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內容摘要:魯迅,我國二十世紀初期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藝術家;南高,越南同時期現實主義文學史中的文學藝術家。兩位文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了類似的社會問題。在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兩位文學家都默契地選擇了社會中的窮困潦倒的農民或是命運坎坷的知識分子等等,以這些人物形象來貫穿作品,造就了很多不朽的杰作。
關鍵詞:魯迅 南高 作品人物形象 對比分析
在魯迅和南高的筆下活躍的人物形象,雖然不是同一國家的,但人物的境遇十分相近。作品中這些主要的人物形象,例如:貧困的無產階級農民,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婦女,顛沛流離命運的知識分子等等,雖然這些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活靈活現大有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揭露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值得相互比較,對比分析。本文通過對魯迅、南高這兩位文學家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研究,將其中的人物形象的異同做簡單的分析,從農民形象到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及作品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
一.魯迅和南高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通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社會中的問題。作家通過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描寫人物性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表達其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評價。因此,在一篇文學作品中,如何描寫人物形象,都需要作家經過仔細思考和慎重選擇,在定位好人物形象后,將其賦予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思想。這樣,讀者通過閱讀作品,受到人物形象的感染,獲得更高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魯迅和南高兩位作家最為關注的就是身處社會最底層階級的勞苦大眾。這些相對不幸的人,在當時政治條件下,被剝奪了一切發(fā)言權,經濟能力差,時常被統(tǒng)治階級剝削、壓迫。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人權,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花鳥樹木,不想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當魯迅先生看到了社會中這種問題存在的時候,他開始了深刻的反思。為了改變這些被壓迫中的靈魂,為了挽救多災多難的祖國,魯迅先生毅然決然地拿起筆,以自己博學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為基礎,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希望可以喚醒國民的心,改變飽受磨難的祖國。南高的寫作主張是“為人生”,他認為文學藝術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敢于直視丑陋的社會問題,敢于為大眾人民發(fā)聲。
二.作品中農民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農民為代表,將其作為作品的主人公,這是從一部小說題材的選擇角度來說,同時也能夠體現作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社會立場。魯迅和南高兩位作家,從了解農民、關心農民、理解農民出發(fā),把這種感情宣泄的如此真誠,所以,農民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才會在他們的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魯迅也好,南高也罷,兩位作家用他們尖銳的筆鋒將勞苦農民在當時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在最底層的階級苦苦掙扎,痛苦生存的場面深刻又巧妙地呈現在作品中,在批判殘暴社會制度的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社會中專制統(tǒng)治者的本質。
魯迅擅長于在作品中刻畫舊中國低層階級的勞苦農民形象,這也是他能夠在我國新文學史上得到崇高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將這些鮮活的農民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從而去揭露殖民-封建主義制度社會的丑陋、陰暗面,反映了在受到精神壓迫和經濟剝削雙重壓力下苦不堪言的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同魯迅較為相似,南高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也同樣以農民為題材,圍繞農民的生活來展開小說的主題。南高擅長于通過對農民悲慘命運的描寫,來展示他們在封建制度殖民統(tǒng)治下的越南所經歷的最為黑暗的一段時期的社會背景。
魯迅和南高有別于其他作家的是,他們能夠如此深刻的在作品中將這些農民人物刻畫的深入人心,那是與他們都曾經在農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與勞苦的農民實實在在的接觸過,了解他們的困境,深入他們的生活,有了這樣的經歷,才能更好地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地描繪出來。他們的文學作品如此的受歡迎,是因為他們真正做到了文學藝術的“來源于生活,接近于生活”。
魯迅、南高筆下的淳樸農民形象,概括總結來說是屬于同一種類型。這些貫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盡管承受著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殖民專制的壓迫,但是仍舊保持著積極向上,勤奮勞作,思想淳樸的勞動人民。他們兢兢業(yè)業(yè),但卻窮苦不堪,食不能果腹,衣不能蔽體,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他們依舊保持著淳樸、善良的道德品質。
三.作品中知識分子人物形象的塑造
