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軍 李福印
(川北醫(yī)學院, 南充 6370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100191)
○本土化探索
事件的跨學科多視角研究*
杜 軍 李福印
(川北醫(yī)學院, 南充 6370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100191)
事件研究自20世紀以來,呈現出多視角、跨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然而各學科之間,以及同一學科內部各視角之間的研究,呈現出各自分散、獨立、互不關聯的狀態(tài)。在語言學領域,更是把事件當成了一個想當然的、不可再進一步切分的概念,缺乏對這一概念本質及內涵的全面研究?;诖耍疚氖紫壤迨录目鐚W科發(fā)展脈絡;再從認知語言學中的事件類型、事件圖式及事件結構隱喻研究出發(fā),揭示認知視閾下事件研究的關聯性,闡明事件的本質與內涵。
事件;事件類型;事件圖式;事件結構隱喻
事件概念可追溯至古柏拉圖時代。柏拉圖有句名言“事件是發(fā)生的事情”(Barbara 2011)。兩千多年來,關于事件的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進入20世紀以來,事件成為哲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熱點話題(Reichenbach 1947,Vendler 1957,Quine 1960,Davidson 1967,Montague 1968, Vikner 1994,Kearns 2003,Maienborn 2008)。文獻表明,事件研究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往跨學科蔓延的趨勢,二是在一個學科內部,往多視角發(fā)展的趨勢。從學科角度看,哲學(Montague 1968)、神經科學(Langacker 1987)、心理學(Zacks, Tversky 2001)、語言學(D?lling et al 2008,Barbara et al 2011)、人工智能(Chellappa et al 2008)和腦科學(Mandy, Guy 2008)等學科都對事件有研究;且各學科之間的事件研究正在不斷融合。從單一學科看(如認知語言學),研究事件的視角至少有:語義(事件類型)、句法(事件圖式)、隱喻(事件結構隱喻)等核心視角。但就事件研究現狀而言,存在不少問題。在語言學領域,事件幾乎成為一個人云亦云的流行語,其內涵與本質卻無人問津;學科之間溝通少;學科內部各個視角之間亦各自獨立。筆者以為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對事件本質與內涵的深入研究。鑒于此,本文擬簡要梳理事件研究史以及研究事件的跨學科視角;并以認知語言學領域事件研究的幾個核心視角為例,打通這些看似相互獨立的研究視角之間的內部關聯性;進而提出事件的本質及內涵。
眾多學者曾從多學科闡釋事件,如Montague(1968)的哲學闡釋:事件存在于時間與空間中,具有重發(fā)性和可重復性特點。Langacker的神經學闡釋:事件具有動態(tài)性、層級性、整合性和規(guī)約性(Langacker 1987:100)。其次,學者們也從不同維度闡釋事件,如事件的常識性闡釋為:“事件被視為具體存在的事物,占據一定的位置,持續(xù)一定的時間,如不可重復的實體一樣;事件是抽象的、永恒的、普遍存在的,如可在不同地點、發(fā)生數次的可重復性實體一樣”(Roberto, Achille 2008:4)。此常識性闡釋體現事件的認知性,同時也反映出事件本質的矛盾性,為什么“不可重復性”和“可重復性”這一相互矛盾特征能同存于一體呢?筆者認為是因個人理解同一事件的視角不同,事件發(fā)生可表現出“不可重復性”和“可重復性”倆大特征;也正是因為這種客觀認知現象的存在,突顯出人類認知事件的體驗性。再次,由于哲學與常識性解釋的滯后性,心理語言學的事件闡釋應運而生。然而,心理語言學更傾向于解釋事件發(fā)生的推理(inference),如從“瑤瑤在媽媽臉上親親”推出“瑤瑤親媽媽”合理事件的存在。這一事件包括“瑤瑤給了媽媽一個親吻”而且這個親吻“在媽媽的臉頰上”一系列推理過程。隨著事件研究多學科、多維度的推進,事件研究出現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趨勢。