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 華國新
摘 要:通過研判“五化教學”模式,催生課堂“三維”評價模式,在實踐中反哺課堂教學進一步變革,形成“自評、互評、專評”三位一體評價格局,開展“五導行動”,促進課堂“三維”評價模式“三化”研究,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課堂評價良性互動發(fā)展新局面。
關鍵詞:五化教學;三維評價;五導行動;三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深入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勢在必行,課堂教學“三維”評價體系(以下簡稱“三維”評價體系)應運而生,是時代發(fā)展的新生兒,教學評價邁向3D測評時代。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必然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三維”評價體系能否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只能用事實說話。
一、課堂教學改革催生“三維”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設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五化教學”改革實踐多年,所謂“五化教學”,即“課程整合化、教學模塊化、教師師傅化、學生學徒化、考核駕證化”,①由此拉開學院課堂教學改革的序幕,并取得驕人的成績。
“五化教學”順應了現(xiàn)代高職教育理念,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huán)境(4分)+教法(3分)]×教師素質”公式,②筆者將此公式構成要素——學生、教材、環(huán)境、教法、教師素質簡稱為課堂教學“五要素”,并得知課堂教學“五要素”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力度是不同的。
“五化教學”跟“五要素”之間存在著何種聯(lián)系,“五化教學”是否喻示“五要素”的某種至高境界,或對其產生是一種導向作用?答案是顯然的。不過,筆者也提出探討,“五化教學”作為一種理念或導向,怎樣銜接課堂教學“五要素”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呢?
同時,課堂教學“五要素”之間也必然存在內在聯(lián)系,許多專家學者對課堂教學“五要素”的描述是多維度的,怎樣來簡明表達他們的影響力度與內在聯(lián)系呢?筆者進一步聯(lián)想,“五要素”多維度描述難以被普通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和掌握,是否可以借助三維制圖原理來解決,即所有課堂教學“五要素”統(tǒng)一實行簡化處理,采用“三維坐標”度量其內涵呢?
“結構決定性能”,課堂教學“五要素”作為課堂教學內在結構,必然深刻影響并決定著教學質量,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數(shù)學模型,通過模型整體反映課堂內在結構與內在聯(lián)系,并能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
通過課題組認真探索與研究,創(chuàng)設了課堂教學“三維”測評模型與“三維”評價體系,因此,“五化教學”理念與實踐,催生了課堂教學“三維”評價體系。
二、“三維”評價體系技術處理
“三維”評價體系在創(chuàng)設與實踐中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與優(yōu)化工作,主要問題的技術處理如下:
1、維度指標,濃縮組合
經(jīng)統(tǒng)計,“三維”評價體系一級指標為課堂教學“五要素”,二級指標為“五要素”的三個維度,三級指標為“五要素”每個維度的五個評價項目,每個要素小計有十五個評價項目,整個評價體系合計有七十五個評價項目(三級指標)。因此,對“三維”評價體系最初印象是維度與指標眾多,不易把控。
課題組對所有維度和指標經(jīng)過巧妙排列組合,將其濃縮于一頁A4紙上(包括評價項目與標準、統(tǒng)計與計算),省略具體的標準要求,言簡意賅,組合整潔,改變了評價者的最初印象。
2、以人為本,分步實施
七十五個三級指標,全面達標,確實不易,需要系統(tǒng)考量,分步實施。
因為,課堂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學質量是“五要素”綜合體現(xiàn),僅就教師單一要素講,七十五個三級指標是每個教師長期的、甚至是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很難在短時期內達到一名優(yōu)質教師所具備的素養(yǎng),并需要其他因素的密切配合,況且,經(jīng)過測評系統(tǒng)實際測算與驗證,得分區(qū)間分差較大,適合等級評定與分階段達標。
因此,“三維”評價體系測評是務實的,體現(xiàn)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思想,從源頭上消除形式主義評價方式。
正因為提升教學質量是一個長期任務,所以,作為教育部門需要做一份中長期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作為教師要做一份“教師生涯設計”。七十五個三級指標就如一面鏡子,看看鏡子,看清自己,就能明確課改方向。