說到“知識分子”這樣一個詞匯,在現代意義上,它是源于十九世紀的俄國。由于知識分子的思想品質和他們的人格素養(yǎng)會對社會甚至于革命的發(fā)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知識分子在任何一個國家中都占有了較為重大的地位。而作為真正的知識分子中的一員,魯迅和南高本身就非常了解這一階級。準確的說,沒有人能比他們更為深知知識分子階級的長處和優(yōu)勢,也沒有人能更為體會到知識分子階級所處的苦難和困境。
知識分子作為存在于一個較為特殊層面上的階級,在社會結構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越南環(huán)境下也好,中國條件下也罷,在當時殖民-封建的社會結構下,知識分子勇于掙脫傳統(tǒng)的束縛,是具有獨立的個體身份。但是,由于知識分子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下,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每個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些是飽受統(tǒng)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有些是靠自己辛勤勞動自食其力的,還有些本身就是處于統(tǒng)治階級或是甘愿為統(tǒng)治階級效命的。
但就總體比例來說,后者屬于極少數,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包括那些以自由職業(yè)者或是體力勞動來謀生的還是占了大多數,更不用說還有那些和勞苦大眾一樣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生活是處于被統(tǒng)治者壓迫和剝削的環(huán)境。
不同于農民形象的是,那些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他們經常還會遭受到侮辱與輕蔑。由于他們掌握了一些知識技能,生活狀態(tài)可能會稍稍優(yōu)越于勞苦的人民大眾,但是由于他們的知識儲備豐富,思想靈活、敏感,統(tǒng)治階級對他們的壓迫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遭受到的精神迫害也是格外深刻的。
魯迅和南高在他們的作品中塑造知識分子的人物形象時,是借助于表現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tài),從特殊的角度去揭露當時社會的病態(tài)。通過表現知識分子被壓迫、被剝削的苦痛與不幸,來反映當時社會的本質。
魯迅和南高在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時,是從現實生活和社會的角度去看待知識分子的。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知識分子當作為重要的一個社會現象加以考察,深知且同情知識分子所遭遇的苦難折磨。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知識分子在革命來臨前或是革命結束后,由于未能參與到勞苦大眾的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失望、掙扎、反抗和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在1945年之前,南高的短篇作品同魯迅先生相似,都是描寫了那些處于人生灰暗面的知識分子。通過對比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兩位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多少會影射出作者自己本身的影子在里面。這樣,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同時,也會對作家本身的遭遇感到深刻的同情。與此同時,讀者對他們身上所存在的或多或少的缺點作出了較為誠懇的批判,以這種形式來希望他們能夠脫離現狀,奮發(fā)前行。綜上所述,知識分子這種人物角色,從特殊的角度體現出來社會的本質狀態(tài),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去反映出社會的問題。
四.結束語
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通過作品來表達作家對社會的理解,所以,從藝術角度來看,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會決定一篇小說的成熟度。換言之,作者塑造的小說中人物,描寫他們的性格,都是作者對作品的思想感情,也能夠反映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認知和評價。也正是因為這樣,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需要仔細的鉆研,給每個人物形象賦予豐富的思想內涵,這樣讀者才能從他的作品中受到感染,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
本文就魯迅和南高的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對比分析,從中探索了兩位文學巨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異同之處。兩位作家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以及人們在性格上的缺失和丑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情況,這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所以說,魯迅、南高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極富特征,是當代本國社會中的勞苦大眾的縮影,被作家刻畫的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另外,兩位作家都喜歡借用從人物的心理和潛意識中來表現人物的感情,雖然兩位作家在描寫上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特色,但是,在總體上,與其他作家的小說描寫手法不同的是,這兩位作家更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是從人物的深層意識上來表現其藝術形式的。
參考文獻
[1]阮成達.魯迅的“阿Q”與南高的“志飄”多角度比較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張海云、謝群芳.基于語料庫的文學作品檢索分析——以越南小說《志飄》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 (05).
[3]張夢陽的《阿Q新論——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20世紀中國一種精神文化現象的宏觀描述與理性反思[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5]張明高、范橋編.魯迅散文集第三集《吶喊:自序》[M].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