilience in human development.Education Canada,2009,49(3):28-32.。過程論認為抗逆力是個人在面對危機時所表現(xiàn)出的正向適應性行為的過程④Rutter,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31.。早期學者對于抗逆力的研究關注的是特質(zhì)和能力,而后期學者更關注的是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是如何發(fā)生作用并發(fā)生改變的,即對抗逆力過程的關注。將抗逆力理解為一種過程來加以研究的獨特價值在于通過了解抗逆力各因素的作用過程,可以弄清楚抗逆力是如何產(chǎn)生發(fā)展、如何作用以及如何介入這一過程來培育抗逆力。本文采取的是過程論的立場,以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為例,探索其面對危機、創(chuàng)傷、逆境和壓力時所表現(xiàn)出的正向適應性行為的過程。

        一、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抗逆力

        家庭寄養(yǎng)是指兒童由于受到虐待和忽視,或者其他特殊原因,無法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生活,而被有計劃、有目的地安置在由兒童福利機構認可的寄養(yǎng)家庭的過程(根據(jù)美國兒童福利聯(lián)盟的定義)。在英國平均每天有75000 名兒童由政府養(yǎng)護,其中60%是家庭寄養(yǎng)兒童①Wilson,K.,Sinclair,I.,Taylor,C.,Pithouse,A.,& Sellick,C.Fostering success:An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foster care.2004,London:Social Care Institute for Excellence.。美國的情況與英國類似,根據(jù)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兒童局(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Children’s Bureau)的數(shù)據(jù),美國大約有463000 的兒童離開原生家庭,其中71%的兒童通過家庭寄養(yǎng)的方式來安置②http:/ /www.acf.hhs.gov/programs/cb.。

        在我國,家庭寄養(yǎng)是指經(jīng)過規(guī)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jiān)護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委托在家庭中養(yǎng)育的照料模式。家庭寄養(yǎng)兒童是指監(jiān)護權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被民政部門或民政部門批準的家庭寄養(yǎng)服務機構委托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yǎng)育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孤兒和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根據(jù)民政部頒布的《家庭寄養(yǎng)管理暫行辦法》中的規(guī)定)。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是指正處于青少年發(fā)展階段的家庭寄養(yǎng)兒童。對于如何界定是否處于青少年時期有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是年齡界定,通常把12 歲到18 歲左右的未成年人界定為青少年;另一種界定方案是從社會文化角度界定,通常把就讀初中、高中階段的未成年人界定為青少年。在本文中,結合了兩種界定方式,12歲到18 歲的正在家庭寄養(yǎng)安置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兒童,以及正在就讀初中、高中階段的寄養(yǎng)安置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兒童界定為寄養(yǎng)青少年。根據(jù)2014年的《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我國由政府監(jiān)護的兒童和青少年有84536名,其中家庭寄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28576 名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2014》,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4年版。。

        抗逆力研究對象由最初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兒童擴展到各種遭遇逆境的人群,目前西方抗逆力研究文獻中家庭寄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成了重要的研究對象。抗逆力甚至成了研究家庭寄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的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框架④Schofield,G.The significance of a secure base:a psychosocial model of long-term foster care.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2002,7(4):259-272.,Canavan 認為抗逆力已經(jīng)成為研究家庭寄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的四大理論視角之一(其他三個理論視角分別是:社會支持理論、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反思性的實踐理論)⑤Canavan,J.Resilience:Cautiously welcoming a contested concept.Child Care in Practice,2008,14(1):1-7.。不僅如此,在家庭寄養(yǎng)服務領域,也將抗逆力作為重要理論框架,用以建構家庭寄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的需求評估框架,并以此設定家庭寄養(yǎng)服務的目標框架⑥Gilligan,R.Beyond permanence?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in child placement practice and planning.Adoption and Fostering,1997,21(1):12-20.。

