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潘 玲,徐碧華,劉 源
?
黔西南州1997年至2014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張敏,潘玲,徐碧華,劉源
摘要:目的分析黔西南州艾滋病流行特征并預測其流行趨勢,為制定防治對策提供依據(jù)。方法利用艾滋病疫情報告數(shù)據(jù),分析黔西南州1997年至2014年的艾滋病疫情。結果1997年發(fā)現(xiàn)首例艾滋病患者,至2014年底,累計報告HIV/AIDS 1 082例,其中1997年至2010年報告291例,2011年至2014年報告791例。男性695例,女性387例;20~49歲年齡組占67.93%,傳播途徑中靜脈注射毒品傳播8.13%,性傳播+注射毒品17例,異性傳播82.53%,同性傳播6.75%,母嬰傳播1.02%。結論黔西南州艾滋病疫情從2010年后呈明顯上升趨勢,性傳播,包括同性傳播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
關鍵詞:艾滋??;流行特征;疾病傳播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興義 562400
自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現(xiàn)艾滋病(AIDS)以來,30多年時間,已經(jīng)迅速傳遍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均報告發(fā)現(xiàn)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黔西南州自1996年開展艾滋病監(jiān)測工作,1997年發(fā)現(xiàn)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近5 a艾滋病疫情增長迅猛,并呈現(xiàn)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擴散的趨勢,防控形勢嚴峻,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對高危人群的行為干預,以減少艾滋病的傳播。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疫情資料來源于《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人口資料來源于2013年黔西南州統(tǒng)計年鑒。
1.2監(jiān)測方法①對采集的血清樣本采用抗HIV抗體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初篩,初篩陽性的使用蛋白印跡(WB)試驗進行確認,根據(jù)《全國艾滋病檢測工作規(guī)范》標準進行判斷。檢測試劑使用國家批準的試劑。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診斷參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WS 293-2008)》。
1.3統(tǒng)計學分析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2.1疫情總體概況黔西南州從1997年發(fā)現(xiàn)首例HIV感染者以來疫情逐年上升,尤其近5 年明顯呈上升之勢。到2014年年底按現(xiàn)住址統(tǒng)計,累計發(fā)現(xiàn)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1 08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2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59例,累計死亡266例。報告時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86歲。
2.2流行特征
2.2.1時間分布首例報告時間為1997年,1997年至2014年每年均有病例報告,其中1997年至2004年報告34例,2005年至2010年報告277例,2011年至2014年報告771例,2005年以后病例增長十分明顯。
2.2.2縣區(qū)分布黔西南州轄7縣1市1區(qū),均有病例報告,但明顯有地區(qū)分布不均,其中興義市報告病例最多,占36.60%(396例),興仁縣和安龍縣均為121例,各占11.18%,望謨縣10.72%(116例),貞豐縣8.13%(88例),冊亨縣6.65%(72例),義龍試驗區(qū)6.56%(71例),普安縣6.38%(69例),晴隆縣2.59%(28例)。
2.2.3職業(yè)分布黔西南州艾滋病病例主要集中在農(nóng)村,這與我州以農(nóng)業(yè)為主,常住人口中89%為農(nóng)業(yè)人員有關。在前5位的職業(yè)分別是農(nóng)民51.39%(556例),家務及待業(yè)11.83%(128例),其他9.89%(107例),長途駕駛員3.70%(40例),不詳為6.56%(71例)。
2.2.4年齡與性別我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男性為主,男性695例,女性387例;男女比例為1.8∶1。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年齡中位數(shù)為39歲。20~49歲年齡組占67.93%(735例)。其中<5歲者0.74%(8例),6~19歲4.25%(46例),20~29歲22.09%(239例),30~39歲29.67%(321例),40~49歲16.17%(175例),50~59歲12.94%(140例),60~69歲7.02%(76例),≥70歲7.12%(77例)。
2.2.5文化程度黔西南州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學為主,這可能與我州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程度有關。文盲14.14%(153例),小學文化程度31.24%(338例),初中文化程度36.23%(392例),高中或中專10.81%(117例),大專及以上7.58%(82例)。
2.2.6傳播途徑分布我州的艾滋病疫情在初期以靜脈吸毒傳播為主,現(xiàn)已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孕詡鞑橹?,?9.22%(966例)。注射毒品8.13%(88例),性+注射毒品1.57%(17例),異性傳播82.53%(893例),同性傳播6.75%(73例),母嬰傳播1.02%(11例)。
2.2.7樣本來源分布艾滋病累計病例主要來源于綜合醫(yī)院就診者,樣本來源前5位分別是綜合醫(yī)院其他就診者檢查、術前和受血前檢測者515例,占47.60%,自愿咨詢檢測者14.88%(161例),監(jiān)管場所被監(jiān)管人員檢測者10.35(112例),陽性感染者配偶或性伴中檢測陽性者9.89%(107例),其他4.81%(52例)。
3討論
