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煒
(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附屬教育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蘇州園本課程“食俗文化”活動研究
龔 煒
(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附屬教育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食俗是蘇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活化”的幼教理念下,挖掘資源,將博大精深的蘇州食俗引入幼兒園課程,以豐富、多元的活動形式,讓孩子感受、體驗、操作、實踐,進一步了解、感受吳地的食俗文化,弘揚吳地生活理念。
生活理念;蘇州;食俗文化;園本課程;吳地文化
約翰·杜威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他創(chuàng)立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1]陶行知,作為杜威的得意門生,全面學習了杜威教育思想,創(chuàng)立了以“生活教育”為主線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以上兩位中外大家均相當重視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他們倡導從教育的角度來闡述生活,強調(diào)“生活的教育意義或生活對教育的意義”[2],他們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因此主張擴大教育的范圍,這對當下所提倡的“教育向生活世界回歸”具有重大意義。
基于這樣的理論支撐以及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學習能力,決定了幼兒園的課程必須是與幼兒的生活相關聯(lián)的[3],“生活”成為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現(xiàn)實背景,也是課程的內(nèi)容,更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而地方文化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因其教育性、生活性和親緣性的特點,可以成為生活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成為園本課程資源的一部分,這不僅能激發(fā)孩子對家鄉(xiāng)文化的關注與熱愛,而且也能使本地方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因此,在“生活理念”之下,幼兒園以幼兒炊事活動為切入點,以“生活”為著眼點,以吳地文化為園本教材,開設一系列具有吳文化特色的園本課程。①在本文中,吳地文化、吳文化均為同一概念。蘇州自古以來以“勾吳”“吳郡”相稱,因此本文中的吳地食俗文化研究以蘇州為中心。教師根據(jù)教育目標和幼兒發(fā)展水平,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提供各種原材料及工具,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來參與各類食物的準備、制作、品嘗與展示活動。挖掘蘇州食俗文化資源,彰顯炊事活動魅力成為吳地幼兒園傳承與弘揚吳文化的新內(nèi)容。
食俗即飲食風俗。蘇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它濫觴于蘇州的草鞋山文化。而在吳越春秋時期,吳王僚便因為喜歡吃魚而丟了性命。而晉朝的張翰則因“莼鱸之思”而幸運地躲過了一場災難。
吳地食俗與蘇州絲綢、園林、工藝并列為蘇州四大文化支柱。吳地食俗內(nèi)容繁多,蘇州飲食源遠流長,它講究時令時鮮、色香味形和花色品種[4],蘇式食品以甜、糯、雅著稱。蘇州的飲食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大約始自南北朝時期。數(shù)次“衣冠南渡”后,江南在唐宋期間逐漸發(fā)展起來,蘇州也逐漸成了中國的美食之都。比如蘇州的面食,就與北方南渡士人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
明朝的蘇州,盛極一時,風氣領全國之先。其飲食文化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發(fā)展至今的“蘇幫菜”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中淮揚菜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分支。它的甜、糯、精、細、雅等特色令人食之難忘。
著名作家陸文夫還寫了一篇相關的小說《美食家》,家喻戶曉,其中很多老字號以及蘇州食俗被提及。王稼句的《姑蘇食話》、葉正亭的《吃在蘇州》[5]等書也風行海內(nèi)外。近年來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更是把以“楓鎮(zhèn)大面”為代表的蘇州飲食推向了世界。如今的蘇州飲食,一講究時令時鮮—春嘗頭鮮、夏吃清淡、秋品風味、冬講滋補;二講究選料做工—以“生、活、鮮、嫩” “寧缺不代”為選料原則;三講究色香味形—色澤美、香味美、味道美、造型美四者融為和一體,如“松鼠鱖魚” “孔雀蝦蟹”等,匠心獨到,巧奪天工,將園林雕刻藝術與飲食技藝相結合,令人嘆為觀止;四講究花色品種—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品種翻新層出不窮,一條魚的燒法達十幾種,一碗面的澆頭達幾十種。
正是蘇州飲食將科學性、營養(yǎng)性與審美性相結合,因此,國內(nèi)外眾多游客常常慕名而來。蘇州飲食歷史上,不乏張翰、金圣嘆、于右任、湯國梨等眾多名人留下的一段段美食佳話。
