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樹市實驗學校 黃文英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zhuǎn)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學習。什么是自學能力呢?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技能,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具有奠定自用。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抓起,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呢?就成了小學中年級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結(jié)合本人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擅長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處于興奮狀態(tài);觀察后,用語言表達情景時,擅長抽象思維的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腦潛在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參與的興趣和意識,培養(yǎng)了參與的能力。根據(jù)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努力創(chuàng)設吸引人、感動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受,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fā)現(xiàn)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并且能主動地參與進去,積極地探索、積極地尋求答案。
第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jīng)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后還要區(qū)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并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jīng)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yōu)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采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采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第二,新舊聯(lián)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后聯(lián)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lián)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lián)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lián)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第三,質(zhì)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zhì)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zhuǎn)化質(zhì)疑的要領,即質(zhì)疑的內(nèi)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zhì)疑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第四,文章類型學習法:就是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類型,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一是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二是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三是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shù)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
第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于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
第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五寫”的五步自讀法。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從有聲朗讀逐步過度到默讀; 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用手指文章)、不動唇(小聲叨念)。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yǎng)整體觀念。。劃,學生邊讀邊劃,標明自然段,劃出生字新詞,標出疑難詞句。想,圍繞課題和課后思考題,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討論,分小組開展討論,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并對課文進行評價和質(zhì)疑。五步自讀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三個結(jié)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jié)合;動口、動手與動腦相結(jié)合;獨立(個人)學習與合作(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保證讓每個學生讀有其序,思有其法。
學生有了興趣,懂得了方法,明確了方向就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了這個習慣,學生就不會依賴教師,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所謂“自學精神”是指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和具備自學能力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而決不中止自學的一種意志品質(zhì)。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除必要的指導、督促、批評、表揚外,有時還須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訓練。同時養(yǎng)成讀思結(jié)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挑戰(zhàn),我們要樹立“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意識,用心地去引導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