        抗逆力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意義重大,因為這一群體相對于其他一般青少年來說,他們當前遭遇的和未來可能遭遇的逆境和危機更為嚴重。疾病、身心障礙、身心成長發(fā)展受阻、遭受虐待和忽視的經(jīng)歷、被遺棄的經(jīng)歷、污名化的標簽、不穩(wěn)定的安置生活、長期的社會排斥、由于特殊經(jīng)歷而產(chǎn)生的后續(xù)連鎖效應等等都是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通常會遭遇到的危機因素。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保護性因素相對于其他一般青少年來說,則更為薄弱。這些青少年的早期依戀關系通常是不安全的,甚至是缺失的。由于不穩(wěn)定的安置生活,他們與寄養(yǎng)家庭建立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可能也是不安全不穩(wěn)定的,他們在學校和社區(qū)可能也無法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支持。盡管身處逆境和危機,缺乏必要的保護性因素,然而部分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仍然可以發(fā)展出抗逆力。Schofield 及其同事們的研究、Gilligan 的研究以及Leve 及其同事的經(jīng)驗研究都證明部分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可以從逆境和危機中獲得正向的良好的適應,并且抗逆力對這些青少年的成長和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正面影響①Gilligan,R.Beyond permanence?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in child placement practice and planning.Adoption and Fostering,1997,21(1):12-20.Schofield,G.& Beek,M.Risk and Resilience in Long-Term Foster-Ca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1-19.Schofield,G.The significance of a secure base:a psychosocial model of long-term foster care.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2002,7(4):259-272.Gilligan,R.Creating a Warm Place Where Children Can Blossom.Invited Plenary Paper for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06,Wellington.Gilligan,R.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public care by mentoring their talents and interests.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1999,4(3):187 – 196.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A resource guide on working with children in the care system,2001,London:BAAF.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 in young people in long- term care:the relevance of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domains of recreation and work.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2008,22(1):37-50.Leve,L.D.,Fisher,P.A.,& Chamberlain,P.Multidimensional Treatment Foster Care as a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Resiliency Among Youth in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9,77(6):1869-1902.Leve,L.D.,Harold,G.T.,Chamberlain,P.,Landsverk,J.A.,Fisher,P.A.,& Vostanis,P.Practitioner Review:Children in foster care-vulnerabilities and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processe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2012,53(12):1197-1211.。目前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過程的探究還相當不足,對于抗逆力的作用機制并未形成成熟統(tǒng)一的認同。本文以下將以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為例,探索其抗逆力過程。

        二、抗逆力過程中各因素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

        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都不是固定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Zolkoski 和Bullock 的研究表明評估青少年面臨的危機性因素并非固定靜止的,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包括評估的時間點、被評估的青少年的發(fā)展體系、青少年個體對于變動環(huán)境的回應的差異②Zolkoski,S.M.& Bullock,L.M.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A review.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2295–2303.。

        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并非固定靜止的,而是隨著時間和發(fā)展階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例如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遺傳基因、脾氣秉性、智力水平、健康狀況和早期大腦發(fā)育等生理特質(zhì)都可能對于抗逆力過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然而這些因素是危機性因素還是保護性因素卻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情境下,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生理狀況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例如,Rutter提出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所面臨的重要的危機性因素之一,是身體上的傷害(受到身體虐待)③Rutter,M.Children in substitute care: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0,22(9/10):685-703.。遭受身體上的傷害,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來說,是其所面臨的重大危機,然而這一危機性因素的影響力是有一定時效性的,當超出這一時效之后,身體上的傷害作為危機性因素,其影響力大大減弱,而通過轉(zhuǎn)變?yōu)樾睦韺用娴膫Τ掷m(xù)發(fā)揮危機性的影響。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況和早期大腦發(fā)育等生理特質(zhì),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來說是保護性因素,不過這種保護性因素是不穩(wěn)定的,在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從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個體的生理層面來看,其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并非固定靜止的,而是隨著時間、情境發(fā)生變化的。

