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萍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對清代直隸州的專門研究,有日本學者真水康樹的《雍正年間的直隸州政策》,該文探討了清代府、直隸州與散州的關系及直隸州設置的原因[1]。傅林祥的《清初直隸州的推廣與行政層級的簡化》就雍正年間直隸州政策出現(xiàn)的背景、直隸州制度的完善與清初行政層級的簡化等問題作了探討[2]。林涓的《清代行政區(qū)劃研究》探討了清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的變遷特點,分析了其改革的深層原因[3]。具體到贛閩粵交界地區(qū)研究,則有臺灣學者唐立宗的《在“盜區(qū)”與“政區(qū)”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詳細地描述了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的變遷歷程[4],等等。本文根據(jù)相關地方志、《清實錄》以及其它資料,主要考查雍正、乾隆時期贛閩粵地區(qū)直隸州增設情況以及由此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清代沿襲明制,在地方建制上實行復式的三、四級政區(qū)層次。到康熙時期,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國家各個地方的社會經(jīng)濟面貌、人口賦稅情況事實上已有較大改變,舊體制的弊端也顯現(xiàn)出來,特別是某些府因幅員過大而引起的管理不善的問題。雍正即位后,便開始著手對地方建制方面進行改革,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設直隸州。直隸州,即直屬省的州,長官為知州,其地位與府相等。通過直隸州的增設,清政府“進一步將明代復式的三、四級政區(qū)層次完全簡化成單式的省—府—縣三級制”[5]79。
由于贛閩粵地區(qū)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情、民情,雍正、乾隆時期直隸州大規(guī)模增置過程中,又分別增置了連州、嘉應、龍巖、永春、寧都等五個直隸州,根據(jù)地方志資料,具體羅列如下:
連州直隸州:原為廣州府屬州。雍正七年(1729年),連州升為直隸州,析廣州府屬陽山、連山二縣來屬[6]660。
嘉應直隸州:原潮州府屬程鄉(xiāng)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xiāng)縣升為嘉應直隸州,析潮州府屬之平遠、鎮(zhèn)平二縣,惠州府屬之興寧、長樂縣,一并來屬[6]978。
龍巖直隸州:原漳州府屬龍巖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巖縣升為龍巖直隸州。析漳州府屬之漳平、寧洋二縣來屬[6]1047。
永春直隸州:原泉州府屬永春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為永春直隸州。析泉州府屬之德化縣、延平府屬大田縣,一并來屬[6]1047。
寧都直隸州:原贛州府屬寧都縣。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析贛州府屬瑞金、石城二縣來屬[6]3459。
一是對公共政策的體制性因素進行分析。胡象明認為政治體制之間的摩擦、政策制定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橫向協(xié)調(diào)以及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做好信息反饋是造成政策沖突的重要原因。錢再見也在此基礎上提出,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政策信息的公開與共享是公共政策執(zhí)行過程得以有效運行的基礎,而相反,政策信息的阻隔與封鎖會“直接造成政策沖突,甚至會導致政策的失敗”。程杞國認為制度不完善也是政策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在制度完善的政策環(huán)境中,政策主體制定的政策具有較為清晰的邊界,政策都在法定程序中運行,因此政策之間相互沖突的可能性較小。
雍正、乾隆時期在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qū)設置了龍巖、永春、嘉應、連州、寧都五處直隸州,這些直隸州在區(qū)位上相鄰,地理環(huán)境相似,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相當,其中龍巖、永春、嘉應、連州四處直隸州設置時間相去不遠,唯寧都直隸州設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而本文將以龍巖直隸州為雍正時期所設四直隸州的代表,再單獨分析乾隆年間設置的寧都直隸州,以此來探討雍正、乾隆時期贛、閩、粵地區(qū)這五個直隸州增設的原因。
龍巖縣原是漳州府的屬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為直隸龍巖州,領縣二,分別為漳平縣、寧陽縣。直隸龍巖州所領縣中,漳平、寧洋二縣先后設于明代,“東西洋乃龍巖故地,介延、汀萬山中。嘉靖末,島夷內(nèi)訌,群不乘逞亂干紀,仰賴圣天子威靈,戡定敉寧。博士弟子言治安久長,惟作邑樹牧,監(jiān)公大吏訏謨僉同為請于朝,析龍巖、大田、永安地,置寧洋縣。仍隸漳州”[7]11。單從“寧”“平”等字眼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統(tǒng)治者的意圖,即加強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希望本地區(qū)能夠安定平寧,而龍巖直隸州的設置則是清廷對明代政策的延續(xù)。
