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蘇軾慕白情結(jié)的文化闡釋

        2015-03-18 10:01:23左志南

        摘要:歷來論者多認為蘇軾尊崇白居易之原因在于二者出處進退的相似,但通過對白蘇知識構(gòu)成的解析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受佛道思想影響甚深,在認同佛教般若空觀基礎(chǔ)上,受道家相生相待觀物方式的影響更深。這使得二者皆未能放棄對現(xiàn)實意義的追尋,未能達到超越現(xiàn)實的境界,也使二者的思想一直處于矛盾的狀態(tài)。白蘇知識構(gòu)成的相似決定了他們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的接近,而這正是蘇軾產(chǎn)生慕白情結(jié)的深層原因。對此進行詳細的考察,不僅有助于推進白蘇二人的思想研究,對于研究唐宋文人接納佛道學(xué)說的過程及影響亦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蘇軾;白居易; 佛道思想;般若空觀;相生相待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29

        關(guān)于蘇軾學(xué)白,前人多有論述,但學(xué)界對此問題之論述,大多認為蘇軾“獨敬愛樂天”是源自二者出處進退的相似[1],但如果從白蘇二人思想形態(tài)、知識構(gòu)成的解析來看,二者在如下兩方面極為接近:認同佛教般若空觀理論,服膺道家相生相待學(xué)說。這種接近造就了二者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的相似,造成了二人看破紅塵卻難舍紅塵的思想形態(tài),使二者晚年“大機未曾脫根塵”,一直處于矛盾迷惘之思想狀態(tài)中,這正是蘇軾慕白情結(jié)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

        一、異代知音:蘇軾慕白情結(jié)之表現(xiàn)

        張戒曰:“蘇子瞻學(xué)劉夢得,學(xué)白樂天,學(xué)太白,晚而學(xué)淵明?!盵2]周必大言:“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盵3]656羅大經(jīng)言:“本朝士大夫多慕樂天,東坡尤甚?!盵4]宋代諸家之論皆指出了蘇軾慕白的事實。蘇軾的慕白情懷多次體現(xiàn)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老較前賢?!薄拔宜茦诽炀浫。A顛賞遍洛陽春?!惫授w翼說蘇軾“景仰香山者,不止一再言之”。

        蘇軾不但屢次將自己的出處進退與白居易相類比,表露出了對白氏優(yōu)游不迫之人格境界的向往,蘇軾還在一些有爭議的事件上站在白氏立場上為其辯解。如宋人或以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有對王涯遇難幸災(zāi)樂禍之論,蘇軾認為:“甘露之禍,樂天在洛,適游香山寺,有詩云:‘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恢?,以樂天為幸之,樂天豈幸人之禍者哉,蓋悲之也!”[5]蘇軾持論公允且與白詩意脈契合,得到了后世學(xué)者陳振孫、汪立名的贊同。對白居易的偏愛,還使得蘇軾在一些已成定論的前代文案上為白居易翻案。如《唐摭言》載白居易認為徐凝詩“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優(yōu)于張祜[6]。后人多以白居易“屈祜薦凝”為不妥。蘇軾在肯定張優(yōu)徐劣的基礎(chǔ)上認為:“(徐凝)又偽作樂天詩稱美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認為徐凝是偽托白居易稱譽而為己邀名。元和年間白居易對征討吳元濟持反對意見,論者多非議之,蘇軾卻認為:“白樂天豈庸人哉!然其議論,亦似欲置之者,其詩有‘海圖屏風(fēng)’者,可見其意,且注云:‘時方討淮、蔡叛’。吾以是知仁人君子之于兵,蓋不忍輕用如此?;础⒉糖矣缘聭?,況欲弊所恃以勤無用乎?”[7]蘇軾為白居易“屈祜薦凝”、“不欲伐淮蔡”的辯解,則無疑帶有猜測揣摩之嫌,是偏愛白樂天之情懷演變?yōu)橐环N情結(jié)的展現(xiàn)。