正是由于吳地食俗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因此幼兒園在進行地方本土文化教育的同時,可以將吳地食俗文化資源引入園本課程,這不僅可以豐富園本課程內(nèi)容,還能激發(fā)幼兒對本地文化的關注與熱愛,增加“新蘇州兒童”對蘇州文化的認同感。
吳地食俗資源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納入幼兒園課程,必須通過篩選機制才能確定。對于炊事課堂內(nèi)容的選擇,可以堅持三項原則:一符合安全健康理念;二貼近幼兒生活;三符合幼兒水平,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中秋節(jié),蘇州人有吃芋艿的習俗,但考慮到芋頭皮內(nèi)的黏液含有草酸堿,對皮膚有強烈刺激作用,加之芋頭皮里的皂角素也常會弄得手部奇癢,所以從健康角度出發(fā)并不適宜在幼兒園進行芋頭的炊事活動。再如,臘八粥雖然符合蘇州人的口味,但對于幼兒來說并沒有需要操作的內(nèi)容,可行性不強,納入炊事課堂也并不合適。
幼兒園借助不同的活動形式開發(fā)豐富的食俗文化園本課程,不僅拓展了幼兒的生活操作經(jīng)驗,而且能有效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發(fā)展,孩子們也因此真正感受、體驗并親自“觸摸”到了蘇州的食俗文化。
(一)實地參觀,感受文化精髓
四月清明時節(jié),蘇州人喜歡吃青團子。大班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老字號糕團點“黃天源”。孩子們在“黃天源”欣賞到了各式各樣的糕團,通過觀察、比較,認識了各種糕團的形狀、顏色及其配料。
食俗即飲食風俗,不僅反映在典型食物中,而且還反映在一些就餐用具或就餐習慣中。可以帶領孩子們參觀蘇州民俗博物館,了解、欣賞“駱駝?chuàng)?、蘇式廚房的模型、小擺設以及材質(zhì)豐富、手藝地道的炊具、餐器等?;氐接變簣@后,教師再趁熱打鐵,開展餐具、廚具的陶泥制作等活動。
通過這些參觀活動孩子感受到了吳地食俗文化。
(二)勞動種植,延伸食俗文化
種植園地也是幼兒園炊事活動的拓展基地,它的有效開發(fā)可以促進孩子們與大自然對話,既使其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各種奧秘,更延伸了食俗文化。在實踐中,幼兒園結合季節(jié)、時令和作物特點,分批、分班有規(guī)劃地進行種植。例如,大班孩子們了解到青團子是用艾草制作的,于是提議在班級種植園地里種植艾草。一位來自農(nóng)村的家長,特地趕回老家找來艾草種子。在花匠的指導下,孩子們拿起小鏟子,掘土、播種、澆水,成功種下了艾草。一個月后,他們發(fā)現(xiàn)小芽破土而出,再過不久,艾草枝葉茂盛了。每當孩子們走過艾草地時,都會聞到如同檸檬的清香。在收獲中,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炊事課堂,自制蘇式美食
蘇州食俗文化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6],它切切實實地存在于孩子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因此,它能夠成為孩子的課程內(nèi)容,并成為課程實施的重要內(nèi)容。
九月中秋節(jié),組織小班開展“各種各樣的月餅”活動,讓每個孩子從家中都帶來一個月餅。因為是從自己家里帶來的,所以小朋友們在觀察月餅時顯得特別專注,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細節(jié)。孩子們通過觀察、討論、品嘗,多維度地發(fā)現(xiàn)了月餅在大小、顏色、形狀和口味方面的奧秘,還有的孩子將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隨后的“切一切、做一做、嘗一嘗”等環(huán)節(jié)更是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整個炊事課堂熱鬧而豐富,自然而生動,孩子們念念不忘。
三月上市的“時鮮貨”—青團子讓孩子們垂涎三尺。清明前后,教師和孩子們先借助課件了解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的由來,然后利用自己種植的艾草制作青團子。教師帶著孩子榨汁、揉粉、和面,孩子們積極踴躍、興趣盎然。為了讓孩子掌握制作捏青團子的要領,教師還把制作過程編成了生動形象的兒歌:“兩只小手揉成圓,大拇指轉(zhuǎn)一轉(zhuǎn),挖出小洞變大洞,放進一勺豆沙餡,拇指食指做夾子,邊轉(zhuǎn)邊夾成團子?!崩世噬峡诘膬焊枳尯⒆觽兒芸炀驼莆樟酥谱鞲[門。午睡起床后,當孩子們品嘗著親手制作的青團子,格外高興。
(四)親子活動,輻射生活理念
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對家長與幼兒而言必不可少,也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的關注。幼兒園結合蘇州食俗文化,讓家長擔任志愿者,共同參與炊事活動,使蘇州食俗文化不僅影響到孩子,更輻射到家長。
端午節(jié)時,教師借助幻燈片,使孩子們了解包粽子的過程,再讓他們討論分工合作,共同收集食品材料和相關工具。可是包粽子對于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教師和保育員人數(shù)有限,也不可能一對一地教,怎么辦呢?有孩子建議讓家長自愿報名,擔任“包粽子”的志愿者。有了媽媽、奶奶們一對一地指導,孩子們每人都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粽子外形不太美觀,但每人都有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很多孩子還要求帶一個回家給家人品嘗。再如,十二月冬至節(jié)來臨了,教師在和孩子們回味冬至傳說的同時,還可以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包餃子比賽。熱鬧非凡的親子炊事活動,不僅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更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了地方食俗文化的熏陶。
