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芬 王爭艷
近30年來,隨著國內持續(xù)的經濟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多元文化的沖擊、原有經濟社會體制的衰落以及生育政策等制度的影響,中國的家庭結構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諸多根本性的變化①劉中一:《現階段我國家庭發(fā)展的新變化與公共政策應對》,《調研世界》2012年第10期,第8—12頁。。雙職工家庭越來越普遍,其他人如祖輩、家庭保姆或育嬰機構的保育者參與到兒童看護中來。在多重看護的情形下,兒童可能與多個看護者之間形成多重依戀的關系。所謂多重依戀(multiple attachment)是指兒童與多個不同對象所形成的情感聯結關系,在面臨威脅或挑戰(zhàn)時,兒童可以從不同的依戀對象身上獲得安慰和支持②Howes,C.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 (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671-687.。自依戀理論提出以來,關于依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親子依戀(且主要是母子依戀)方面,然而多層次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將兒童的發(fā)展視為兒童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一系列過程,家庭環(huán)境是兒童發(fā)展的重要微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一,兒童與家庭中重要他人的互動和關系都將成為影響其發(fā)展的重要近端過程。因此,為了更全面地理解兒童在整個家庭環(huán)境中的發(fā)展,有必要在多重看護的養(yǎng)育背景下,探討兒童的多重依戀關系對其心理發(fā)展之間的影響效應。
1969年,Bowlby 首次提出了人類依戀的概念和相關理論,激發(fā)了國內外研究者對人類依戀現象的極大興趣。以往研究者對依戀的研究多集中在“母子依戀”這一領域,發(fā)現母子依戀的質量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①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New York:Basic Books,1969.。然而早期的家庭觀察研究發(fā)現,大多數兒童會與多個成人建立起依戀關系,擁有一個依戀關系的網絡,即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多重依戀的現象。例如,Bowlby 發(fā)現,兒童首先是與作為主要撫養(yǎng)者的母親建立起依戀關系,然后與其他人逐漸發(fā)展出一個等級的依戀關系;另一項觀察研究也發(fā)現絕大部分的嬰兒不僅會依戀于自己的母親,同時還會依戀于家庭中另外一些熟悉的成員,這包括父親、祖父母,或者是一個年長的兄弟姊妹②Ainsworth,M.D.S.Infancy in Uganda:Infant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7.。關于兒童多重依戀關系的研究為傳統(tǒng)的依戀研究領域增加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和窗口,在全面理解兒童的發(fā)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兒童的多重依戀關系因其形成方式不同而不同,根據形成時間的先后不同,可以將多重依戀分為同時形成和繼時形成兩種類型。
同時形成的多重依戀關系(simultaneously forme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是指在兒童出生后由于同時受到多個看護者的照料,他們會與這些看護者之間同時建立起多個依戀關系的聯結③Howes,C.& Spieker,S.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317-332.。兒童的依戀并不指向所有的家庭成員或看護者,他們通常選擇那些能夠滿足自身生理或心理需要,并與之建立起強烈感情聯結的家庭成員或者看護者作為自己的依戀對象,如母親、父親或者祖母等。
1.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
在擁有雙親的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中,兒童從一出生就開始建構與母親和父親的關系,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基本上是在同樣的家庭環(huán)境和嬰兒的同一個發(fā)展階段開始建構的。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父親在兒童早期養(yǎng)育的過程中卷入的時間越來越多。例如,據美國“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展國家研究機構”(NICHD)的一項調查研究發(fā)現,父親看護是主要的非母親看護類型,有13%的兒童接受此類型的看護(兒童6 個月和36 個月大時都是如此)。在兒童36 個月大時,母親看護的比例為21%,此時的父親看護已超過了母親看護比例的一半④Vermeer,H.J.& Bakermans- Kranenburg M.J.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nonmaternal care:Bridging the gap.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10,2008,263-273.。還有研究發(fā)現,2000年父親參與兒童早期養(yǎng)育的時間總量比1965年時高出94%⑤Pleck,J.H.Paternal involvement:Revis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linkages with child outcomes.In M.E.Lamb (Ed.),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pp.58-93).New York:Wiley,2010.??梢?父親是除母親之外兒童最為重要的依戀者,尤其是在壓力的情境中兒童對父親也會產生依戀行為。父親參與兒童早期養(yǎng)育的現象在迅速增加,然而關于父子依戀質量的影響因素,以及父子依戀的質量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相對來說我們知道的卻較少,因此關于父子依戀的相關研究也急需增加,尤其需要同時考察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共同作用和其內在機制。
