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詩經(jīng)》本有固定樂譜論
        ——與董兵及高華平二位先生商榷

        2015-04-02 07:14:11李婷婷
        山東社會科學(xué)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注疏樂譜樂章

        李婷婷

        (聊城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文化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詩經(jīng)》本有固定樂譜論
        ——與董兵及高華平二位先生商榷

        李婷婷

        (聊城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詩經(jīng)》本有固定樂譜,然而董兵先生卻斷言《詩經(jīng)》“不需要樂譜”,根本“無固定樂譜”,因而,《詩經(jīng)》“無固定的唱法”,“僅是自然詠唱而已”,“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各個諸侯國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究其理由:一是“我國古代的音樂向來是口耳相傳”;二是征引高華平先生所謂“在春秋中葉以前我國不大可能產(chǎn)生旋律性音樂,只有在《詩經(jīng)》作品之后,音樂才具備了由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向旋律性音樂轉(zhuǎn)化的條件”。考察歷史典籍文獻(xiàn)和考古發(fā)現(xiàn),筆者認(rèn)為:真正“不了解我國古代音樂的實際情況而造成”“誤解”的,應(yīng)是董兵先生。

        詩經(jīng);固定樂譜;口耳相傳;旋律性音樂

        拜讀董兵先生《〈詩經(jīng)〉曲式結(jié)構(gòu)研究的反思》一文,不敢茍同處頗多,特別是其《詩經(jīng)》“不需要樂譜”、“無固定樂譜”、“無固定的唱法”的主張,問題更突出。

        在西周至春秋中葉,作為雅樂主體的《詩經(jīng)》樂章,由周王朝頒行于天下,服務(wù)于禮,本是有固定樂譜、固定唱法的。《禮記·樂記》曰:“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雹伲蹪h]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禮記正義》卷三十八《樂記》,載[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第1536頁。當(dāng)時,詩樂舞合一的混沌狀態(tài)雖然有所松動,但詩與樂的結(jié)合還是緊密的。樂,包括聲樂和器樂,魏源即曰:“合歌者之詩,與擊者、拊者、吹者之器,而謂之樂?!雹冢矍澹菸涸?《詩古微》(二卷本)卷上《詩樂篇一》,載《魏源全集》(第一冊),第29頁。既然《詩經(jīng)》樂章的歌詞(詩)可以歌唱和演奏,必有樂譜可依。不僅如此,其樂譜還應(yīng)是固定的。對此,古今學(xué)人多有論說,茲臚列數(shù)則如下:

        意古經(jīng)篇題之下必有譜焉,如《投壺》“魯薛鼓”之節(jié)而亡之耳。③[宋]朱熹:《詩集傳》卷九《華黍》,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09頁。

        琴何始,始乎伏羲。琴譜何始,吾不知。其始其可知者舜而已。要之,有琴斯有譜,其不知者不傳耳。舜之譜,阜財解慍四語之外無聞焉。降而為商周之詩三百篇之作,所謂用之邦國、用之鄉(xiāng)人者,即琴譜之大成也。④[元]鄭玉:《師山遺文》卷一《琴譜序》,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四始既別,唱嘆有譜,沨沨洋洋,六代其庶幾乎。⑤[明]章潢:《圖書編》卷一百十五《樂以歌聲為主議》,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笙詩六篇,有聲無辭,舊蓋有譜,以記其聲,而今亡矣。非但笙詩也,馀詩皆有譜,有譜而后聲可傳,今辭傳而聲不傳矣。⑥[明]王樵:《方麓集》卷二《詩考序》,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百五篇有節(jié)、有調(diào),可歌、可弦,無非樂章、樂譜而已。⑦[清]范家相:《詩沈》卷一《總論上·聲樂一》,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我們知道春秋時的樂工就和后世闊人家的戲班子一樣,老板叫太師。那時各國都養(yǎng)著一班樂工,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得搜集本國樂歌,還得搜集別國樂歌。不但搜集樂詞,還得搜集樂譜。除了這種搜集的歌謠以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yōu)榱颂胤N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又有諷諫、頌美等等的獻(xiàn)詩?!珟焸儽4嫦逻@些唱本兒,帶著樂譜: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dāng)時通稱作“詩三百”。①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詩經(jīng)第四》,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頁。