眾所周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qū),自古就以山高林密聞名于世,乃是不折不扣的山區(qū)?!伴}粵湘贛邊界大抵深林疊嶂,亦即在羊腸小徑的兩旁多為海拔500米至1 500米高度大小不等由叢林包覆的丘陵、高山?!保?]而在龍巖直隸州所處的閩西地區(qū),則有武夷山與杉嶺組成的閩西山群,海拔一般在1 000米至1 500米以上,更是群山阻絕,人跡罕至。正是由于這種多山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本地區(qū)長期不安定的社會秩序,寇亂叢生,“巖僻處東南界,在漳泉延汀之間,山林伏莽,蠢肆寇虐,烽煙告警者屢矣”[8]133。所以,“福建、廣東、江西以及湖南等四省的交界地帶,也就是俗稱閩粵贛湘的四省邊區(qū),自古以來,便以多亂而聞名,可堪稱是孕育犯罪的溫床”[4],素來就被人看做為“盜區(qū)”。
民風刁悍,盜案頻發(fā)則成了本地區(qū)政務繁雜,難以治理的主要原因?!褒垘r地僻山深,其民生理貧薄,作業(yè)辛苦。州府既遠,情意不通,縣吏又不究心拊摩,躬行教化,致使其民不知禮義,內(nèi)不知有親戚骨肉之恩,外不知有閭里往來之好。”[8]433在這么一個難于治理的地區(qū),僅僅靠縣級機構的配置,肯定是力有不逮的。因此該地區(qū)地方官員在治理上的復雜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甚至有某些地方官假借病患,以此來逃避該地區(qū)令人焦頭爛額的事務。
又有借名告病“而巧為規(guī)避者,或因繼起有人,囊槖豐厚,冀娛晚景;或因民俗刁悍,地方繁劇,慮及考成……今且言一二人。如原任福建漳州府知府王之琦、同知王時翔等,皆因地繁劇,而托詞告休者。本皆精神強健,并非實病,得請之后、燕樂歡游”[6]1121。
由此可以看出該地治理的難度之大,已經(jīng)使官員產(chǎn)生消極懈怠態(tài)度。地廣人雜,盜賊叢生,再加上龍巖縣本身距漳州府較遠,這些是地方政府難于清查、管轄不便的主要因素,所以當雍正打算對該地區(qū)行政建制進行改革時,漳、泉二府就成為了首要考慮對象,“會世宗憲皇帝踐祚,重外吏,凡多屬之郡慮其過紛多,改轄直隸州,州權視刺史。劇郡咸次第就理,閩之泉、漳其尤也”[9]12。這樣將龍巖縣升為直隸龍巖州以減少行政層級,加強管理力度便勢在必行了。
因此直隸龍巖州設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即是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維持安定的秩序。而造成原龍巖地區(qū)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則是贛、閩、粵邊區(qū)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
寧都縣原為江西省贛州府的屬縣,贛州府位于江西省南部,與福建之汀州府、漳州府,廣東之韶州府、惠州府相鄰,“贛郡,江湖樞鍵,嶺嶠咽喉。又十二邑,多崇山幽谷,為奸邪逋逃之藪”[10]。因此贛州府可謂政務紛繁復雜,對贛州府的轄區(qū)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變動就勢在必行了。那為什么選擇把寧都縣升為寧都直隸州,而不是其他十一個縣呢?
首先,寧都縣位于贛州府的偏遠地區(qū),知府鞭長莫及,而寧都縣民風刁悍,素以難治聞名?!敖髦畬幎家豢h,與汀州府亦屬毗連,悉皆薰染刁風,號稱難治。數(shù)處之人,犯罪發(fā)覺,則互相竄匿,彼此為逋逃之藪,奸宄叢生。州縣等官,未免自顧考成,曲為隱諱。而前任督撫,又于屬員中稍欲振作者,嗔為多事,茍且玩愒,視為固然。”[6]1056就反映了地方官吏在處理當?shù)乇I賊犯罪事務時,無力彈壓的情形。
其次,寧都縣在贛、閩、粵交界地區(qū)處于極為沖要的地理位置,“東接閩嶠,西南北三面界撫、建、吉、贛四府在江右諸郡中為自辟門戶”[11]65,素有“長山大谷,逼閩扼粵,地居險隘”[11]65的說法。正是由于寧都極其險要的地理區(qū)位,所以在此設直隸州就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最后,經(jīng)濟上寧都在贛州府十二個縣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贛東之邑,寧為大,幅員之廣,財賦之繁,衣冠文物之盛,甲于諸邑”[12]。因此,出于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將寧都縣升為寧都直隸州也有利于當?shù)刭x稅的征收。
正是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乾隆十九年(1754年)將寧都縣升為寧都直隸州。
贛、閩、粵三省直隸州的增設順應了時代發(fā)展帶來的地方政情、民情的變化,使原有的地方行政建制更加合理、完善,適應了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通過對地方建制的變動,促進了地方職能的發(fā)揮,提高了官吏的積極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在客觀上促進了地方社會的進步和穩(wěn)定。
首先,治安及社會風氣的改觀。升縣為直隸州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控制,清除匪患,維持治安。因此在各縣升為直隸州后都對這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首先是地方官吏的增加,如永春直隸州“舊設知縣一員,改州后,添州同一員,典吏一員改隸目,添黃坂司巡檢一員,教諭一員改學正,訓導一員仍舊”[9]12。這樣不僅使地方官員人數(shù)有所增加,而且權力增大,職責更加明確,有效扭轉了往時地方官吏人手不足,清查困難的情況。同時地方駐防也進一步得到加強,如嘉應直隸州設置后“移潮州鎮(zhèn)左營游擊一員,增撥兵丁一百名,駐劄新州。右營游擊一員,專防揭陽縣城”[6]978。永春直隸州“乾隆三年,移駐游擊,擴把總署為游擊署。另建把總署于城北駐防,外委署于赤涂汛,增高平、吉漈二塘”[6]978。地方防務的增強,使本地區(qū)的匪患得到了有效的清除,地方盜案漸彌,社會治安進一步得到改善。這些措施使本地的社會風氣的蔚然改變,不穩(wěn)定因素大大減少,社會治安更加安定有序。龍巖“升邑為州,統(tǒng)領二縣以來,數(shù)百里內(nèi),民俗丕變,人文富麗”[8]4。
