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瓊
(湖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02 年教育部提倡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改革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仍然受到全國大學英語教師及大學英語教學專家的關注。2014 年,高考英語改革拉開序幕。改革政策正在向西式教育看齊,淡化英語的應試化,發(fā)揮英語應用型、素質類屬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大學英語啟動新一輪改革。我們的英語教學沒有跟上這種形勢,沒有強調各院校的差異性,沒有強調聽、說、讀、寫、譯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用一把尺子衡量全國的各類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施行應試教育,在理念上仍然傳統、守舊。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從整體上不適應大學英語改革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改革的新形勢。在大學英語改革潮流中,教師應“動態(tài)的”、“流動的”反思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筆者在本文中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構建反思型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中反思型教學模式的理論源于以羅杰斯(Carl R.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種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個人為中心)的一種活動過程。學習為動態(tài)的行為,包括教師的教行為與學生的學行為,并教師和學生互動。在大學英語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教材、網絡、多媒體等是載體媒介。所有的教學元素像一個大型的“蜘蛛網”密不可分。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意識到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人能力、知識結構,關注學生學習的情緒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造條件和提高給學生的學習和更新知識機會。反思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建立積極情感,使學生的學習更有趣味,學習更加深入,富有正能量,并在以后的生活和行為中普遍產生影響。
目前,大學英語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相對繁重,加上日趨加重的科研任務,導致現有大學英語教師學歷結構、師資水平與教學任務要求嚴重失衡。不可否認,在現行的高效管理和考評體制下,大學英語教師應為學歷低、科研成果較少,難以得到較好的自我發(fā)展。對于大學教學,教師們有些不正確的想法。有些教師認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不需要老師像高中老師一樣,時刻督促學生學習、制定學習計劃、鞭策學生學習。反思型教學是教師需要建立“平和”、“友愛”、“健康”的教學心態(tài)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階段的教學、不同內容的教材,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包括備課準備層度、上課的積極性、課堂語言表達流暢性)進行思考,及時針對自己在教學(課堂教學、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回顧,及時針對自己在教學中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進行反饋,以便教學過程的邏輯化、教學評價的合理化、教學手段的科學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從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完成教師反思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大學英語教學應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服務為教學準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的全球化、教育的國際化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正處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轉型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建設人力資源型強國的關鍵時期,現階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教師準備教學時,應該按照《課程要求》提出的“分層次教學”和“分類別指導”的教學原則和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實際運用。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指出的“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空間;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盵1]2005 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將聽力理解比值由原來的20%提升到35%,并增加了快速閱讀出題方式??焖匍喿x再次改革,由原來的判斷題改為多項選擇題,文章長度達1000 字左右??偟膩碚f,改革后的四、六級新題型增加了英語運用型任務,提高了對聽的能力和讀的速度的要求。這一要求與現代社會對語言能力的高要求基本吻合也是新時期信息量攀升的側面反映。因此,在教學中強調多項能力的聯合培養(yǎng)提高了,重點提升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成為一種必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設置上注重層次的循序漸進,在練習形式、取材難度和內容方面也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得不同地區(qū)、不同層次和不同時期的學習者可以各取所需。同時,教學內容應全面針對聽、說、讀、寫、譯等諸多方面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并依據《課程要求》,突出聽和讀的部分;另外,針對四、六級英語考試中犯錯或容易忽略的部分舉出實例,教師從中給出正確的指導,還舉一反三,透析處此類題型的具體結題方法和答題技巧,希望學生從中能盡快指導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習達到《課程要求》和四、六級考試的要求。
《課程要求》指出,廣大大學英語教師應全面掌握先進的信息教育技術,著手開發(fā)并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大學英語課程,長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教師實現教學改革,應該在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設置和層次排列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需涵蓋語言技能的諸多方面,這樣可針對多層次的英語學習者。在實際教學中,以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選擇交際技能視頻、主體視頻以及經典歌曲、詩歌、謎語等素材,營造立體的、主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接觸到有趣生動、純正地道的英語,在擬真的語言環(huán)境中訓練、鞏固知識,以達到以趣激學,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根據《課程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應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而我國現有的CET-4、CET-6 的測試計分方式,從理論上采用的是結構主義的構想,實際操作上較多的吸收了美國托??荚嚨目蚣?,但這種重知識、輕運用的測試模式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對于“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聽、說、讀、寫、譯方面都強調英語語言能力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要求學生在不同程度上聽懂英語專業(yè)報告、講座,讀懂英語寫的專業(yè)論文,用英語寫出專業(yè)論文、摘要、綜述等。”[2]因此,準確地評價應試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口、筆語輸出表達能力)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需要。著名語言測試專家Bachman(1996)等人提出,英語語言測試應遵循“一致性原則”即所測試的行為與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一致和“有用性原則”即信度、效度、真實性、交互性、對教學的影響、可操作性,可避免廣大英語學習者的“聾啞”和“無用”現狀,我們再實際大學英語教學及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過程中,就應充分以這兩項原則為基準,讓學生所學的英語能滿足社會需求,符合市場的需求,幫助廣大英語學習者成為讓復合型應用人次。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落實與深化,在其實施者——廣大一線大學英語教師。而其業(yè)務水平的提高便成為重中之重。然而,從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脫產進修根本無法從哪整體上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教師的自我教育發(fā)展成為一種必需,教師的自我反思成為一種模式。而這種教育只能由自己進行并是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進行的研究行為。教師的主要陣地在課堂,如何從課堂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其觀察、分析、解釋和決策的思維能力,以一種科研的態(tài)度調查和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把教學性研究和研究性教學結合起來,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學,并形成一種反思型思維習慣,由此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整體水平,有效實施和深化大學英語改革,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7,(11).
[2]蒙嵐.CLB 對我國大學英語語言能力評估的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3]胡一寧.培養(yǎng)反思型教師是教師教育的重要任務[J].課程.教材.教法,2006,(6).
[4]劉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反思型教學實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1).
[5]李真來.外語課堂教學與人本主義[J].遼寧教育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