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我是陜西師范大學一位大四免費師范生, 閱讀了貴刊關于師范教育的專題,結合個人親身經歷頗有感慨,不揣冒昧記錄下個人感受。
記得2007年自己初三在讀,政治課上學習時事政治,老師提到:在溫家寶總理支持下,國家在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院校實施免費師范生教育。當時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心想“國家直屬師范院校,感覺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免費上學,真羨慕那些得到國家如此厚愛的人才?!边@是我最初對師范教育之接觸。
2011年在我們高考后不久,看到新聞中溫總理出席免費師范生畢業(yè)典禮,在演講中溫總理鼓勵高考高分考生報考師范,服務祖國基礎教育,為祖國未來培養(yǎng)一大批教育家,我當時聽了心潮澎湃,溫總理的鼓勵是我當時報考師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學四年,記得除了大一開學我們上交了1000多元的書本費,學校再沒有跟我們要一分錢,而且每月六百補助都會及時到賬,這對于大都農村出身的我們來講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另外,學校給我們配備雙導師(專業(yè)導師和校外教育導師),多次聘請一線教育專家指導我們專業(yè)成長,中宣部還給我們師范生贈送《生命與使命同行:走近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一書鼓勵我們向教師楷模學習。這一切,我們都能感受到國家對我們免費師范生的鼓勵和支持,引領我們走進教育這一圣潔之地。
讓每一個師范生都向往教育有些強人所難,畢竟我們當時作為高三學生不可能考慮全面,家長包辦亦不少見,對于免費師范生準入和退出機制這幾年不斷得到改進,我相信免費師范生政策會更加完善。
當然師范教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貴刊雜志看到馮恩洪校長談到師范學校教師“高不成低不就”時,“于我心有戚戚焉”。首都師大趙亞夫教授在給我們做講座時感慨今日師范教育與民國教育相去甚遠,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所創(chuàng)辦的曉莊師范或許早已經走入歷史。
感觸最深的是在教育學、心理學這些領域,高校教師學歷高、大多博士學位,然而大多是年輕教師欠缺一線實踐經歷,很多課程是就理論講理論,對一線教學指導作用微弱。學科教育方面,很多都停留在教學法的層面,與課程與教育的高度差距頗大。師范教育本應承擔高度指導基礎教育實踐的使命,然而現(xiàn)實卻是高校逐漸失去了此種功能。記得大一上歷史專業(yè)課,我們老師第一節(jié)課就講“你們高中所學歷史大都是垃圾,扔掉它我們重新學習歷史”,這完全了否定中學教育的成果,且不去思考如何改善現(xiàn)狀指導中學實踐,試問讓我們即將踏入中學領域的準教師何去何從?
大四學年,我們進入一線中學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教育實習活動。免費師范生在師范生領域教育實習是時間最長、監(jiān)督最嚴格的,在實習學校我們真正實現(xiàn)了由學生到教師的華麗蛻變。12月份進入就業(yè)熱季,國家保障就業(yè)并保證有編有崗,九成以上同學都進入了比較理想的中小學,以縣中居多,也算是兌現(xiàn)了我們要服務基礎教育十年的承諾。
在師范大學練就了專業(yè)實力的我們會在教育一線逐漸成長,正如馮恩洪校長所言“名師總是在實踐中成才”,我們老師也鼓勵我們“未來一大批教育名師會在你們中產生”,我們也為此而努力著,為了我們未來的學生,為了祖國教育的明天。
陜西西安 張洪山
LE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