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樂,劉殿剛
?
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
李思樂,劉殿剛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文化的交流始于詞匯,而漢語文化負載詞便是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印記的詞匯。由于翻譯與文化傳播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時的策略選擇和方法取舍會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產(chǎn)生重大影響。文章認為使用音譯法和直譯法等異化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更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國際傳播
語言體現(xiàn)并承載著文化,而文化則與傳播存在同構(gòu)關系。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擔起了語際溝通、文化傳播之間的重任。漢語文化負載詞是中國文化最鮮活的民族記憶,因此翻譯策略的選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傳播效果。
一、什么是文化負載詞
所謂文化負載詞,指的就是那些帶有鮮明的文化個性的、基本無法在譯入語中找到指稱意義和蘊含意義相對應的詞匯。學者羅伯特認為,“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語義范疇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一種文化里有的語義在另一種語言里可能就不存在?!睗h語與英語分屬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差別顯而易見。正因如此,文化負載詞又被稱為詞匯空缺詞或者國俗語義詞。眾所周知,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中國,漢字綿延數(shù)千年,漢語言對中國文化的建構(gòu)和中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毋庸諱言,漢語里的文化負載詞便是那些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的,反映了中國人對人文地理、社會歷史、政治生活、民風民俗以及宗教信仰等進行文化觀照的詞匯。
二、翻譯策略與文化傳播的內(nèi)在關系
人類間雖有種族、膚色和語言的差異,但相似的文化進化史及跨越邊界的互聯(lián)互通使文化存在較大的共性,為翻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而文化間的個性則使可譯性成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其實,帶有鮮明文化個性的詞匯并非不可譯,而是如何譯的問題,因為翻譯本身不僅是個學術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譯者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往往會受到其贊助人、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倫理規(guī)約。歸化與異化是翻譯文化負載詞時的兩種重要的翻譯策略。這一對兒術語由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提出。所謂歸化,即以目標語為歸宿,采取迎合目標語讀者熟悉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的策略。所謂異化,即以源語為中心,傾向于使用源語固有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的策略。一般來說,二者不能絕對地割裂開來,應既相互鉗制又相互配合。過度歸化容易矮化源語文化,形成文化間的“單向度”交流,而過度異化又會產(chǎn)生新的民族中心主義
三、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方法
文化傳播應該是以效果為導向的。文化傳播的效果則取決于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方法及傳播對象等相互交織的因素。而具體到翻譯與文化傳播的互動關系中,有學者研究認為翻譯目的、翻譯主體和翻譯策略都會影響跨文化傳播。 其實,翻譯方法的選擇和翻譯習慣的養(yǎng)成也會對文化傳播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譯法不同,傳播效果自然也會產(chǎn)生差異。
(一)音譯法
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用拼音對漢語詞匯進行標注譯出的方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詞語內(nèi)涵豐富,別的翻譯方法都會使翻譯之“熵”暴露無遺。如“道”一詞哲學意蘊深厚,屬于詞義完全空缺詞匯,闡釋起來亦頗費周章。此時,使用音譯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類似的詞語還有氣、陰、陽及畝、元、斤、角等度量單位。有些詞語如太極、風水、餛飩、豆腐、胡同、乒乓、荔枝、二胡、人參等具有相應的指稱意義,但是相互割裂的單個詞素卻并不具備原始的指稱意義。如風和水本身各具有指稱意義,然而只有其連綴在一起使用時才具有“風水”的原本意義。這一類詞語也適用于音譯。另外,像中國人的姓名、城市名稱、江山湖海的名稱都宜使用音譯,如趙本山、王剛、木蘭山、長江、漢江、黃家湖、白沙洲等。
音譯法是一種異化翻譯方法,能夠?qū)⒃兜膸в兄袊氐脑~匯推向英語世界,增強異質(zhì)文化的“間離化”效果,激起譯入語讀者的學習興趣。其次,音譯法還能與英語本身所具有的詞匯進行語義切割,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如“龍”的翻譯就十分具有代表性。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而將其借譯成dragon(一種長有翅膀會吐火的邪惡之物)之后,中國的龍在英語受眾中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意義已經(jīng)完全變質(zhì)。但是,音譯法并不是翻譯文化專有項的萬能解藥,不宜濫用。音譯法如果單獨使用,譯入語讀者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因此一般配有注解為好。另外,使用音譯法時要尊重傳統(tǒng),對一些英語世界已經(jīng)傳播已久并獲廣泛認可的譯法,不宜另行更改。如“孫中山”的翻譯應譯為Sun Yat-sen,不宜另作他譯。
(二)直譯法
直譯法即指在基本不改變漢語詞匯原有語言形式或修辭方式的基礎上將其照直翻譯出來的語言轉(zhuǎn)換方法。顯而易見,直譯法作為一種異化譯法能夠基本保全漢語詞匯的文化信息,傳遞出中國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如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新年“春節(jié)”與英語中的新年(即元旦)并不相同,其對應翻譯“spring festival”即采用了直譯法并因此而流傳甚廣。漢語文化負載詞中的動賓類詞匯如剪紙、號脈,偏正類詞匯如長征、春卷、紙老虎等都適用于直譯法。另外,一些表現(xiàn)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成語采用直譯法更能傳播出國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如臨陣磨槍、如魚得水、涸澤而漁、一寸光陰一寸金等。
