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民, 何 畔, 張小蒙, 閻 冰, 劉彥強(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資產設備處,天津 300193)
?
·名人名言·
現代診斷技術與中醫(yī)病證研究平臺建設
王益民, 何 畔, 張小蒙, 閻 冰, 劉彥強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資產設備處,天津 300193)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的治療和保健作用,必需充分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并結合中醫(yī)傳統“四診”方法,建立完善的中醫(yī)現代診斷技術體系。傳統中醫(yī)診斷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進行病證鑒別的,缺乏客觀臨床評價指標和檢測依據。在西醫(yī)發(fā)展中已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現代檢測技術在中醫(yī)領域的應用尚不明確,但中醫(yī)和西醫(yī)研究的對象和內容都是人體和人體健康,在西醫(yī)領域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現代診斷技術也一定可應用于中醫(yī)的病證診斷。如何利用已有檢測技術完善中醫(yī)診斷方法,應是中醫(yī)當今面臨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將為中醫(yī)診斷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機遇。
中醫(yī)診斷; 檢測技術; 病證結合
中醫(yī)診斷治療疾病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是辨證論治[1]。證是中醫(yī)對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在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2]。
辨證是中醫(yī)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方法來進行病證分析[3],診斷結果與各個中醫(yī)師的從醫(yī)經驗和能力密切相關,可形成辨證結論、治療方案和治療效果的差別[4]。
從現代診斷技術角度來看,中醫(yī)傳統辨證論治方法,缺乏精準客觀的診斷量值,影響了中醫(yī)治療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5]。因此極有必要利用現代診斷技術,建立中醫(yī)病證診斷方法,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的治療和保健作用[6]。
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和方法,西醫(yī)在疾病診斷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7],現代免疫檢測技術、生理檢測技術、影像檢測技術、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等為西醫(yī)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中西醫(yī)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體,中醫(yī)“四診”參數的變化,也必定是人體內相關機能發(fā)生變化的結果,蘊含著相關的物質、化學和生物學改變,采用現代技術和方法對這些物質、化學和生物機能的變化和規(guī)律進行檢測,尋找中醫(yī)病證的現代特征檢測參數,探討中醫(yī)病證及變化的客觀檢測方法,不僅是可行的也是應該盡早進行的工作。
中醫(yī)“四診”司外揣內、以表知里,是對人體病證外在特征的描述,而現代許多檢測方法已能對人體內部進行觀察,并從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進行檢測。通過現代檢測技術并結合中醫(yī)傳統診斷方法,由外到內建立全面系統的中醫(yī)診斷體系,達到對中醫(yī)病證由表及里的系統化定量,將可全面、準確、定量的判斷人體病證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的治療作用。
中醫(yī)傳統辨證診斷“望、聞、問、切”是古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選用的診斷方法。當今面對已在西醫(yī)診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各種現代檢測技術,其在中醫(yī)診斷研究領域也必定會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研究平臺擬以中風病為研究對象,系統建立中風病及相關證候的現代檢測方法。①對現有中風病診斷技術和方法,按照中醫(yī)病證關系進行整理和規(guī)范,②探討和跟蹤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應用的可能性。
選擇中風病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中醫(yī)對中風病有較長期系統的研究基礎,在中醫(yī)各種病證研究中比較規(guī)范,已有《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986年,簡稱一代標準)、《腦血管病中醫(yī)辨證量表》(1988年),《中風病辯證診斷標準》(1994年, 簡稱二代標準)、《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1996年)、《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診斷量表》(2008年)作為研究支撐,有較強的研究基礎和資料。
