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千[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41000]
那些有傷的中年人
——評弋舟《所有路的盡頭》
⊙李千千[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臨汾 041000]
《所有路的盡頭》是弋舟中篇“劉曉東系列”的第三篇,小說直指20世紀80年代充滿理想的學生群體,具有深刻的普世意味。敘述語言不急不緩,充滿了對一個時代人生命際遇和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懷,并指向當下。在敘述方式上,文本別具匠心,錯亂的時間和多重的視角使故事回環(huán)疊嶂,意味深長。
敘事學 媒介 80年代
弋舟的中篇小說《所有路的盡頭》全文籠罩著孤獨潮濕的氣息,那是特屬于20世紀80年代的氣息:詩人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弄潮、怯弱者躲在寂寞的角落里、畫家倉皇逃跑流浪……眼睛里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芒的青年人在初入社會時便被風雨打濕翅膀,失散流離。這篇小說是對80年代的一次全方位立體式接觸,無論是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還是大的時代環(huán)境都隱約可見,作者的筆調(diào)冷靜而克制,莊嚴而悲傷。作家通過敘述者劉曉東(這個中國男性司空見慣的名字)給我們講述了80年代的青年人與他們成為如今的中年人所面臨的困境。故事敘述的動力是一個巨大的謎團:邢志平自殺的原因。文本中除了“我”這個曾一起度過兩個生日的朋友,還有邢志平的校友、老師、前妻、偶像詩人分別跳出來講述,每個故事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讀者的閱讀就是跟隨劉曉東一起解碼的過程,這也是支配故事結(jié)構(gòu)組織的動力。文本通過不同行為者的敘述連接故事,在復雜的講述中一點點接近事件真相。
文本在敘述上分成破碎的片段,依靠不同講述者與邢志平的關(guān)系連接起來。倒敘所呈現(xiàn)的時間倒錯使敘事緩慢且充滿張力,而貫穿始終的是孤獨和“突然間黃昏變得明亮,因為此刻正有細雨在落下”這樣的情緒。故事的開頭“我”得知邢志平跳樓,去咸亨酒館喝酒;引出旁觀者:酒館老板——前拳擊手,老板娘小戴——曾經(jīng)是唱戲的,這兩個角色與邢志平幾乎沒有交錯,卻貫穿文本的始終。在與酒館老板和小戴的傾訴間,“我”回想起和邢志平的關(guān)系,并對邢志平之死感到困惑。邢志平的死對“我”影響巨大,“我們倆同歲,差不多生日都是在同一天,他陪我過了兩個生日。他死了,我就覺得跟自己死了差不多?!边@時敘述者并不自察,邢志平的死不僅具有針對那個時代人的普世意味,還對他未來的選擇做出參考。
在敘述中作者刻意選擇一首歌曲作為整篇小說的“背景音樂”,即電影《頤和園》中的插曲《氧氣》。電影講述著青春和抗爭的故事,小說摘錄歌詞作為邢志平自殺的注腳:“我都快已經(jīng)走到了所有路的盡頭?!比欢?,這個所謂的“路”和“盡頭”具體指什么?敘述者在回憶中穿插邢志平的童年回憶來尋找蛛絲馬跡。在敘述邢志平故事的間隙“,我”的身份逐漸揭曉:我是一個畫家,因為逃離所以在新西蘭取得國籍,娶妻生子;但是我的國內(nèi)身份還在,更重要的是我在國內(nèi)還有一個妻子。這是我無法面對和修正的自我的黑暗面,是我躲不過的罪。
這篇小說中的主角很單一,就是80年代夢想未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不同的選擇和生活之路又使他們分別代表了以后的不同社會階層,這使得文本意蘊非常豐富。這些角色作為邢志平生活中的參與者,和邢志平都有交集,所以“我”在追尋邢志平自殺的謎團時,聽到的其實是這些人物眼中的邢志平。講故事的人在探索邢志平跳樓的謎題時開始重新梳理自己的生命歷程,揭露自己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的秘密。這時文本引入了褚喬這個角色。老褚是“我”的大學同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算是堅守在確定位置的80年代的見證人之一。通過老褚這個媒介“我”才能接觸到謎團碎片的知情人——尚可、丁瞳、尹,“我們”對邢志平的記憶會合起來才最終解開邢志平的跳樓之謎。
老褚?guī)砹说谝粭l線索:邢志平不堪病痛的折磨——他患乳腺癌被切除一只乳房。但是“一個男人沒了乳房,在我看來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兒”,因為邢志平是校友中少數(shù)的成功者、富人、新時期的受益者,何況他手術(shù)后還參加過校友聚會;老褚似乎又否定了這個答案。之后在邢志平葬禮上“我”遇到尚可,她是邢志平大學時的班主任,因為出書找到邢志平,但是他們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這也導致了邢志平與丁瞳的離婚。據(jù)尚可講,那時的邢志平大病初愈,很虛弱、很孤獨,婚姻也不幸福,所以她沒有理由不把他打撈出來;聽起來這像是一個不道德女人的自辯。但邢志平的孤獨“我”也目睹過,問題在于是怎樣的孤獨竟如此致命?慣于承受孤獨的人怎么會如此脆弱?