2.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
2000年美國統(tǒng)計局調查顯示,有將近450 萬的美國兒童生活在三代之家,其中6.3%的兒童一直生活到18 歲,在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之間,這一數據增加了30%??梢?祖輩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嬰兒的看護中來,看護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親子依戀形成的同時,祖孫依戀也必將隨之出現①Howes,C.& Spieker,S.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317-332.。然而,對祖孫依戀的關注和相關研究仍然較少,且結論相互矛盾。例如,有研究將非母親看護劃分為親戚看護(如父親、祖輩)和非親戚看護,發(fā)現只有較長時間的非親戚看護對學前兒童的外化行為問題有影響,而父親和祖輩的非母親看護并不是兒童問題行為的危險性因素②Aviezer,O.,& Sagi-Schwartz,A.Attachment and non-maternal care:Towards contextualizing the quantity versus quality debate.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8,10:275-285.。另有研究卻認為,親代的剝奪、分離和喪失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有學者對雙親有養(yǎng)育困難而由祖輩成為代理雙親的祖輩依戀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雙親的養(yǎng)育困難主要包括雙親的藥物濫用、未成年懷孕、監(jiān)禁、抑郁、家庭暴力或虐待等困難,祖父母作為代理雙親,將承擔額外的養(yǎng)育責任,且他們需要轉換傳統(tǒng)的角色,在這種情形下三個問題會同時出現:(1)祖孫依戀的產生;(2)依戀關系(尤其是親子依戀)的破壞;(3)家庭成員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受到挑戰(zhàn)和塑造。③Poehlmann,J.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very young grand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3,24:149-173.
所謂繼時形成的多重依戀(sequentially forme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是指兒童已經形成了某種依戀(如母子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后,又遇到了替代性的依戀對象時所形成的多個依戀聯結。在繼時形成的多重依戀關系中,兒童與非母親看護者依戀關系的發(fā)展背景與母子依戀是不同的,在該類型多重依戀關系的研究中,最需要探討的關鍵問題是在兒童不同發(fā)展階段所形成的不同依戀關系是否存在著相似的發(fā)展過程,即兒童與替代性的非母親看護者(如,保育者和養(yǎng)父母等)所形成依戀關系的發(fā)展過程,是否與母子依戀的發(fā)展過程相似④Howes,C.& Spieker,S.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317-332.。
1.母子依戀和兒童-保育者依戀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母親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回到工作崗位,專門負責代替母親照看孩子的保育者或保育機構出現。據美國NICHD 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兒童15 個月大時,機構式和家庭式兒童保育占非母親看護的53%,36 個月時約占69%。近年來,關于兒童與保育者的依戀關系及其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也日漸增多,其研究結論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兒童保育讓兒童反復經歷與母親的分離,導致兒童與母親無法形成親密溫暖的關系,影響兒童日后的發(fā)展。如,有研究者考察了兒童從出生到4 歲半的兒童保育與其15 歲時的發(fā)展結果之間的相關,結果發(fā)現,兒童保育的質量和數量都與青少年時期的發(fā)展緊密相關聯,高質量的兒童保育能夠預測青少年的認知性學業(yè)成績,表現出較少的外化行為問題;保育的時間越長,青少年在15 歲時則表現出更多的冒險行為和沖動行為⑤Vandell,D.L.,et al.Do effects of early child care extend to age 15 years?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 and youth development.Child Development,2010,81:737-756.。還有研究發(fā)現,家庭式保育比機構式保育更可能使兒童與保育者之間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⑥Ahnert,L.,Pinquart,P.& Lamb,M.E.Security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non-parental care providers:A meta- 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2006,74:211- 222.。