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倫
關于乒乓球的新聞已經(jīng)很久沒上頭條了。羊年央視春晚,號稱“國球”的乒乓球因為“開心麻花”小品中的一句臺詞成為外界熱議焦點。有乒乓球手率先抗議“國球怎么能夠被如此調(diào)侃”,實際上整個小品內(nèi)容還真與國乒球隊沒有什么關系,其經(jīng)典臺詞“拒絕黃拒絕賭拒絕乒乓球”,僅僅是指在某辦公場所拒絕再打乒乓球、拒絕把打乒乓球當成拍馬屁的工具而已。出人意料的是,部分新老乒球手居然表現(xiàn)出少有的“憤怒”,“聲討”矛頭直指小品演員……對此,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國球巨星們的聲討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什么時候我們的國球變得如此的不自信……
上綱上線,乒球就該高高在上?
常言道:文體不分家。連續(xù)四年登上春晚舞臺的知名喜劇演員郝建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一回是真正的與體育沾邊了,而且是大名鼎鼎、來者不善的國球。這不,在羊年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由于他在小品《投其所好》中先后兩次說了同一句臺詞——“拒絕黃,拒絕賭,拒絕乒乓球”,瞬間引發(fā)眾多乒乓球國手的不滿。
小品《投其所好》主要諷刺的是女科長馬晶晶為了巴結(jié)領導,讓科員郝建不務正業(yè),在上班時間練習乒乓球,但由于新來的領導廉潔嚴明,最終讓女科長下課。沒想到小品播出后,包括王皓、馬龍在內(nèi)的眾多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卻紛紛表示不滿。前遼寧乒乓球隊員、福原愛私人教練湯媛媛發(fā)微博聲討:“乒乓球是國球,請不要拿我們的努力和汗水當作諷刺的小品,這是在侮辱我們對乒乓球的一種執(zhí)著和精神,我鄙視,也不知道乒乓球怎么就和黃賭毒能聯(lián)系在一起了?”
春晚結(jié)束后,郝建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向國乒致歉,他坦言,“一個口誤,拒絕黃拒絕賭拒絕拍馬屁,把拍馬屁說成了乒乓球。抱歉!給喜歡國球的朋友們添堵了”。
然而,許多網(wǎng)友卻認為,郝建大可不必表示歉意,本來這部小品的臺詞就沒有什么問題,反倒是眾國球手的嬌貴和挑剔招致外界更多的反感。國乒球員們沒有料到,自以為通過抗議可以給國球正名,卻引來一波批評和質(zhì)疑的浪潮,冷嘲熱諷簡直完爆今年所有的春晚小品。一位署名為知風的評論者認為:一句臺詞沒想到“誤傷”了乒乓球,招致部分國內(nèi)乒壇人士的不滿。這話從何說起呢?劇本中“拒絕乒乓球”是在“語境”上做了充分鋪墊的。這不是正常情況下的體育活動,而是作為拍上級馬屁的一種手段,當然應該歸于“拒絕”之列。顯然,在這個小品中,“打乒乓球”是作為小品中的一個情節(jié),已經(jīng)與拍上級馬屁扯上了關系,就像小品中提到的“領導喜歡釣魚”一樣。誰如果把小品中的“打乒乓球”看作正常情況下的體育運動,倒是成了另一個笑話了。
小品《投其所好》招致部分國內(nèi)乒壇人士不滿,可能是因為乒乓球的“國球”身份,因為出色而顯得嬌貴。但是,一旦被用作拍馬屁的“道具”,在相關范圍內(nèi)遭到諷刺和抵制是必然的。無論是“國球”乒乓,還是“國酒”茅臺,只要與官場腐敗沾邊,就不存在打遍天下或喝遍天下都批評不得的特權(quán)。對笑話較真本來就是另一種笑話。這種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態(tài),實則是一種無知的表現(xiàn)。
關于乒球為一句臺詞而上綱上線的議論,春節(jié)期間在網(wǎng)上進一步發(fā)酵。有網(wǎng)友指出:國球榮譽的確來之不易,但是早已成為歷史。如今乒乓球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別說跟足籃排三大球相比,就是跟手球曲棍球棒球壘球臺球舉重摔跤柔道跆拳道相比,也是一樣的,為什么就一定要鶴立雞群、高高在上呢?