當然,對于事件研究史的闡釋涉及范圍寬廣,典型研究如下:(1)以行為和腦科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Maguire和Dove (2008),主要研究——論事件:事件詞匯層級的學習及事件表征;(2)以心理和計算機科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Troje (2008),主要研究——基于人體運動模式檢索信息;(3)以心理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Shipley (2008),主要研究——論事件;(4)以哲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Schwartz (2008),主要研究——人類造就的事件;(5)以神經科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Bauer(2008),主要研究——嬰幼兒時期的事件記憶;(6)以自動化研究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Chellappa和Cuntoor,etal.(2008),主要研究——基于計算化視覺建構事件模型;(7)以認知神經科學為學科視角,代表學者是Krueger和Grafman (2008),主要研究——基于人類前額皮質論事件的結構化??梢姡录嵌鄬W科的研究熱點,包括人類對事件的感知、分類、記憶等;從跨學科事件研究感受到事件如時間與空間一樣,是人類認知系統中的基本概念。那么,以研究現實、認知、語言3者關系為目標的認知語言學,勢必為事件研究帶來新的視角。
綜觀現今國內外認知語言學中的事件研究,集中在以Talmy的宏事件為基礎的詞匯化模式及語言類型學研究(Chu 2004, 嚴辰松 2005, Bohnemeyer et al 2007, Chen et al 2009);然而研究成果稀少且無系統性。筆者認為,認知語言學中的事件研究至少可以從3個相互關聯的視角系統探討,即語義視角的事件類型、句法視角的事件圖式和隱喻視角的事件結構隱喻研究;并且這3視角統一于認知的體驗性,體現同一學科事件研究的內部關聯性。從而探討能夠解讀事件的內涵與本質,為從不同學科探討事件提供新范式。
3.1 事件類型
事件類型研究最早可追溯至Vendler (1957)。他認為,事件分為活動、漸成、瞬成與狀態(tài)4種。然而,筆者認為最能表達事件內涵的事件類型研究當屬Talmy的宏事件。Talmy將宏事件分運動、體相、狀態(tài)變化、行動關聯和實現事件(Talmy 2000:216-278)。宏事件是復雜事件的概念整合,其原型范疇為運動事件,對除運動事件外的其他宏事件種類的識解可以通過類推與隱喻認知機制進行。
細化說,運動事件是指“含有運動或持續(xù)性靜止狀態(tài)的情景,基本的運動事件包含一個客體(焦點)相對于另一個客體(背景或參照客體)運動或者存在,特別強調基本運動是指焦點在一定時間段內發(fā)生的位置上的變化,因此排除諸如旋轉、振蕩等運動事件。一個運動事件可以和另一事件聯系在一起,一個為主,另一個為副,相互作用,產生多種語義關系” (Talmy 2000:25)。這些語義關系包括先發(fā)、先決條件、逆向先決條件、使因、方式、伴隨、伴隨結果和后發(fā)關系,透過這些語義層級關系可探討宏事件語義關系。同時,Talmy(2000)認為語言的詞法和句法層面都可表現事件語義層級關系,體現出事件層級性的存在。
3.2 事件圖式
事件圖式是“把最顯著的參與者和某種類型的行為或狀態(tài)結合而生成的事件概念,那些參與者在該行為或狀態(tài)中充當不同的角色”(Dirven, Verspoor 2004:78)。不同的題元角色在事件結構中的活躍程度也不同。把一些在不同語言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動詞放置在一些疑問句中詢問事件的狀態(tài),結果發(fā)現可用這些動詞來表示事件圖式,進而產生7類事件圖式:“存在”、“發(fā)生”、“行為”、“體驗”、“擁有”、“移動”、及“轉移”圖式(李福印 2007:212)。同時,事件圖式亦可對應于6種英語基本句型:I:S-Vcop-C(Tom is a nice person);II:S-V(She smiled);III:S-V-O(Our professor invited all of us);IV:S-V-Oi-Od(Tom gave Mary a red rose);V:S-V-C(That flat belongs to her mother);VI:S-V-O-C(We took the bus back home)(李福印 2007:221)??梢哉f,事件圖式是形成這些基本句型的認知基礎,而事件圖式本身的形成由人類自身的認知體驗決定。