然而,新近研究以75271 個挪威兒童為被試,結果發(fā)現高質量的兒童保育并不與兒童的外化行為問題相關聯⑦Zachrisson,H.,Dearing,E.,Lekhal,R.,& Toppelberg,C.O.Little evidence that time in child care causes externalizing problem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in Norway.Child Development,2013,84:1152-1170.。發(fā)展的雙重風險模型認為,兒童保育本身并不是危險性因素,低質量的兒童保育則是。當低質量兒童保育與母親的低敏感性相結合時,兒童發(fā)展將遭受雙重危險,低質量兒童保育的危險效應最為明顯;高質量兒童保育對低敏感性母親的消極影響具有補償作用⑧Vermeer,H.J.& Bakermans- Kranenburg M.J.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nonmaternal care:Bridging the gap.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8,10:263-273.。
2.收養(yǎng)兒童的多重依戀關系
如果在親子依戀關系形成之后兒童被收養(yǎng),其多重依戀關系則屬于繼時型。這些兒童能否與替代性的看護者(養(yǎng)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他們與養(yǎng)父母之間形成依戀關系的過程是否與一般兒童相似?上述問題是該領域研究的關注焦點。有研究發(fā)現,在親子依戀形成之后被收養(yǎng),兒童則很難與養(yǎng)父母形成積極而信任的依戀關系,他們常常推開養(yǎng)父母,自己看上去無法安慰,表現出無法調控的情緒和紊亂的行為,這些表現容易讓養(yǎng)父母誤認為他們并不需要支持性的養(yǎng)育行為①Howes,C.& Spieker,S.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317-332.。還有研究發(fā)現,收養(yǎng)兒童的依戀關系和發(fā)展結果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調節(jié)。例如,有研究發(fā)現,因為母親虐待或忽視而被安置在收容機構的兒童,接近一半的兒童(47%)可以與收容機構的看護者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②Howes,C.,& Ritchie,S.Attachment organizations in children with difficult life circumstanc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9,11:254-268.。還有研究發(fā)現,與收容機構的兒童相比,收養(yǎng)兒童在24 個月之前被收養(yǎng)的話,更有可能與養(yǎng)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收養(yǎng)看護能夠減少兒童早期剝奪對兒童發(fā)展的不良效應③Smyke,A.T.,Zeanah,C.H.,Fox,N.A.,Nelson,C.A.& Guthrie,D.Placement in foster care enhances quality of attachment among young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2010,81(1):212-223.。還有研究比較了同性戀家庭和雙性戀家庭收養(yǎng)兒童的發(fā)展結果,發(fā)現并不是家庭類型更能夠預測兒童的發(fā)展,而是家庭的過程變量(尤其是養(yǎng)育壓力)更能預測收養(yǎng)兒童的外化問題④Golombok,S.,Mellish,L.,Jennings,S.,Casey,P.,Tasker,F.,& Lamb,M.E.Adoptive gay father familie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2014,85,2,456-468.??傊?收養(yǎng)兒童能夠與養(yǎng)父母建立起依戀關系,但是與母子依戀形成方式相比,收養(yǎng)兒童是以不同的方式來建構與養(yǎng)父母的依戀關系,受到兒童被收養(yǎng)的時間以及收養(yǎng)家庭的養(yǎng)育壓力等因素的調節(jié)和影響。
多重依戀關系是在兒童不同的互動經歷中或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形成的(如繼時性多重依戀關系),考察兒童多重依戀關系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深化和拓展我們對多重依戀關系的理解。有研究者認為多重依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每個依戀對象對兒童的看護時間;(2)每個看護者提供的看護質量;(3)每個看護者的情感投資;(4)社會交往的信息⑤Collin,V.L.Human attachment.New York:McGraw-Hill,1996.。上述四個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疊,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總結多重依戀關系的影響因素。
一個人每周看護兒童超過10 小時,此人就可以作為兒童的看護者;如果兒童存在多個看護者,看護時間越長的看護者就被視為主要看護者(多是母親)。然而,其他人看護的時間越長,兒童與其形成依戀的可能性越大,同時代表母親與兒童的分離時間越長,可能對兒童發(fā)展的消極影響越大,所以非母親看護者看護孩子的時間總量是發(fā)展心理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特征。此外,他人介入看護時兒童的年齡也是研究依戀安全性的重要時間變量。如,研究者提出父親介入看護的時間晚于母親,是父親無法成為兒童主要依戀對象的原因。關于看護時間總量對非母親看護者與兒童之間依戀安全性影響的文獻較少,但是關于母親看護的時間總量對母嬰依戀安全性的研究發(fā)現,母親和兒童在一起的時間總量與其依戀安全性無關⑥Friedman,S.L.,& Boyle,D.E.Attachment in US children experiencing nonmaternal care in the early 1990s.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8,10:225-261.,很多兒童每天與父母少量接觸就足以形成安全型依戀,工作使母親與嬰兒的相處時間減少,但母親會通過縮短其它活動時間彌補⑦Sagi,A.,van IJzendoorn,M.H.,Aviezer,O.,Donnell,F.,& Mayseless,O.Sleeping out of home in a kibbutz communal arrangement:It makes a difference for infant–mother attachment.Child Development,1994,65:992-1004.。