圍繞建設內容,擬從免疫檢測技術、生理檢測技術、影像檢測技術、流變學測試技術、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等不同檢測層面,以及中醫(yī)脈象、舌象、面相等現有中醫(yī)客觀診斷技術,全方位選擇各種相關儀器設備,在對中風病中醫(yī)辯證分型基礎上,全面進行病證關系的各項技術指標測定,尋找和建立不同中醫(yī)證型的特征檢測指標和體系,探索中醫(yī)病證的現代診斷方法和系統指標體系。
關于現代診斷技術與中醫(yī)病證關系研究,國內已有科研人員在相關領域進行了初步探討。
朱宏勛[8]按《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對腦梗塞急性期患者進行中醫(yī)證候評分,進而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也進行評分,研究腦梗塞中醫(yī)證候與白細胞計數及NIHSS評分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與NIHSS評分存在線性回歸關系,風證、火證、痰證、氣虛證與NIHSS存在線性回歸關系,風證、火證、痰證與白細胞計數存在線性回歸關系。
朱彥玫等[9]將中風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辯證分為:風火上擾、痰熱內阻、陰虛風動、氣虛血瘀4組,按病位辯證分為中絡、中經、中臟、中腑4組。分別對患者雙側大腦前動脈(ACA)、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雙側大腦后動脈(PCA)及雙側頸內動脈(ICA)末端的血流進行檢測。通過枕窗測基底動脈(BA)獲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動脈波動指數(PI)及血流頻譜形態(tài)。研究結果表明:按病位辯證分,中絡組中除BA外,其他腦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較對照組和其他各組均減低;中經組、中腑組和中臟組的ACA、MCA、ICA、高于對照組和中絡組,中風病4組之間血流速度關系呈現為中絡組<中經組<中腑組<中臟組。按病因辯證,風火上擾型表現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頻譜形態(tài)改變和血管痙攣性病變;痰熱內阻型中部分表現為血流速度過快呈血管狹窄,部分表現為血流緩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頻譜形態(tài)的異常;陰虛風動型中表現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對照組,湍流和渦流,分別伴有頻譜形態(tài)異常和血管退行性病變;虛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一支或數支血流速度緩慢及供血不足。
涂晉文[10]探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ACE(I/D)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患病及中醫(yī)證候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頻率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顯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腦梗死中起作用,且與腦梗死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密切相關。腦梗死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漿AngⅡ水平顯著增高,且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患者增高更顯著。DD基因型導致血漿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醫(yī)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的遺傳易感因素。
童建兵[11]將腦梗死患者采用《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二代標準)分為6種證候類型:血瘀證、風證、火熱證、痰濁證、氣虛證及陰虛陽亢證,探討腦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與中醫(yī)證候的關系。研究得出,腦梗死患者血瘀、痰濁、氣虛證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顯高于風證、火熱及陰虛證;血清尿酸水平與血瘀證呈顯著性正相關,與其他5種證型無顯著性相關,表明腦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對血瘀證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聶瓊芳[12]按將急性期中風患者分為中臟腑、中經絡型,結果表明,中臟腑組、中經絡組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其中中臟腑組紅細胞壓積、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沉均明顯高于正常組,中經絡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顯高于正常組。
朱力瑩等[13]CT斷層掃描探討急性中風患者不同證型的影像學特點,研究發(fā)現,中經絡型中以缺血性病變?yōu)橹?,病灶大小?.2~1.5 cm,其中15%為出血,出血量1.0~10.2 ml;中臟腑型中以出血性病變?yōu)橹鳎鲅?2.1~61.3 ml,其中12.9%為缺血性改變,病灶大小為1.72~11.2 cm。中經絡者不論是缺血還是出血其病理基礎為深穿支小血管閉塞或破裂,中臟腑者病理基礎為較大血管的閉塞或中等量出血。
在中醫(yī)現代診斷技術研究中,相關研究人員所完成的工作為進一步進行中醫(yī)的辯證診斷技術研究提供了依據[14],但這些研究尚缺乏系統性,與中醫(yī)病證的特異性還有待探討,不能很好的指導和用于臨床實踐,需要做進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4.1 對中醫(yī)“四診”與現代檢測技術的認識
