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管理的三境界
本刊編輯部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認識或修為達到的高度和深度。管理的三境界,主要是指人的管理修為達到的境地和邊際。它雖然沒有王國維的學術研究三境界那樣邏輯嚴謹,但卻設定了管理的標高,給出了優(yōu)化管理所應選擇的路徑和達及的境地。
這三境界就是智慧管理、人格管理、柔性管理。
一、智慧管理。管理不是簡單的管轄、治理的施為活動,而是需要用腦、用心、用智慧去打通和介入的一種情感梳理、糾結(jié)化解、心氣理順、激勵作為的心靈的對話和行為重塑。它依賴于管理者的智慧。智慧是一種理解、決斷事物,協(xié)調(diào)人際、人事關系的思維反應能力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管理作為一種協(xié)調(diào)關系及運轉(zhuǎn)的組織行為,更離不開智慧。比如提高教師待遇,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可以激發(fā)教師工作積極性,但倘若運用不當,采用最省事、最不用動腦的平均主義、撒“胡椒面”的方法,就會事與愿違或欲益反損。因為這樣做往往沒有任何激勵效果,而且還會把人的“胃口”吊高,導致人的欲望膨脹,“向錢看”。所以這種毫無智慧含量方法的運用,是管理的大忌。富有智慧的激勵的運用,一定要有價值負載,有激勵競爭和向上的精神內(nèi)涵,使人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不一樣,這樣才能產(chǎn)生激勵效應。何況,大多數(shù)單位也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支撐“面”上的激勵。所以這就更需要破除優(yōu)劣不分、大小趨均的平均主義的方法。把有限的“水”澆到“壯苗”上,把不多的“鋼”用到“刀刃”上,才能真正明確管理導向、樹立榜樣的標桿,產(chǎn)生正面激勵效應。
二、人格管理。人格,即人的個性品格,亦即做人的資格、規(guī)格、檔次、學養(yǎng)、素質(zhì)。它是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格管理,即管理者憑借自身人格魅力、非權力影響力而實施的管理。人格魅力是管理者通過自身的修煉形成的令人敬佩和服膺的吸引人的正能量。有了這種“正能量”,其管理“不令而行”、從之如流,被管理者踏實干事、自覺效命,何愁人浮于事、績效不彰。非權力影響力,是指管理者不是通過權力,而是通過品格、才能、知識、情感因素影響管理者而實現(xiàn)的管理。與權力影響力的權威、懾服、甚至專權、濫權而實現(xiàn)的管理目標不同,非權力影響力主要是通過管理者的學問、知識、品格、修為、情感等因素作用于人,通過對人的信任、期望、寬容,關心人、激勵人、成就人的人本關懷,而產(chǎn)生的管理優(yōu)勢。權力影響力是組織賦予的,外在的、暫時的,非權力影響力則是管理者自身修為贏得的,它是內(nèi)在的、永恒的。權力影響力人們可以不買帳,但非權力影響力“人格本位”的管理,卻沒有人能夠抵拒抗命。這就是一種管理境界。手中有權,而心中無權的令人信服的管理,超越權力,而進到人格層面的應然的管理。
三、柔性管理。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相對。剛性管理是“以制度為本”的管理。制度,要義在制。制者,制止、控制之謂也。所以它是以約束、懲戒為內(nèi)涵,禁止逾越、違反的強制管理。柔性管理則是在基于人的心理和行為規(guī)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方式,實施的具有靈活性、智慧性、寬容性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目的是把組織意志變成人們自覺的行為。管理的對象是人,管人的關鍵是管心,“管心”的要義是“理”,即要說服教育,以理服人,而不是強制壓服。要訣是“情”。即以情動人。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無論是“說理”還是“用情”都是柔性的、心靈互動的。柔性管理的特征在于:內(nèi)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柔性管理的效應在于,一是手段的“柔”與目的的“善”的緊密聯(lián)系的。它是與人為善的,是成人之美的,故能為人樂于接受。二“柔”是管理工作方法和諧智慧的表現(xiàn)。對人的管理粗暴的、強制的方式是下策,非不得已,輕易不能采用。管理更需要“隨風潛入夜”的“春雨”,而不是“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威猛。正如泰戈爾所言:“不是錘的打擊,是水的載歌載舞,才能使鵝卵石臻于完善?!币驗榇河辍皾櫸锛殶o聲”的特性和水的“上善至柔”的品格,與激勵人積極作為的管理目標是和諧一致的,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與不得已而求其次剛性的管理下策相比,柔性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又一善管善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