“區(qū)區(qū)一句小品臺詞就能招致乒乓巨星們?nèi)绱酥肛?,更重要的是小品臺詞沒有什么問題啊,我們的國手為何如此嬌貴,如此敏感啊?更加令人不解的是,眾多國球手既然如此維護國球形象和權(quán)威,為何這些年我們卻看到一些國球巨星們一幕又一幕丑陋的一面,難道他們不知維護國球形象嗎?”網(wǎng)友們所指責的丑聞,往近的說,這些年里就有孔令輝酒駕豪車撞車事件,王皓醉酒隨地小便且怒踹保安人員事件,國手在乒超聯(lián)賽中怒豎中指丑聞,有馬琳與演藝圈女演員鬧離婚、并被前妻張寧益爆料為打主力向教練行賄丑聞,有張繼科贏下隊友后瘋狂踹碎廣告牌事件,更為引人關注的還是奧運會參賽名單內(nèi)定傳聞、乒乓球界普遍存在隊員更改年齡現(xiàn)象、省隊為向國家隊輸送球員不惜血本、國家隊教練組奧運會獎金數(shù)額驚人……往遠的說,有讓球風波、何智麗事件、韓玉珍“自傷”事件等等。
所有的這些丑聞和風波,歸根到底都源于國乒隊長期以來過于注重比賽成績,而忽視了對運動素質(zhì)教育和體育社會功能的建設。
以王皓幾年前醉酒打保安事件為例。其實,無論是世界冠軍和普通百姓都知道,在不該方便的地方去“小解”,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稍有道德感的人或有點修養(yǎng)的人都會以此為恥的,要是普通人出現(xiàn)了此等現(xiàn)象,給保安道個歉也就完事了之,但我們的世界冠軍為何就敢大打出手呢,這就是一個對所謂英雄的畸形認識和盲目推崇下的社會產(chǎn)物,讓他們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認為自己是世界冠軍,為國家掙得了榮譽,就可以凌駕于道德和法律之上,產(chǎn)生凌駕于普通人之上的優(yōu)越感。
一個體壇成功人士,無疑從小就為鍛煉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青春,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和同齡孩子一起學習文化知識、接受道德熏陶的機會。而且中國體壇“成績決定一切”的價值觀也易讓他們的心理產(chǎn)生扭曲,所以才會有此類現(xiàn)象的屢屢曝光。如今面對一部充滿諷刺腐敗正能量的小品,乒乓球手居然如此過激和敏感,這何嘗不是“高高在上,批評不得”的扭曲心態(tài)在作怪呢。
記得著名作家趙瑜曾有一句令體育界震聾發(fā)聵的話:金牌的搖籃也是腐敗的搖籃。當然,我們絕不希望這種現(xiàn)象在國乒隊中發(fā)生,可是在幾個月前中央巡視組公開發(fā)布的通報中,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中國諸多體育金牌項目內(nèi)所隱藏一些鮮人為知的驚人內(nèi)幕。早在20多年前,趙瑜就曾大聲疾呼:什么才是“體育強國”?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體育界語焉不詳,或許連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涵義。他們沉迷于與自己的縱向比較和內(nèi)部競爭中,固守堡壘,不能自拔。試想體育的功能被顛倒了,還有什么積極意義?金牌的背后是什么?靠一支沒有多少文化的隊伍,怎么去實現(xiàn)體育強國之夢?高尚的體育競賽何以變得如此庸俗?絕大多數(shù)人只有“看”的機會,卻無“干”的場合,金牌的意義何在?