        然而董兵先生卻曰:

        我國古代的音樂向來是口耳相傳,不需要樂譜──即使有譜,也只是某些“定腔樂匯”,細(xì)致婉轉(zhuǎn)處仍需要歌唱者即興發(fā)揮。而且,我國古代音樂始終未形成固定音的觀念。在先秦時期,《詩經(jīng)》根本不可能具有類似于今天音樂那樣的固定樂譜。既然無固定樂譜,當(dāng)然就無固定的唱法,也就是說,即興發(fā)揮的成分較多。按照西方的表演理論,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由此我們可以設(shè)想,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各個諸侯國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詩經(jīng)》作品并無某種標(biāo)準(zhǔn)固定的演唱曲式,它們僅是自然詠唱而已?!雹凇兑魳诽剿鳌?013年第4期。

        這就是說:《詩經(jīng)》“不需要樂譜”,根本“無固定樂譜”,因而,《詩經(jīng)》“無固定的唱法”,“僅是自然詠唱而已”,“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各個諸侯國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究其理由,不外兩點:一是“我國古代的音樂向來是口耳相傳”;二是推出了《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1年第5期發(fā)表的高華平《古樂的沉浮與詩體的變遷──四言詩的音樂文學(xué)屬性及興衰探源》文中的一段話:“據(jù)記載,大約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我國才出現(xiàn)五聲、十二律的概念,至于‘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筆者按:“旋”,《禮記·禮運》作“還’)相為宮’,則可以肯定是后來的事情。這些說明,從音樂理論的發(fā)展看,在春秋中葉以前我國不大可能產(chǎn)生旋律性音樂,只有在《詩經(jīng)》作品之后,音樂才具備了由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向旋律性音樂轉(zhuǎn)化的條件?!雹邸兑魳诽剿鳌?013年第4期。董兵先生斷言:“《詩經(jīng)》有樂譜嗎?有些人認(rèn)為有,或《樂經(jīng)》即是,只不過是后來散佚了。其實,這是由于不了解我國古代音樂的實際情況而造成誤解。”④《音樂探索》2013年第4期??疾鞖v史典籍文獻(xiàn)和考古發(fā)現(xiàn),筆者則認(rèn)為:真正“不了解我國古代音樂的實際情況而造成”“誤解”的,應(yīng)是董兵先生。

        就其“口耳相傳”、“不需要樂譜”、“無固定樂譜”、“無固定的唱法”而論:

        (一)董兵先生的行文,明顯存在著兩方面的矛盾(或曰邏輯混亂):“口耳相傳”之樂,也是有固定唱法的。如無固定的唱法,只是信口開河、隨意歌吟,不僅人人有別,個人也可能次次不同,又何必要“口耳相傳”呢?既謂《詩經(jīng)》樂章“不需要樂譜”、“無固定樂譜”、“無固定的唱法”,那《詩經(jīng)》樂章就肯定沒有曲式了,還有什么曲式可言呢?然而董兵先生之文在否定楊蔭瀏先生的曲式分析之后,竟然引經(jīng)據(jù)典地侃起了《詩經(jīng)》樂章的“音樂曲調(diào)的組成部分”、“幫唱、對唱歌曲的音樂結(jié)構(gòu),非為單曲結(jié)構(gòu),在形態(tài)上更加復(fù)雜多變”、“真正揭開《詩經(jīng)》曲式結(jié)構(gòu)的鑰匙”、曲式的四個特點等,⑤《音樂探索》2013年第4期。豈不怪哉!