“時間數量”這一因素對母子依戀的安全性只有較小的影響力,這一結論引發(fā)了我們更廣泛且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母親與兒童在一起的時間與其依戀安全性無關,那么這一結論是否也適合于兒童與非母親看護者之間的依戀關系呢?即兒童是否可以與不常在一起的他人也形成安全型依戀?上述問題值得思索和探究。
看護的時間總量不能預測兒童與看護者之間的依戀安全性,那么其最重要的預測因素是什么呢?看護質量才是重要的預測變量,這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非母親看護本身并不是危險性因素,低質量的非母親看護才是。如,新近研究發(fā)現,挪威兒童保育的整體質量比較高,因此兒童接受保育的時間不能預測其早期階段的外化行為問題①Zachrisson,H.,Dearing,E.,Lekhal,R.,& Toppelberg,C.O.Little evidence that time in child care causes externalizing problem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in Norway.Child Development,2013,84:1152-1170.。通常,研究者用看護者看護行為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來衡量看護者的看護質量,非母親看護者對兒童的需要反應越敏感,就越容易與兒童建立起一種安全型依戀關系②Howes,C.,& Ritchie,S.Attachment organizations in children with difficult life circumstanc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9,11:254-268.。看護形式影響著看護者的敏感性,進而影響兒童與看護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關系。與機構看護中心相比,家庭式的非母親看護更容易使兒童與非母親看護者之間形成安全型依戀③Ahnert,L.,Pinquart,P.& Lamb,M.E.Security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nonparental care providers:A meta-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2006,74:211- 222.。另有研究發(fā)現,當兒童經歷不連續(xù)或不穩(wěn)定的非母親看護時,兒童很難形成安全型依戀,非母親看護者的平均敏感性水平不能預測兒童與非母親看護者之間的依戀安全性,兒童認為看護者是難以獲得的、不可信任的④Vermeer,H.J.& Bakermans- Kranenburg M.J.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nonmaternal care:Bridging the gap.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8,10:263-273.。
在機構看護中,看護者的看護質量是難以定義和測量的。母嬰之間獨一無二的情感聯結決定了母親對兒童的養(yǎng)育側重于情感投資,而看護機構中的看護者所表現出的看護行為更加多元化,且看護對象也往往是多個。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去評估機構看護的看護質量,但總的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結構因素和功能因素。
結構因素指那些可能影響看護行為和看護質量的非行為因素,這些因素常常反映了看護機構的質量差異。比如,看護機構中需要看護兒童的總數、看護者與被看護兒童的比率、看護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專業(yè)看護技能的受訓程度以及看護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等等,這些因素主要是間接地影響了保育機構的看護質量⑤Friedman,S.L.,& Boyle,D.E.Attachment in US children experiencing nonmaternal care in the early 1990s.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8,10:225-261.。
功能因素就是那些直接決定看護質量的看護行為和看護者心理特征。非母親看護者與母親的看護行為在性質上有很大區(qū)別,非母親看護者(這里不包括父親)可能對兒童有更少的感情投資,他們的看護行為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有研究者通過觀察以下四方面的行為來評估非母親看護者的看護質量,即支持性的參與或情感上的支持、尊重兒童的自主性或不干擾行為、機構設施的豐富性和限定性、教導質量。非母親看護的上述四個指標可以預測非母親看護者與兒童之間的依戀安全性⑥Erickson,M.F.,Sroufe,L.A.,& Egeland,B.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attachment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in a high risk sample.In I.Bretherton and E.Waters (Eds.),Child Development Monographs,1985,50:147-166.。