        從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個體的心理層面來看,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也是動態(tài)變化的。例如,Bailey 和Moran 以及Pederson 認為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unresolved trauma)是危機性因素,然而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就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個體來說并非固定不變的,其影響時而強烈,時而微弱④Bailey,H.N.,Moran,G.,& Pederson,D.R.Childhood maltreatment,complex trauma symptoms,and unresolved attachment in an at-risk sample of adolescent mothers.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7,9(2):139-161.。Steele 和Kuban 認為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在特定情境下,甚至可能由危機性因素轉(zhuǎn)變?yōu)楸Wo性因素,從而獲得創(chuàng)傷后的再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⑤Steele,W.,& Kuban,C.Healing Trauma,Building Resilience:SITCAP in Action.Reclaiming Children & Youth,2014,22(4):18-20.。

        從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個體的社會層面來看,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也是動態(tài)變化的。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微觀環(huán)境-寄養(yǎng)家庭、中觀環(huán)境-學校和社區(qū)、宏觀環(huán)境-社會系統(tǒng)。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既可能蘊藏危機又可能蘊含保護性因素。Gilligan 認為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所處的寄養(yǎng)家庭和正式的寄養(yǎng)服務體系,一方面可能作為保護性因素給予青少年以支持,另一方面,又可能成為危機性因素,使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陷入一個非常局限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里而受到社會排斥①Gilligan,R.Creating a Warm Place Where Children Can Blossom.Invited Plenary Paper for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06,Wellington.??梢?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都不是固定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要視時間、發(fā)展階段、所處的具體情境而定。

        三、抗逆力過程中各因素有時間和發(fā)展階段序列

        社會生態(tài)視角(soci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和生理- 心理- 社會視角(bio- psycho- social perspective)成為兩種重要的分析工具來幫助我們理解并分析參與抗逆力過程的諸多因素。社會生態(tài)視角下抗逆力過程被理解為個體與其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互動,個人的特質(zhì)、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服務介入和社會政策以及社會文化都可能是影響因素②Fraser,M.W.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997,Washington,DC:NASW Press.Corcoran,J.,& Nichols-Casebolt,A.Risk and Resilience 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and Goal Formulation.Chil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04,21(3):211-235.Ungar,M.Resilience after maltreatment: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ervices as facilitators of positive adaptation.Child Abuse & Neglect,2013,37(2/3):110-115.。各個層面的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都可以在社會生態(tài)視角的框架下來理解和定位。Schofield 和Beek 認為要準確理解危機和抗逆力,需要借助于生理-心理-社會視角,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除了與個人的心理與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還與個人的生理特質(zhì)和生理狀況緊密相關,個人的遺傳基因、脾氣秉性、智力水平、健康狀況和早期大腦發(fā)育都有重要影響③Schofield,G.& Beek,M.Risk and Resilience in Long-Term Foster-Ca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1-19.。Munro 認為需要全面評估案主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才能完成對案主的危機與保護性因素的建構④Munro,E.Risk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In M.Gray,J.Midgley,& S.A.Webb.(eds.)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Work(pp224-235),2012,London:SAGE Publications.。將社會生態(tài)視角和生理-心理-社會視角作為分析工具來幫助我們建構抗逆力過程的參與因素時,都是將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放置在一個固定時點的框架下,而忽視了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自身的時間性,即各因素自身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沿著一定的時間線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因此,本文認為時間也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框架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席居哲和左志宏提到時間是理解抗逆力過程的重要考量因素⑤席居哲、左志宏:《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識別之諸效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15-123頁。。然而時間這一概念在抗逆力研究中,相較于前兩種視角,尚未明確提出,而以一種潛在狀態(tài)隱含于相關論述。

