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尚旗 郭文亮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它不僅僅包括革命遺址等物質文化,還包括對這段革命歷史進行謳歌的精神文化。紅色文化根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榮歲月,它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無私無畏、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的生動體現,即使在和平時期的今天,也是激勵人心、凝聚共識、增強認同的力量源泉。絢麗多姿、蕩氣回腸的紅色文化不僅激勵當代中國人民奮發(fā)向上,也必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更多人的重視,發(fā)揮更大的精神鼓舞作用。紅色文化的產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激勵我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精神動力?;诖?,網絡時代,研究紅色文化如何應對傳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發(fā)揮其獨特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研究其傳播策略就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具有其獨特性。其傳播的挑戰(zhàn)不僅來自于現實社會,也來自于虛擬社會。
我國現有的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網民規(guī)模近7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億多,且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網絡代替?zhèn)鹘y傳媒在紅色文化的傳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在傳播紅色文化時具有更多優(yōu)勢。
一是便捷性。無論是紅色旅游資源的推廣還是紅色文化作品的營銷,以往需要相對較高的成本投入,但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成本要小得多,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的范圍更廣,而且只要有網絡終端設備,每個網民都可能是潛在的受眾。
二是形象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中,聲像、圖片還有各種視頻資料匯集其中,紅色文化以更多的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給受眾帶來視覺、聽覺上的立體的沖擊,更加有吸引力。如大量紅色文化網站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照片和視頻資料,給受眾以更加直觀的、更加真實的網上教育。
三是豐富性。網絡環(huán)境下,社會各階層、各種知識背景的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對紅色文化的見解,突破傳統紅色文化傳播的場域限制,各種觀點匯集其中,紅色文化的內容也不斷豐富。
首先,內涵界定不清。紅色文化一詞雖然在當下的各種媒介中可以經常被見到,但是紅色文化的具體內涵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近幾年來,國內紅色文化的研究者越來越多,但主要是關于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這兩方面,對紅色文化的基礎研究如其內涵界定,卻鮮有深入研究。有的人認為紅色文化所闡釋的對象只能是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有的則認為可以延伸到建國后乃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至其時間跨度至今缺乏統一的界定。
其次,受黨的公信力影響。紅色文化的誕生和歌頌對象與中國共產黨緊密聯系在一起,紅色文化的產生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作出政治承諾并不斷實現政治承諾從而獲得人民群眾政治信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公信力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公信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的自覺接受。如果執(zhí)政黨的公信力受挫,那么人民群眾對于謳歌執(zhí)政黨光輝業(yè)績的紅色文化自然會有質疑和排斥。但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公信力受到各種因素的挑戰(zhàn),如一些黨員干部的貪污腐敗對整個執(zhí)政黨形象造成一定破壞,執(zhí)政黨政治許諾有待進一步實現,執(zhí)政黨群眾路線踐行效果需進一步提高。
再次,內容缺乏吸引力。網絡環(huán)境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它是現實世界的延伸,所以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影響不能不受到現實生活中民眾對紅色文化的接受和認同程度的影響。一方面紅色文化自身是帶有政治歷史色彩的文化,其娛樂性相對較弱,而現在的年輕一代信奉娛樂至上,受紅色文化教育熏陶較少,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對“紅色”一詞的概念判斷和理解也會受到極左年代“紅色”詞匯的影響,所以對他們來說這種文化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主流方式仍是紅色電影、紅色歌曲、紅色人物典故,不能與時俱進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同時紅色文化在網絡環(huán)境下要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些文化也擠占了紅色文化的陣地和受眾。網絡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否繼續(xù)打造出能夠影響全國、吸引受眾的優(yōu)秀作品,是當前紅色文化傳播有效性、持久性需要考慮的問題。
“政治文化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現象,它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維護政治系統的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政治社會中的人們能夠習得該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文化,包括形成對政治系統的基本認同和忠誠、熟悉政治系統中被廣泛認可的行為方式等。這就把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聯系在一起了”[1](P78)。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政治社會化是統治階級利用各種渠道來訓練社會成員接受現有的政治規(guī)范、接受現實政治制度、支持政治統治的過程。從體系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也是社會不斷調整政治文化達到社會的整體適應性的過程,以此形成統一的政治共同體。由此可見,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是兩個緊密相聯系的概念,政治文化體現的是社會成員在政治活動中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價值判斷,因而它對政治社會化的影響無處不在。紅色文化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政治文化,網絡環(huán)境下它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對廣大的社會成員具有強大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紅色文化的內容指向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它的內容關系到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合法性來源問題,影響和制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系的建立、維系和發(fā)展。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系的建立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其建立必然有思想理論及文化上的依據,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分析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一方面,紅色文化可以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其價值維度到體系運行維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證;另一方面,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提供心理支持,使廣大網民在網絡環(huán)境下也能對社會主義政治體系形成心理相容。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的過程。通過紅色文化,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通過紅色文化,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無數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紅色文化的傳播會讓更多的人對中國共產黨產生強烈的政治認同感,這種認同將會轉變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政治支持,這必然有利于堅持黨的領導。