直譯法屬于淺層翻譯,僅能譯出原有詞匯的字面意義。有的詞匯比如一些菜名就不適合直譯,如獅子頭、龍抄手等。如果直譯出來,就會讓人貽笑大方了。直譯雖好,但也有陷阱,要注意識別“假朋友”。如“糖人”不能直譯成candy man,因為后者專指那些毒販或喜歡哄騙小女孩的壞人。其次,要注意考證目標受眾對有些詞匯直譯的接受度。譬如,“紅樓夢”不宜直譯,因為英語里面的“red”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暴力等,這也是為什么大衛(wèi)?霍克斯在翻譯書名《紅樓夢》時沒有采用直譯的原因。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便是一種舍棄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文化意象而注重其語義傳達的翻譯方法。直譯講求形式的對等,而意譯講究意義的傳達。意譯法屬于深層翻譯,是一種歸化譯法,它省略了對漢語文化負載中某些文化信息的繁復縟節(jié)的交代而直接瞄中靶心,信息傳達明確而簡潔。譬如,“黔驢技窮”本出自典故,又有一地名“黔”和一動物意象“驢”,而采用意譯后,直接將其本意即“僅有的一點本領也已經(jīng)用完了”譯出即可。類似的詞語還有如歡天喜地、藕斷絲連、一心一意、快馬加鞭、沉魚落雁等。另外,某些用音譯法和直譯法都不好翻譯的詞匯,便可采用意譯法。如“探花”一詞的翻譯,意譯不失為中上之策。但是此類名詞采用此法時一般會對文化背景稍加解釋,因此譯文會顯得比原詞冗長。
(四)套譯法
所謂套譯,就是借用英語具有相似的語言形式和語義功能的詞匯來翻譯相應詞匯的方法。各種文化存在一種“共核”,套譯法作為一種典型的歸化譯法,就是利用文化的這種同一性,在詞匯的語用與語義上達成最大限度的文化等值,以此降低目標受眾對異質(zhì)文化的陌生感。因此,漢語諺語、成語及俚語的翻譯多用此法。有些詞語反映了英漢民族完全相同的價值認知,如英語里面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與漢語里面的“趁熱打鐵”竟然對得如此工整。類似的詞語還有比如隔墻有耳、如履薄冰、火上澆油、晴天霹靂、以眼還眼和以牙還牙等等。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一類詞語意義基本等值但文化意象(或植物、或動物、或其他)略有不同的詞語。如漢語里說“落湯雞”,英語里面卻是“落湯貓”;漢語里面是“害群之馬”,英語里面則是“害群之羊”;漢語里是“熱鍋上的螞蟻”而英語則是“熱磚上的貓”。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的動植物在兩種文化的隱喻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的差異引起的,翻譯時需細加區(qū)分。使用套譯時也須提防貌合神離“假朋友”,如怒發(fā)沖冠與英語中的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看似對得工整,其實則不然。
(五)加注法
加注法指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中通過補充詞匯背景知識等超文本內(nèi)容對譯文進行文化補償?shù)奶幚矸椒ā<幼⒎ㄍǔ?煞譃槲膬?nèi)注和文外注兩種。文內(nèi)注即在譯文中進行同步加注的方法,隨舉隨釋。文外注在詞匯的翻譯中一般放在頁腳處,因此亦稱腳注。加注法是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時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承擔著將中國的特有的文化景象介紹給英語世界的重任。如對“龍虎斗”和“圍棋”的翻譯中就可以使用加注法。需要注意的是,加注法一般不單獨使用,是音譯、直譯及意譯的一種輔助譯法。加注法也不宜使用太頻繁,否則會影響譯文的連貫性和可讀性。
四、結(jié)語
詞匯翻譯是一切翻譯的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選擇,不僅決定著中國民族文化能否真正走出去還將決定其能夠走多遠。勒菲弗爾和巴斯內(nèi)特所提倡的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也關注著翻譯背后文化的深層次交流問題。不可否認,歸化有其獨特優(yōu)勢,能夠與譯入語讀者達成文化語境的共襄,緩和文化沖突,實現(xiàn)快速有效的信息溝通。而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角度考慮,異化則因能較好地保留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文化特性而成為此類翻譯的更好的選擇。因為畢竟,我們當前更需要的是一種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地屈服于處于強勢地位的英語文化。
[1] 陳丹. 文化視域下的漢語成語翻譯探析[J]. 語文建設,2014,(11): 72-73.
[2] 陳宏薇,李亞丹. 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3] 黃天源.直譯和意譯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8,(1): 75-78.
[4] 劉明東,何曉斕. 翻譯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J].外語學刊,2011,(2): 120-124.
[5] 刑杰,甘露.文化外譯之中國特色詞匯:策略比較及影響因素[J].上海翻譯,2014,(4): 39-51.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LI Si-le, LIU Dian-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Cultural exchanges begin with vocabulary and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vocabulary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Chinese culture. Due to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hoic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aper holds that foreignization method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re more favorabl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some degree.
culture-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315
A
2095-414X(2015)05-0083-03
李思樂(1981-),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