所以,作為國球,乒乓球本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改革重任,而絕不是高高在上、上綱上線,批評不得、調(diào)侃不得。
完成使命,國球早該回歸本源
乒乓球躺著中槍的事件,在網(wǎng)上還進一步了引發(fā)關于乒乓球到底還是不是國球的討論。
有網(wǎng)友稱,“國球”到底是誰封的,始于何時?如今還算不算是國球?名為“YPYP”的網(wǎng)友回應,關于乒乓球被封為“國球”我看原因有二:一個是上世紀60年代三屆世錦賽,莊則棟三連冠,再加幾個團體和單項冠軍,在當年中國在國際體育運動項目中一事無成時,注了一劑揚我國威的強心針。另一個是1971年“乒乓外交”,從此結(jié)束了中美兩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和解取得歷史性突破,國球歷史地位由此形成。至于如今還算不算是國球沒有定論,個人感覺足球?qū)碓谥袊鴳摳鸨?/p>
作為國球,小小銀球曾在很長時間以來承擔著不同于其他項目的特殊使命。它包含著政治、民族情感、國家利益,所以它也曾有著那般深重的質(zhì)感。1959年第25屆德國多特蒙德世乒賽,容國團一舉奪得男單冠軍,從此,世界冠軍的神秘大門向中國人打開了,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的殊榮令全國歡騰鼓舞。
1961年世乒賽在北京舉行,這對于長期國門緊閉的中國而言,并非一場普通的世錦賽,更是一場展現(xiàn)新生社會主義國家強大實力的競技場。比賽進行到最后,中國選手包攬了男單四強,他們是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男單冠軍已提前收入囊中。遺憾的是半決賽,四位中國球員的內(nèi)戰(zhàn)并不精彩。其實,這樣的基調(diào)早就在半決賽前一晚的隊內(nèi)會議上就有了安排,當時主管體育的賀龍元帥直接表態(tài),希望三位上海球員委屈一下,因為莊則棟代表的是首都。李富榮按照“計劃”把冠軍讓給了莊則棟,而且一讓就是三屆,從此他成了唯一一名連續(xù)三屆奪得世界亞軍的選手。三次讓出男單世界冠軍,李富榮并不委屈,“其實不僅僅只有我讓球,湖北選手胡道本也三次讓球給我?!边@些上世紀60年代的年輕人,是一代人風貌的縮影,李富榮、徐寅生、張燮林這些上海球員,和其他所有乒乓球員一樣是那樣單純,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接受國家的計劃,所以當莊則棟登上領獎臺時,耐人尋味地說:“我是代表集體領獎的?!?/p>
當小小的銀球旋轉(zhuǎn)起來時,誰都看不清它的魔力。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乒乓球成就了中國外交的傳奇。誰都不會想到1956年第23屆東京世乒賽會讓乒乓球從此綻放出別樣的光彩。當時日本乒乓球的成功令中國十分羨慕,中國派出王傳耀、孫梅英等運動員參加比賽,他們除了要提高自己乒乓技藝外,也肩負著向日本等國家的人民表達中國人民友好善意的任務。
1971年,當時日本乒協(xié)會長、亞洲乒聯(lián)主席后藤鉀二邀請中國參加名古屋世錦賽,更是讓乒乓球走上了璀璨的外交舞臺。在周恩來總理和后藤甲二的努力下,闊別兩屆世錦賽的中國隊重回世界賽場?!皼]有乒乓球這個媒介,中美遲早也要接觸,只不過可能會晚一兩年。我們很幸運,恰好被歷史選擇了?!痹谥忻榔古医涣鞯膮⑴c者徐寅生看來,上海乒乓的球員們也在這個特殊的乒乓外交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問中國,在北京進行友誼賽后,友誼的種子被帶到了上海。在江灣體育館舉行的中美友誼賽,“場面非常熱烈,觀眾鼓掌拍得手都紅了?!痹谏虾J榔官惖目偛门袑O麒麟記憶中,那是無法忘懷的比賽,盡管他那時并不是非常清楚這場比賽最終意味著什么。