        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是有時間序列的,所謂時間序列是指抗逆力過程中各因素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發(fā)生、發(fā)展和相互作用的??鼓媪ξC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本身已經(jīng)暗含了時間序列。各個危機性因素的時間序列是不同的。Ungar 在抗逆力社會建構視角的研究中,就增加了時間軸,他使用的是兩個維度:現(xiàn)在- 非現(xiàn)在⑥Ungar,M.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ce Among“Problem” Youth in Out-of-Home Placement:A Study of Health-Enhancing Deviance.Child & Youth Care Forum,2001,30(3):137-154.。這里的時間的第二層含義是發(fā)展階段序列。席居哲和左志宏提出了抗逆力作用過程在人生發(fā)展階段、特別是重大的發(fā)展轉(zhuǎn)折點的作用效應,暗含了發(fā)展階段序列⑦席居哲、左志宏:《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識別之諸效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15-123頁。。這里提出的發(fā)展階段序列是指,抗逆力危機和保護性因素在人生不同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在特定人生發(fā)展階段,有著特定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某一人生發(fā)展階段重要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放在另一個人生發(fā)展階段,就未必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成為危機和保護性因素。

        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框架,包含時間序列和發(fā)展階段序列,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和分析參與抗逆力過程的各因素,將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按照一定的時間序列和發(fā)展階段序列進行定位,從而更好地理解抗逆力作用的過程,特別是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過程的研究,時間的分析框架必不可少。這是因為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一方面處于由兒童到成人的成長發(fā)展的過渡轉(zhuǎn)折期,一切都處于發(fā)展變化中;另一方面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遭遇的逆境和危機,可能發(fā)端于兒童早期,但其影響可能一直延續(xù),甚至持續(xù)終身。Schofield 和Beek 認為在分析其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時,應該綜合考慮其復雜的歷史①Schofield,G.& Beek,M.Risk and Resilience in Long-Term Foster-Ca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1-19.。因此要分析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過程,必須將危機和保護性因素按照一定的時間序列和發(fā)展階段序列進行定位。本文嘗試運用過去-兒童早期、現(xiàn)在-青少年期、未來-成人時期這三個時期和發(fā)展階段的劃分,來定位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

        表1 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的時間定位

        表1中,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性因素包括:過去-兒童早期可能存在的早期創(chuàng)傷、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當前壓力、未來-成人時期的未來挑戰(zhàn)。早期創(chuàng)傷是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常見的危機性因素,西方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常見的早期創(chuàng)傷包括被父母虐待和忽視。中國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主要的早期創(chuàng)傷包括早期被遺棄的經(jīng)歷、早期遭遇不適當?shù)膶Υ?。早期?chuàng)傷通常都是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F(xiàn)在-青少年期的當前壓力包括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生活方式,要去適應變動的寄養(yǎng)家庭環(huán)境和正式的社會服務系統(tǒng),通常遭遇比一般青少年更多的壓力,他們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出現(xiàn)的幾率也比一般兒童高。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在未來-成人時期也可能遭遇更多的挑戰(zhàn),由于他們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他們進入成人時期后可能遭遇的社會風險也相比一般人更多一些②Gilligan,R.Beyond permanence?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in child placement practice and planning.Adoption and Fostering,1997,21(1):12- 20.Gilligan,R.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public care by mentoring their talents and interests.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1999,4(3):187 – 196.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A resource guide on working with children in the care system,2001,London:BAAF.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 in young people in long-term care:the relevance of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domains of recreation and work.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2008,22(1):37-50.。

        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保護性因素也按照時間序列定位,包括過去-兒童早期的可能存在的不穩(wěn)定不安全的依戀關系,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學校、社區(qū)和正式服務體系中的保護性因素,以及未來-成人時期的個人能力和內(nèi)外在資源等。依戀關系(attachment)是指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兒童需要與特定的首屬照顧者(通常是兒童的母親)發(fā)展出相互之間的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是兒童之后發(fā)展正面新經(jīng)驗和與他人發(fā)展正面關系的基礎③Ainsworth,M.,Blehar,M.,Waters,E.,& Wall,S.Patter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1978,Hillsdale,New Jersey:Erlbaum Associates.Bowlby,J.Attachment:Attachment and Loss,1969,London:Hogarth.。穩(wěn)定安全的依戀關系本身通常被視為保護性因素,然而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在兒童早期的依戀關系往往是不穩(wěn)定不安全的,甚至可能是缺失的?,F(xiàn)在-青少年期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是指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其替代性的家長(寄養(yǎng)父母)之間建立起的相互之間的依戀關系。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其替代性的家長之間可以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這種替代性的依戀關系可以作為保護性因素①Gilligan,R.Promoting resilience in young people in long-term care:the relevance of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domains of recreation and work.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2008,22(1):37-50.。然而相當多的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其替代性的家長之間未必能夠建立這樣的依戀關系②Triseliotis,J.Identity and security in adoption and long-term fostering.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984,15(1):149-170.。