Langacker在論述基于用法的模型時已經提及事件圖式及其體驗性(Langacker 1987:46,494)。Croft和Cruse(2004:213-239)進一步闡釋,為事件圖式的存在及功用提供更加豐富的理據?;谟梅P吞岢稣Z言系統的實際運用和講話人擁有的關于語言使用的知識在實際表達事件的言語交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roft和Cruse認為,語言主要是人們后天以身體經驗為基礎,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逐步形成的,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Croft, Cruse 2004:213-239)。亦是說,語言知識(以形態(tài)和句法為例)不是來自于頭腦中先天就有的LAD或UG,而是來自于語言的實際用法以及在其基礎上歸納出的類型和特征,這些類型和特征被提煉成圖式性構式,儲存在大腦中得以精細和擴展運用。在圖式性構式的建構過程中,頻率是基本條件,若需改變某一語言形式的意義,語法化出另一用法,就需要有一定頻率的使用體驗??傊谟梅P途哂袃纱筇攸c,即高度概括性和多產性,且能將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因素囊括其中并允許有一定程度的變異,充分體現出語言使用的真實性。相應的,圖式性事件構式經歷以上建構過程,成為英語基本句型的認知基礎,產出大量的真實語句。
同時,Talmy認為*,“事件是‘事件圖式’對所有外在世界‘過程’和內在世界‘過程’的具體化表現。當事件及事件過程被人類所感知,如回憶情感與過程,就可產生‘事件圖式’”。Talmy論及的事件圖式進一步強調人類對客觀外在世界的語言表達必定建立在已形成的圖式基礎之上以及人類對事件認知的體驗性和事件圖式是事件的概念化這一根本??傊?,建立在認知體驗性基礎上的事件圖式是對事件宏觀發(fā)展研究的體現,是事件與事件之間相關關聯的概念化。
3.3 事件結構隱喻
事件既為人類基本概念,其概念化為事件圖式,以此圖式作為組織句子表達語義的基礎,那么事件在人類認知系統中是否普遍存在呢?筆者擬從事件結構隱喻回答此問題。傳統修辭學認為隱喻單指一種修辭手段,而認知語言學家們提出“思維的隱喻性”這一基礎哲學觀。隱喻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類認知系統中,可用它識解真實世界和可能世界一切具體或抽象的物質與概念。同理,以隱喻子屬類存在的事件結構隱喻可作為人類的一種認知基礎用于識解其他事物。在此,筆者將通過探討事件結構隱喻的普遍性、體驗性、建構性、層級性和整合性以窺見事件在人類認知系統中的普遍存在。
基于事件映射目標域,事件結構隱喻被劃分為兩類,即定位事件結構隱喻和物體事件結構隱喻;兩大主體事件結構隱喻平行發(fā)展,從不同視角識解同一事件(Lakoff, Johnson 1999:170-206)。細化說,兩大主體事件結構隱喻衍生出眾多相關隱喻,進而構成“事件結構的層級性”(Lakoff, Johnson 1999:206)。另一方面,事件結構隱喻以事件狀態(tài)為基準分為靜態(tài)事件結構和動態(tài)事件結構隱喻。而且,兩大狀態(tài)事件結構隱喻與其他子屬類相整合,不斷衍生出新的事件結構隱喻??梢?,事件結構隱喻類型研究均體現出事件結構隱喻的普遍存在性、體驗性、建構性、層級性和整合性。
同時,萊考夫和約翰遜曾談到,“從‘位置’出發(fā)討論事件結構隱喻。它是我們概念系統中最深奧、最有用的隱喻之一,因為它為我們認知基本概念提供最基礎的方式。這些基本概念包括狀態(tài)、變化、原因、行動、困難、自由行動和目的。我們所了解的是我們在空間中的普遍動態(tài)經歷是大量隱喻系統的基礎,(而這些隱喻)是我們用于理解事件、原因和目的性行動的。這些隱喻對我們的理性思維至關重要,并且它們能界定我們以上談到的原因關系的多種邏輯性”(Lakoff, Johnson 1999:194)。毫無疑問,Lakoff和Johnson的論述夯實事件結構隱喻作為“一種認知基礎用于識解其他事物”的存在。同時,事件結構隱喻的普遍存在是由人類認知的體驗性決定的,這與事件圖式相統一。綜上所述,事件結構隱喻可用于識解客觀世界和可能世界存在的其他事物和概念。它作為一種認知基礎,普遍存在于人類的認知系統中,特別突出的顯示在方位隱喻(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 (and Ahead))和本體隱喻(...A race,...is an event...)中(Lakoff 1980:7-34)。并且,筆者在研讀Talmy的“狀態(tài)變化事件”后,用“事件識解事件”;以up(向上)事件識解狀態(tài)變化事件的完成,因up原方位詞義拓展為表達4種狀態(tài)的完成。最值得強調的是,Lakoff將事件的功用等同于Causation,提出從格式塔角度體驗事件,其自身具有原型效應,這無疑再次強調事件結構隱喻作為認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類認知系統中。
