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擺爛學就是“期待最差結果的經(jīng)濟學”。按照標準的交易理論,無論人們交易的是什么,都應該希望從對方那里得到高品質(zhì)的回報,但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實際上人們更傾向于“以我的低品質(zhì)交換你的低品質(zhì)”,即雙方“互相擺爛”。
比如,你接到一份邀請函,下午兩點去參加某個會議。這時間無疑有點早,好在你知道此類會議很難準點開始,所以就心安理得地姍姍來遲,而會議組織者早已預料到多數(shù)來賓都將遲到,所以干脆把邀請函上的時間往前挪—他計劃中的會議正式開始時間,本來就不是下午兩點,而可能是3點或者更晚,雙方啞巴吃餃子,心中都有數(shù)。
又如,某個三流雜志向你約稿,許以高額稿酬,但你是看不起這本刊物的水平的,不可能把最好的稿子給他們,只想胡亂湊一篇,或把某一流雜志的退稿塞給他們。而該雜志的編輯也明知這一點,所以并不按其承諾的高標準向你支付稿酬,雙方都不以為意。
再說一個更普遍的現(xiàn)象吧:網(wǎng)上購物,假貨泛濫,其實是消費者與商家共同制造出來的局面。顧客明知道掏十幾元或幾十元,根本買不到價值幾百元、幾千元的名牌或正品貨,商家也知道消費者明白這個道理,雙方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因此,擺爛學無處不在,人人無師自通。在這個不拼爹就受辱的時代,擺爛學讓我們的生活輕松,讓我們能偷得浮生半日閑,自得其樂。
擺爛學還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你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你的尊重程度,一般都低于它的實際程度。人與人的相互忠誠普遍是建立在有所保留的基礎上的,有道是:“秦瓊不教撒手锏,羅成留了回馬槍。”你能跟老朋友的關系維持至今;你能跟生意伙伴把酒言歡,稱兄道弟;你能對低薪水的工作也甘之如飴,而老板至今也沒把業(yè)績很差的你炒掉……擺爛學功不可沒,它讓你們雙方的心理、好惡、承受力都達到了某種平衡,大家嘻嘻哈哈,心照不宣,你好我好大家好,務求氣氛的圓融、場面的圓滿、關系的圓通。
如果有一方堅持高品質(zhì),寧愿付出高代價,有可能另一方反而不快,認為這違反了雙方的默契。大家彼此要求寬松,也要求對方不要希冀過高;我可以不遵守承諾,你也不要埋怨我;這世界并不因為我一個人誠實而變得誠實,并不因為我一個人不售假制假假貨就會絕跡,并不因為我一個人不污染空氣空氣就會變好,并不因為我一個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大家就不會破壞它……所以,咱們還是都隨波逐流吧。
腳踢寺廟古鐘、在洗手盆里洗腳、在寺廟廁所的小便池大便、把大便拉在便池外、把手紙大量帶走……某些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在泰國成了新聞,引起人神共憤,但誰都知道,此類行為在中國早已屢見不鮮,為何從來就沒有成為新聞呢?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擺爛學—大家都是擺爛學的受益者,其實也都是擺爛學的受害者。
擺爛學的流行,帶來的可能是人們生活品質(zhì)的普遍惡化。生活在擺爛學流行的世界,不管是友誼、愛情、親情、利益等,大家都是山寨版的愛好者,都熱衷于二流交換,都欣然接受二流成果,因此而構成一個全民共犯系統(tǒng),如同胡適先生在《差不多先生傳》里所寫的:
“……大家都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shù)無數(shù)的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