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偉,張燦飛
(華北電力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2206)
輔導員視角下大學生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
趙軍偉,張燦飛
(華北電力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2206)
大學生運用網絡在獲取信息、增長見識的同時,由于自身處于受教育和成長的階段,對不良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大學生有可能無形中成為網絡謠言制造與傳播的推手。本文從高校輔導員的角度,在舉例分析大學生網絡謠言現(xiàn)狀的基礎上,指出大學生網絡謠言產生與傳播的原因,并進而提出輔導員視角下大學生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
輔導員;大學生;網絡謠言;應對策略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推進網絡依法規(guī)范運行。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就網絡謠言專門出臺了司法解釋即《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責任,從保護大學生角度,應當加強對大學生在網絡上言行的規(guī)范,依法文明上網,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2013年北京某高校大學生邱某,出于惡作劇的心態(tài),通過人人網發(fā)布該所高校有一名學生感染H7N9禽流感,并建議同學們保重身體。信息發(fā)布以后,該同學的人人網好友迅速轉載,在短短的兩小時內該條信息被轉發(fā)三百余次,這時邱某感到事情的嚴重,立即向輔導員報告情況,學校也在同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一情況及時介入。隨后,邱某刪除該條信息,但由于被轉發(fā)多次,最終在學校的努力下才將事態(tài)控制住,邱某因此受到了相關處分。2010年山西地震謠言中的大學生傅某某由于轉發(fā)散布山西地震的網絡謠言并引起當地居民巨大恐慌,被依法行政拘留5日。2011年“海師兩支教女學生被灌醉輪奸”的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大學生劉某被要求公開道歉,消除影響。2014年,依法審判的“立二拆四”楊秀宇“包機炫富女”與傅學勝“中石化非洲牛郎門”等系列網絡造謠傳謠案,案件中造謠者楊秀宇、傅學勝這二人也是具有大學文化水平的“高材生”。
探討網絡謠言,不得不先提到謠言,二者息息相關。謠言幾乎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東西方都給其下過定義,只是各有側重。謠言在西方是指在人群中傳播的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一個外延十分廣泛的詞;在我國《辭海》中的解釋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含義也比較豐富。筆者認為,網絡謠言則是指借助網絡傳播的沒有事實根據或未經證實的信息。從這個角度講,網絡謠言的內涵并非按照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規(guī)定的一定要達到對國家、社會或他人造成危害、誤導社會輿論、影響社會穩(wěn)定等結果依據來界定的,而是從下定義的角度進行界定。不過,我們要十分重視和防范網絡謠言造成的危害,本文中選取的大多也是在社會上產生重要影響的網絡謠言案例。
網絡謠言具有傳播快、范圍廣、危害大等特點,突發(fā)事件、社會熱點、涉及學生自身利益問題等失真、煽動性的言論在網上極易形成網絡謠言,對大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道德觀念等方面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由于網絡資源極其豐富,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品頭論足的平臺。而大學生是網絡的活躍群體,與網絡聯(lián)系密切,但由于自身社會經驗不足、辨識能力較差、法律意識淡薄,加上存有惡搞、好奇、圍觀等心態(tài),無論是在校的邱某與傅某某,還是已經畢業(yè)多年的“立二拆四”與傅學勝,都在說明大學生無形中成為網絡謠言制造與傳播的推手。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較弱
十八大以后,我國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發(fā)展模式,在這種社會發(fā)展轉型時期必然會導致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產生深刻變化,也會對原有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產生沖擊,這就在所難免地導致不同道德標準與價值體系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在這種背景下,加上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水平和分辨能力不足,對網絡世界里充斥的多元價值觀與道德觀難以分辨,對網絡虛擬世界的自由與責任認識模糊,極易陷入個人主義,這些不僅會導致部分大學生現(xiàn)實世界道德標準的弱化,而且會造成其主觀道德需要和自主道德意識的降低。在網絡虛擬世界里,他們或者因為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道德評價標準的不一致,或者由于喪失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而產生道德評判的對立與沖突。這種對立與沖突擾亂了大學生對道德行為的評判,同時也對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行為選擇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后果極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在網絡行為上的道德失范甚至犯罪。例如2010年2月“山西有地震”的網絡謠言,就是山西太原某大學生因“在網上開玩笑、鬧著玩”造成半數山西省人心惶惶,不敢回家,這起案件充分說明了部分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對自己的網絡行為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二)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不足