        由此可見,蘇軾對白居易的敬慕已經(jīng)形成一種情結(jié)。心理學(xué)認為情結(jié)是藏在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由觀念、情感和意象組成。蘇軾之所以會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慕白情結(jié),除與白居易出處進退的相似外,更多是對白居易看待人生及外部世界方式的深刻認同,而這種認同與二人皆深受佛道影響關(guān)系密切。細繹白、蘇對佛道學(xué)說的研習(xí),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對于佛道理論的接受極為相似,即皆認同佛學(xué)般若空觀學(xué)說、皆服膺道家相生相待理論。正是這種知識構(gòu)成上的接近,影響了二者價值觀念的形成與思維模式的接近,進而促成了蘇軾慕白情結(jié)的產(chǎn)生。

        二、夢幻泡影:佛理濡染下的人生價值觀

        佛教認為世界本體即是“空無”,其本源乃虛妄不實,如《維摩詰經(jīng)》云:“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8]而貫穿白居易、蘇軾一生的佛學(xué)主題即是萬法皆空,人生虛妄。

        白居易入仕后,雖積極參政力圖有所作為,但官場的險惡與人生的無常使他傾心佛學(xué),從中尋找精神寄托。白氏元和十一年曾自敘曰:“在禁中日,每視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誘導(dǎo)?!盵9]968在“禁中日”即為元和二年授翰林學(xué)士到元和六年去職丁母憂這段時間,可見白居易早年即對佛教理論有所關(guān)注。白居易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并不限于某一固定的宗派,但佛教的“空無”思想?yún)s是他所深切認同的。元和十年,白居易在江州貶所所作的《放言五首》(其四)曰:“誰家第宅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fù)歌。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盵9]319這首詩正是用佛教輪回轉(zhuǎn)化的“空無”思想來為自己尋求內(nèi)心解脫,以此來消除因人生失意而產(chǎn)生的苦悶。值得注意的是,此詩是在被貶之初的憤懣情緒下創(chuàng)作的,對佛教“空無”思想的不自覺運用,正表明早年學(xué)佛對其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同年所作的《宴坐閑吟》之“賴學(xué)禪門非想定,千愁萬念一時空”,亦是對佛教“空無”思想的言說。隨其仕途跌宕及對現(xiàn)實的逐漸失望,佛禪學(xué)說更加契合他的心境,作于大和二年的《觀幻》曰:”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戚,轉(zhuǎn)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過風(fēng)。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9]587眼前所有的一切隨著時空的流轉(zhuǎn)都會化為烏有,而人之悲傷轉(zhuǎn)眼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所有的一切如風(fēng)吹燭滅、飛鳥過眼般短暫,不會有任何蹤跡留存。這正是對佛教“空無”思想的一種另類言說。

        與白居易相類似,佛教夢幻空無的觀念為蘇軾所深刻認同,蘇軾早年即有詩云:“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云隨?!贝嗽娪谩毒S摩經(jīng)》“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之理,言說人生虛妄終歸空無。杭州通判任上所作之《吉祥寺僧求閣名》更是直接表達了空無虛妄的佛學(xué)主題:“過眼榮枯電與風(fēng),久長那得似花紅。上人宴坐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比绻f在蘇軾早年對于空無虛妄的佛學(xué)主題表達多與佛教題材相關(guān),帶有應(yīng)景之作的色彩,那么隨著蘇軾人生閱歷的豐富、仕宦生涯的跌宕,他對于佛教之空無虛幻逐漸有了獨特體會:“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薄吧案毁F,死后文章。百年瞬息萬世忙,夷齊盜跖俱亡羊?!薄斑_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痹诮?jīng)歷烏臺詩案后,蘇軾對佛教夢幻虛妄主題有了切身的體驗,顯得更加深刻,如:“再入都門萬事空,閑看清洛漾東風(fēng)。當年帷幄幾人在,回首觚棱一夢中?!薄白鴣砟钅钍叭耍蚕蚩罩性⒁粔m?!敝喚訋X南時蘇軾作《和陶詩》,夢幻泡影的佛學(xué)主題更是多次出現(xiàn):“百年六十化,念念竟非是。是身如虛空,誰受譽與毀?”“夢幻去來,誰少誰多?彈指太息,浮云幾何?”該組詩雖名為“和陶”,卻以佛學(xué)空觀取代了老莊的委運乘化,表達的是人生空無虛幻的佛學(xué)主題。

