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玲(安徽省經(jīng)濟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
普拉斯詩歌中死亡主題創(chuàng)作分析
陸維玲
(安徽省經(jīng)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西爾維婭·普拉斯是美國當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歌滲透著一股濃烈的死亡氣息。其實,不僅普拉斯的詩歌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死亡色彩,她自己本人就是死亡的親自實踐者,她對死亡并不陌生。普拉斯被文學界稱為“死亡藝術(shù)家”,她將死亡與藝術(shù)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給讀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心靈感受??梢哉f,在普拉斯的世界中,死亡已經(jīng)超越了恐懼、絕望、毀滅與總結(jié),象征著希望與重生。本文嘗試研究普拉斯詩歌中的死亡主題,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guān)鍵詞】普拉斯;詩歌;死亡主題
西爾維婭·普拉斯是美國當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歌滲透著一股濃烈的死亡氣息。其實,不僅普拉斯的詩歌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死亡色彩,她自己本人就是死亡的親自實踐者,在1963年的2月,她將自己的頭伸進煤氣爐內(nèi)自殺,享年31歲??梢哉f,普拉斯對死亡并不陌生,甚至有一種迷戀。普拉斯被文學界稱為“死亡藝術(shù)家”,她將死亡與藝術(shù)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給讀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心靈感受。
從古至今,無數(shù)文壇大家對死亡予以了高度的關(guān)注。然而,像普拉斯那樣對死亡表現(xiàn)出近乎癡迷和癲狂的愛好者,卻少之又少。鑒于各種原因,普拉斯在很小的時候就得了非常嚴重的抑郁癥。成年之后,由于事業(yè)、愛情、家庭等各種問題的困擾,普拉斯更是常年生活在死亡的陰霾下。她熟悉死亡、熱愛死亡,從不避諱死亡,甚至還從如夢如幻的死亡體驗中捕捉到另類的美感。在普拉斯的世界中,死亡已經(jīng)超越了恐懼、絕望、毀滅與總結(jié)??梢哉f,普拉斯已經(jīng)將死亡視為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從本質(zhì)上而言,象征著希望與重生。本文嘗試研究普拉斯詩歌中的死亡主題,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拉斯的另外兩卷詩集——《渡湖》和《冬天的樹》,這兩部詩集將普拉斯推向了文學界的至高點。特別是1998年休斯的遺作《生日賀信》又勾起人們對普拉斯的深深緬懷??梢哉f,普拉斯的詩藝與人生悲劇息息相關(guān),自白詩本就屬于“一種痛苦的詩,其痛苦難以承受,因為這種詩往往能引發(fā)妄想癥與精神崩潰”。普拉斯不僅是后現(xiàn)代主義自白派的代表人物,她也作為一位女性作家,為女性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的詩歌中也有著對男權(quán)社會的批判,因而成為女性主義文學的重要碑石,為女性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世紀,女性主義開始在政治、文學、藝術(shù)等各個領(lǐng)域廣泛興起,以反抗男權(quán)、爭取女性自由為特征。一直以來,廣大女性都在社會中處于邊緣地位,長期處于受壓抑的狀態(tài)。她們希望在這場女性主義運動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與身份,改變男尊女卑的社會模式。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女性文學應(yīng)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fā)展。大量文學巨擘紛紛涌現(xiàn),一方面,佛力丹和波伏娃等文學理論家在文學史冊上一直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輝;另一方面,一大批女性作家以及她們的作品使得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狀態(tài),力求改變女性的生存地位。
普拉斯的詩歌屬于自白詩范疇,自白詩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流派。1960年,普拉斯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詩集《巨像及其他》,出版后并未引起太大的轟動。五年之后,即她自殺后的第三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詩集《愛麗爾》,這才為她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之后,普拉斯的丈夫、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整理并出版了普
