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石羨
摘 要: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quán)利。作為老師,要認可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出錯,承認教育的差異性。關(guān)注錯誤,正視錯誤,在錯誤資源中挖掘各種生長點,珍視并合理開發(fā)利用。
關(guān)鍵詞:錯題;資源;策略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苯虒W過程是學生認識和發(fā)展的過程,課堂差錯是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的過程中的產(chǎn)物,在此過程中,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完善到完善,學生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這才是真實的課堂。課堂應該敢于暴露學生的思維誤區(qū),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課堂再現(xiàn)的應該是師生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作為老師,要認可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出錯,承認教育的差異性。所以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差錯,老師如何看待差錯,怎樣有效運用差錯,幫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否定”!怎樣把課堂學習差錯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是我們必須去反思、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挖掘錯誤的原因,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
二、注重生成性錯誤,展現(xiàn)思維的誤區(qū)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課程的內(nèi)容應該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的。”而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捕捉錯誤資源,引導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針對學生的想法找到學生思維的誤區(qū),以便對癥下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的老師怕學生的錯誤是對自己教學的否定,是自己講解不到位,所以對待學生的錯誤比較簡單,這樣,久而久之出現(xiàn)的問題就更多了。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捕捉那些有價值、稍縱即逝的錯誤,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利用錯誤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如,有一位老師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導入教學中,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嘗試著算一算它的面積,并說說怎么想的。老師善于捕捉學生用兩條鄰邊相乘的這個錯誤信息,以此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學生回答:5×4=20(平方厘米),我是根據(jù)長方形面積公式想出來的。這方法顯然是錯誤的,可老師沒有馬上否定。
師:“你能聯(lián)系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很好,但這個想法是不是正確呢?”我們必須來驗證,師課件演示,拉動平行四邊形的對角,使平行四邊形越來越扁,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面積越來越小,發(fā)現(xiàn)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用兩條相鄰的邊相乘來計算。師:“在拉動的過程中,相鄰兩邊的長度沒有變,面積為什么會越來越小呢?”經(jīng)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關(guān)。
師:“它們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請大家拿出平行四邊形紙動手探究,再聯(lián)系學過的有關(guān)舊知識,推導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該教學過程中,老師及時捕捉到了對課堂有用的信息。利用這一錯誤信息,不僅讓學生學會區(qū)別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不同,而且對此加以引領(lǐng),引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探究,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透徹,思維也得到訓練。
三、善待錯誤,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回答問題或做練習時,出現(xiàn)的錯誤是司空見慣的,是正常的。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老師既不能直接奉送“真理”,也不應該怕耽擱時間而回避,而是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利用錯誤中有價值的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讓學生識錯、思錯、糾錯。通過討論、比較、操作、實驗等探究活動,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如,我在教學比例尺時,這樣一題“一個長方形操場,長80米,寬6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1:1000的圖紙上,平面圖上的面積是多少?”
一石激起千層浪,生3這種方法的展示,學生意見不一,開始發(fā)表意見了。有的認為是對的,求圖上距離用乘法;有的認為錯的,圖上不可能畫那么大;有的學生也認為錯的,但找不出錯在哪里……此時教室鴉雀無聲,老師再次啟發(fā)學生觀察、討論思考。這時一個學生起來回答:比例尺1:1000,表示的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而不是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生3學生的做法是用面積比來求,應該根據(jù)比例尺,把對應邊即圖上的長和圖上的寬求出來,再計算圖上的面積。通過引導學生“糾錯”“評錯”“悟錯”等一系列的思維碰撞活動,學生清晰了解題的思路,也為后面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作了鋪墊。只有把“錯誤”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點,才能從錯誤中得到更多的啟示,才能找到問題正確的解決方法。
四、注重典型性錯誤,積攢解題的經(jīng)驗
在課堂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樣的,其容量是豐富的。而錯誤信息本身也存在著重要和次要、有用和無用之分。這就需要我們敏銳地判斷,特別關(guān)注那些典型錯誤資源。
1.指導學生建立“錯題集”
指導他們將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特別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整理、記錄。定期閱讀“錯題本”,讓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錯誤不再重現(xiàn)。
2.指導學生交流錯題分析
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加上基礎不同,所犯的錯誤也有差異,通過交流錯題分析,學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揚長避短。
例如,這樣一題“4.5÷1.5=3”的意義敘述為“4.5是1.5的3倍”是對的。而敘述成“4.5是1.5的倍數(shù)”是錯的,因為“倍數(shù)和因數(shù)”是在非0的自然數(shù)范圍內(nèi)。數(shù)學中“幾倍”和“倍數(shù)”并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學生一直混淆的。
又如,“一張長方形鐵皮,長是16厘米,寬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徑2厘米的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往往用大面積去除以每塊的小面積,即,16×8÷[3.14×(2÷2)2]≈41(片)?!叭ノ卜ā焙?,得40片。然而,本題卻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解答!讓學生畫草圖,從實際長和寬來考慮,正確的解法是(16÷2)×(8÷2)=32(片)。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都是學生比較典型的錯誤,像這樣的錯題讓學生記錄下來,進行對比,再設計些練習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就更深刻了。課堂需要老師來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但絕不是強制灌輸,而需要老師的教學智慧,讓課堂演繹精彩。
總之,錯誤不管是來自學生還是來自老師,都是很珍貴的課程資源,老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能夠蹲下身來,聆聽每一位學生思維的聲音,用心去思考犯錯的原因,找準學生的思維誤區(qū)。關(guān)注錯誤,正視錯誤,在錯誤資源中挖掘各種生長點,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使學生在錯中成長,這樣才會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才會讓師生張揚個性、充滿靈性。
參考文獻:
華應龍.課堂因差錯而精彩[J].江蘇教育研究,2008(10).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