中醫(yī)醫(yī)生在遵循“望、聞、問、切”四診方法進行診斷時,要對“四診”中每一診的內容進行觀察和分析判斷,突出每個方面的主要特征,然后通過“四診”合參,全面綜合各診診斷要點,概括、總結和確定出患者的病證,進而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即對某一病證的確定既不孤立地考慮“四診”中每一診的內容,也不對“四診”信息進行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對“四診”信息全面采集、綜合分析、反復斟酌而得出明確的診斷結果。
在這一診斷過程中,既有中醫(yī)師的感覺器官對“四診”信息的采集,也有中醫(yī)師的大腦對“四診”信息的分析、判斷、反饋與取舍。上述工作雖然對于有經驗的中醫(yī)師很快就能完成,但對于現代檢測技術和分析方法,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信息采集與數據處理過程,目前要順利實現還有相當的難度。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中醫(yī)領域對現代檢測技術與分析方法所能達到的技術水平,以及可為中醫(yī)診斷所能提供的方法支持還不是十分熟悉,圍繞現代檢測技術與分析方法尚有許多基礎性研究工作未完成或根本沒有進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現代檢測與分析領域,有關中醫(yī)診斷技術和數據處理方法還處于起步階段,已掌握的數據量和分析處理技術積累也還相對較少。
因此,要實現中醫(yī)“四診”檢測的客觀化,就必須要充分認識“四診”的特點,以及在現代檢測技術和條件下進行“四診”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只有首先做好“四診”的基礎性和規(guī)范性研究,多途徑利用現有技術進行“四診”檢測方法探索,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fā)展并及時引入到中醫(yī)病證診斷領域,扎扎實實堅持不懈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4.2 對中醫(yī)“四診”儀器與檢測內容的認識
在中醫(yī)“四診”客觀化檢測過程中,有關人員已經完成了部分儀器設備的研制,并開始應用于中醫(yī)的科研、教學和臨床[15]。這些儀器根據不同的檢測傳感器,反應了“四診”中某一診的特定方面的性質,如采用壓力傳感器的脈診儀體現的是人體脈搏壓力特性,攝像式舌診儀反映了舌的圖像特性,它們雖然還不能全面反應中醫(yī)診斷中關于脈和舌的全部特征,但卻是實現“四診”客觀化檢測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就如心電圖機最初只是用于檢測心臟電信號,隨著臨床檢測數據的積累,人們逐漸發(fā)現了其所反映的心臟問題和對應關系,進而成為心臟檢測的重要指標。
對于現有的中醫(yī)“四診”檢測儀器,不能因其檢測內容單一而不予重視,應在保證現有儀器數據采集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檢測指標的數據積累,建立有效的數據處理方法,確定出各自的規(guī)律和特征,觀察和尋找與相關中醫(yī)病證診斷方法的內在關系。
對“四診”中的每一種診斷,也要注意從多角度探尋能反應其特征的檢測技術與方法。如對于脈診不僅要檢測壓力特性,還要檢測心臟的脈動、血液的流動與壓力、血管的柔韌等指標,以更全面準確地反應脈診的特性,服務于中醫(yī)病證診斷。
4.3 對于建立中醫(yī)病證現代檢測診斷體系的認識
建立現代中醫(yī)病證診斷體系是中醫(yī)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縱觀中醫(yī)發(fā)展歷史,每一時期都在不斷引入新的思維、技術與方法,都在充分利用當時的社會和科技發(fā)展成果來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有理由相信古代中醫(yī)先輩們如果面臨當今的科技發(fā)展現狀,也會積極采用這些技術和方法來促進中醫(yī)病證診斷的發(fā)展。
在當今人體測試診斷技術條件下,建立現代中醫(yī)病證診斷方法也不能指望某一特定檢測方式或單一檢測指標就能完成。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引進各種現代檢測技術和方法,熟練掌握這些技術和方法的在人體疾病診斷中的適用性和特點,從不同角度或系統進行中醫(yī)病證與檢測指標對應關系研究。在充分做好中醫(yī)病證分型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各個指標的檢測數據和經驗,仔細尋找各個數據的內在規(guī)律和特點。
同時還要針對不同檢測指標進行歸類,及時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相關性分析,探尋檢測體系內各檢測指標間的數據相關性,做好相關性分析與反饋,不斷修正各檢測指標的數據采集重點,完善數學分析方法與模型,以最終完成中醫(yī)病證與檢測指標和檢測指標系統的特征或特異性關系研究。
如中醫(yī)將中風病證候分為風證、火熱證、痰證、血瘀證、氣虛證、陰虛陽亢證6個基本證候,而現代研究表明中風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缺血性中風由腦血栓或腦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風由腦出血(腦溢血)所引起,因此可根據這兩種病因設計相應的多參數檢測和檢測體系,建立與中醫(yī)6個證候有對應關系的檢測方法。
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人體檢測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中醫(yī)和中醫(yī)診斷的客觀化提供了的可能的技術和方法支持,但要把這些技術和方法具體應用到中醫(yī)領域,還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并結合中醫(yī)的特點做好關鍵技術研究。當然這些工作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目標明確、堅持不懈,必將會得出有實際意義的研究結果。這將有效地提高中醫(yī)病證診斷水平,全面地促進中醫(yī)診斷技術的發(fā)展。
[1] 沈舒文,宇文亞.中醫(yī)辨證論治與標準化問題的思考[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31(10):2088-2090.