2.1以死亡作為抗爭
在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上,普拉斯繼承了惠特曼的傳統(tǒng):自由、簡約、大氣,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一切仿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但在內(nèi)容上別出心裁,甚少顧忌。骯臟的角落、陰暗的病房、殘破的肢體,這些都能在普拉斯的詩歌中見到。再加上普拉斯是女性作家,她的創(chuàng)作視角就更加獨特。特別是普拉斯與丈夫分手之后,她一度處于迷茫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寫出的詩歌也就更加深刻和刻薄。
普拉斯的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噩夢,而她的父親就像一座巨大的雕像,給她的人生投下了最沉重的陰影,普拉斯的一生都為此痛苦和煩惱。為了逃避孤獨,普拉斯曾經(jīng)將自己的父親視作自己的偶像,但是這個偶像在后來成了她的最大威脅,所有人生信念為此坍塌。在女性主義看來,以父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體制是女性處于被壓迫地位的根源,所以抗爭男權(quán)或父權(quán)是女性主義者終身追求的目標。在女性主義作家的筆下,找到女性的話語權(quán),確定其在社會中的存在地位,都是進行抗爭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狂暴內(nèi)心的指引下,普拉斯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以死亡為意象的詩歌。比如《爹爹》這首詩歌的字里行間都充斥著一種沉重的壓抑氣氛,詩人對死亡的描寫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在《爹爹》中,詩人將她的父親比喻為魔鬼、法西斯,而她自己以猶太人自喻,可見詩人成長環(huán)境的壓抑狀態(tài)。在這首詩中,詩人指明自己被窮困與凄涼所包圍,這一切都是拜她的父親所賜。當然,在《爹爹》這首詩中,我們?nèi)阅芨惺艿皆娙藢ζ涓赣H的依賴。雖然她將父親比喻為法西斯,但也寫道:“每個女人都崇拜法西斯分子”。詩人渴望回到自己父親的身邊,即使父親已經(jīng)死去,變成白骨,仍希望與自己的父親在一起,甚至希望將自己與父親合二為一,“要是我殺一個人,就等于殺兩個人”??梢娖绽箤ζ涓赣H的依戀。
正是對父親這種愛恨交織的情感,使得普拉斯在精神上受盡煎熬,最后吶喊出內(nèi)心的心聲,“爸爸,我要殺死你,/我來不及動手你就死去?!边@個呼喊撕心裂肺,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可見一斑。
另外,在《爹爹》這首詩中,詩人除了表達沉重的絕望之外,還將“爹爹”這個字面意義上的父親隱喻為邪惡、神秘與異化。詩人在詩歌中用了好幾個“黑”字,比如黑板、黑皮鞋、黑色的電話、黑色心臟等。雖然這幾個“黑”字吻合詩人慣用的以黑色作為藝術(shù)底色的創(chuàng)作手法,但是也可以感受到她對陽剛之美的徹底否定,感受到她那難以發(fā)泄的憤恨。最終,詩人以死亡的心愿結(jié)束了這場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暗?,爹爹,你這混蛋,我結(jié)束”。從這個詩句中足以看出詩人以死相抗的決心,表達了自己抗爭父權(quán)、抗爭壓抑的態(tài)度。
2.2以死亡進行妥協(xié)
雖然普拉斯的詩歌有一種自然流淌的氣息,但是也滲透著一種接近癲狂狀態(tài)的狂躁氣質(zhì),普拉斯的詩歌中不僅有為數(shù)不少的出人意料而又熱烈奔放的意象,以及難以言喻的隱喻與象征,而且詩歌的語言也經(jīng)常打破邏輯與時空順序,隨著意識的運轉(zhuǎn)而自由馳騁于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中,成為超越心理屏障和理性約束的精神載體。不難發(fā)現(xiàn),普拉斯的意識已經(jīng)擺脫了理性的束縛,而瀕臨瘋狂之際。她能直接洞察生命的核心,就像在她的《拉撒路夫人》中呈現(xiàn)的那樣,天才與瘋狂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充滿悲劇性地交纏在一起,令人噓唏,又徒增惋惜。
與《爹爹》相比,《拉撒路夫人》這首詩歌以更加直白的方式闡釋死亡。普拉斯將死亡喻為一種藝術(shù),認為死亡和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東西都一樣。該詩的最后一節(jié)是:“我披著一頭紅發(fā)/從灰燼中升起,/象呼吸空氣一樣吃人,”字里行間反映了詩人一種強烈的反抗意識。在遭受男權(quán)社會的壓迫后,普拉斯希望通過死亡來擺脫這種糾結(jié)與折磨,并希望自己能“想呼吸空氣一樣吃人”,這是一種最強烈的反抗,令人動容。然而,再結(jié)合詩人之前的敘述,她的渴望只是一種幻想,詩人對死亡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眷戀,她一再嘗試自殺。之后,詩人又再一次提及之前的自殺經(jīng)歷,寫道“第一次發(fā)生在十歲,那是一次意外,/第二次是我有意/要干出個明堂,/根本不愿回頭”??梢?,詩人追求死亡的決心一覽無余。
