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大概是旅居荷蘭十多年,已習(xí)慣偏冷氣候之故,回臺北定居以后,喜歡冬天更勝夏日。一來本就怕熱甚于畏寒,二來則是生來嘴饞,亞熱帶島嶼的冬季,天氣有點像西歐的春天到初夏,有利于西紅柿、萵苣生菜、芳香藥草等我比較喜愛的蔬果生長。在臺灣,我在冬天比夏天更有口福,尤其愛吃西紅柿,我可是挨過大半年,好不容易等到西紅柿當(dāng)令。
西紅柿因色澤艷紅,看來熱情如火,而常令人直覺地聯(lián)想到足以灼身的烈日,還有那驕陽下的熱帶地區(qū),然西紅柿其實性情溫和,無福消受火辣辣的激情,而偏好溫暖卻不炎熱的環(huán)境。白天氣溫攝氏20-25度、日夜溫差10攝氏度左右,才是最適合西紅柿的生長條件。
荷蘭夏季的氣候正巧如此,因此夏天收獲的西紅柿味道格外飽滿,最可口;冬天的西紅柿長于溫室,在人為控制的人造環(huán)境成長,外表看來雖也紅彤彤,剖開一看,內(nèi)芯卻是淺粉偏灰白的顏色,好不蒼涼,滋味更是寡淡如水。
臺灣則相反,炎夏時分,西紅柿價昂,味卻未必足,冬天到初春方是西紅柿最嘉美的季節(jié)。臺灣通稱西紅柿為“番茄”,西也好,番也好,一看這兩個字,便可明白此果與西洋有關(guān)。
說到臺灣的西紅柿,丈夫的祖國多少也有一點貢獻(xiàn),因為西紅柿正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據(jù)臺時代由荷人引進(jìn),不過那時歐洲人自己也才剛認(rèn)識原產(chǎn)中南美洲的西紅柿,誤以為西紅柿有毒,所以不論在荷蘭或臺灣,西紅柿都只當(dāng)成觀賞植物,并不食用。
大陸的情形也差不多,據(jù)記載,西紅柿亦是在明代由葡萄牙人引入,但直到清末方有人食用。臺灣則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因日本人又將西紅柿引進(jìn)島上栽培,這才吃起這營養(yǎng)豐富的果實。
臺灣目前種植的西紅柿種類繁多,我最常買大顆的牛番茄以及小個頭的櫻桃番茄。牛番茄通常拿來煮醬汁,作法簡單到不行,只要先把整顆果實稍汆燙以便去皮,然后切塊,加上蒜頭和橄欖油,用小火熬爛成醬便可。我每次都熬上一大鍋,分小盒冷凍起來。
櫻桃番茄則可進(jìn)低溫烤箱,做成洋氣的爐烤半干西紅柿,滋味比鮮果更濃烈飽滿。其作法比熬醬復(fù)雜一點,卻也絕稱不上困難:先將西紅柿一刀切下,但不切到底,然后像翻開書本那樣,將果子攤開,呈蝴蝶形,一顆顆地鋪在墊了鋁箔紙的烤盤上,每顆之間須留些許空間,不要一個挨著一個。接著在果子上頭略撒薄鹽,淋少許橄欖油, 進(jìn)低溫(攝氏100度)烤箱3小時,烤到半干,出爐后加上更多橄欖油和自己喜歡的芳香藥草,腌一夜即可。喜歡蒜味的,不妨加剝了皮的蒜瓣一起油漬。
油漬西紅柿可收在冰箱冷藏,食用前取出一部分“退冰”,恢復(fù)成室溫再吃,味道較好。也可以拿來拌意大利面,或配上烤得脆脆的長棍面包當(dāng)前菜。要不,索性就著清涼的白葡萄酒或清淡的紅酒,當(dāng)成下酒小菜。
我在臺北、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高檔超市,都看過由意大利進(jìn)口的油漬風(fēng)干西紅柿,要價都不低,真不便宜,然而只要家有烤箱,大可在家自制,只要按照前面寫的方子,將低溫烘烤西紅柿的時間加一倍以上,就可以將西紅柿烤干而不烤焦,成品酷似昂貴的舶來品。
不論你人在華北、華中或華南,不管西紅柿是何時當(dāng)令,品嘗價廉物美的當(dāng)季蔬果都是有智慧的做法。如果你恰好跟我一樣,住在亞熱帶地區(qū),那么在這冬末春初、乍暖還涼,西紅柿盛產(chǎn)的時節(jié),請烘上一兩爐半干的西紅柿,品嘗這冬日最燦爛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