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安慶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安慶 246052)
論五年一貫制高職新生適應教育方法及對策
劉媛媛
(安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安徽 安慶 246052)
分析五年制高職新生特點,指出制約其適應教育的主要因素,并從情商培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及方法藝術等方面提出做好五年制高職新生入學教育與適應教育的方法和對策,進而促進學生思想教育與班級管理工作。
高職新生;適應教育;教育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盵1]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習、生活指導與引領。眾所周知,五年一貫制高職招生對象基本上是中考成績較差的初中畢業(yè)生,從入學即有著種種問題。無疑,做好其管理工作對于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安定與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對于輔導員、班主任來說,教育、引導和管理好五年制高職生也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性,尤其是剛入學的高職新生。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了“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理念,對于青少年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及適應社會生活提出了科學的目標和要求。然而,現(xiàn)實中五年制高職新生在全面適應學習與生活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五年制高職新生基本上是經(jīng)歷了不成功的中考后進入高職院校的,入學后多半在各方面積極性不高,往往幾個月后還不能真正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而是以一種“混”和“挨”的態(tài)度消磨時間。高職新生諸多適應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發(fā)展不成熟。人格、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存有缺陷,導致其懶惰、冷漠、意志力差及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等,總體呈現(xiàn)出消極、消沉、消磨狀態(tài),即對學習和組織活動態(tài)度消極、個人意志消沉、任意消磨時間。高職新生適應問題表現(xiàn)具體如下。
首先,輕視、回避學習。由于基礎差,加之一些錯誤的導向和認識,不少學生認為高職本身就是混畢業(yè)證的地方,對學習要求低,甚至錯誤地認為學成什么樣都不影響將來畢業(yè)和就業(yè),學習興趣缺乏,學習風氣不佳,學習習慣差。其次,缺乏必要的規(guī)范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突出表現(xiàn)在不能很好地遵守校規(guī)校紀,日常衛(wèi)生習慣和勞動習慣較差。再次,將個人主義和哥們義氣視為交友和相處之道。在與室友和同學相處中,往往自以為是或講究哥們義氣,缺乏深入交流和溝通,也缺乏正確的集體意識和行動觀念。最后,不懂得尊重和感恩,自我、自負、不理性。對老師、家長、同學的教育、勸說和幫助置之不理,對老師缺乏信任,對父母缺乏理解和溝通,對同學缺乏真正的熱情和理性的關愛。
個性及心理不成熟導致的某些缺陷與偏差,以及個人行為和個人發(fā)展中的不當因素成為影響和制約五年制高職新生適應新階段、促進自我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五年制高職新生都是初中起點,入學年齡較小,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較低,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無論是在認知、人格、心理發(fā)展還是思想認識上都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1)在心理上,缺乏認識問題的成熟心智與理性思維,存在人格缺陷或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叛逆或敏感人格。
叛逆的主要表現(xiàn)有:任性,自我約束力差卻又不愿被管束;貪玩無度,迷戀網(wǎng)絡游戲,甚至染上撒謊、曠課的壞毛病;驕傲自負、自尊自大,目中無人,事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從不顧及他人。這個年紀的學生自主意識和自尊心較強,雖追求個性獨立,但缺乏真正的獨立思想,自我發(fā)展上被動性、依賴性仍然很強。因此,這群學生個性張揚、叛逆,思想行為隨性沖動,不理智;對于紀律,更是表現(xiàn)出叛逆、敵意和戾氣,反對外來因素干預和外部教化;同時,他們意志力很差,缺乏進取意識和競爭意識,對未來有想象卻無規(guī)劃,更無相應的努力與堅持。當面對現(xiàn)實問題,如考試、實習、就業(yè)或各種難題時,他們又彷徨無助,缺乏理性思考,最終不得不依賴學校或家長。
敏感人格也是一種比較突出的表現(xiàn)。處于青春期的高職新生自主意識和自尊心很強,當遇到問題時,有些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敏感,抵觸和拒絕外界的了解、引導、批評與幫助,總害怕自己的情況被老師或更多人知道。這些學生容易心理受挫、自卑或自我封閉,影響人際交往。
(2)在生活與學習上,缺乏應有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由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動力和上進心,大多數(shù)存有厭學情緒,缺乏學習能力與方法。許多學生是在家長逼迫下來高職讀書的,缺乏學習目標,學習被動,普遍厭惡、逃避學習,這給教學和日常管理帶來不小難度。
(3)在思想觀念上,一部分學生價值觀扭曲,不辨是非美丑,強調(diào)個人本位,認為只要符合個人利益就是合理的;推崇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往往以家境優(yōu)越為傲,富二代、官二代意識濃厚,熱衷享樂、炫富、攀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乏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缺乏集體意識和榮辱觀。