        從白居易、蘇軾對佛學(xué)思想的接受來看,雖二者皆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來對待佛教,欲運用相關(guān)佛教理論,對現(xiàn)實苦難作精神層面的超越。二者對佛學(xué)的整體把握皆著眼于佛教“空無”的本體論,以夢幻虛妄的態(tài)度來看待自我人生,彰顯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三、相生相待:道家滲透下的觀物方式

        白居易、蘇軾皆認同夢幻虛妄之佛教主題,同時在道家理論的接受上亦彰顯出了高度的相似,即深刻認同道家相生相待理論,并自覺運用此理論來看待外部世界及自我人生?!肚f子·齊物論》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認為事物乃相待而生,假如事物對立面喪失,那么事物存在之意義亦將喪失。也就是說事物的意義是由其存在境域,即與對立面共存的境域所決定的。對立面的變化或消失,會引起存在境域的變化或消失,由此會使事物的意義產(chǎn)生變化。因此,道家思想認為萬物相生相待,矛盾對立雙方是相互依存的,作為觀照主體,應(yīng)從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事物,這樣事物間的差別與對立就會相對縮小,如此方能達到“齊物”境界。與佛教不同,道家并沒有否定現(xiàn)實世界的意義,而是強調(diào)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會帶來新發(fā)現(xiàn)。白、蘇二人對此皆有深刻的體會。

        白居易雖浸染佛學(xué),但老莊思想對其影響更為深刻。白居易的頗多詩文直接取材于道家典籍,甚至有直接以讀《老子》《莊子》命名的詩篇。在其晚年相生相待的理論成為了他觀照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李清良先生認為:“存在境域與闡釋語境變化,則意義亦必變化。莊子正是利用此一理論作為其思想基礎(chǔ),反復(fù)申明意義的相對性、有限性。”[10]而白居易則抓住了這一點,并將其運用到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辨中,其詩云:“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交爭蝸角中。應(yīng)是諸天觀下界,一微塵內(nèi)斗英雄。”[9]859此詩旨在說明闡釋語境變大意義則變小的道理。首句出自《列子》:“江浦之間生么蟲,其名曰焦螟。群飛而集于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贝尉渲涔食鲎浴肚f子》:“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白居易將這兩類極其渺小之物列在一起,說他們的廝殺與爭奪在人類來看來微不足道,而當我們從一更高高度(諸天)來看人間的爭名逐利,定會發(fā)現(xiàn)所有爭奪皆不值一提。白居易正是通過存在境域的轉(zhuǎn)化,來重新審視現(xiàn)實世界的意義,其目的在于通過這種重新審視得出全新的認識,類似的表述尚有許多,如:“莫入紅塵去,令人心力勞。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p>