        (二)作為雅樂主體的《詩經(jīng)》樂章,用之于祭祀、朝會宴飲等各種禮儀,以及教育和個人修養(yǎng)等,服務(wù)于周禮,是樂官文化的產(chǎn)物和有周禮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統(tǒng)治者極為重視。

        1.從其產(chǎn)生和頒行看:無論王公官宦所作,還是專職人員四處采集或各諸侯國獻(xiàn)呈之作,都要集中到王朝的御用樂官手中,由樂官依據(jù)周禮嚴(yán)格篩選之后,再精心進(jìn)行整理加工或譜曲?!稘h書·食貨志》所謂:“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xiàn)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⑥[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3頁。即就此而言。其目的就是使其詞與曲固定下來,然后統(tǒng)一頒行于各諸侯國。除作為雅樂主體的《詩經(jīng)》樂章之外,頒行的還有各種樂舞(如六代樂舞之《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小舞之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以及《象》、《勺》、《萬》等)以及一些所謂的“佚詩”,林林總總,數(shù)量極為可觀。它們不僅有固定的樂譜,而且還應(yīng)有文本,否則,管理機構(gòu)無法長期保存,頒行者和接受者僅憑記憶亦難勝其繁,“口耳相傳”無法確保始終演奏如一。各諸侯是周天子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分封的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他們必須聽命于周王朝,遵守周王朝的禮樂,怎能“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由于《詩經(jīng)》樂章長期在天下流傳,某些地方的演奏可能出現(xiàn)某些差異,這是情理中事;至于諸侯國各行其是,那是在周王室衰微、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僭越、列國紛爭、禮崩樂壞之后,與《詩經(jīng)》樂章原有固定樂譜根本不是一碼事。

        2.從其用于禮儀看:《詩經(jīng)》樂章是有周禮儀用樂的主體。周代禮儀繁縟復(fù)雜,《禮記·禮器》曰:“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①《禮記正義》卷二十三,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35頁。這些禮儀,按東漢鄭眾的說法,大致可以歸總為“吉、兇、賓、軍、嘉”之“五禮”。②[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十《地官司徒·大司徒》,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08頁。其中除兇禮為禁樂之禮,嘉禮中婚禮、士冠禮不用樂外,皆有樂??贾秲x禮》可知,當(dāng)時各種有樂禮儀之樂隊的編制、演奏的篇章、樂器的使用和安置、節(jié)目的編排等等,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樂是服務(wù)于禮的,必須遵守程序,依禮而行,不可越雷池一步。如鄉(xiāng)飲酒禮之《正歌》:

        設(shè)席于堂廉,東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內(nèi)弦,右手相。樂正先升,立于西階東。工人,升自西階,北面坐。相者東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卒歌,主人獻(xiàn)工?!先胩孟拢嗄?,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碎g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乃合樂《周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工告樂正曰:“正歌備?!雹郏蹪h]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九《鄉(xiāng)飲酒禮》,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985-987頁。

        其樂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升歌,第二節(jié)笙入,第三節(jié)間歌,第四節(jié)合樂。其出演的人數(shù)、使用的樂器、演奏者的方位、演奏的節(jié)目和方式等,都規(guī)定得很明確,豈允許“無固定的唱法”、“僅是自然詠唱”、“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各個諸侯國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呢?如第一節(jié)升歌,要是“無固定的唱法”,瑟怎能伴奏?歌唱與器樂能和諧一致嗎?特別是第四節(jié)合樂,如果演奏者各行其是,不就亂作一團了嗎?

        3.從其用于教育看:孔子之前推行的是官學(xué),受教育者是國子,“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國子弟。”④[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jīng)殘稿·國子證誤》,載《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官方學(xué)校的教育情況,《周禮》、《禮記》等多有記載: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xué)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雹荨吨芏Y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下》,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7頁。[清]顧鎮(zhèn):《虞東學(xué)詩·詩說·詩樂說》:“凡詩皆樂也。樂之八物,所以節(jié)詩而從律也。周禮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樂語者,詩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樂師掌國學(xué)之政,以敎國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環(huán)拜以鐘鼓為節(jié)?!雹蕖吨芏Y注疏》卷二十三,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3頁。

