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先平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要開始引人入勝,中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課的結尾也要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正確的觀點,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審美觀念,并在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發(fā)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大綱》提出的語文教學的任務,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下工夫。課堂教學的成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長期以來,人們對于一堂課的開頭藝術研究甚多,而對于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則涉及較少。下面,我就語文課結尾藝術的探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結尾發(fā)散式——激思
語文課如果以“填鴨”的方式進行,“灌”完為止,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局限在狹小的圈子里,不能發(fā)散、靈活運用,能力也就相應地降低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結尾的時候圍繞一個中心,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打開思路,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益處的。
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時,則采用了其方法?!兑灰沟墓ぷ鳌吠ㄟ^描述周總理勞苦的工作和簡樸的生活,滿懷深情地贊頌了他的優(yōu)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周總理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地工作,該有多少事可以大寫特寫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個片斷,以小喻多,我們由此可以推想出總理的為人了。學生學了這篇課文,應該從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體會到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我提示學生回憶五年級學過的一篇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啟發(fā),使得同學們思路大開,紛紛要求發(fā)言——有的說:周總理生活簡樸,嚴于律己,只求貢獻不求享受,的確是新中國的好總理;也有的說:周總理平易近人,熱愛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課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師以其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縱情渲染,從而為課堂創(chuàng)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筑路架橋。結尾時,教師能把握好時機,用發(fā)自內心的情感,圍繞課文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就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如我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在結尾部分我作了如下處理,我問:“課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遠忘不了什么?”學生回答。此時,我用了邱少云的大幅掛圖,圖中蒼松翠柏襯托著墓碑文。一邊播放著英雄曲的激昂調子,一邊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說:“同學們,在‘391高地奪下不久,朝鮮人民在那里豎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三、延伸式——激趣
語文教材內容廣泛,有文學、歷史、地理、科學等,幾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如果我們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勢必局限在十分狹小的天地里,學生所知甚少,不能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如果我們注意因文制宜,適當溝通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閱讀所及,擴充領域,開拓視野,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延伸式可以結合講解進行,也可以在課終時完成。
如學習《少年閏土》一文,它是根據(jù)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節(jié)選出來的,課文描寫了一個健壯樸實、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結束教學時,我把學生引導到課外閱讀領域,指導他們去找《故鄉(xiāng)》閱讀,了解全貌。
總之,課中安排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式,教學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無非是因文而異罷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節(jié)課的結尾搭橋鋪路做得好,處理靈活,課內外聯(lián)系緊密,就能使語文教學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