早期發(fā)展經歷對兒童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周圍世界究竟有多重要?這是發(fā)展心理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的主要問題之一,該問題在過去的30年里已經在依戀研究領域得到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依戀是兒童早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成長經驗,對兒童后期的發(fā)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非母親看護和多重依戀現象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探討多重看護的養(yǎng)育背景下多重依戀關系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可以在整個家庭環(huán)境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綜括地說,關于多重依戀關系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存在以下三種假說:等級組織假說、獨立組織假說和整合組織假說。
等級組織假說(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hypothesis)認為,最主要依戀關系(大多數情況下是母子依戀)對兒童的其他依戀關系和心理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見圖1)。從依戀內部工作模型的形成過程來看,母子依戀的表征從兒童出生后就開始建構,具有優(yōu)先性,處于其他依戀表征的頂端,母子依戀的表征會直接影響兒童與其他非母親看護者之間的依戀關系,換言之,母子依戀的安全性決定或影響著兒童與其他看護者之間依戀的安全性,進而影響著兒童的發(fā)展①Bretherton,I.Attachment theory:Retrospect and prospect.In I.Bretherton & E.Waters (Eds.),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85,50(1-2,Serial No.209):3-35.。
圖1 多重依戀關系的等級組織假說
等級組織假說得到了一些實證研究的支持。如,有研究者對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安全性的一致性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fā)現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之間呈現出中等程度的一致性,這充分表明它們之間并非相互獨立②Fox,N.A.,Kimmerly,N.L.,& Schafer,W.D.Attachment to mother/attachment to father:A meta-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1991,52:210-225.。另有研究還發(fā)現,母子依戀質量與母親的依戀安全性(或母親自身對依戀的心理狀態(tài))緊密相關,而父子依戀質量卻與母親的依戀安全性緊密相關,而非父親的依戀安全性。換言之,母親的依戀安全性約束或塑造著父子依戀關系的形成過程③Steele,H.,Steele,M.,& Fonagy,P.Associations among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s of mothers,fathers,and their infants.Child Development,1995,57:555-571.。在同時考慮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時,總的來說,母子依戀的安全性更能預測兒童各個方面的能力發(fā)展④Suess,G.J,Grossmann,K.E.,& Sroufe,L.A.Effects of infant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on quality of adaptation in preschool:From dyadic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of sel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2,15:43- 65.。上述研究結果從不同的角度均表明,母子依戀對兒童的多重依戀關系以及對兒童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文化和養(yǎng)育方式的變遷,父親在兒童早期養(yǎng)育過程中的參與急劇增加⑤Pleck,J.H.Paternal involvement:Revis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linkages with child outcomes.In M.E.Lamb (Ed.),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pp.58-93).New York:Wiley,2010.,母子依戀是否依然對兒童的發(fā)展發(fā)揮著主導性的作用?新近研究卻發(fā)現,無論是母子依戀還是父子依戀在兒童的發(fā)展過程中都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補償。具體來說,當母子依戀為不安全類型時,安全型的父子依戀模式可以起到保護性作用;同樣當父子依戀為不安全類型時,安全型的母子依戀也可以起到保護性作用⑥Kochanska,G.,& Kim,S.Early attachment organization with both parents and future behavior problems:from infancy to middl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2013,84(1):283-296.。
獨立組織假說(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hypothesis)認為,在兒童多重看護的養(yǎng)育背景下,不同的依戀關系擁有各自不同的依戀表征,每一種依戀的形成過程是建立在看護者與兒童獨立的互動經歷的基礎上,多重依戀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聯系(見圖2),即多重依戀關系的質量對兒童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是相互獨立的⑦Howes,C.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In J.Cassidy & P.R.Shaver (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671-687.。