        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春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xué)以齒。⑦《禮記正義》卷十三《王制》,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42頁。

        凡學(xué)世子及學(xué)士,必時。春夏學(xué)干戈,秋冬學(xué)羽籥,皆于東序?!赫b夏弦,太師詔之。”鄭玄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⑧《禮記正義》卷二十《文王世子》,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04-1405頁。

        十有三年,學(xué)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二十而冠,始學(xué)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⑨《禮記正義》卷二十八《內(nèi)則》,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04-1405頁。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訓(xùn)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10)[三國·吳]韋昭解:《國語》卷十七《楚語上》載楚大夫申叔時關(guān)于教育楚莊王太子的話,載《四部叢刊》初編本。

        私學(xué)自孔子始。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xué),整理古代典籍文獻(xiàn),編訂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jīng)典作為教科書,即“六經(jīng)”,又稱“六藝”??鬃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雹伲廴龂の海莺侮碳猓鬯危菪蠒m疏:《論語注疏》卷八《泰伯》,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87頁。又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也。禮之所至,樂亦至也。”②《禮記正義》卷三十一《孔子閑居》,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16頁。并反復(fù)指出:“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yuǎn)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③《禮記正義》卷五十《經(jīng)解》,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09頁。可見其對詩教、樂教的重視。司馬遷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雹埽蹪h]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938頁。這一切說明當(dāng)時無論官學(xué),還是私學(xué),《詩經(jīng)》樂章都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如其“不需要樂譜”,“無固定樂譜”,“無固定的唱法”,又何必如此呢?

        就高華平所謂“大約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我國才出現(xiàn)五聲、十二律的概念,至于‘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則可以肯定是后來的事情。這些說明,從音樂理論的發(fā)展看,在春秋中葉以前我國不大可能產(chǎn)生旋律性音樂,只有在《詩經(jīng)》作品之后,音樂才具備了由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向旋律性音樂轉(zhuǎn)化的條件”而論:

        (一)五聲,又稱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這是我國古代樂律學(xué)的基礎(chǔ)。檢視歷史典籍文獻(xiàn),最早完整地記載宮、商、角、徵、羽五聲之名的應(yīng)是管仲(公元前730—前645年)的《管子·地員篇》:

        凡聽徵,如負(fù)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⑤顏昌峣:《管子校釋》卷十九《地員篇》,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465頁。

        很明顯,這比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大約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我國才出現(xiàn)五聲”最少要早130年左右。實際上,在西周或更早之前,就應(yīng)有五聲。傳為周公旦所作或可能是戰(zhàn)國時人歸納編纂的《周禮》,記載的禮樂主要是西周時制定、推行的,其中就再三言及“五聲”: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yuǎn)人,以作動物。⑥《周禮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樂》,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8頁。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⑦《周禮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樂》,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9頁。

        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鍾、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yīng)鍾、南呂、函鍾、小呂、夾鍾,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⑧《周禮注疏》卷二十三《春官宗伯·大師》,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5頁。

        杜佑云:“自殷已前但有五音?!雹幔厶疲荻庞?《通典》卷一百四十三《樂三·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之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如從1984年至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墓葬群先后出土的新、舊石器時期的20多支骨笛看,其距今約9千多年至8千6百年上下的早期的兩支骨笛,一支開有五孔,另一只開有六孔,已能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則杜佑之說可信。

