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風華,張國明,劉春子,賴曉潔,曹 晶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口腔科 518101)
?
·臨床探討·
老年牙周致病菌生長與血糖變化關(guān)系研究
葛風華,張國明,劉春子,賴曉潔,曹 晶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口腔科 518101)
目的 探討老年牙周致病菌與血糖之間的關(guān)系。方法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該院確診的糖尿病(DM)患者50例、糖耐量異?;颊?0例及在門診隨機選取50例血糖正常的患者,檢測其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口服糖耐量實驗2 h的血糖濃度(2 hPG)、口腔中各種菌群分布(球菌、桿菌、絲狀菌、梭狀菌、彎曲菌、螺旋菌)、口腔中各種致病菌的分布情況及堿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結(jié)果 三組受試者口腔內(nèi)菌群分布結(jié)果顯示,口腔中的球菌、桿菌、梭狀菌和絲狀菌的比較中,DM組和糖耐量異常組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彎曲菌和螺旋體的比較中,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口腔中的伴放線桿菌(Aa)、類桿菌(Bg)、卟啉單胞菌(Pg)、福塞類桿菌(Bf)值,DM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糖耐量異常組的 Aa、Pg、Bg、Bf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DM組的值也明顯高于糖耐量異常組(P<0.05)。結(jié)論 血糖可以影響到牙周致病菌分布的異常,并促進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且與血糖值呈正相關(guān),所以臨床上高血糖且口腔存在牙周炎的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值。
牙周致病菌; 血糖; 相關(guān)性研究
在人體口腔中,約有500多種的細菌,即便是注意口腔衛(wèi)生的人,也有大約50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大多數(shù)的人有約2 00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對于那些不注意清潔口腔的人,口腔中約有1萬億個細菌[1]。正常人體口腔中的菌群是存在微生態(tài)平衡的,但當口腔中細菌的微生態(tài)遭到破壞以后,會對牙周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害且不可恢復(fù)[2]。糖尿病以其高發(fā)病率,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在對糖尿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發(fā)生和牙周病是存在一定關(guān)系的。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牙周病的發(fā)病率較高。因此,有學者認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之一。糖尿病(DM)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tài),易并發(fā)牙周炎癥,而炎癥又可作為慢性感染性疾病反過來促進DM病情的發(fā)展,而這種相互作用在老年患者中更加明顯。本試驗探討老年牙周致病菌的生長與血糖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0例確診為DM的老年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60~79歲,平均(68.03±5.14)歲,設(shè)為DM組;選取50例為糖耐量異常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61~78歲,平均(69.03±3.14)歲,設(shè)為糖耐量異常組;同時從門診隨機選取120例無血糖異常的老年人,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60~80歲,平均(67.19±6.04)歲,設(shè)為對照組。各組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DM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口服糖耐量實驗2 h的血糖濃度(2 hPG)≥11.1 mmol/L。糖耐量異常標準為餐后血糖7.8~11.1 mmol/L或FPG在6.1~7.0 mmol/L[3-4]。
1.3 排除情況 排除60歲以上患有急性感染、心肺功能障礙,出血性疾病、結(jié)締組織病及治療前1周內(nèi)服用抗菌藥物者[5]。
1.4 方法 對患者進行唾液采集前用清水漱口,用生理鹽水將口中食物殘渣清除,吹干后口中墊好棉球用來隔濕,再用浸過碘酊的棉球進行消毒。采用Full-mouth法取樣位點:患者每個牙(第三磨牙除外)的近頰、頰側(cè)中份、遠頰、近舌/腭、舌/腭側(cè)中份、遠舌/腭6個位點作為Full-mouth法的取樣位點。用無菌刮匙去除取樣牙齒的齦上菌斑,無菌棉球隔濕、干燥,在取樣位點處分別置入一根#40 標準滅菌紙尖,直至牙周袋底部,靜置10 s后取出紙尖混合裝入含有厭氧轉(zhuǎn)送液的離心管中。同時記錄取樣位點的PD、附著喪失(AL)和探診出血(BOP)。將采集的樣本放入培養(yǎng)基,1 h內(nèi)完成送檢進行細菌培養(yǎng)。用直徑為1 mm的取菌環(huán)在培養(yǎng)基上,在37 ℃培養(yǎng)48 h后取合適的菌株進行鑒定。選取放大倍數(shù)為1 000的顯微鏡,計數(shù)200個菌胞,分為球菌、桿菌、絲狀菌、梭狀菌、螺旋菌和彎曲菌6種,以百分比表示含量。將菌體接種于瓊脂培養(yǎng)基和牛心腦浸液培養(yǎng)基中,采用以下培養(yǎng)條件進行細菌培養(yǎng):在無氧環(huán)境下N2的濃度為80%,CO2的濃度為10%,H2的濃度為10%,37 ℃培養(yǎng)3~7 d。收集菌體,提取菌體DNA采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yīng)(PCR)的技術(shù)檢測牙齦卟啉單胞菌(Pg)、核梭桿菌(Fn)、福塞類桿菌(Bf)、伴放線桿菌(Aa)。