圖2 多重依戀關系的獨立組織假說
也有相關的實證研究支持上述獨立組織假說的理論觀點。如,一項元分析發(fā)現,母子依戀對父子依戀的預測力很低①De Wolff,M.S.,& Van IJzendoorn,M.H.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A meta-analysis on parental antecedents of infant attachment.Child Development,1997,68:571-591.。另有研究發(fā)現,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不同方面產生不同的相對預測力,具體來說,與父子依戀的質量相比,母子依戀的質量更能預測兒童的積極自我表征;相反,與母子依戀的質量相比,父子依戀的質量卻可以更好地預測兒童的焦慮/退縮等行為問題②Verschueren,K.,Marcoen,A.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in kindergartners:Differenti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to father.Child Development,1999,70:183-201.。還有研究發(fā)現,總體上母子依戀的安全性水平更能預測兒童各方面的能力發(fā)展;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方面,比如人際沖突間的緊張情緒等則更多地受到父子依戀質量的影響③Suess,G.J,Grossmann,K.E.,& Sroufe,L.A.Effects of infant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on quality of adaptation in preschool:From dyadic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of sel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2,15:43-65.。因為在兒童養(yǎng)育過程中,父親與兒童的交往模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與母親是不同的,如在互動的內容和性質上,父親和兒童的互動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另外,有關兒童保育的研究也支持獨立組織假說,與母子依戀相比,兒童與保育者之間的依戀關系更能預測兒童學前時期的同伴交往能力④Howes,C.,Matheson,C.C.,& Hamilton,C.E.Maternal,teacher,and child care history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Child Development,1994,55:257-273.。
整合組織假說 ( integrated organization hypothesis)認為,兒童可以將與多個看護者的一致的或不一致的早期互動經驗,整合到同一個依戀內部表征結構中,多重依戀關系之間并不一定存在顯著的相關,也不存在上下的等級關系,所有依戀關系在兒童的依戀內部表征結構中占有相同的權重,共同作用于兒童的發(fā)展,為兒童建構自我和周圍世界的內部工作模型提供了模板⑤Verschueren,K.,Marcoen,A.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in kindergartners:Differenti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to father.Child Development,1999,70:183-201.。(見圖3)
圖3 多重依戀關系的整合組織假說
也有實證研究支持整合組織假說的觀點。如有研究發(fā)現,與母子依戀安全性相比,看護者網絡的依戀安全性平均得分(包括母親、父親、祖輩或其他看護者)可以更好地預測兒童早期階段的一般社會技能的發(fā)展⑥van IJzendoorn,M.H.,Sagi,A.,& Lambermon,M.The multiple caregiver paradox:Data form Holland and Israel.Pianta (Ed.),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No.57.Beyond the parent:The role of other adults in children’s lives(pp.5-27).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兒童擁有兩種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其社會性發(fā)展好于只有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擁有兩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最差⑦Main,M.,& Weston,D.R.The quality of toddlers’ relationships to mother and to father:Related to conflict and the readiness to establish new relationships.Child Development,1981,52:932-970.。有追蹤研究發(fā)現,學步兒與母親和保育者之間的依戀安全性的總分更能預測他們的同伴行為⑧Howes,C.,Rodning,C.,Galluzzo,D.C.,& Myers,L.Attachment and child care:Relationships with mother and caregiver.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88,3:703-715.。