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文哲 龍 耘
動畫片是一種融繪畫、音樂、攝影、文學等諸多藝術門類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繪畫的手法創(chuàng)作生命的韻律,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廣泛的受眾,更成為兒童無可替代的影視讀物。但是,目前熱播的兒童動畫片中充斥著暴力打斗的情節(jié),這勢必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一直以來,動畫片中暴力內容所誘發(fā)的不良影響經常會引起社會層面的熱議,兒童由于模仿卡通形象的行為而導致的危害后果,也觸發(fā)了公眾的關注和學界的探討,媒體的報道使如何看待和規(guī)制動畫片中暴力內容成為社會議題?,F實的問題和社會的關注亟待從政策層面對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進行必要的規(guī)制。
動畫片用藝術的手法和妙趣橫生的情節(jié),塑造了討人喜愛的形象,營造了美輪美奐的意境,這些都深深為兒童所喜愛,動畫片成為兒童接受并理解的為數不多的藝術樣式之一。現代社會的工作節(jié)奏快,導致家長陪護兒童的時間太少,在很多家庭動畫片充當了兒童“電子保姆”的角色。同時,很多動畫片具有傳授知識、推廣科普的作用,這也使得家長樂于將兒童推到動畫片前,動畫片在一定意義上又成為兒童的“玩伴”,收看動畫片已成為眾多兒童生活的必選項。兒童的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沒有真正的社會經驗,他們在接收信息時往往不辨真假,很難對外來影響做出恰當的判斷。兒童在觀看動畫片時會處于快樂體驗之中,想象力與敘事情節(jié)和形象容易形成共鳴,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動畫片故事情節(jié)的影響。
傳播學領域的經典研究涵化理論表明,影視節(jié)目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對公眾認識社會現實、理解外在世界、形成行為框架有潛移默化的“涵化”作用,受眾長期沉浸其中會將影視節(jié)目中卡通形象的行為方式整合到個人的認知模型中去,由此產生危害性的后果。媒介實踐和理論研究都表明了媒介中不健康內容的消極影響,伴隨著媒介的演進,也就產生了系列相適應的審查和規(guī)制制度。
動畫片中的不良行為,如打斗、爆粗口、撐傘跳樓等也對兒童造成了影響,這些不當行為被眾多兒童所模仿,造成的傷害不時見諸報端。頻發(fā)的社會問題要求我們更多地關愛和保護少年兒童,針對動畫片中的不健康內容,生產機構、播出平臺和管理部門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兒童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往往隱藏在敘事中,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不易被家長察覺和預警。通過與兒童交流,研究者發(fā)現,在一定條件下,兒童會模仿卡通形象的施暴行為去攻擊身邊的小伙伴,尤其喜歡打斗的兒童,其暴力行為傾向明顯。本次研究證明了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對兒童的示范作用和消極影響。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對外在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為積極的信息接收者和加工者,他們會投入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舉止,這是一種社會性的學習。動畫片已經成為兒童的“電子保姆”和“玩伴”,同時,不可避免地,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也會成為兒童模仿學習的重要來源,在這個意義上,動畫片已經成為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示范教材”,卡通形象則化身為兒童行為的“榜樣”。如果動畫片中暴力、粗鄙等方面不健康的內容被兒童注意并整合到認知框架中去,在適當的情景中,兒童就有可能模仿卡通形象對他人實施暴力行為。
任何一種媒介文本都包蘊了文化價值觀念,兒童動畫片也不例外,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都深深地打上了思想和信仰的烙印。動畫片《神筆馬良》通過馬良對窮人的幫助、與財主和皇帝的斗爭等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馬良智慧、勇敢和正義的形象,這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生動再現。近年來,我國生產的動畫片將暴力內容作為故事情節(jié)的敘事資源,并且卡通形象的暴力行為多回避對正義和良知的追問,打斗成為純符號化的象征現實,公眾和學界對此已有深切關注。對成年人來說,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可能是他們茶余飯后的笑料和消遣;但對兒童來說,動畫片中暴力內容帶給他們快樂和刺激的同時,暴力內容所裹挾的價值判斷,也在誘導兒童學習暴力行為、認同暴力觀念。
文化藝術作品在引領社會風氣、形成價值觀念、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能動作用,這其中尤其以影視作品最為重要。兒童動畫片作為一種影視作品類型和文化表達方式,對兒童養(yǎng)成正面的價值判斷和公正的秩序認知有積極的作用。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教導兒童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動畫片還呈現給兒童生活世界的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兇殘、美好與丑陋,通過學習和模仿而形成相應的認知框架和行為方式。近幾年,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此起彼伏,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遇到矛盾沖突就訴諸武力,為實現個人目的不惜知法犯法,在緊要的關頭竟然選擇了錯誤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深思。有研究者發(fā)現,除家庭和學習方面的原因外,這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多是受影視節(jié)目中人物形象影響,直接用暴力解決問題。在我國推動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關注文化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清除其中的不良內容顯得愈發(fā)急切。
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動畫產業(yè)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大進步,生產機構制作了大量的動畫作品。但是,分析各播出平臺(電視、網絡)熱播的動畫片,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無論是國內生產的還是國外引進的,這些熱播的動畫片中,暴力內容依然占據舞臺、打斗情節(jié)依然充斥畫面,表現對抗、沖突的價值觀念和演繹血腥、傷殘的暴力行為,往往是這些熱播動畫片的敘事資源和構成元素。
我們并不是一味地排斥暴力,也不是一味地抵制兒童動畫片中的暴力內容。暴力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假思索地將之拒之門外,反而無益于兒童全面認識外在世界。作為家長,應在兒童收看動畫片時進行陪伴,做好必要的講解和引導,幫助兒童正確地認識其中的暴力內容,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價值觀判斷力。重要的是制作機構在生產之初應審視暴力行為所體現的價值觀念,雕琢呈現暴力行為的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段,如《大鬧天宮》中雖然多有打斗情節(jié),但在中國情趣的曲線造型、傳統文化的寫意動作和京劇風格的鑼鼓伴奏中,打斗行為幻化為線條與色彩的飛舞,打斗場面也演化成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審美段落,這種表現方式帶給受眾的是藝術享受。但當前熱播的動畫片難以給小觀眾帶來審美的藝術熏陶,其在文化內涵、表現方式和藝術感染力等方面的差距令人深思。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2013年度全國電視動畫片制作發(fā)行情況的通告》數據,2013年我國生產電視動畫片358部,共20.4萬分鐘,數量可觀,但品質上乘、口碑良好的制作并不多見。
媒介化社會已然來臨,各種媒介已全面進入受眾的日常生活,對生活秩序的干預日漸加深,媒介已觸手可及、隨手可用,兒童已經能熟練地操作電腦等電子產品并選擇喜愛的影視節(jié)目,稍有不慎,暴力場景就有可能在兒童眼前上演,為了杜絕可能的傷害,家長陪伴和學校引導固然必要,但更緊要的是,針對動畫片中的不良內容,影視節(jié)目管理部門應全面論證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做法和有效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有關標準,建立可行的規(guī)制機制和實施細則,以期對兒童動畫片的生產機構和播出平臺進行有效地約束和引導,促進動畫產業(y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
[1]龍耘.電視與暴力——中國媒介涵化效果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周雯,何威.中國動畫產業(yè)與消費調查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