2.1 兩組檢測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DM組、糖耐量異常組TG、TC、HDL-C、LD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FGB和2 hPG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口腔致病菌的在牙周的分布 三組受試者口腔內(nèi)菌群分布結(jié)果顯示,口腔中的球菌、桿菌、梭狀菌和絲狀菌的比較中,DM組和糖耐量組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彎曲菌和螺旋體的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同組受試者口腔內(nèi)牙周致病菌的培養(yǎng)情況 對于口腔中的Aa、Pg、Bg、Bf值,DM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糖耐量異常組的 Aa、Pg、Bg、Bf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DM組的值也明顯高于糖耐量異常組(P<0.05)。
表1 兩組檢測指標比較
表2 不同組口腔內(nèi)牙周菌群分布情況
口腔內(nèi)由于內(nèi)環(huán)境復(fù)雜,存在相當多數(shù)量的細菌,種類繁多,有致病菌、條件致病菌、非致病菌??谇恢蟹侵虏【饕绊懣谇恢醒谰叩纳桑谇恢械闹虏【鷦t會引起牙周炎等疾病的發(fā)生。目前有充分證據(jù)證實的牙周致病菌有Aa、Pg、Bg、Bf、中間普氏菌(Pi)、中間型類桿菌(Bi)、Fn、直腸彎曲菌(Cr)、牙密螺旋體(Td)、微小消化鏈球菌、中間鏈球-復(fù)合體、結(jié)節(jié)真桿菌等。這些致病菌有明顯的毒力或者致病性,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干擾人體的防御能力,從而破壞牙周。但不是所有的致病菌都用于臨床研究,目前臨床上常檢測Aa、Pg、Bg、Bf 4種[6-7]。
目前對于牙周致病菌微生物的檢測,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像差/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法;(2)酶為基礎(chǔ)的試驗;(3)核酸探針技術(shù);(4)PCR技術(shù);(5)免疫學試驗。每種檢測方法有其特有的特點,如像差/暗視野顯微鏡檢測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優(yōu)點,但是其不能對有特異性的細菌鑒別。細菌培養(yǎng)的檢測范圍較寬,可以用于判斷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但其只能檢測細菌,且耗時長,花費大。核酸探針技術(shù)可以用于檢測種、亞類和毒力因子等,易于操作,但其設(shè)備昂貴而且不能判斷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PCR技術(shù)檢測靈敏度高,速度快,但也不能檢測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8-10]。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血糖情況與牙周致病菌之間的關(guān)系,口腔中的球菌、桿菌、梭狀菌和絲狀菌的比較中,DM組和糖耐量異常組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對于口腔中的Aa、Pg、Bg、Bf值,DM組合糖耐量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糖耐量異常組的 Aa、Pg、Bg、Bf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DM組的值也明顯高于糖耐量異常組(P<0.05)。這也表明在臨床上,要嚴格區(qū)分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異?;颊摺Q强梢杂绊懙窖乐苤虏【植嫉漠惓?,并促進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且與血糖值呈正相關(guān),所以臨床上高血糖且口腔存在牙周炎的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值。
[1]馬麗,潘亞萍,張建全,等.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檢測[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45(6):337-341.
[2]劉彩云,孫劍,孟楊,等.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Ⅱ型糖尿病相關(guān)性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39(2):163-167.
[3]張志勇.糖尿病與牙周病的關(guān)系[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2,9(2):174-176.
[4]Iacopino AM.Diabetic periodontitis:possible lipid-induced defect in tissue repair through alteration of macrophage phenotype and function[J].Oral Dis,2011,1(4):214.
[5]Tripathi NB,Patil SN.Treatment of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uth myofunctional trainer system in early mixed dentition period[J].J Contemp Dent Pract,2011,12(6):497-500.
[6]曹文帥,鄧婧,徐全臣,等.幾種常見牙周致病菌對羧甲基殼聚糖的降解效應(yīng)[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0(34):6152-6158.
[7]王惠,李云愷,孫淑貞,等.血糖對老年人口腔內(nèi)牙周致病菌定植生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2(19):5437-5439.
[8]魯維希,吳亞菲,肖麗英,等.牙周可疑致病菌代謝組學鑒定的初步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27(3):310-312.
[9]王岷峰,李德懿,李宗林,等.牙周致病菌和致齲菌間生長關(guān)系的體外動態(tài)觀察[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0,17(5):244-248.
[10]曹寅,張琪,徐燕,等.降糖固齒湯抑制牙周致病菌實驗的研究[J].口腔醫(yī)學,2012,32(10):622-624.
10.3969/j.issn.1672-9455.2015.14.059
A
1672-9455(2015)14-2111-02
2015-02-25
201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