3.1 加強學生愛的教育和情商培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沒有愛,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五年制高職新生的適應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缺乏正確的態(tài)度和習慣,不懂愛他人與被愛,意志薄弱,缺乏責任感。因此,要引導學生改變這些,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給予學生關愛,并在此基礎上,設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情商,教會學生善待自己,關愛他人。情商即情緒智力,主要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毅力、控制力等方面的素質(zhì),是促進學生適應校園和社會的重要因素。同情、關愛他人是情商的重要內(nèi)容,直接關系到適應問題中的交往問題和做人、做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成長為有義務感和責任心、善良而堅定、溫厚而嚴格、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該真誠地對待他?!盵1]班主任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最直接、最親近的指導者和領路人,無論學生存在何種問題,都不能放棄他們,相反應以更強烈的愛心、責任心和更高超的教育管理藝術關愛學生、引導學生觸動學生心靈,使其心懷感恩,進而體會和懂得愛他人的快樂。這種愛的教育和情商培養(yǎng)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體驗到積極的情感,進而樹立積極態(tài)度?!罢嬲膼凼莾?nèi)在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和了解等諸多因素”[2]。在愛和關懷的基礎上,以平等的心態(tài)、寬容的胸懷、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尊重和關心每一位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心田,感化和教育學生,并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真正走進學生內(nèi)心。
3.2 注重活動、體驗與示范,加強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五年制高職新生都是90后,由于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家長溺愛,大多較為懶惰,在活動和行為習慣上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消極性。要戰(zhàn)勝惰性,全面適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加強活動體驗和鍛煉,在各種活動中成長。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做好活動設計,順利開展工作。
開展軍訓及其他活動。軍訓是學生進入新學校的第一次活動。軍訓期間,認真觀察、引導學生并做好思想工作,在艱苦的訓練中增強其集體和紀律觀念,磨煉其意志力。此外,學生會、學生社團要積極開展各種體育、文藝活動,學校要注意引導和組織。
注重言傳身教,率先垂范。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的勞動具有主體性、示范性特點,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特點,教師的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tài)度等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陛o導員和班主任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相比其他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更多,關系更密切。對于五年制高職新生來說,教育不是訓斥而是一種熏陶式的身教,教師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文明禮貌的舉止、得體的行為習慣都會是影響學生的正能量。
3.3 講究思想教育方法和語言藝術
盡管很多高職生被看做“差生”或“劣等生”,并且其已經(jīng)習慣了批評教育,但說教依然是他們最反感的。而科學的教育方法、思維方式和語言藝術則是成功引領和教育高職新生的關鍵。
教師的言語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與人心交流的藝術。學校里產(chǎn)生的沖突,大多數(shù)根源就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談話[1]??鬃釉唬骸爸腋娑频乐保f明教育需要智慧和方法。如話題常新,道理漸深,讓學生感到和老師在一起能長見識、釋疑難、排憂愁,這樣才會心悅誠服地聆聽老師教誨。以隱喻、啟發(fā)式教育和說服方式,清風細雨般的和言良意,對比、設喻、引申式談話,更容易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善于運用不教而教的方法,對事不對人,設法服其心。陶行知先生曾用四塊糖就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對于正在打架、欲用磚頭砸人的學生,陶先生制止后,并沒有訓斥而是先后獎勵打人學生四塊糖,沒有疾言厲色,更沒有打罵,卻讓學生一步步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3]。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獎勵感化教育,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學生的心理防線,圓滿達到了教化、育人的目的??梢?,賞識式教育能真正觸動學生心靈,最終實現(xiàn)不教而教的目的。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2]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G40-058
A
1671-1246(2015)07-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