        存在境域與闡釋語境的變化會引起主體存在意義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有空間和時間之分。上述所講的情況是白居易從空間角度的擴大來實現(xiàn)對其所觀照對象的重新認識。但還有一種情況即是站在時間轉(zhuǎn)變的角度來發(fā)現(xiàn)原有事物的新意義,即視野層次擴大之后乃悟今是而前非,今日為覺而此前為夢。陳寅恪先生認為:“樂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來。蓋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11]這種“知足”實際上就是通過否定以前存在方式(思想、行動)的,來彰顯對現(xiàn)實存在狀態(tài)的滿足。白氏《寄潮州楊繼之》詩云:“相府潮陽俱夢中,夢中何者是窮通?他時事過方應(yīng)悟,不獨榮空辱亦空。”位極人臣與遠謫他方皆如夢境,夢覺之后必化為一場虛空。人之一生即是如此,待時過境遷,榮耀和屈辱都會成為過眼煙云。這是白居易在“從心所欲”之年對自己看待外物之方式的不自覺的展示。而這種不自覺的展示卻正說明相生相待的理論對他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蘇軾弱冠讀《莊子》而感嘆“得吾心矣”,他對《齊物論》反復(fù)言說的相生相待理論極其熟稔,這使得蘇軾往往將此方式運用到對佛學(xué)理論的解釋中,以其詩為例:“首斷故應(yīng)無斷者,冰消那復(fù)有冰知。主人苦苦令儂認,認主人人竟是誰?!薄坝兄鬟€須更有賓,不如無鏡自無塵。只從半夜安心后,失卻當年覺痛人?!盵12]510詩中所用典故雖來自《圓覺經(jīng)》,但所表之意卻是:主體覺悟之心是與所認識到的虛妄外界是相對應(yīng)而存在的,若從萬法皆空的角度認識到覺心亦是虛妄,方能徹底超越虛妄外界。其二則更明確地指出承認清凈自性即包含一潛在前提,即是對迷染虛妄之心的肯定,如欲徹底實現(xiàn)對虛妄現(xiàn)實的超越,最直接的方式即是從矛盾對立沖突的漩渦中超脫出來,從一個更大的視界來審視所思考的問題,從而消融一切分別與矛盾。假若無“賓”,“主”即喪失存在意義,如同無鏡則自然沒有為塵蒙蔽之可能。蘇軾在理解佛教理論時,不自覺地引入了這種道家觀照方式,其目的是通過這種引入,來實現(xiàn)對佛教思想理解上的突破。但二者終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而蘇軾顯然受相生相待理論影響更深,以致蘇軾屢次用此方式觀照世界,力求通過這種別具一格的審視而獲得認識上的突破[13]。如其在潁州時所作詩:“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盵12]1772其意乃謂,大小乃相形而出,如果將視角無限放大,則大小之區(qū)別無限縮?。蝗鐚o限放大之視角來看大千世界,則其生滅如同在一塵之間。從此角度而言,杭州西湖與潁州西湖無甚區(qū)別。而其“升沉何足道,等是蠻與觸”之句,則不論典故還是意脈,皆與白居易極其接近。蘇軾晚年屢遭貶謫后,這種觀照方式成為了他超越苦難的“工具”?!短K海識余》載蘇軾謫居海南時曾自書云:“吾始至海南,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島在大嬴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14]將看待外界之視野放大,則發(fā)現(xiàn)海南島與中原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都是“積水”中之陸地,因而得出“有生孰不在島”的結(jié)論,實現(xiàn)了對此時因思歸而極度愁苦之情緒的消解。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曰:“后讀釋氏書,深悟?qū)嵪?,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盵15]即指出了蘇軾援道入佛的修證特點。

        白居易和蘇軾在深刻認同佛教夢幻泡影之空觀理論的同時,對于道家相生相待理論極為重視,并以此理論作為看待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力圖于苦難虛幻之現(xiàn)實中尋得解脫。

        四、未脫根塵:佛道兼容之思想形態(tài)的矛盾性

        白居易、蘇軾在佛教空觀理論和道家相生相待理論的接受上,皆彰顯出了高度的相似,二者皆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來對待佛道理論,以求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超越。這種實用主義態(tài)度使得二者呈現(xiàn)出了通達超脫而不粘滯執(zhí)著的特點,但對佛教空觀思想與道家相生相待理論的區(qū)別不清,導(dǎo)致了二者思想始終處于矛盾苦悶的狀態(tài)中,而這正是蘇軾將白居易引為異代知音進而產(chǎn)生慕白情結(jié)深層原因。

        葛立方云:“白樂天號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際,悲喜輒系之?!盵16]朱熹也說:“樂天,人多說其清高,其實愛官職,詩中凡及富貴處,皆說得口津津地涎出。”[17]這正是因為白居易在運用相生相待理論觀照現(xiàn)實時,著重用眼前富足的生活來彰顯對已往存在的否定,以此來麻痹自己求得心靈安寧。故而白氏不厭其煩地表現(xiàn)自己對現(xiàn)實的滿足:“瓶中有酒爐有炭,甕中有飯庖有薪。奴溫婢飽身晏起,致茲快活良有因?!薄八愣窋\衣,閑步中庭地。食飽摩挲腹,心頭無一事。”這種滿足之語的屢次出現(xiàn)正好彰顯出了白居易的精神苦悶,而只能通過富足的生活以麻醉自己的現(xiàn)實。但人畢竟不能沒有生命的目的與意義,人生意義的迷惘所帶給人的必然是心靈的苦悶與矛盾。白居易的晚年就是在這種心靈的苦悶與矛盾中度過的,這種復(fù)雜的情感變化也一再體現(xiàn)于其詩歌中:“手里一杯滿,心中百事休。春應(yīng)唯仰醉,老更不禁愁?!薄叭菟ヒ婄R同惆悵,身健逢杯且喜歡?!薄爱Y里非無酒,墻頭亦有山。歸來長困臥,早晚得開顏?”也無怪乎趙翼作出如此評語:“香山與放翁,晚歲澹容與。語語不畏死,正是畏死語?!边@種未能超越現(xiàn)實的情況,正是白居易以實用主義態(tài)度對待佛道理論所決定的,這使得白居易無法甄別佛道理論的區(qū)別,無法真正做到以佛學(xué)空觀理論來觀照世界及人生,無法真正放下對現(xiàn)實的牽掛,故而白居易晚年的思想一直處于一種迷惘苦悶的狀態(tài)之中。

