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鶴山市碧桂園幼兒園 張 華
排隊是幼兒園里必不可少的一個常規(guī)項目,一旦涉及排隊,必然有前有后,必然有一個人站第一。那么,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和煩惱,一說排隊,總有那么一群孩子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往前沖,個個都想站第一,互不退讓,輕則你推我擠,重則大打出手,抑或是哭得稀里嘩啦。都說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理解孩子的世界也未必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我們要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孩子為什么要搶著站第一?
“搶第一”的現象在各個年齡段都會發(fā)生,在年齡較小的小班、小小班往往有意識搶第一是一些年齡偏大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這個陣營當中。到底站第一對于孩子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什么樣的重大意義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以及和孩子、家長的交流,我發(fā)現“站第一”對于孩子們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誘惑力”:第一,“站第一”可以和老師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接觸,有時候還可以和老師拉拉手。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是特別喜歡、崇拜老師的,能夠靠近老師無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努力的事情。第二,“站第一”等于“我很棒”。這樣的概念應該來源我們成人,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二者都有。我們需要反思一下,平時是否有意識、無意識地告訴孩子:“你是第一名噢!你很棒!你很厲害!”第三,“站第一”享有優(yōu)先選擇權。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出去玩也好,去餐廳吃飯也好,哪怕是回教室盥洗,自然而然地都是從前到后,依次請孩子們去做事情。孩子們是觀察力極其強的人群,久而久之,他們也就自己總結了一些老師做事的規(guī)律。
很多時候,我們還會把“搶第一”和“爭強好勝”聯系起來。上述的排隊中爭搶第一的現象只是幼兒園里“爭強好勝”表現的一個縮影,應該說幼兒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存在孩子“爭強好勝”的表現。一些性格比較要強的孩子,爭搶的概率確實會高一些,反之,一些平時慢條斯理,感覺上“與世無爭”的孩子大多數時候不會參與到“搶第一”行列。適度的好勝心可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但凡事過猶不及。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柏燕誼就提出,孩子的爭強好勝往往只是貪圖勝利或者成功的“心理優(yōu)勢”,或者是出于對失敗和落后的恐懼,而并非想要取得某方面的進步,所以“爭強好勝”不等于進取心強。
用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失敗和落后是分辨爭強好勝和進取要強關鍵。如果我們發(fā)現某一些孩子在沒有得到第一的位置時,氣急敗壞,大發(fā)雷霆,大哭大鬧,興趣盡失,甚至出現對“勝者”的嫉妒、詆毀,那么一般來說,我們就可以判斷孩子此時的“爭”只是出于一種貪圖勝利的心理優(yōu)勢,或是出于對落后的恐懼。真正的進取,應該是不在乎一時的成與敗,而是更在乎自己有沒有取得進步,同時應該在老師的引導下,還能比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表現,進而為以后的進步尋求更多更好的方法。
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在面對一班孩子“搶第一”的時候更應該慎之又慎地進行應該怎樣科學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呢。
首先,淡化橫向的競爭機制,引導孩子重視和享受參與活動的過程。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時不時會無意識地說:“來,我們來看看誰的畫最漂亮?”“看看誰完成的最好?”這些慣用的教學語言,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給了孩子一個橫向競爭的導向。并不是說我們完全不可以使用這樣的語言,只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淡化,讓孩子們能夠更加單純地在繪畫中享受涂鴉的樂趣,在拼搭中享受創(chuàng)意的新鮮,在運動中享受揮汗的快樂,諸如此類。
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代替一些獎勵的手段,我們可以問問他:“您開心嗎?為什么開心?”當孩子一時失敗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再來一次,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困難,老師相信你可以的!”
其次,關愛各個層次的孩子,無條件地接納他們,給予他們足夠安全的歸屬感。
雖然孩子們年齡小,但是他們慢慢地也會開始區(qū)分誰“厲害”,誰不那么“厲害”。如果老師在言語和行為中表現得過于明顯的話,這群懂得察言觀色的“小人精”也會以成人的眼光對小伙伴們區(qū)別對待。所以,作為孩子們的老師,應該像孩子們的父母一般,接受每一位孩子,認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他在知識的學習上不如別人,但是他可能富有創(chuàng)意,小點子特別多;也許他不太會畫畫,唱歌跳舞也勉勉強強,但是他可能能說會道;也許他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出眾的能力,但是他情感豐富細膩,特別關心別人,特別愛幫助別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有愛的心,善于發(fā)現,善于因材施教,每一位孩子都會一顆閃亮的星。
再次,對于個別需要加強教育的孩子,要從家庭深度分析,與家長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
很多時候,孩子這樣那樣的表現都來源于家長。就拿爭強好勝來說,有兩種家庭容易早就這樣的孩子,一種父母極其要強,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另一種是父母過于重視保護孩子的心靈,對孩子進行過分贊賞。第一種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般像對自己一樣,比較關注最后的結果,經常性對孩子提出一些明確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變成了一種帶著任務去上學的感覺了,壓力大,自然會比較爭強好勝。第二種父母經常用贊賞和獎勵來激勵孩子,孩子為了得到這種贊賞和獎勵而努力,而一旦贊賞和獎勵停止,也就失去了動力,沒有激發(fā)內心的內驅力。另外,由于家長過度保護,在應該批評的時候沒有批評,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被批評的話,很難接受。
當我們在班級中發(fā)現一些好勝心比較強,特別是沒有達成愿望過激反應比較強烈的孩子時,一定要足夠的重視,最好建立個案追蹤表,全方面深度分析并跟進,攜手家長,共同教育。
社會充滿競爭,孩子的生活中也充滿競爭。我們無法回避競爭,但是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競爭。淡定、從容,不驕不躁,不急不餒,重視過程,享受過程,享受成功,接受失敗,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成長得如此健康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