黔西南州地處云南、貴州和廣西三省交匯處,是毒品從云南流入內(nèi)地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早期發(fā)現(xiàn)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主要是通過靜脈吸毒感染,現(xiàn)逐漸發(fā)展為以性傳播為主,異性、同性性傳播上升明顯。其中異性傳播82.53%,同性傳播6.75%,其中男男性傳播感染上升明顯,這與全國的艾滋病疫情發(fā)展一致。注射吸毒和不潔性生活是艾滋病感染的危險因素。本研究艾滋病疫情覆蓋全州9個縣(市、區(qū)),疫情分布不均,與國內(nèi)其他省份調(diào)查相似,而且州內(nèi)部分地區(qū)流行嚴重。本研究艾滋病男女比例比文獻報道的1.5∶1略高,提示黔西南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男性為主;年齡分布以20~49歲青壯年為主,老年感染者亦呈上升趨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為主,職業(yè)以農(nóng)民、無業(yè)及家政服務者為主。樣本來源主要是綜合醫(yī)院就診者和術前或受血前檢測,提示我州的艾滋病疫情正在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擴散。
鑒于黔西南州艾滋病流行特點,要遏制艾滋病疫情,建議如下:①擴大檢測,努力提高檢測覆蓋面,可將艾滋病的檢測向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機構延伸,使檢測關口前移,最大限度早發(fā)現(xiàn)感染者,減少二代傳播;②積極開展大眾宣傳教育,同時應加強針對老年人、農(nóng)民工和青年學生等重點人群的宣傳、干預,提高防治意識,減少高危行為的發(fā)生;③結合本地流行特征,完善檢測、干預治療與關懷的綜合防治體系,積極治療艾滋病病人,提高治療覆蓋率和質(zhì)量,從而有效減少新發(fā)感染和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王勇,唐振柱,朱秋映,等.廣西2009-2011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華南預防醫(yī)學,2013,39(1):6-11.
[2]廖清華,楊晴,盧習豹,等.1994-2011年江西省艾滋病疫情分析.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11(46):1038-1039.
[3]黃金英,盧次勇,黃晉飛,等.強制戒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及影響因素.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1):104-105.
[4]樊華山,馮寧.1996-2009年山西省大同市艾滋病疫情分析疾病監(jiān)測,2011,26(2):115-117.
[5]曹元元,胡先明,曲成毅,等.山西省艾滋病流行現(xiàn)狀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14):301-303.
[6]胡瑩,李寧秀,劉莉,等.四川省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4,2(17):292-293.
[7]周彩霞,韋忠喜,郭黃吉,等.1995-2012年遵義市艾滋病疫情分析.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雜志,2013,7(10):2621-622.
·預防醫(yī)學·
Analysis of AIDS Epidemic Situa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14
ZHANG Min,PAN Ling,XU Bi-hua,et al
( Qianxinan Prefectur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Xingyi 562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predict the trend of HIV/AIDS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for making the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The reported data of HIV/AIDS were analyzed from 1997 to 2014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ResultsA total of 1 082 cases of HIV/AIDS were reported from the first patients in 1997 to the end of 2014, including 695 male and 387 female. From 1997 to 2010, 291 cases were reported, and 791 cases were reported from 2010 to 2014. The 20~49 years old age group showed major proportion(67.93%).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above cases were as follow: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82.53%) ,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rugs (8.13%), homosexual transmission (6.75%),mother to infant transmission (1.02%),sexual an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rugs (1.57%). ConclusionThe epidemic trend of HIV/AIDS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had obviously increased since 2010. Sexual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homosexual transmiss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of transmission, so that prevention measure should be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rate of HIV/AIDS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Key words:AIDS;epidemic;disease transmission
作者簡介:張敏(1978-),女,貴州興義人,主治醫(yī)師,從事艾滋病性病的監(jiān)測、干預和診療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17
中圖分類號:R181.3,R512.9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2-688X(2015)04-0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