        (二)十二律,又簡稱律呂,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十二律。其中奇數(shù)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種律為陽律,稱律;屬偶數(shù)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六種律為陰律,稱呂。檢視歷史典籍文獻(xiàn),雖然最早明確說出完整的十二律之名的是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伶州鳩答景王問鐘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紀(jì)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黃鐘,所以宣養(yǎng)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xiàn)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鐘,出四隙之細(xì)也;三間仲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yīng)鐘,均利器用,俾應(yīng)復(fù)也?!雹伲廴龂牵蓓f昭解:《國語》卷三《周語·景王問鐘律于伶州鳩》。但實際并不是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此時“才出現(xiàn)……十二律”。秦序即曰:“州鳩首次說出完整的十二律名,當(dāng)然它們不會遲至此時才形成。出土西周編鐘樂律銘文和先秦其他文獻(xiàn)記載表明,至遲在西周時已有十二律體系存在。雖然‘黃鐘’、‘應(yīng)鐘’、‘林鐘’、‘夾鐘’等律名也與鐘類樂器相關(guān)聯(lián),這一部分律名的確定當(dāng)在青銅樂鐘興起之后。但中國古代音樂實踐中對十二律的認(rèn)識和建立……則要早得多?!雹谇匦?《春秋時期的樂律學(xué)進(jìn)展》,載李心峰主編:《中國藝術(shù)通史(夏商周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頁。這一推測是合理的,考古已發(fā)現(xiàn),“安陽殷墓晚商陶塤在十一個音之間構(gòu)成了半音關(guān)系,只差一個音就能湊全十二律”③秦序:《戰(zhàn)國時期樂律學(xué)的光輝成就》,載《中國藝術(shù)通史(夏商周卷)》,第177頁。。孫建華亦曰:“我們聯(lián)系殷代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使用及五音孔殷塤之音列已包含十一律這一事實來看,至少說在我國殷末、周初十二音系已有為人們所認(rèn)識的可能,其后在音樂實踐中,隨著統(tǒng)一音高的需要及三分損益法的產(chǎn)生(人們在‘樂器’上找出其音某種‘?dāng)?shù)’的比例關(guān)系)從而才產(chǎn)生了‘十二律制’?!雹軐O建華:《試論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樂研究》1981年第4期。而且較系統(tǒng)記載了西周制定、推行之禮樂的《周禮》,除上文引及的其“大師掌六律、六同”條全部出現(xiàn)了十二律之名外,其《春官宗伯·典同》亦曰:“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dāng)?shù)度?!雹荨吨芏Y注疏》卷二十三,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8頁。

        (三)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即以五聲為主的十二律旋宮。⑥六律,此代指十二律。六律十二管,即十二律。此僅指十二律輪流作為宮音以構(gòu)成不同調(diào)高的五聲音階。故從理論上說,五音用“旋宮”方式在十二律中旋轉(zhuǎn)就可以有六十種調(diào)(5×12),在調(diào)高變化時,調(diào)式也可以變換。其拓展了調(diào)性的范圍,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是我國古代音樂實踐的一個重要成果。考稽先秦典籍文獻(xiàn),《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鐘為宮,大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大蔟為徵,應(yīng)鐘為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之舞,于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雹摺吨芏Y注疏》卷二十二,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9-790頁。所說的就是禘大祭用樂中部分五聲之十二律旋宮模式。鄭玄曰:“此樂無商者,祭尚柔,商堅剛也?!雹唷吨芏Y注疏》卷二十二,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0頁。賈公彥疏曰:“此經(jīng)三者皆不言商,以商是西方金,故云‘祭尚柔,商堅剛不用’。若然,上文云此六樂者,皆文之以五聲,并據(jù)祭祀而立五聲者,……泛論樂法,以五聲言之,其實祭無商聲?!雹帷吨芏Y注疏》卷二十二,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790頁。由此可知,以上引及的“陽聲黃鍾、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yīng)鍾、南呂、函鍾、小呂、夾鍾,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春官宗伯·大師》),亦是就五聲之十二律旋宮而言。這標(biāo)志著在西周的雅樂中確實已有了較成熟的五聲之十二律旋宮的實踐。至于其形成,起碼可往前推到商代。孫建華即通過對殷商五音孔塤音列結(jié)的構(gòu)剖析肯定:“至少在晚商時期,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技法就已被人們所熟練地掌握并應(yīng)用于實踐之中了?!保?0)孫建華:《試論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樂研究》1981年第4期。這樣看來,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是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之后的事情,則完全有悖于史實?!坝捎谟嘘P(guān)歷史記載撲朔迷離,如重重迷霧障人眼目,故對于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真實面目一直未被人們所揭示,甚至從根本上也未引起人們應(yīng)有的重視,相反卻被誤認(rèn)為是產(chǎn)生于五音、十二律以后的‘某種先秦作曲技法’?!鋵嵭龑m轉(zhuǎn)調(diào)技法在上述的記載(筆者按,指《禮記·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出現(xiàn)之前就已形成,而后人卻往往因此誤認(rèn)為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技法是產(chǎn)生在古代五音、十二律形成以后,是我國自周以后先秦音樂實踐的成果?!雹賹O建華:《試論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樂研究》1981年第4期。

