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酉陽縣實驗中學 董 敏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針對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升華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yè)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等。十八大報告中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中國人奮發(fā)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可見,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方面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完成這一教育任務和目標,尤其是教師需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和歷史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
在運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時,要注意師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并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交流與相互啟發(fā)的關系,要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堅持貫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原則。在實際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首先要認真解讀《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關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現(xiàn)代史各大板塊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總體目標。比如,在中國近代史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yǎng)要求是:“認識外國列強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綜合國力的衰弱是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知道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念?!迸辶苏麄€板塊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總體目標,根據自己實際教育教學的需要和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并把這些資源有效地運用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包括教材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注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活動建議等。資源在當前的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增強愛國主義的內容,需要教師去深入挖掘教材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課堂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神奇的青銅文化,美麗的絲綢之路、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與萬里長城,四大發(fā)明……這些都能夠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段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和抗爭史,能激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重大的歷史事件紀念日、歷史人物的誕辰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歷史教學本身就是富有情感的教學,并不是空洞的說教,講課時要聲情并用去感染學生,達到良好的教學的目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假如在言語旁邊沒有藝術的話,無論什么樣的道德訓誡也不能夠在年輕人的心靈培養(yǎng)出高尚的情感來。”那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就要注意利用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自己去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陳舊、單調,過重向學生講述歷史基本知識,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難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歷史課講述的是遙遠的過去,學生對過去的歷史知識很難產生共鳴,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愛國主義教育。
利用錄音、錄相、投影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歷史知識,更直接地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學期適當?shù)陌才艑W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圣地和歷史文物遺址,搞一些社會實踐調查、緬懷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高尚的品德和光輝事跡。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有效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讓學生參觀后寫出心得體會,在班上進行交流學習。
鄉(xiāng)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中有許多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認識的歷史知識,這需要教師去篩選其精華,講述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例,這樣讓學生從中領會到崇高的品德和精神,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民族精神教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華民族是各族人民團結統(tǒng)一的象征,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為了祖國的團結統(tǒng)一做出了不懈努力,中華民族以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的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國魂。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更應該發(fā)揮好歷史課的育人功能,運用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結合中學生的實際特點,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把中華民族的美德一代一代傳下去,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