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彬
良好的行為和外部環(huán)境,是積極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人的外部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條件,又能對人的生理機制起作用。所以,教學中,教師利用積極的肢體語言,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積極體驗,教學實踐中重視增強積極體驗,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積極人格形成。
語文教學積極人格積極肢體語言一、積極人格的主要特質
近年來,西方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極的——它代表壓抑、侵犯、恐懼、生氣、悲傷、悔恨、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說謊等;另一股力量是積極的——它代表喜悅、快樂、福樂、和平、愛、希望、負責任、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貞和幸福等。這兩股力量誰都可以戰(zhàn)勝對方,關鍵是看個體自身到底是在給哪一股力量不斷注入新的能量,在給哪一股力量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存心理環(huán)境。
要想使學生的人格導向積極方向,成為完善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必須培育和增長人所固有的積極力量,才能消除或抑制人性的消極力量。
積極人格理論認為,個體的發(fā)展主要應歸因于他們投身于滿意而高興的活動、保持了樂觀主義的心態(tài)和以積極的價值觀為生活理念,在這個過程中,積極人格特質則為其提供穩(wěn)定的內在動力。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個體水平上就特別關注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xiàn)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fā)和強化,當激發(fā)和強化使某種現(xiàn)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學習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有:主觀滿意感、自我決定性、樂觀。
二、積極體驗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個體的生理機制、外部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格首先是一種外在的社會活動,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機制的作用下而內化為個體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因此,人格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體內化人外在活動的結果。
具有了積極行為能力的個體,他可以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和行為方式有意識地施加一定的積極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人格建構。這樣,一個人的現(xiàn)實能力(包括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能力、制定目標的能力、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為形成的能力)就被納入到了人格的建構之中,并且成為了影響人格的一個重要力量。
心理體驗中,積極體驗是積極人格構建的核心動力。積極體驗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xiàn)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包括感官愉悅和心里享受。感官愉悅是一種滿足機體自身張力的積極體驗。感官愉悅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個體享受積極體驗的獲得。
三、運用肢體語言加強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理解和運用
肢體語言是指人們借助身體動作來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種意義的信息系統(tǒng)。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使用肢體語言,可以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借助肢體語言的幫助,可以較為深刻、準確的理解課文內容情感,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從而影響到自己的人格構建。
本人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常常停留在記憶數(shù)量上,很少去認真體會詞語的含義,這對加強語言的積累,夯實語言基礎十分不利,更達不到準確運用詞語進行寫作。于是,在遇到表意形象感較強的詞語時,采取讓學生運用肢體表演的形式合作學習:一個表演,一個猜。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動腦的主動性,也檢驗了學生對詞語理解的準確程度,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學習詞語的過程中,產生感官愉悅和心里享受,獲得了積極體驗,有利于學生積極人格的形成。
四、運用肢體語言調動學生作文的激情,并檢驗寫作的成敗
作文訓練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作文語言方面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缺乏生動的形象;思想感情方面不充實,沒有自己的生活基礎,欠缺真情實感。有的學生寫作文時干脆就捏造、拼接,寫出的作文演變成了無個性的四不像。許多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全無,甚至是無奈。
為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讓他們關注自己,關注生活,從作文中重新拾起信心,本人設置了一道周末作文題:“星期一的早晨”。要求編成劇本,把自己在星期一早晨的生活狀況,用啞劇的形式,展示出來;第二個星期要用于排練的;內容藝術真實、表演可操作性強的編劇,將得到獎勵。
這種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常用做法,簡單而程式化的作文形式,學生易于操作,給學生躍躍欲試的沖動;第二個星期的肢體表演,又讓他們在編劇時就必須立足于生活的真實;而肢體表演本身,促使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描寫,對學生作文中描寫的成功與否又是一次檢驗;肢體表演形式,又激起了好動的初一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達到了充分調動起學生作文積極性效果。
五、肢體語言與學生心理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格首先是一種外在的社會活動,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機制的作用下而內化為個體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因此,人格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體內化人外在活動的結果。而如果外在的社會活動要被內化為個體內在的積極品質,那么,積極體驗則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說積極人格可以通過增強積極體驗來習得。
教學過程中的肢體語言運用,就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多種形式的肢體表演活動,即強化了教學的實效,又能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積極品質,最終納入積極人格的建構中。
六、積極的肢體語言對積極人格的導向
積極心理學指出,外在的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生理機制產生著重大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人的某些生理機制的功能、結構等。既然良好的行為和外部環(huán)境是積極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人的外部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條件又能對人的生理機制起作用,那么我們就能通過發(fā)展人的良好行為和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來達到建構人的積極人格。而要發(fā)展人的良好行為和建構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我們則又可以通過發(fā)展人的積極行為能力,因為具有了積極行為能力的個體,他可以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和行為方式有意識地施加一定的積極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人格建構。這樣,一個人的現(xiàn)實能力就被納入到了人格的建構之中,并且成為了影響人格的一個重要力量。
因此,教學中,教師利用積極的肢體語言,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積極體驗,教學實踐中重視增強積極體驗,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積極人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