事件作為人類認知系統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概念,對其本質與內涵的探討十分重要。一方面,正如Babara(2011:39)所言,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為事件本質及內涵的闡釋開拓出新的思路:(1)體驗哲學認為理解事件本質與內涵的關鍵在于事件的體驗性和概念化。因此通過探討基于認知體驗性的事件類型、事件圖式和事件結構隱喻能識解事件的內在特性,解讀事件的本質與內涵。同時,在理解事件的本質與內涵時應考慮視角、識解方式等認知因素的存在。正如Talmy曾說*,“事件是人們對客觀外在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的意象,即‘事件圖式’”。(2)不同的視角對同一事件界定不同的焦點和背景,這體現出對同一事件認知的主觀性和在線建構性?!罢f者或聽者在概念化或描述場景與之關系時,必定包括焦點和意象”(Langacker 1987:487-488),故對事件的解釋應采用動態(tài)的視角。另一方面,通過對比事件與事物 (Object)、事實(Fact)和行動(Action)的異同及解剖事件的內部結構探究事件的本質與內涵。Goodman (1951)曾提出事件與事物存在共性,都包含參與者,可范疇化;兩者存在區(qū)別,事物是恒定不變的事件,而事件是不斷改變的事物。事物(Quinton 1979,Hacker 1982)具有相對清晰的空間界定和模糊的時間界定,而事件具有相對模糊的空間界定和清晰的時間界定。事物獨立存在空間范圍內,而事件與事件相互作用存在于空間中。其次,Jonathan(2002)提出事件存在于時間與空間中,與事實相反。事實等同于命題的真實性,而事件是發(fā)生事實的不同視角的闡釋。事件(Davidson 1967)是事實發(fā)生的依據,事件可多視角解析,而事實不能。事實在語義表達上表現單一性,而事件體現層級性。再者,行動是“發(fā)生性”的事件,是動態(tài)的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聯系,是事件的子類(Jonathan 2002);兩者都具有相對清晰的時間范圍和模糊的空間范圍,同在時間、空間范圍中產生位移;行動導致事件的產生(Davidson 1967),因此行動也可理解為是施動者所做的事件。同時,每一個獨立的事件應包括3個成分,即參與的事物、持續(xù)的時間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物質x在時間t具有特性”(Jaegwon 1980:117-135)。這表明事件是各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總之,“事件是一種具有一定程度復雜性的認知行為,它由一個神經元發(fā)散而開,或由大量具有錯綜復雜結構的‘發(fā)生事情’構建……再發(fā)性擁有不斷強化這一效果的功用。進而,一個事件(或更貼切的說,事件種類)因持續(xù)性的重復發(fā)生變得越來越鞏固。當一個事件因足夠的鞏固,擁有單元的地位時,被認為是一個整體;即當它一被激發(fā),它就或多或少自動遵循已構建的固定程序”(Langacker 1987:100)。綜觀以上研究,筆者提出認知語言學中的事件是:(1)人類認知概念系統中的基本概念;既具有可重復性,又具有不可重復性、普遍性、體驗性、層級性、建構性、整合性和規(guī)約性特點。(2)事物之間持續(xù)一段時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原型范疇,如宏事件中的運動事件。(3)有靜態(tài)與動態(tài)之分,處于不斷變化中,應采用動態(tài)視角識解事件。(4) 單一事件內部由諸多要素整合而成,人類在認知單一事件時可對其進行切分;同時事件與事件之間具有多重復雜的關聯性,可整合為上一層級的復雜事件。(5)人類把客觀事件中事物之間的互動,切分為不同事件的能力,是人類基本的認知能力,是人類識解世界的一種潛能。(6)事件的圖式性,是認知操作的結果,同時又為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中無限多的事件提供契機, 把人類認知世界的潛能變?yōu)楝F實。
人類對事件的識解充分體現人類自身認知的體驗性。事件是人類對客觀外在世界發(fā)生的事件的意象,是“事件圖式”。事件結構隱喻作為人類認知基礎普遍存在于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中。通過探討基于認知體驗性的事件類型、事件圖式和事件結構隱喻解讀事件的本質與內涵,驗證事件的原型范疇以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并能運用到詞匯、句法層面,反映現實、認知、語言3者的關系。未來認知視域下的事件研究應包括基于事件語義學的語言類型學研究,宏事件語義關系及認知機制研究,英漢事件圖式對比研究和事件的習得等。
李福印.語義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嚴辰松.英漢語表達“實現”意義的詞匯化模式[J].外國語, 2005 (1).
Barbara, L.T.Events as They Are[A].In:Piotr Stalmaszczyk (Ed.),TurningPoints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andLinguistics[C].Frankfurt: Peter Lang Publishing Group, 2011.