        (四)旋律性音樂,即具有旋律的音樂。所謂旋律,其實指的是曲調(diào),就是有音高的若干樂音有組織的和諧運動。其基本要素是調(diào)式和節(jié)奏。就音樂理論的發(fā)展來看,如上所述,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在殷商以前就出現(xiàn)了,十二律體系至遲在西周時已經(jīng)存在,以五聲為主的十二律旋宮在西周的雅樂中也有了較成熟的實踐??傊h(yuǎn)在周景王二十三年亦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生活的時代之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形成調(diào)、調(diào)式、轉(zhuǎn)調(diào)、固定音高、節(jié)奏、速度等旋律的基本要素,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從音樂理論的發(fā)展看,在春秋中葉以前我國不大可能產(chǎn)生旋律性音樂,只有在《詩經(jīng)》作品之后,音樂才具備了由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向旋律性音樂轉(zhuǎn)化的條件”,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就是說,西周時已廣泛存在旋律性音樂,《詩經(jīng)》樂章就是旋律性音樂。關(guān)于這一問題,亦可從以下幾方面得以驗證:

        1.從樂器看:春秋中葉之前已有大量的旋律樂器存在。據(jù)筆者考察,《詩經(jīng)》文本中出現(xiàn)的就有彈弦樂器琴、瑟2種、撥(或拉)弦樂器簧1種、吹奏樂器笙、簫、管(筦)、籥、篪、塤6種,打擊樂器編鐘、編磬2種等,先秦典籍文獻(xiàn)中明確記載的彈奏《詩經(jīng)》樂章及其佚散樂章的亦有弦樂器琴、瑟2種、撥(或拉)弦樂器簧1種、吹奏樂器笙、簫、管(筦)、籥、篪、塤、竽、笛8種,打擊樂器編鐘、編磬2種等,這些都是《詩經(jīng)》樂章產(chǎn)生時代頻繁使用的旋律樂器。其中的塤,早在殷商之時,鄭州二里崗出土者,已具五孔,四聲為主,并偶用五聲和二變,還可進(jìn)行簡單的轉(zhuǎn)調(diào);河南輝縣琉璃閣和殷墟侯家莊出土者,還能發(fā)出十一二個音,其中還有一些半音;安陽侯家莊出土者,甚至可以在接近完整的半音階(十一個半音)中構(gòu)成七聲音階。編鐘、編磬,商代晚期往往三件一組,或五件一組,已有四聲、三聲等調(diào)式組合,表明已從單純的節(jié)奏樂器向旋律樂器發(fā)展;至周代,則都在5件以上,扶風(fēng)齊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晚期的中義鐘和柞鐘,都是8件一組,已具有婉轉(zhuǎn)的旋律。旋律樂器承擔(dān)的就是旋律演奏任務(wù),這說明起碼在殷商時代就存在著旋律性音樂了。