然而,新近的追蹤研究考察了兒童從嬰兒期到兒童中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軌跡,結果發(fā)現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都屬于安全型的兒童,其內化和外化行為問題最少;兩種依戀關系都屬于不安全型時,兒童的內化和外化行為問題則最多。這一結果支持了雙重風險模型,而兩種依戀關系都屬于安全型的兒童與只有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兒童相比,兩組兒童的行為問題并不存在顯著的組間差異,即多重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并未表現出額外的累加效應,或者說兒童與父母任何一方的安全型依戀都可以補償與另一方不安全型依戀的消極效應①Kochanska,G.,& Kim,S.Early attachment organization with both parents and future behavior problems:from infancy to middl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2013,84(1):283-296.。
究竟多重依戀關系網絡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作用符合上述哪一種假說,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還需要思考三個因素:其一,多重依戀關系的組成,即不同的多重依戀關系組合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作用,可能符合不同的理論假說。具體來說,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二者的多重依戀組合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可能符合整合組織假說,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二者的多重依戀組合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可能符合等級組織假說,對于該問題我們尚需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其二,考慮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作用。例如,關于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作用,隨著父親參與兒童早期養(yǎng)育的增多而有所不同。其三,不同的理論假說的驗證需要采用不同的統(tǒng)計方法。如,假設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符合等級組織假說,可以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直接比較二者的回歸系數。
在多重看護的養(yǎng)育背景下,多重依戀網絡對兒童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預測力如何?通過上述文獻回顧我們發(fā)現,以往研究往往對比了不同的依戀關系對兒童發(fā)展的相對預測力,并未深入考察多重依戀網絡對兒童發(fā)展的整體預測作用。此外,不同的看護者與兒童的互動模式可能存在著不一致,有學者用“多個看護者的沖突”來描述兒童與不同看護者的不同依戀模式②van IJzendoorn,M.H.,Sagi,A.,& Lambermon,M.The multiple caregiver paradox:Data form Holland and Israel.Pianta (Ed.),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No.57.Beyond the parent:The role of other adults in children’s lives(pp.5-27).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如果兒童與不同看護者之間的依戀模式相互沖突,那么相互沖突的多重依戀網絡如何交互作用于兒童的發(fā)展?有證據表明,兒童與父母一方的安全型依戀可以完全補償與另一方的不安全型依戀對兒童發(fā)展的消極影響③Kochanska,G.,& Kim,S.Early attachment organization with both parents and future behavior problems:from infancy to middl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2013,84(1):283-296.。但是,關于其他的多重依戀關系之間(例如,母子關系和祖孫關系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補償或緩沖?這種補償或緩沖是完全的還是不完全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擁有多重依戀現象的兒童就涉及非母親看護,那么非母親看護經歷對不同環(huán)境中的兒童發(fā)展的意義是不同的。那么,在何種條件下,非母親看護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性因素?又在何種條件下非母親看護對兒童的發(fā)展可能是一種危險性因素?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需要仔細地探查多重依戀關系和非母親看護經歷與兒童發(fā)展的調節(jié)因素,如兒童自身的氣質。有研究者提出差別易感性假說(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hypothesis),認為具有困難型氣質或易感基因的兒童對環(huán)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都更為敏感,看護者敏感性和多重依戀網絡與其行為問題之間的關系更強烈④Bradley,R.H.,& Corwyn,R.F.Infant temperament,parenting,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first grade:A test of 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hypothesi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7,49:124-131.。