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然重慶市萱花中學校
高中語文教學的課程教材教法
段 然
重慶市萱花中學校
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上帶來了沖擊,同時也帶來了教師學習的動力,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與使用上談些點滴體會,與大家探討。
語文教材要精選優(yōu)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同時,對外國文學作品則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對中外文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每個小單元以一兩個作家為重點,選擇他們的幾篇代表作作為詳講內容,在附錄中又精選他們的其他代表作,從而做到以一兩篇帶數(shù)篇并進而知其全人。語文教材內容上需要交錯,每個小單元的主要課文按時間順序編排的同時,附編的內容要按題材的專題跨時間編排,使學生讀完本書后對一些重要題材文學作品的歷史概貌有較全面的了解,并提高其人文精神。同時,語文教材內容信息量要大,選編篇目要多,古文部分總量應超過中小學已學篇目之和。同時,要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各種應用文的格式要求、文體風格特點,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交際、表達能力,力爭做到“萬事不求人”。語文教學輔導資料應針對學生由知識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學習轉變的特點,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將文字、圖片、音像、聲音、視頻有機地結合,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中國文學、詩歌的賞析。語文的文字教材和音像資料配合使用,應有利于老師“教”和學生“學”。
如果一個人對認識事物缺乏濃厚的興趣,那么他的智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多說、敢問多問、會說會問,把學習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筆者在新課改學習中充分認識到:讓學生課堂上敢說敢問,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課堂質疑探究,提高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鉆研課文的興趣。同行們可能都會有這種體會,部分學生平時上課不敢發(fā)言,害怕說不好別人笑話,而且越是暫時后進的學生,這種心理障礙越大,往往造成懶于思考。長期下來,學生對學習就會喪失興趣。對此,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難度有差異、有梯度,注意分層教學,這樣,許多后進生能勇于發(fā)言,教師同樣適時地給予鼓勵、表揚,給學生一個合理正確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向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fā)展,漸漸地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奇是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上探索的興趣也來源于創(chuàng)新。筆者總是要求自己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不斷“求新”、“求異”,每節(jié)課上都有亮點,有新鮮感。因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這一理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各種技能的訓練,還要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等水平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教法設計上的變化主要從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設計上和課堂目標設計上。單元目標從單元整體出發(fā),對單元內課文處理的課時、教法及整個單元的節(jié)奏作統(tǒng)籌安排,經(jīng)過累積——整合——提升——遷移的途徑來完成單元教學目標。
1.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外閱讀可以鍛煉學生的自讀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學階段的閱讀能力在于發(fā)展閱讀技能,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名著的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針對目前學生中出現(xiàn)的閱讀量減少,閱讀情趣與品味日趨娛樂化、淺層化的傾向,筆者采取學校圖書館借閱和家庭藏書互閱共享的形式,成立班級閱讀小組,開展讀書活動,要求學生可以讀名著、讀人物傳記、科普書籍等,教師主要做好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推介,把課外閱讀與課文學習相結合。這些做法既符合新課改的精神,也是學生才藝展示的平臺,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作文教學應有整體思路。
在以前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或多或少地缺少整體思路,作文教學就是學生寫篇文章,教師精批細改,然后評講作文。最終結果,教師辛苦,學生感覺無味。筆者在這些方面做了些改革的嘗試:
首先是從積累做起,由淺入深,學會運用。學年伊始,就要求學生做好每周摘抄精彩文段,而后要求寫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語或名言,繼而又要求摘抄之后寫上點評,寫閱讀感受,由最初的周摘抄到現(xiàn)在的學生隨筆,定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相互點評,可以針對一篇也可針對階段所摘抄的內容。一學期后,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閱讀面較廣泛,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佳作或暢銷的青少年雜志等讀物。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同學在摘抄積累后,能把這些恰當?shù)剡\用到作文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學的過程性,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學生體驗的生成,作文教學更應該體現(xiàn)這一點。事實上,作文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由“材料準備——寫作構思——語言表達”構成的完整過程,同時也是思想情感、氣質個性表達呈現(xiàn)的過程。這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中要思考通過什么方式打開學生的思路,從而把學生帶入寫作過程。實踐證明,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費勁。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學習方式的轉變期待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始于教師角色的轉變。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要善于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要認真鉆研分析教材,把學生和教材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問題,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