        蘇軾與白居易極其相似,蘇軾雖借用道家相生相待理論力圖實現(xiàn)對佛教平等觀理解上的突破,但蘇軾始終是按照自己的現(xiàn)實需求來吸收佛理,他對佛教的接受只是停留在用的層面上,正如蘇軾自述:“佛書舊亦嘗看,但闇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若農(nóng)夫之去草,旋去旋生,雖若無益,然終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謂超然玄悟者,仆不識也?!逼鋬?nèi)心真正服膺的卻是道家相生相待理論,但這卻暗含著對現(xiàn)實世界意義的肯定,這決定了蘇軾無法徹底放棄對現(xiàn)實世界之牽掛,也決定了其無法做到對平等觀思想的真正服膺。所以蘇軾晚年詩作中如同白居易一樣,在常作豁達之語的同時,亦不乏苦悶之嘆,其《天竺寺》詩中感慨說:“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淚橫斜?!碧K軾動人心魄的悲苦自述,正說明了他看破紅塵卻難舍紅塵的現(xiàn)實。

        五、結(jié) 語

        周必大論及蘇軾慕白時說:“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盵3]657用“于物無著”概括白蘇二人之思想雖有些許出入,但周必大頗具慧眼地指出了蘇軾慕白乃在于二者思想形態(tài)的相似,而這種相似卻正是知識構(gòu)成所決定的。白、蘇出入佛道,在經(jīng)歷世事浮沉后認同佛教夢幻泡影的空觀理論,但二者對道家相生相待理論的服膺與運用,卻使得二人既看破紅塵又難舍紅塵,視人生為虛幻卻又難以放棄現(xiàn)實,始終未能達到“照破死生之根”的境界,始終未曾實現(xiàn)對苦難現(xiàn)實的徹底超越,而這正是蘇軾慕白情結(jié)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

        [參考文獻]

        [1]汪國林.論白居易吏隱思想及其對宋代文人的影響:以蘇軾為考察對象[J].求索,2011(6):189-191.

        [2]張 戒.歲寒堂詩話[M]∥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1:452.

        [3]周必大.二老堂詩話[M]∥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

        [4]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中華書局,1983:287.

        [5]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139.

        [6]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

        [7]蘇 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37.

        [8]維摩詰經(jīng)[M].鳩摩羅什,譯;賴永海,高永望,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9]白居易.白居易集[M].顧學(xué)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李清良.中國闡釋學(xué)[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134.

        [1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337.

        [12]蘇 軾.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左志南.從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蘇軾融通佛道路徑及其局限性論析[J].中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4):217-221.

        [14]王文誥.蘇海識余[M]∥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成都:巴蜀書社,1985:5.

        [15]蘇 轍.蘇轍集[M].陳宏天,高秀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1127.

        [16]葛立方.韻語陽秋[M]∥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566.

        [17]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3328.

        (責任編輯 文 格)

        av一区无码不卡毛片| 欧美性xxxxx极品老少| 色www视频永久免费|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1234.com麻豆性爰爱影| 国产精品高湖呻呤久久av|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在线播放无码不卡| 中文字幕这里都是精品| 日本熟妇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一区白浆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综合在线无码人妻| 亚洲欲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人妻视频| 免费一区二区高清不卡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 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 国产女人成人精品视频| 日本最新在线一区二区| 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一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国产精品美女AV免费观看| 国产伦理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草草影院国产| 国产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亚洲熟妇20| 精品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