紅色文化范疇中包含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政治信念的內容,同時又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政治信念的塑造。政治信念因為已經將統治階級的政治理念內化成為穩(wěn)定的政治認同,所以是一個國家政治凝聚力的重要指標,是關系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標志。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崇高革命理想和信念的體現,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動力。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在堅定人民的社會主義政治信念方面能夠起到重大作用。一是弘揚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紅色文化的傳播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與升華,社會各階層民眾可以通過網絡更便捷地汲取這一豐富的精神食糧,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感受他們的豐功偉業(yè),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二是鞏固網上思想文化陣地。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fā)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融合,表現為有吸納、有排斥、有斗爭、有滲透、有抵御。充分發(fā)掘和利用網絡紅色文化,可以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資源,鞏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
不管政治文化對政治系統的建立、政治穩(wěn)定和變遷的影響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的,它都轉化為系統成員的政治行為,就是說,政治文化首先必須影響人的政治行為[2](P124)。社會成員所接受的政治文化教育,能夠使人們對傳統政治文化影響下的各種非理性政治行為作出思考和判斷,影響社會成員對共同政治規(guī)范和政治體系的態(tài)度,還決定著社會成員的政治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模式,因而對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功能也體現在對社會成員的政治文化教育和政治行為的指導方面。紅色文化的傳播,讓更多社會成員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通過各種革命事跡對社會各階層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在培養(yǎng)和造就社會成員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和政治態(tài)度,并使社會成員規(guī)范自身政治行為與政治體系的要求一致方面,必將起到重要的政治社會化作用。
葛蘭西說,社會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水泥”[3](P218)。政治文化這一“水泥”把一個政治共同體中社會成員凝聚在一起了。阿爾蒙德說得更清楚:如果某一社會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當權者制定和實施的法規(guī),而且還不僅僅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是因為他們確信是應該的,那么,這個政治權威就是合法的[4](P35-36)。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現有的政治體系提供合法性支持,從而實現政治穩(wěn)定。網絡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能夠使受眾對社會主義政治體系與政治狀態(tài)保持理解和贊同,這就是紅色文化所產生的政治認同作用,政治認同是政治合法化的前提,對政治穩(wěn)定的作用至關重要。網絡紅色文化既能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所創(chuàng)立的豐功偉績,也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認識維護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必要性,從而構成整個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穩(wěn)定的基礎。
與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文化傳播的絕對掌控環(huán)境不同,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面臨各種亞政治文化的挑戰(zhàn),傳播的主導者與受眾之間不再是單向的傳遞過程,互動性增強。在新的環(huán)境下,要提高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效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紅色文化的傳播由來已久,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重視通過文化的形式來傳播政黨文化和政治價值訴求,建國后各種紅色文化歌曲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積極投身于祖國建設中去。到新世紀,紅色旅游文化開始在我國興盛起來,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并且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至今,對于紅色文化的內涵,我們仍然難以取得一致的看法。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為了弘揚紅色文化,我們需要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是對紅色文化的外延進行深入研究。紅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體現了中華英雄兒女忠誠祖國、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也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它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一體。紅色文化中的物質文化一般包括戰(zhàn)爭遺址、革命舊址、先輩足跡、紀念館等實物;紅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等文獻作品;紅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二是對紅色文化的內涵進一步厘清。紅色文化反映的年代包含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它反映的是一種向上的積極的正確的文化,諸如紅衛(wèi)兵這樣的符號絕不能代表紅色文化,它也不應該是紅色文化的內容。紅色文化的內容雖然離不開革命,但它卻不是血腥的,而是代表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形成的那種開拓進取的大無畏精神和情懷,毀家紓難的奉獻精神。它的產生無疑會激勵更多的后來人對國家的熱愛,激發(fā)受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網絡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紅色文化的內容不能僅僅是以中老年為傳播對象,如果我們不能夠與時俱進,打造被各個年齡階段都能接受的紅色文化內容和形式,那么紅色文化的傳播就會出現斷代的情況,其傳承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由于不同社會成員的認知能力、心理結構和社會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決定社會成員接受政治知識、政治文化的能力具有明顯的不同[5](P277)。每個年齡階段的社會人群都會有其特殊的文化接受方式。網絡環(huán)境下,如果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沒有吸引力,在多元文化和娛樂至上的當今社會,它必然會被淹沒于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如何才能打造各個年齡階段都能接受的紅色文化?