其實,在《拉撒路夫人》中,關(guān)于死亡的意象處處可見,比如“鎮(zhèn)紙”、“納粹的燈罩”等。這種對死亡的渴求令人窒息。同時,詩人在詩中也提到,她追求死亡是因為“身負某種使命”。這種使命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她所認為的“使命”能讓她放棄生活的希望,那么力量之大,我們不容懷疑。那么,詩人為何如此癡迷死亡?結(jié)合她的生活經(jīng)歷可知,為了擺脫對父親的矛盾感情,普拉斯曾進行過幾次自殺。后來,她的丈夫有了婚外情,普拉斯決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自殺,并最終離開人世。詩人希望以死相抗,可這難道不是一種妥協(xié)方式?是向社會的妥協(xié),也是對兩性關(guān)系的妥協(xié)。
2.3死亡的終結(jié)
自白、自我、自殺,這幾個詞匯是普拉斯詩歌的關(guān)鍵詞,她的詩歌始終穿梭于這幾個詞之間,并將羅伯特·羅威爾所創(chuàng)立的一代詩風推向了巔峰,實現(xiàn)了W·B·葉芝所提出的將詩歌作為“心靈發(fā)出的叫喊”的夙愿。普拉斯是一個天才詩人,內(nèi)心狂暴、筆觸細膩,她是在用生命寫詩,也確實將死亡打造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從某個角度而言,普拉斯是希望以詩歌的形式來控訴以男性為核心的男權(quán)社會,控訴男人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給女性造成的傷害。根據(jù)普拉斯的理解,女性由于男性的壓迫因而變得心理扭曲,原來健全的人格也逐漸變得支離破碎。在《爹爹》與《拉撒路夫人》兩首詩歌中,普拉斯深入探討了死亡主題。不管是以死亡作為抗爭武器,來挑戰(zhàn)男權(quán)社會,亦或是以死亡向男權(quán)社會妥協(xié),這都值得我們細細深究。但不管而言,死亡在普拉斯的筆下成了一門藝術(shù),其實是寄托了普拉斯渴望新生的愿望。比如《拉撒路夫人》中的主人公是《圣經(jīng)》中的人物,她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與折磨,最終在死亡中得到了新生。詩人還將自己比喻成貓,有九條命,這就暗示了她希望能在死亡中到達一種無人可以超越的境界。無疑,普拉斯是借助拉撒路夫人的形象暗示了一種渴望再生的主題。
從精神層面而言,生與死對于普拉斯來說,是一條可以反復(fù)跨越的河流。她的肉體已經(jīng)承載不了她太過豐滿的品質(zhì)和太過純粹的靈魂。她將死亡予以神化,認為死亡就是解脫與再生,并將死亡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核心地位,希望尋找到再生的路徑,因為渴求再生是每個人的真實本質(zhì),毋庸置疑。人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動物,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暗伏危機,特別是普拉斯這樣的生活在死亡邊緣的詩人,她的情緒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在她的詩歌中也可常??吹剿劳雠c再生攜手并存。其實,普拉斯追求死亡,就為了達到更純粹精神的再生。在此過程中,她也經(jīng)歷了痛苦的矛盾與掙扎,也許有過不舍,有過不甘,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詩歌中滲透的復(fù)雜的死亡情結(jié),正是普拉斯復(fù)雜心理歷程的折射,那就是“向死而生”的最真實記錄。我們應(yīng)該細細品讀普拉斯的詩歌,從中體會生與死的深刻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朱曉映.西爾維亞·普拉斯詩歌中的女性體驗[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2]汪玉枝.論普拉斯對自白派詩歌風格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外語研究,2010 (05).
[3]楊國靜,張劍.普拉斯詩歌中的語言焦慮[J].外國文學評論,2009(03).
[4]朱新福.在寂靜的春天里創(chuàng)作的普拉斯[J].外國文學研究,2006(03).
[5]錢亞萍.西爾維婭·普拉斯的創(chuàng)作哲學[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4(05).
[6]莊建華.普拉斯詩中的死亡和復(fù)活意識[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1(1).
[7]段劍蓉.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另類現(xiàn)象——"癲狂"[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2).
[8]辛斌.向死而生:在本體性焦慮中探尋創(chuàng)造性動力根源[J].武陵學刊,2010,35 (3).
作者簡介:陸維玲(1974.6—),女,安徽肥東人,就職于安徽經(jīng)濟管理學院國際教育系,講師,碩士研,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文章編號:2095-7327(2015)-07-0158-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L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