此外,早期多重依戀關系影響兒童未來心理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和過程是什么?有文獻提到了一些可能的內在機制,如發(fā)展中的大腦、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情緒調節(jié)系統(tǒng)和自我的內部工作模型等。該領域的未來研究中可融入一些可能的調節(jié)因子和內在機制,這對兒童發(fā)展的早期干預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國外,非母親看護主要是以機構式的兒童保育為主,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家庭倫理觀念,祖輩把看護孫輩看作是一種自覺責任,因此在中國非母親看護類型主要是祖輩看護。調查顯示,近60%的兒童主要由祖輩看護,30%兒童是在祖輩家中長大①裴麗穎:《祖父母教養(yǎng)特點及其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隨之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屬于極端的祖輩看護現象。據中國婦聯2010年的調查顯示,目前的留守兒童多達5800 萬。以往研究者更多從教育觀念、壓力應對或角色理論等視角,對留守兒童的祖輩看護問題進行相關研究,然而從依戀理論的視角對祖輩看護進行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祖輩養(yǎng)育的進一步理解,這種極端的親代的剝奪、分離和喪失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應成為發(fā)展心理學家的關注焦點,相關結論既可以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干預提供有效的策略,也可以為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科學研究的基礎。
近年來,國外依戀領域的研究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在雙親家庭中增加對父子依戀的研究,二是關于母親與兩個或多個子女之間依戀關系的研究。有研究發(fā)現,母親會與兩個不同的孩子發(fā)展出相似的依戀模式②Teti,D.M.,& Ablard,K.E.Security of attachment and infant-sibling relationships:A laboratory study.Child Development,1989,60:1519-1528.。然而,另有研究卻發(fā)現,盡管父母對兩個孩子具有相似的養(yǎng)育行為,與兩個孩子之間卻未必發(fā)展出相似的依戀關系③Rosen,K.S.,& Burke,P.B.Multipl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others and fathers with two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35:436-444.,這可能是因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們面臨著兩種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即共同性和非共同性的家庭環(huán)境。共同性的家庭環(huán)境是指同一家庭內孩子所共同面對的環(huán)境,包括父母的社會階層、受教育水平和兒童養(yǎng)育哲學等;非共同性的家庭環(huán)境是指同一家庭內父母對不同孩子的區(qū)別性對待方式。對兒童成長的作用而言,影響最大的是孩子所面臨的非共同性而不是共同性的家庭環(huán)境④Daniels,D.,Dunn,J.,Furstenberg,F.F.,& Plomin.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family and adjustment differences within pairs of adolescent siblings.Child Development,1985,56:764-774.。在中國伴隨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產生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中,兒童的多重依戀網絡有著怎樣的異同?待于進一步研究。
此外,文化和依戀領域的研究者認為,父母建構依戀關系的養(yǎng)育行為只在特定的文化下才有意義,換言之,某種特定的依戀行為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因為不同文化下父母對兒童社會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不同的。如,拉丁美洲的移民家庭,不同代的家人往往居住在一起,而且共同養(yǎng)育下一代,拉丁美洲的母親培養(yǎng)兒童社會技能的目標以及對依戀行為的理解,往往與歐洲美國中產階級的母親不同⑤Howes,C.,& Wishard Guerra,A.G.Network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low- income children of Mexican heritage:Infancy through preschool.Social Development,18,2009,896-914.。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變遷,祖輩和母親對兒童的養(yǎng)育行為存在代際差異,其養(yǎng)育目標和養(yǎng)育策略是不全然相同的⑥邢淑芬、孫琳、王媛、王爭艷:《我國社會變遷背景下兒童養(yǎng)育行為的代際差異》,《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第143—149頁。。那么,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斷碰撞和交織,出生于不同年代或處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母親和祖輩,他們與兒童形成的多重依戀關系網絡有何不同也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