        2.從《詩經(jīng)》樂章的演奏情況看:有關(guān)記載俯拾皆是,如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聘使魯國觀周樂(周代宮廷之樂),魯國樂師幾乎為其演奏、歌唱了全部《詩經(jīng)》樂章,季札對所歌之《頌》評論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yuǎn)而不攜;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fēng)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雹冢蹠x]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九《襄公二十九年》,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06-2007頁。顯然,這絕不是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再如筆者上舉《儀禮》記載的鄉(xiāng)飲酒禮之《正歌》4節(jié),由工歌瑟伴奏《鹿鳴》、《四牡》、《皇皇者華》,而笙獨奏《南陔》、《白華》、《華黍》,而瑟伴奏工歌《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與笙奏《由庚》、《崇丘》、《由儀》相間,直至最后一節(jié)磬、鼓、瑟、笙、管等一齊合奏、合唱《關(guān)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樂器逐漸增多,樂章不斷出新,演奏、歌唱的花樣一再變化,其18個樂章,也絕不是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還有“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③《禮記正義》卷三十八《樂記》,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540頁。,“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④《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6頁。,“士無故不徹琴瑟”⑤《禮記正義》卷四《曲禮下》,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1259頁。,此弦歌就是一邊用旋律樂器琴瑟彈奏《詩經(jīng)》的曲譜,一邊依循琴瑟的音律歌唱《詩經(jīng)》,這同樣絕不是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所謂“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

        3.從孔子有關(guān)音樂的言論看:《論語·八佾》曰:“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彼涡蠒m疏曰:“此章明樂。……于時魯國禮樂崩壞,故孔子以正樂之法語之,使知也。曰‘樂其可知也’者,言作正樂之法可得而知也?!甲鳎馊缫病?,言正樂始作,則五音翕然盛也。翕,盛貌;如,皆語辭?!畯闹?,純?nèi)缫病撸瑥?,讀曰縱,謂放縱也?!兒鸵病?,言五音既發(fā),放縱盡其音聲純。純,和諧也?!壢缫病撸?,明也,言其音節(jié)分明也?![如也’者,言其音絡(luò)繹,然相續(xù)不絶也?!猿伞撸詷贰甲?,翕如’,又縱之以‘純?nèi)纭?、‘皦如’、‘繹如’,則正樂以之而成也?!雹蕖墩撜Z注疏》卷三《八佾》,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68頁。朱熹引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后和,故曰純?nèi)?。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雹伲鬯危葜祆?《論語集注》卷三《八佾》,齊魯書社1992年版,第28頁。程樹德引“集解”曰:“大師,樂官名。始作言五音始奏,翕如盛也。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fā),放縱盡其音聲。純,和諧也。皦如,言其音節(jié)分明也??v之以純?nèi)纭壢?、繹如,言樂始于翕如,而成于三者也?!雹冢矍澹莩虡涞?《論語集釋》(第1冊)卷六《八佾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18頁。又《論語·泰伯》曰:“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朱熹《論語集注》卷《泰伯》曰:“師摯,魯樂師,名摯也。亂,樂之卒章也?!妒酚洝吩?‘《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笱?,美盛意??鬃幼孕l(wèi)反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故樂之美盛如此。”③朱熹:《論語集注》卷八《泰伯》,第79頁??鬃铀^“樂”和“《關(guān)雎》之亂”,不僅是旋律性音樂,而且是孔子之前曾盛行的西周時的雅樂。