[2] 杜懿杰,曹玉雪,段曉虹,等.不同中醫(yī)證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誘導痰中炎癥因子與HPA軸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7):896-901.
[3] 李文文,張啟明,張 磊,等.中醫(yī)診療規(guī)律研究新方法[J].中醫(yī)雜志,2014,55(6):467-469.
[4] 岳振松,韓金鳳,姜戰(zhàn)勝,等.中醫(yī)證候要素研究的反思與對策[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1):11-14.
[5] 李曉斌,王文萍,李 曉.中醫(yī)證候主癥、次癥地位在中藥臨床試驗中的體現[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1): 30-32.
[6] 王逢春.中醫(yī)辨證應接納現代醫(yī)學檢測指標[J].中醫(yī)藥導報,2011,11(7):4-6.
[7] 楊正林.檢驗醫(yī)學現狀與未來[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3,8(5):505.
[8] 朱宏勛,曹 銳,胡文忠,等.腦梗塞急性期患者中醫(yī)證候、白細胞、NIHSS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5):334-336.
[9] 朱彥玫,余得芳,杜來福.中風病急性期中醫(yī)辨證分型與經顱多普勒的相關性[J].河南中醫(yī),2009,29(8):764-765.
[10] 涂晉文,董夢久,邵 衛(wèi),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ACE(I/D)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腦卒中中醫(yī)證候相關性分析[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44(3):162-164.
[11] 童建兵,汪 瀚,姚實林.腦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與中醫(yī)證候關系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20(3):252-254.
[12] 聶瓊芳.中風病中醫(yī)證型與血液流變學改變的相關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8):1967-1968.
[13] 朱力瑩,王君利,王求彬,等.急性中風CT診斷結果與中醫(yī)辨證分型關系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6,3(1):45-46.
[14] 羅 惠.中醫(yī)診斷與醫(yī)學檢驗的關系[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6):1045.
[15] 王憶勤,郭 睿.中醫(yī)診斷工程技術研究進展[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進展,2013,34(4):228-233.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and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yndrome Research Platforms
WANGYi-min,HEPan,ZHANGXiao-meng,YANBing,LIUYan-qiang
(Department of Assets and Equip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apply the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TCM modern diagnostic techniques system by combining 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TCM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e.,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interrogation, and 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 TCM diagnosis is a process that doctors analyz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but the diagnosis lacks objectiv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esting basis. Whether the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western medicine, can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CM,? However,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cont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all the human body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he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can also be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CM. How to use the exist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of TCM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s of TCM.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diagnosis technologies.
TCM diagnosis;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2014-04-28
2012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學術研究計劃資助
王益民(1962-),男,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yī)工程研究。
Tel.: 022-59596155; E-mail: wym@tjutcm.edu.cn
R 04;G 642.0
A
1006-7167(2015)02-0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