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珊
摘 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中,教師的職能不再是單一的“教”,而向著管理者的職能方向發(fā)展。學習借鑒管理知識,有助于轉變教師職能,轉變教育觀念。
關鍵詞:教師 管理 職能
所謂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管理通過對組織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協(xié)調,來追求工作的效果與效率。19世紀,隨著教育和教學內容的豐富,學校教育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的日益復雜,管理逐漸滲透入教育領域,誕生了以研究學校管理過程和規(guī)律為主的學校管理學。同樣班級、課堂教學當中也存在著管理。首先班級是一個組織,具有明確目的,由人組成,有用以規(guī)范和限制行為的系統(tǒng)結構的這些組織的基本特征。其次,教師的工作正是與學生在一起,使課程、專業(yè)的目標能夠順利、高效地實現(xiàn)。因此,教師所進行的活動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管理的范疇,就此意義而言,教師就是學校中最基層的管理者。
一、教師與領導者的類比
領導是指管理者利用組織賦予的權力和自身能力去指揮和影響下屬,為實施組織目標而努力工作的過程。領導的作用是指揮、協(xié)調和激勵下屬。對于教師,似乎很少人會考慮到工作中的領導角色,但實際上,在每節(jié)課上,教師都是在指揮和影響學生,使其努力學習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就是課堂中教學活動的領導者。領導者的工作就是幫助下屬達到他們的目標。這提醒我們,教師的目的和學生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學生學了多少,而不是教師教了多少。其次,教師的目標要靠學生來實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的工作是幫助,是激勵學生“要學”提供指導和支持,使學生“會學”,最終達到“學會”的目的。
二、教師作為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基層領導者應該具備技術技能和人際技能。技術技能是指在某一專業(yè)領域內有關的程序、技術和知識,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而人際技能則是指與處理人際關系有關的技能,包括理解、激勵他人、與他人共事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專業(yè)技能,包括該課程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基本理論、心理學的知識肯定是應該具備的,但是,僅有這些又是遠遠不夠的。技術技能可以使我們成為好的學者,但未必能成為好的管理者、好的教師。要成為好的管理者,不僅需要專業(yè)技術知識與能力,還要求具有人際溝通技能:是否掌握組織行為學、組織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是否能很好地分析、判斷、概括問題,并進行正確決策;是否能有效地溝通他人,協(xié)調組織;是否能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
三、領導者使用權力,發(fā)揮才能的過程
領導者指揮和影響下屬,依靠的是組織賦予的權力和自身的能力。組織賦予的權利包括對組織活動的決定權、指揮權和獎懲權。而領導者的自身能力包括了專長權和個人的影響權。這取決于領導者本身的能力,或說是領導者自身的魅力。事實上,領導者具備出眾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或高尚的人格魅力都會對下屬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使得下屬去服從、追隨、學習。千人一面的教師只能培養(yǎng)出千人一面的學生。教師只有在專業(yè)知識、個人意志品質,以及愛好興趣等某一方面令學生“服氣”,才能去影響、感召學生,才能發(fā)揮教師的領導作用。
在引導和影響組織成員的過程中,領導者對獲得權力的運思方式稱為領導方式和領導風格。組織成員對領導者的追隨往往是以領導方式為基礎的。管理學中把領導風格概括為以關心工作為中心的“工作型”,關心下屬人際關系、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關系型”。領導風格除領導者自身因素外,很明顯還要取決于被領導者的特點和組織環(huán)境的情景變化。在教育中,有“嚴父型”“嚴母型”“朋友型”不同的教育風格,或者也可以說是領導風格。這些風格各有利弊,但并不需要從一而終,而是要選擇不同的風格使之適應不同的學生和情景。剛入學的學生,不熟悉新的環(huán)境,也不適應與初中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要求,這時候釆取的領導風格應該是“高工作高關系”的“嚴父型”,而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成熟、對學習的適應,教師應該改變風格為“低工作低關系”的“朋友型”。個人成長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指導與幫助,我們的領導風格也應該隨之發(fā)生變化。教師既可以成為嚴父,也可以成為慈母,還可以成為朋友。
管理絕不是萬能的,它受到社會傳統(tǒng)、國情條件、文化環(huán)境以及管理者素質等諸方面的影響。教育也不等同于其他領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性質。但教育者多學習一些管理知識,吸收借鑒相關內容,運用于教育之中,對改變教育觀念,推動教育改革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作者單位:河南醫(yī)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