3、三維圖像,自動生成
三維圖像,屬于制圖范疇,需要一定的繪圖知識,依靠手工測繪,精度不高,且有礙觀瞻與推廣。為此,課題組組織攻關,已初步完成軟件設計,使用者只要輸入各項“五要素”數(shù)值,三維圖像即可自動生成,并計算出結果,方便使用。
4、指標體系,靈活設置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三維”評價體系各級指標的設計,包括其名稱、排序與權重均可以依照實情而調整,做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盡顯個性化設計。
因此,“三維”評價體系在某種程度上講,只是提供了一種思想、一種方式、一種模式而異,指標體系,靈活設置,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課堂評價。
三、“三維”評價體系實踐應用
“三維”評價體系應用反饋有三:
1、形成“自評、互評、專評”三位一體評價格局
“三維”評價體系作為新生事物,首先在教師層面開展自評活動,引起大家濃厚興趣,積極投入自我評價,一方面熟悉評價新模式,另一方面是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實測映像屬于哪種基本形態(tài),如圖1所示,并根據(jù)具體映像開展自我反思,進行自我調整與變革,適應3D測評體系。
(a)凹凸型 (b)扁平型 (c)修長型 (d)豐滿型
圖1三維映像基本形態(tài)
其次,在課程組層面開展互相聽課與評課活動,探討在新模式評價體系情形下所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在課程組層面,更多地關注課程教學質量曲線狀況(圖2所示),審視教學質量(V)隨不同的教學項目(K)測出的曲線,提出課程建設計劃,以控制峰谷線,提升中線。
圖2課程教學質量曲線
最后,在專業(yè)組(或專業(yè)群)層面展開專題討論,探討在課堂結構性3D測評體系下,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升教學質量。專業(yè)組(或專業(yè)群)更多地關注不同層次或類型的課程(如專業(yè)課有核心課程、基礎課程和選修課之分)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基礎上關注課堂教學改革。
2、催生“五導行動”,夯實基礎
適應“三維”評價體系,試點教研室開展了“五導行動”,即導向(明確方向)、導學(終身學習)、導師(導師計劃)、導生(師生關系)與導研(教學研究),夯實基礎,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五要素”的改善,豐富 “三維”評價實踐體系。
3、引導課堂教學正向轉變
“三維”評價體系遵循現(xiàn)代教育理念,注重發(fā)揮課堂教學評價診斷、監(jiān)督與導向功能,因此,在實際應用中,能引導教育部門積極開展教學策略研究,加快引入并嘗試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穎教學方式,植入校企合作“三元制”或“二元制”育人模式,構建實踐課為主的行為導向課程體系,為實行課堂教學正向轉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四、“三維”評價體系活化、固化與進化研究
隨著“三維”評價體系實踐活動的持續(xù)開展,需要進一步做好“活化、固化、進化”三化研究:
1、活化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三維”評價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提供了一種評價思想、一種評價方式或一種評價模式,因此,異質課堂實施個性化評價項目與標準設計(即“活化”處理)是必然要求,所以,需要進一步做好“活化”研究,提高“三維”評價體系適應性。
2、固化
在測評過程中,對已取得共識或結論的測評項目作一階段性(或總結性)評價意見,重點測評其他因子對教學質量的影響,稱為“固化”處理。實施“固化”處理,一方面用于總結和鞏固教改成果,簡化測評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集中精力檢測事先計劃(或改進)項目的測評,檢驗課改效果。
3、進化
針對“三維”評價體系創(chuàng)設與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適時調整或改進評價體系,稱為體系“進化”,這是促進新生事物健康成長的必經(jīng)途徑。
“活化、固化與進化”對于“三維”評價體系的意義在于活化是基礎,固化是手段,進化是目的,三化協(xié)同發(fā)展是硬道理。
“變革中研究,研究中變革”,是“三維”評價體系創(chuàng)設與實踐的工作思路,期待在更廣大、更深入的課堂教學與評價實踐中不斷豐富與完善,共同迎來新穎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誕生。
參考文獻:
[1]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院長許華春訪談實錄[J].
[2] 張文華.基于教育生態(tài)學原理外語教學質量公式解構[J].
[3] 黃孔辰.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反思與重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