        將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過程的各參與因素放置在過去-兒童早期、現(xiàn)在-青少年期、未來-成人時期這三個時期和發(fā)展階段的分析框架下,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抗逆力過程的各參與因素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

        四、抗逆力過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時間交錯

        關于抗逆力過程中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機制,其確切的本質(zhì)還沒有弄清楚,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設。添加模式(補償模式)和互動模式(免疫模式)是主要的兩種模式③Corcoran,J.,& Nichols- Casebolt,A.Risk and Resilience 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and Goal Formulation.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04,21(3):211-235.。所謂添加模式是指保護性因素對危機性因素直接施加了正面作用力,從而平衡了危機的負面影響。所謂互動模式是指保護性因素對危機起到了緩沖的作用。無論是添加模式還是互動模式,抗逆力過程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各因素在這一過程中的累積、組合、聯(lián)動而發(fā)生作用的。Rutter 認為抗逆力過程正是通過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的累積和組合而發(fā)生作用,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的累積和組合可以預示出變化發(fā)生的方向和速度④Rutter,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 –31.。Schofield 和Beek對于家庭寄養(yǎng)兒童的研究也表明家庭寄養(yǎng)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的累積和組合都可能改變兒童變化的方向,兒童可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正向抗逆力,也可能朝向負面方向發(fā)展⑤Schofield,G.& Beek,M.Risk and Resilience in Long-Term Foster-Ca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1-19.。危機和保護性因素在抗逆力過程中也表現(xiàn)出聯(lián)動的形態(tài),一種特定的危機或保護性因素可能增加其他危機和保護性因素出現(xiàn)的可能性⑥Corcoran,J.,& Nichols- Casebolt,A.Risk and Resilience 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and Goal Formulation.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04,21(3):211-235.。席居哲和左志宏對于抗逆力作用過程諸效應的研究也認為危機和保護性各因素通過在抗逆力作用過程中的累積、組合、聯(lián)動而發(fā)生作用⑦席居哲、左志宏:《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識別之諸效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15-123頁。。

        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或發(fā)展階段內(nèi),該段時間-發(fā)展階段內(nèi)的危機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發(fā)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對于這種情況,抗逆力研究領域已經(jīng)有了共識。我們將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用過去-兒童早期、現(xiàn)在-青少年期、未來-成人時期這三個時期和發(fā)展階段來加以定位后,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不同時間-發(fā)展階段的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可能發(fā)生時間交錯的相互作用。

        第一,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與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危機性因素、未來-成人時期的危機性因素發(fā)生相互作用。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早期的創(chuàng)傷是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現(xiàn)在面臨的壓力是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危機性因素,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未來可能遭遇的危機和挑戰(zhàn)則是未來-成人時期的危機性因素。這三個不同時間-發(fā)展階段的危機性因素之間會發(fā)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早期經(jīng)歷的創(chuàng)傷,增大了其現(xiàn)在所面臨的壓力,同時也加劇了其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zhàn)。例如,在兒童早期被遺棄、被虐待、被忽視的經(jīng)歷,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因此而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簽,這一標簽成為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危機性因素,增加其現(xiàn)在面臨的壓力,同時也可能在未來進入主流社會時遭遇社會排斥。而當青少年正在應對現(xiàn)在的壓力時,或在未來遭遇危機時,其早年經(jīng)歷的創(chuàng)傷可能又再度被引發(fā)。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在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危機性因素(如與同儕群體發(fā)生不良的社會交往),可能引發(fā)其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使得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與現(xiàn)在正在遭遇的危機同時發(fā)生作用。難以與固定成人建立親密關系是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在未來成人階段常見的危機性因素,這一危機未來可能也會觸發(fā)其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從而再次發(fā)生作用。