在網絡虛擬世界里,自由的價值受到推崇。與現(xiàn)實的物理世界相比,網絡空間是一個非理性、相當自由的虛擬空間,產生了個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隔離。在網絡虛擬世界里,網絡行為主體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將自己的身份、行為方式等統(tǒng)統(tǒng)隱藏起來,以擺脫現(xiàn)實世界里的種種約束,現(xiàn)實社會中的道德與法律在虛擬世界里也很難發(fā)揮作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幕已經拉開,但由于大部分大學生都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教育,這就直接造成他們法律意識薄弱。在他們眼里,網絡虛擬空間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甚至是現(xiàn)實法律無法約束的“自由空間”。部分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行為中,在不能確認網絡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大量傳播不實信息;有的為了炫耀個人所謂的“能力”,入侵他人網絡、損害他人合法權益,自我法律意識較差;還有的進行網絡“灌水”、網絡色情、網絡欺詐等違法行為,這都是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薄弱的表現(xiàn)。例如,2014年江蘇某大學二年級學生葛某經不住他人勸說,為展現(xiàn)自己的網絡技術能力,盜取千萬公民信息只賣千元被警方依法刑拘,這起案件凸顯了大學生在網絡法律意識方面的缺失。
(三)大學生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烈,但自身社會經驗與應對問題能力不足
網絡虛擬世界改變了傳統(tǒng)觀念里信息傳播的單向傳遞方式,人人都可以以自我為中心,現(xiàn)如今90后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幼得到家庭溺愛,思想獨立、性格張揚,互聯(lián)網這一特點恰恰契合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與心理,導致他們喜歡自由、非主流的事物,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烈,喜歡挑戰(zhàn)主流社會意識,不走尋常路;有時為了博取他人眼球,在網絡社會獲得更高的人氣、更高的點擊率或更高的關注度,部分大學生會把一些不合常理、雷人的事情發(fā)到網上。加上大學生由于自身社會經驗與應對問題能力的欠缺,部分大學生不能對社會現(xiàn)象形成比較全面、理性的認識,他們經常將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人際關系扭曲等視為普遍現(xiàn)象,有時一旦自己在某種利益上受到損失或無法滿足時,就對自己、他人或社會充滿怨恨,極易發(fā)生偏激心理,做出極端行為,甚至將一些道聽途說、不知真假的信息采取或添油加醋或蓄意編造等手段傳播到網上,演變成網絡謠言,造成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例如,2014年福建一名大三學生楊某為提升自己微博的“關注度”,將網友的猜測,在個人微博上撰寫“昨夜凌晨,在學生街某酒吧樓下發(fā)生打架事件,造成一死兩傷”并加以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公眾的恐慌,被警方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四)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大學生網絡謠言提供了便利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給社會帶來巨大影響與進步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網絡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提供了便利。在網絡技術到來之前,我們信息的來源與傳播途徑是受到輿論與媒體控制的,然而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借助網絡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聲音,我們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似乎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但是我們不能過分醉心于網絡技術所帶來的自由,否則就會放松對自己的約束,違犯道德的底線,甚至會觸犯法律。大學生日益成為網絡虛擬社會的主力,在虛擬世界里,他們張揚個性、追求時尚、展示自我的性格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一方面,網絡社會的隱匿性、虛擬化的特征讓身處虛擬世界的大學生自我約束力降低,其言論也是隨心所欲,即使是現(xiàn)實社會中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的學生也往往會毫無約束地表達個人情緒與不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網絡謠言產生的幾率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產生與傳播的特點是先產生、后過濾,甚至是只產生、不過濾或邊產生、邊過濾,這凸顯了網絡的超時空性、低成本化、高傳播性等特點,造成網絡謠言的低成本化,在某些程度上為大學生網絡謠言產生與傳播提供了便利。
(一)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謠言止于道德。輔導員應密切關注網上動態(tài),積極運用學生溝通交流的網絡平臺,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輔導員要積極適應當代大學生溝通交流的信息化現(xiàn)象,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高大上的說教道理用接地氣的方式向學生們推送,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網絡道德作為網絡虛擬世界的道德標準與規(guī)范,身處其中的網絡主體都應加以學習、培養(yǎng)和遵守,尤其是對于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日益成熟的大學生而言,更應加強學習與教育。唯有加強對大學生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使得大學生真正了解網絡道德規(guī)范,并加以理解和遵守,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約束,進而防范與減少大學生網絡謠言現(xiàn)象的發(fā)生。結合以往大學生網絡謠言的案例,高校輔導員應當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方面的認知教育,改進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道德教育方式,開展與網絡虛擬世界相匹配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媒介上多運用大學生比較常用的網絡社交平臺進行溝通與交流,在語言上適當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或比較時髦的流行語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在教育管理上多講身邊故事少講官話理論以提升網絡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實現(xiàn)網絡道德意識轉化為其內心需要,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加強網絡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