        4.從弦樂的發(fā)展看:弦樂作為典型的旋律性音樂,雖然較打擊樂、吹奏樂晚出,但在春秋時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不僅供王公貴族享樂和在朝聘、宴飲等典禮儀式中演奏,而且特別受到士人的鐘愛,民間也廣泛地用于表達(dá)愛情以及親友歡聚的場合。如《儀禮》之《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大射》所記載的正歌、無算樂、鄉(xiāng)樂、房中之樂,都離不開琴瑟;再如琴瑟多次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周南》之《關(guān)雎》,《鄘風(fēng)》之《定之方中》,《鄭風(fēng)》之《女曰雞鳴》、《唐風(fēng)》之《山有樞》,《秦風(fēng)》之《車鄰》,《小雅》之《鹿鳴》、《常棣》、《鼓鐘》、《甫田》、《車舝》諸篇中,既反映了王公貴族對琴瑟的重視和“士無故不徹琴瑟”的現(xiàn)狀,也表明它們已逐漸沖破“士無故不徹琴瑟”、“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jié)也,非以慆心也”的禮樂規(guī)范④《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一《昭公元年》,載《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25頁。,由宮廷廟堂走向華夏各地,融入社會各階層。特別是春秋之時,官方樂師中出現(xiàn)了楚之鐘儀、魯之師襄、晉之師曠、鄭之師文、衛(wèi)之師曹和師涓等一批琴瑟高手,民間也出現(xiàn)了教成連“鼓琴能化人情”的方子春⑤[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八《樂部十六·琴中》,載《四部叢刊》三編本。、“教伯牙鼓琴”的成連⑥[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八《樂部十六·琴中》,載《四部叢刊》三編本。、“鼓琴而六馬仰秣”的伯牙⑦[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一《勸學(xué)篇》,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0頁。等琴家。更有學(xué)者指出:“春秋時期便已出現(xiàn)了以琴樂為代表的獨立的器樂樂種,出現(xiàn)了像師曠所鼓的《清商》《清徵》,孔子學(xué)彈的《文王操》和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琴曲《諏操》,伯牙創(chuàng)造演奏的《高山》《流水》等許多純器樂作品。”⑧秦序:《春秋戰(zhàn)國時期器樂發(fā)展概況·三、獨樹一幟的琴樂》,載李心峰主編:《中華藝術(shù)通史(夏商周卷)》第三章第三節(jié),第147頁。如比孔子大20余歲的師曠為晉平公彈奏“清徵”之聲,“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又為平公彈奏“清角”之聲,“一奏,而有玄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fēng)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室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瘙病。故曰:‘不務(wù)聽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雹幔蹜?zhàn)國]韓非:《韓非子》卷三《十過》,載《四部叢刊》初編本。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從其渲染夸張中亦可窺測師曠的造詣之精、琴藝發(fā)展的水平之高以及王公貴族對琴樂的過度推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旋律性樂器之所以達(dá)到如此境地,離不開西周業(yè)已存在的弦樂量變的長期積聚,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總之,董兵先生舉以為證的高華平“從音樂理論的發(fā)展看,在春秋中葉以前我國不大可能產(chǎn)生旋律性音樂,只有在《詩經(jīng)》作品之后,音樂才具備了由原始節(jié)奏性音樂向旋律性音樂轉(zhuǎn)化的條件”之語完全背離了歷史實際,更不能證成董兵先生所謂的《詩經(jīng)》“不需要樂譜”,根本“無固定樂譜”,因而,《詩經(jīng)》“無固定的唱法”,“僅是自然詠唱而已”,“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各個諸侯國所唱的《詩經(jīng)》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曲調(diào)”。這樣,董兵先生《〈詩經(jīng)〉曲式結(jié)構(gòu)研究的反思》一文也就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根基,出現(xiàn)邏輯混亂勢在必然。

        (責(zé)任編輯:陸曉芳)

        G03

        A

        1003-4145[2015]05-0164-07

        2015-03-26

        李婷婷(1981—),女,山東臨清人,聊城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詩經(jīng)》之民族器樂研究”(項目編號:13FYS009)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注疏樂譜樂章
        什么是“中華第一樂章”? 等
        是你一直想著我
        譜寫肌膚新樂章
        樂譜:放飛夢想
        北方音樂(2019年20期)2019-12-04 04:07:14
        樂譜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4
        一毛學(xué)琴記——樂譜失蹤
        琴童(2018年11期)2018-01-23 11:34:08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朱鼎煦與顧校《儀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亚洲av毛片在线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观看视频|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国产极品粉嫩福利姬萌白酱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与禽zoz0性伦|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激情文学人妻中文字幕| 日本大胆人体亚裔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视频高清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美女主播网红视频福利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乱人伦|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 国产a级精精彩大片免费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 人妻少妇久久中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 中文字幕色偷偷人妻久久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在线不卡 |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av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内精品亚洲成av人片| 成人影院yy11111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