其次,直隸州設置促進了地方基本設施的建設,在升為直隸州之前,龍巖、永春、寧都等地都是以縣級行政區(qū)存在于清政府的地方行政序列中的,而在升為直隸州后,統(tǒng)領數(shù)縣,因此首當其沖,不僅在職能上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要其擔負起表率之責。如永春直隸州“但既改州,有表率之責,有撫輯之任,誠匪易易……既至,而政治茍間,規(guī)模隘陋,仍如山邑之舊,其能附十郡,準二邦乎”[9]12?而原有的基礎設施如學校書院、驛郵、城堤等都不能夠滿足作為更高一級的統(tǒng)縣政區(qū)的需要,因此在由縣升為直隸州后,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快興起。如龍巖“雍正十二年升州后,凡城池、倉儲、公廨、試院、祠廟壇、津梁、陂堰、坊表諸務,煥然改觀”[8]31。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改變了本地區(qū)原來相對落后的社會面貌,更加方便了當?shù)鼐用竦纳睢?/p>
第三,文化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由縣升為直隸州后,各地的行政級別有所提高,因此在政策上朝廷更加重視,最為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科舉名額有所增加,“今寧都縣雖改為州,撥給兵米,仍應照舊……惟信豐、龍南二縣十五名,文風未優(yōu),進數(shù)獨多,應將該二縣各量減三名,歸入瑞金、石城二縣……再寧都既升為直隸州,應添設廩增各十名,三年兩貢,應如所請,從之”[6]3716。科舉名額的增加進一步激發(fā)了士子從事舉業(yè)的積極性,如嘉應直隸州設置后就出現(xiàn)了人文鼎盛的局面,“奏準改邑為直隸州,轄興、長、平、鎮(zhèn)四縣,并蒙賜予嘉名。是由文庠廣額,兵儲廓增,一時頓為改觀。十余年來,時和年豐,官清民樂,人文蔚起。甲第連綿,由稱鼎盛,即方之廣潮諸大邑,殆無多讓”[13]7。再加上州學、書院的普遍設立,使地方社會文化教育情況大為改觀。
通過本文的分析,清代雍乾時期,在贛閩粵地區(qū)設置直隸州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即肅清盜案,安定秩序。而導致該地區(qū)社會秩序欠佳的根本原因又是其特殊的區(qū)位和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通過設置直隸州等措施,大大改善了該地區(qū)原有的亂象,并出現(xiàn)了繁盛的局面。地方行政建制的變動反映了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變化,行政建制變動的合理與否,對上關系到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定,對下關系到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高。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各有差異的地方社會狀況,地方行政建制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
通過對雍乾時期贛閩粵地區(qū)直隸州設置情況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及行政沿革,了解贛閩粵邊區(qū)在發(fā)展中所具有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當?shù)氐陌l(fā)展提供歷史借鑒。
[1]真水康樹.雍正年間的直隸州政策[J].歷史檔案,1995(3):86 -91.
[2]傅林祥.清初直隸州的推廣與與行政層級的簡化[J].歷史檔案,2010(4):57 -66.
[3]林涓.清代行政區(qū)劃變遷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
[4]唐立宗.在盜區(qū)與政區(qū)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J].臺大文史叢刊,2003.
[5]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張豐玉.寧洋縣志[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
[8]彭衍堂.龍巖州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9]杜昌?。来褐葜荆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10]黃汝銓.贛州府志[M].出版者不詳,1713.
[11]黃永綸.寧都直隸州志[M].贛州:贛州地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7.
[12]鄭昌齡.寧都縣志[M].出版者不詳,1741.
[13]王之正.嘉應州志[M].廣州: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古籍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