        第二,過去-兒童早期的保護性因素與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保護性因素、未來-成人時期的保護性因素發(fā)生相互作用。過去-兒童早期的保護性因素中包括早期依戀關系,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替代性的安全依戀關系是現(xiàn)在的保護性因素,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其替代性的家長之間可以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可以與早期依戀關系發(fā)生相互作用,同時也與未來可能建立的親密關系發(fā)生作用。

        第三,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保護性因素可以與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發(fā)生相互作用。例如,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與寄養(yǎng)家長建立起了安全的替代性依戀關系,接受了正式的社會服務,可以對其早期創(chuàng)傷發(fā)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減輕甚至療愈其早期創(chuàng)傷。王玥對于中國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寄養(yǎng)家庭青少年與其寄養(yǎng)家長建立的替代性的依戀關系,作為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保護性因素,可以對過去-兒童早期的危機性因素、早期尚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發(fā)生作用,替代性的依戀關系有助于解決其早期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①王玥:《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家系困惑與抗逆力問題》,《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15頁。。

        第四,現(xiàn)在-青少年期的危機性因素可以與過去-兒童早期的保護性因素發(fā)生相互作用。

        Schofield 和Beek 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在兒童早期所生活的原生家庭,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與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發(fā)生聯(lián)系,但是仍然可能作為潛在的力量影響青少年②Schofield,G.& Beek,M.Risk and Resilience in Long-Term Foster-Car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1-19.,即當青少年面臨當前的危機時,其過去-兒童早期的保護性因素可能與現(xiàn)在的危機性因素發(fā)生相互作用。

        抗逆力過程中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時間交錯對于抗逆力的培育和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關于如何培育和提升抗逆力的路徑有兩條途徑:一是減少或控制危機性因素,二是增加或培育保護性因素。而發(fā)現(xiàn)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的時間交錯,意味著我們對于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抗逆力的培育有了新的途徑,可以調(diào)動過去的保護性因素,來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危機,也可以利用現(xiàn)在的保護性因素,去解決過去尚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

        總結

        以上以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為例的初步探索,對于分析抗逆力過程提供了理解性的基礎。我們應該擯棄固定靜止視角,而運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抗逆力過程以及危機和保護性因素。可以運用過去-兒童早期、現(xiàn)在-青少年期、未來-成人時期這三個時期和發(fā)展階段的劃分,來定位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危機和保護性因素。不同時間序列的危機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可以實現(xiàn)時間交錯的狀態(tài),過去的保護性因素,可以在當前遭遇逆境時提供保護,也可以為未來面對風險時提供保護,現(xiàn)在的保護性因素,也可以與曾經(jīng)遭受過的尚未解決的創(chuàng)傷發(fā)生作用從而提高保護??梢愿鶕?jù)家庭寄養(yǎng)青少年的個人特征及其所處的社會情境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積極調(diào)動青少年內(nèi)在和外在的能力和資源以及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利用現(xiàn)在的保護性因素去應對青少年當前面臨的危機,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療愈青少年過去的創(chuàng)傷。

        猜你喜歡
        保護性危機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英語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電“危機”
        寧夏保護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術模式探討
        保護性開發(fā)利用高鋁煤炭資源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
        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領
        “危機”中的自信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保護性耕作機具選型中注意事項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国产影院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 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夜夜嗨|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刺激一区仑乱|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偷拍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91精品91精品国产片| 街拍丝袜美腿美女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av天堂|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区精品| 精品人妻久久av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最新|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还看的| 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二区| 五月激情四射开心久久久|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少妇白浆高潮无码免费区| 激情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亚洲av手机在线网站|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