教師還可以鼓勵孩子們交流自己炊事操作的過程,將事先準備、炊事過程等制作成示意圖。當孩子們把自己繪制的過程圖驕傲地展示給家人、小朋友看時,滿臉洋溢著喜悅!
(五)游戲活動,模擬吳地生活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在區(qū)域游戲還是角色游戲中,孩子們參與其中,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吳地食俗文化的絲絲氣息。
立夏節(jié)時,大班的孩子在生活區(qū)用毛線編織起了網(wǎng)兜,中班的孩子在科學區(qū)制作起了咸鴨蛋,小班的孩子則剝起了蠶豆;端午節(jié)時,大班的孩子們利用種植收獲的菖蒲、大蒜頭在生活區(qū)練習牛皮筋捆扎本領;元宵節(jié)時,中班的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用手動榨汁機榨青菜汁,為制作彩色小圓子做準備;重陽節(jié)時,小班的孩子又用石磨磨制糯米粉……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在“點心店”里開設出“蘇州大課堂”,通過評彈背景、方言交談以及“蘇式食品”的制作和銷售等“一條龍”服務,使大家感受到了濃濃的吳文化韻味。
當然,幼兒園從蘇州食俗文化中擇取炊事活動內(nèi)容不是拿來就行的,必須與幼兒的年齡、生活背景相結合,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活動實施中,教師必須使用“生活化”的手段,運用感性的、真實的、多樣的環(huán)境和操作材料引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和發(fā)掘他們的發(fā)展?jié)撃?。只有教師具備了“生活”的大理念,食俗文化和炊事活動才能建立更為適宜與有效的聯(lián)結。
在日益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在濃厚的地方食俗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讓幼兒最大限度地動手操作,最大程度地探索發(fā)現(xiàn),最大廣度地服務自我與他人,最大熱度地傳承吳文化是我們的期待。
[1] 丁道勇.和優(yōu)秀教師一起讀杜威[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138-179.
[2] 朱志仁,徐志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簡明教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6-79.
[3] 王曉波.幼兒園生活課程的研究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1-52.
[4] 王稼句.姑蘇食話[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5-16.
[5] 葉正亭.吃在蘇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6] 孟瑾,楊麗萍.小小美食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
(責任編輯:施建平)
Highlighting the Essence of Suzhou Cuisine and Advocating the Suzhou Lifestyle: A Study of the Kindergarten-based Course of “Food Culture”
GONG Wei
(Educational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Suzhou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 Suzhou 215000, China)
Foo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zhou’s folk culture. Guided by the “l(fā)ife-based” preschool education concept,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the resources and introduce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food culture of Suzhou into the kindergarten courses, and enable children to experience, practice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uzhou food culture with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activities, so as to advocate the lifestyle of Suzhou.
lifestyle;Suzhou;food culture;kindergarten-based course;Wu Culture
G712
A
1008-7931(2015)06-0142-03
2015-07-30
龔 煒(1977—),女,江蘇蘇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