一是紅色文化傳播的形式要多樣化。電影《建國大業(yè)》、《風聲》、《集結號》等都取得非常好的口碑和票房,這再一次證明:廣大受眾對紅色文化所謳歌的內容和對象不存在排斥,而關乎質量與形式。紅色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優(yōu)秀的作品作為載體。當年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主要是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被國人熟知。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紅色文化的載體形式也應該緊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網絡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需要與時俱進,要在堅持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根據當下社會人群的接受特點來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能夠吸引人、打動人、鼓舞人的紅色文化作品。紅色文化的傳播雖然不能看經濟價值,但是在市場條件下,其經濟效益與受眾的范圍往往成正比關系,如果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狹窄,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紅色文化的市場價值自然也不高。顯然,紅色文化能否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市場價值,與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緊密相關。網絡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突破傳統的電影、書籍形式,更多注重其網絡傳播形式的創(chuàng)新,如通過各種“紅段子”、“紅圍脖”、“紅色網游”等形式,來擴大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是政府要加大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支持。計劃經濟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曾經是如此的興盛,如曾經的紅色經典電影和書籍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無數中國人。但計劃經濟時代這些作品官方是唯一的投資方,政府主導社會各種文化的傳播,紅色文化的傳播在沒有其他文化的競爭和排斥下獨占鰲頭,發(fā)展迅速。市場經濟條件下,紅色文化的興盛不再是中央一盤棋的統籌,其發(fā)展需要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支持。在市場經濟時代,文化發(fā)展多元化的情況下,紅色文化的市場經濟價值會被沖擊,因此政府部門在發(fā)展紅色文化的時候,不能僅僅盯住其市場價值和政績功能,而需要從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鼓勵配套措施來加大對紅色文化產業(yè)的扶持力度,更加關注其政治社會化功能和對國民的教育價值。具體到紅色文化產業(yè)的支持力度方面,不能僅僅重視紅色旅游這些有直接經濟效益的產業(yè),也要加大對歌曲、影視、書籍等形式的紅色文化產業(yè)的資助力度,并且確定相關主管部門的職責。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創(chuàng)造出更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藝術作品和其他形式的載體,賦予紅色文化以更多的時代氣息,讓紅色文化在鼓舞人心、凝聚精神、提供正能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紅色文化的傳播也離不開優(yōu)秀的網絡平臺建設。如何打造出良好的網絡傳播平臺,關系到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質量。網絡作為當下最便捷的傳播媒介,已經衍生出眾多的傳播平臺,如博客、微信、微博等等,這些網絡平臺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網絡平臺,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
一是擴大紅色文化網站的資金來源。目前雖然我國已經有一些紅色文化傳播的網站平臺,但是其影響力都不是很大,特別是在青年學生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的原因是這些網站的推廣力度不大,一些紅色文化網站的經費來源有限,非商業(yè)的運作很難帶來利潤,沒有足夠資金的支持,勢必會影響網站的運作效果。要構建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平臺,政府需采取經費補貼的方式來加大紅色文化網站的支持力度,并通過配套政策來吸引社會各界資本的注入,打造出紅色文化傳播的有影響力的品牌網站。
二是增強紅色文化網站的吸引力。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增強紅色文化網站的吸引力。網站傳播內容需要根據民眾關注的紅色文化熱點問題來進行相關的調整。其中,紅色文化的內容不僅僅限于紅色經典影片的介紹,紅色人物的光輝事跡和史詩敘事,也不僅僅限于生硬的價值灌輸。要增強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黨史事件的可讀性和吸引力,讓更多的人愿意接觸紅色文化作品,然后通過這些作品對受眾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價值滲透,并且這些作品要經得起推敲和時間的考驗,如有的紅色文化作品后來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的,里面很多內容都經不起推敲,它起到的負面作用非常之大,紅色文化作品的公信力大幅下降,也最終影響了其傳播的效果。網絡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不斷挖掘網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網上紅色文化的內容,增強紅色文化網站對民眾的吸引力。
[1]任劍濤.政治學:基本理論與中國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高洪濤.政治文化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3][希臘]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權力與社會階級[M].葉林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李會欣,陳靜.政治學[M].北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