這就是乒乓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扮演的無法取代的角色,所肩負的極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使命。說到底,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乒乓球不是體育更像是政治。因此,關于那個年代的“讓球事件”贏了外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乒乓球早已完成了其特有的歷史使命,乒乓球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也早應回歸本源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近些年來,乒乓球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閃耀一下作為國球的光輝和權(quán)威。前不久,國家男乒總教練劉國梁做客央視《開講啦》節(jié)目時,首次披露倫敦奧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的幕后故事。對于當年的決賽,劉國梁表示:“2012年改制了,先打單打,后打團體。我已經(jīng)算到了,單打比賽輸了的這個人思想工作是很難做的,他剛輸完比賽,在崩潰的狀態(tài)去參加后面的團體賽,誰能做到?年輕的張繼科能做到嗎?馬龍能做到嗎?可能做不到,那寧可讓曾經(jīng)有兩次第二的王皓來吧?!鄙钏际鞈]之后,劉國梁決定讓王皓承擔起這個重任。“我跟王皓下了一個命令,我說‘皓,你一定要做好以決賽輸給張繼科為榮,你必須調(diào)整好這樣的心態(tài),你王皓才有作用’。所以后來,王皓真的在決賽中輸給了張繼科,但在團體賽中,王皓起到了中堅作用,跟張繼科繼續(xù)配雙打,獲得了最后的勝利。我覺得王皓其實很勇敢,公心比私心強得多。”
話里話外,總是感覺王皓讓給了張繼科,盡管后來劉國梁不斷辯解和否認,可是關于新時代國乒讓球的傳聞依然不絕于耳。幾年前,著名作家葉永烈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讓球現(xiàn)象在國家隊依然存在,他說:“雅典奧運會王皓為什么丟了金牌?半決賽柳承敏對瓦爾德內(nèi)爾、王皓對王勵勤,國乒認定老瓦肯定進決賽,考慮到王勵勤對老瓦的戰(zhàn)績不佳,就安排王皓進決賽,沒想到最終柳承敏贏了老瓦又贏了王皓。”葉永烈認為,讓球是臭氣熏天的東西,不論包裹上多么好的外衣,臭氣都會跑出來。
運動員為國爭光值得尊重,但傲驕之氣還須警惕。
客觀地講,由于乒乓球運動項目特點的局限,以及其在世界發(fā)展不平衡,早已顯現(xiàn)出被踢出奧運會的征兆。乒乓球運動要想有更強的生命力,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必須要尊重運動規(guī)律和體育精神,早早回歸本源。前不久,大公報知名評論員楊華更是尖銳指出,如今國乒無論拿多少金牌,都上不了頭條,都不如國足亞洲杯出一次線來得轟動。乒乓球運動本身就缺乏波瀾壯闊的史詩性和觀賞性,再加上乒羽中心的職業(yè)化改革紙上談兵——沒有故事,沒有英雄,枯燥的比賽很難調(diào)動大眾的情緒。在“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國策下,保守功利的乒乓球正在拖國家的后腿,乒羽中心官員曾拍胸脯放衛(wèi)星說是要把乒超聯(lián)賽打造成乒壇的NBA,事實上,乒乓球能趕上CBA都是癡人說夢。既然是泱泱大國,既然是舊邦新造,就該有與時俱進的魄力,就該有直面不足的氣度,這個時候依舊敝帚自珍死抱著乒乓球不放,未免小家子氣了。我們早已不再需要靠金牌維系民族自豪感,我們要的是更深入地壯大自己、影響世界!習主席多次強調(diào)足球?qū)λ茉靽裥?、對推動國際交流的重要性,也許未來中國的國球,就應該是足球。對足球,我們從不缺少熱愛、虔誠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