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陽山實驗初級中學校 孫 凱
經(jīng)營起點,傳遞幾何研究“基本套路”意識
——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教學為例
☉江蘇省蘇州陽山實驗初級中學校 孫 凱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教學通常被安排在軸對稱一章,并且多是學習軸對稱圖形之后,基于對稱軸角度引入概念,并通過度量發(fā)現(xiàn)它的性質,再“反過來”思考其判定.筆者經(jīng)過構思,決定把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作為本課的起點,變式出作平角的角平分線,從而引入新課內容.下面整理該課的教學設計,并附教學設計的立意解讀,與同行研討.
(一)教學目標
(1)從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遷移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學習,感受前后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
(2)探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方法,積累幾何圖形研究的套路意識;
(3)善于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推證問題,簡化幾何語句的組織書寫.
(二)重點、難點
重點: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
難點:善于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或判定簡化幾何問題求解.
(三)教學流程
【開課引入】
問題1:尺規(guī)作圖,作∠AOB的平分線OC.
預設:學生作出圖1后,追問作圖依據(jù),“為什么OC平分∠AOB?”,引導學生回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變式:作一個平角的角平分線.
預設:如圖2,在直線AB上取一點C,得到平角∠ACB,再作角平分線.
圖1
圖2
追問1:此時CM與AB有怎樣的位置關系?(MC⊥AB)
追問2:有一種基本作圖,“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你會操作嗎?(本質上就和作平角的角平分線類似)
【新知探索】
教師示范:尺規(guī)作圖,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如圖3).
預設:安排學生模仿操作后,追問學生上述作圖的理由是什么.(要求學生標出字母,方便表達操作的理由,主要是從全等的角度說出理由)
定義(板書):經(jīng)過線段的中點,并且垂直于這條線段的直線,叫做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中垂線).
性質探究:如圖4,直線CD垂直平分線段AB,垂足為M.在直線CD上任取兩點P1、P2,度量P1、P2到點A與點B的距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圖3
圖4
預設:學生會發(fā)現(xiàn)點P1(P2)到點A與點B的距離相等,于是可以得出一個猜想(板書):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追問:通過度量、猜想發(fā)現(xiàn)到的性質,需要思考如何證明,你們會證明嗎?(安排學生用全等方法證明)學生證明之后,在黑板上把“猜想”改寫為“性質定理”,并板書符號語言.
逆向思考:在之前學習角平分線的性質之后,我們還“反過來”思考了角平分線的判定.同樣,得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之后,我們是不是也可“反過來”思考呢?(安排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
猜想發(fā)現(xiàn)(板書):到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預設:安排學生證明垂直平分線的判定,并板書符號語言.
【應用新知】
尺規(guī)作圖:已知銳角三角形(如圖5,△ABC)、直角三角形(如圖6,△ABC,∠C=90°).
圖5
圖6
(1)在圖5、6中,分別作出邊AC的垂直平分線,交AB于點D;(不寫作法,保留作圖痕跡)
(2)在(1)的條件下,在圖5中,連接CD,若BC=3,AB=5,求△BCD的周長;
(3)在(1)的條件下,在圖6中,小成同學經(jīng)過進一步的探究發(fā)現(xiàn):點D也在邊BC的垂直平分線上!你覺得小成的發(fā)現(xiàn)有道理嗎?
意圖:(1)主要訓練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2)訓練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并利用定理轉化問題;(3)既訓練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判定,又將問題設計在直角三角形這一載體上,隱含著直角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恰在斜邊的中點處,同時也為后續(xù)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作鋪墊.
【課堂小結】
(1)類比角平分線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注意它們的同與不同.
(2)我們知道:點動成線,即線是點動而成的.而前面的學習中,角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那么對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是不是也可以從點的集合角度來理解呢?(預設學生總結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成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并板書“再定義”)
【布置作業(yè)】
題1:已知:如圖7,∠AOB,點M、N.求作:點P,使點P在∠AOB的平分線上,且PM=PN.(要求:用尺規(guī)作圖,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
題2:如圖8,AD是△ABC的角平分線,DE、DF分別是△ABD和△ACD的高,猜想AD、EF的關系,并說明理由.
圖7
圖8
意圖:題1主要訓練角平分線、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題2主要訓練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判定方法來簡化證明過程.
(四)板書設計
1.從角平分線出發(fā),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開展教學
我們知道,不少版本的教材在引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時,通常都是從軸對稱圖形入手,從對稱軸的角度發(fā)現(xiàn)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安排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從幾何知識前后一致、邏輯連貫的高觀點來看,從角平分線的尺規(guī)作圖出發(fā)似乎更有“幾何味道”,既有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復習,又是從一般的角平分線中特殊化,研究特殊的角——平角的角平分線的作法,而恰恰又得到了“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這一基本作圖,為日后學習“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提供了一個知識生長點.這種開課引入的方式,既貼近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又反映了數(shù)學中“一般與特殊”之間的研究視角.
2.經(jīng)營教學的關聯(lián),向學生傳遞幾何“基本套路”意識
文2中總結了優(yōu)秀教學設計的一種表征:經(jīng)營“轉場”,讓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筆者深受啟發(fā),在上面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努力構思前后教學活動之間的關聯(lián),既有知識體系上的前后一致,又有研究方法上的“基本套路”的強化.如例題教學,我們沒有安排多道例題進行習題拼湊式的講評,而是從兩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出發(fā),安排尺規(guī)作圖,并在作圖的基礎上變式生長出一些訓練題,既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進行訓練,又暗藏著未來要學習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外心”的性質等內容.
1.馬公仕.靠近“最近發(fā)展區(qū)”,聚焦初中幾何特點——以七年級“直線、射線、線段”教學為例[J].中學數(shù)學(下),2015(3).
2.張誠,張成品.經(jīng)營“轉場”:讓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中學數(shù)學》(下)2015年1~3月讀刊隨筆[J].中學數(shù)學(下),2015(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