謠言止于法治。我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散布網絡謠言者視其情形會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一是民事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二是行政責任,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guī)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三是刑事責任,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在刑事責任方面,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13年9月就網絡謠言專門出臺了司法解釋即“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中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行為情形嚴重的適用刑法相關規(guī)定。從高校輔導員角度,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一方面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增加大學生網絡法治方面的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將網絡社會中應當遵守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講解,明確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運用真實案例、情景教學的形式,使大學生切實感受到一旦觸犯相關法律法規(guī)就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教育,高校還應重視網絡法治實踐教育,積極聯(lián)系相關司法機關或律師,邀請相關專業(yè)人士到校為學生面對面講述網絡法律法規(guī),同時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部分學生前往相關庭審現(xiàn)場,讓學生切實感受法律的威嚴不可侵犯,進而使大學生在了解與掌握相關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遵守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自覺性。
(三)發(fā)揮兩支隊伍的作用,及時發(fā)現(xiàn)與處理大學生網絡謠言
謠言止于真相,然而獲得真相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學生往往是由于其網絡謠言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處罰之后,才能真切地意識到自己在網絡使用紀律方面和法律意識方面相當匱乏,學校與家庭也開始重視網絡道德、網絡管理與網絡法治方面的教育。網絡虛擬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現(xiàn)實世界一樣的,都要遵守相關的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網絡空間里的網絡主體都應遵守相關的網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因此網絡上的自由是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自由,并非無邊無際的自由,更不是造謠惑眾的自由。
謠言止于智者。從高校輔導員角度,大學生黨員與學生干部作為輔導員學生工作中重要的兩支隊伍,在大學生網絡謠言的預防、發(fā)現(xiàn)與處理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我們可以結合黨員先鋒工程等活動,在網絡虛擬世界劃分黨員線上責任區(qū),這不僅可以實現(xiàn)輔導員對大學生網絡世界的實時掌握,同時還可以提高無職黨員工作的積極性。以人人網為例,由于網絡社交平臺都有一定的圈子,不是對方好友無法獲悉對方信息,在預防大學生網絡謠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學生的身份,擴大社交平臺的覆蓋面,并劃分網絡責任區(qū),以應對目前人人網、QQ、微博、微信等眾多社交平臺的局面。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積極發(fā)掘學生中間的“意見領袖”、“網絡大V”或人人網500好友以上的學生,對其密切關注與積極引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大學生網絡謠言,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切實推動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
[1] 黃培光.防范網絡謠言及其社會風險的法律思考[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4).
[2] 黃宇弦.網絡謠言在高校學生中的傳播及應對策略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3] 黃凱.大學生網絡輿情管理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黎慈.大學生傳播網絡謠言的誘因與教育管理對策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杜紅琴)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Rumors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s
ZHAO Jun-wei, ZHANG Can-fei
(School of Economics & Busines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When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the Internet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expand their horiz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at their education and growth stage, lacking of correct judgment for bad information, they may virtually become a drivingforce for manufacturing and spreading rumors onlin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rumors with exampl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rumors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counsel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rumors; countermeasures
2015-04-30
趙軍偉,男,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張燦飛,男,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
G645
A
1008-2603(2015)03-01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