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呂橋鎮(zhèn)下堡學校 崔樹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nèi)因,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優(yōu)化課堂教學應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做起。
一個學生的智力再好,如果他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他的學習成績也肯定不會好。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組織教學是小學教學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堂課的成功與否。
去年春天,呂橋鎮(zhèn)在下堡小學舉行數(shù)學公開課,我第一個講課。當時聽課的老師很多,二年級的小學生好奇心很強,他們東張西望,精力很不集中。我根據(jù)他們好勝心、榮譽感較強的心理特征進行了組織教學:“聽說咱們下堡小學學生課堂紀律很好,上課聽講非常認真,回答問題特別積極,今天讓我見識見識好不好?”“好!”因為他們都想在這次公開課上表現(xiàn)自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沒出現(xiàn)思想“開小差”的現(xiàn)象,使這堂課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靠敲黑板、拍講桌或大聲喊“同學們注意”進行組織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因為學生集中精力是被迫的,集中精力的時間是短暫的。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一般情況下進行組織教學時,不是對學生大聲呵斥,而是常說一些帶有鼓勵性的話,如看一看哪個同學這節(jié)課最注意聽講,回答問題最積極、最正確之類的話,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做才有可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往往只注意利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導入新課,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把導入新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必要性;或者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設疑問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時,先讓學生做下面這道題:一條公路長600米,由甲工程隊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隊修建需要30天。兩隊合修需要多少天?
這類應用題學生已經(jīng)學過,因此他們會很快做出結果。然后教師把600米改為300米、900米再讓學生計算,他們會發(fā)現(xiàn)盡管工作量發(fā)生變化,但合修天數(shù)卻始終不變,這樣會使學生產(chǎn)生很大興趣。教師可以問:合修天數(shù)和工作量有沒有關系?既然沒有關系我把工作量去掉,改為:“一項工程”應該怎樣做?這樣導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導入新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很高,但是在新課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如果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使學生原有的興趣消退,使之雖然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卻前功盡棄。
學生為什么會感到枯燥無味呢?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意自己的講授、演示,而忽略了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注意定義、法則、公式的結論教學,而忽視了過程教學。
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除法時,教師只強調(diào)讓學生掌握甲數(shù)除以乙數(shù)(零除外),等于甲數(shù)乘以乙數(shù)的倒數(shù),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學習了圓周率后,教師只強調(diào)讓學生記住π值取3.14,以致于在比較大小時有學生誤認為3.14=π。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只有注重過程教學,變教師講學生聽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討,才能達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在教學圓的周長公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制直徑分別為5厘米、10厘米、20厘米標有起始點的圓形紙板。上課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把三個圓形紙板分別在槽尺上滾動一周,量出周長,教師把直徑的長度和對應的周長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全班同學分別計算出圓周長除以直徑的商。學生通過計算會很有興趣地發(fā)現(xiàn):盡管三個圓形紙板的直徑和周長不相等,但是商卻大致一樣,都接近3.14。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個商是個固定不變的數(shù),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再讓學生自己推出圓的周長公式: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這樣做,可使學生一開始的興趣保持下來,并使學生在愉快中掌握了所學知識。
在講完新課以后,教師往往認為數(shù)學任務已經(jīng)完成,會不會是學生自己的事。于是打開課本,布置作業(yè)以后就完事。其實,任何新知識獲得后,都要有一個鞏固階段,學生只有練習得好,才會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意精心的設計、科學的組織練習題。
第一,設計的練習題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因為全班學生的智力不可能一樣,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會存有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不能“一刀切”。否則,或者使優(yōu)等生的練習積極受到抑制,或者使差等生的練習積極性受到打擊。
第二,實際的練習題要有“梯度”,要難易適度,先易后難。如果練習題的類型一樣,難易程度相同,學生做起來就會感到乏味;如果先難后易,學生一旦開始被難住,就會失去練習的信心;忽難忽易,就會是學生感到茫然,也不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導致學生失去練習的興趣。因此,設計的練習題要有一定的梯度,讓學生扶梯而上,一級一級的攀登上去,每攀上一級,他們都會得到一份樂趣。
第三,設計的練習題要和學生的已有知識形成縱橫聯(lián)系,從而達到鞏固舊知識,掌握新知識和開闊學生視野、擴寬知識面的目的。
只有精心設計、科學地組織聯(lián)系習題,才能使學生練得有興趣。因為學生能用所學知識,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解答出在他們認為比較難的題目時,精神上就會得到最大的快樂與滿足。
總之,要使一堂課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自始至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到學習中去,并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下來,在求知欲得到滿足后結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