Bauer, J.P.Event Memory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A].In: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Bohnemeyer, J., Nicholas, J.etal.Principles of Event Segmentation in Language:The Case of Motion Events [J].Language, 2007(3).
Chellappa, R., Naresh, P.C.etal.Computational Vision Approaches for Event Modeling [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en, L., Guo, J.-S.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J].JournalofPragmatics, 2009(41).
Chu, C.-Z.Event Conceptu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 Realization:The Case of Motion in Mandarin Chinese[D].University of Hawaii, 2004.
Croft, W., Cruse, A.D.Cognitive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Davidson, D.The Logical Form of Action Sentences [A].
In: Rescher, N.(Ed.),TheLogicofDecisionandAction[C].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67.
Dirven, R., Marjolijn,V.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D?lling, J., Heyde-Zybatow, T., Sch?fer.EventStructuresinLinguisticFormandInterpretation[M].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8.
Goodman, N.TheStructureofAppearanc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Hacker, P.M.S.Events and Objects in Space and Time[J].Mind, 1982(XCI).
Jaegwon, K.Events as Property Exemplification[A].In: Roberto, C., Varzi, A.C.(Eds.),Events[M].Aldershot:Dartmouth, 1996.
Jonathan, B.What Events Are[A].In: Gale, R.M.(Ed.),TheBlackwellGuidetoMetaphysics[C].Backwell: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Kearns, K.Durative Achievements and Individual Level Predicates on Events [J].LinguisticsandPhilosophy, 2003(5).
Krueger, F., Grafman, J.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 Stores Structured Event Complexes[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Lakoff, G., Mark J.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inthe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Langacker, 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Maguire, J.Mandy, Dove, O.Guy.Speaking of Events:Event Word Learning and Event Representation [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Maienborn, C.On Davidsonian and Kimian States[A].In:Comorovski, I., vonHeusignger, K.(Eds.),Existence:SemanticsandSyntax[C].Dirdrecht/Berlin/Heidelberg/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 2008.
Montague, R.On the Nature of Certain Philosophical Entities[J].Monit, 1968(53).
Quine, W.V.O.WordandObject[M].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60.
Quinton, A.Objects and Events[J].Mind, 1979(1).
Reichenbach, H.E.ElementsofSymbolicLogic[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47.
Roberto, C., Varzi, A.C.Event Concepts[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Schwartz, R.Events are What We Make of Them[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Shipley, F.T.An Invitation to an Event [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TypologyandProcessinConceptStructuring(vol.2)[M].Cambridge: MIT Press, 2000.
Thomas F.S., Jeffrey, M.Z.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Troje, F.N.Retrieving Information from Human Movement Patterns[A].In: Shipley, T.F., Zacks, J.M.(Eds.),UnderstandingEvents:FromPerceptiontoActi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Vendler, Z.Verbs and Times[J].PhilosophicalReview, 1957(66).
Vikner, C.Change in Homogeneity in Verbal and Nominal Reference[A].In: Bache, C.etal.(Eds.),Tense,AspectandAction:EmpiricalandTheoreticalContributionstoLanguageTypology[C].Berlin & New York:Moutonde Gruyter, 1994.
Zacks, J.M., Tversky, B.Event Structure in Perception and Conception[J].PsychologicalBulletin, 2001(1).
定稿日期:2013-04-11
Inter-disciplinaryandMultiple-perspectiveStudyonEvent
Du Jun Li Fu-yi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7, China;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Researches on event have been a central topic in various field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thcentury.However,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event have exhibited a scattered, incoherent, independent, and unrelated state.In linguistics, event seems to be taken as a basic unanalysible primitive concept.This article critically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n event in various fields to make a clear path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vent study and further analyzes typology of event, event schema and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as to demonstrate that event researches are in fact a coherent whole, for illuminating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event.
event; typology of event; event schema;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英漢運動事件語義學及類型學對比研究”(09YJA74001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漢語宏事件語義類型學實證研究”(13BYY012)、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科研項目“英漢語狀態(tài)變化事件語義類型學實證研究”(SCWY13-07)、川北醫(yī)學院2012年科研發(fā)展計劃項目“英漢狀態(tài)變化事件語義學及類型學對比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正文中帶*部分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福印提供的與L. Talmy探討學術問題信件中的部分內容,對此深表感謝。
H030
A
1000-0100(2015)06-005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6.012
【責任編輯孫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