丁瞳給出了解釋。原來在邢志平和丁瞳的婚姻生活中,他們的精神從來都不是對等的。丁瞳給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詩人的情人或者說妻子,而邢志平永遠只是卑微的跟隨者、仰慕者,是那個躲在潮濕的被窩里覬覦詩人的情人而獨自霉變的孤獨者。即使在尹消失的那段時間里,丁瞳嫁給了邢志平,他們的生活也處在尹的精神統(tǒng)治之下,丁瞳也永遠是那個端坐在時光中等待詩人來接的那個人。大學時期他們?nèi)说奈⒚铌P(guān)系始終都是邢志平身邊的定時炸彈,并鑒定著邢志平孤獨、卑微、多余、怯懦的角色。上的失敗者:喪失羞恥感、成為酒鬼、為了評職稱而苦惱、放棄理想而轉(zhuǎn)向雞毛蒜皮……這些人處在時代的 夾縫中,被時代的巨流裹挾著向前,被改造、被重塑,成為如今在霧霾重重的夜里宿醉的人。不僅這些人面臨著深深的孤獨,整個時代都在孤獨中掙扎著。
馬克思·韋伯曾對自殺做出積極的評價,“自殺乃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所做的最后而頑固的肯定”。邢志平的自殺無疑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對于自我存在的有力抗爭。在不同媒介的眼中,邢志平的一生被串聯(lián)起來。當他從樓上縱身躍下時,所有那個時代的離棄者都遭到了鞭笞,他們?yōu)樽约旱霓q白都變成了對自我的嘲弄。而邢志平模糊的一生也得到清脆的回響:他依舊是那個渴望強壯渴望溫情渴望歌頌的理想主義者。
小說中的人物在生活上相去甚遠,在精神上卻殊途同歸。這些人物或者說符號是一個時代的紀念碑,是一個群體身份認定危機的注腳。世界變化太快,那些不愿被世界揪住“小雞雞”的人們在用力反抗后又面臨更大的疾風驟雨,不斷被世界所傷害,最終成為傳統(tǒng)意義
這群曾經(jīng)的天之驕子在不同的處境中相互參照,對照彼此的失敗,不甘于被世俗打倒卻沉溺于被現(xiàn)實打飛的麻木眩暈中。所有這一切通過一個特殊的視角“我”——一個有罪的、沉溺酒精的畫家展現(xiàn)出來,給那些在追尋理想的路上丟失掉理想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不論是哪種“罪”,這一代人有著共同的精神印記和羞恥心,詩人丟失掉的正是這個時代人們普遍喪失的。弄清了邢志平的死因?qū)Α拔摇倍允且环N解決方式的參照;邢志平死時不虧欠任何人,“而我,還欠著一個巨大的交代”。最后敘述者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接受并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勇敢地進入生活。
文本所特有的中年氣質(zhì)是20世紀80年代高蹈的理想主義流轉(zhuǎn)到當下的無力現(xiàn)狀,理想和青春在時間的剝蝕下漸行漸遠、斑跡駁駁。80年代是這一群中年人曾經(jīng)的青年時代、人生的黃金年代,如今已傷痕累累。小說不僅表達了作者對80年代的致敬和憑吊,更是對這個時代的反省,是對在大時代的浪潮中掙扎的一代人的祭奠,祭奠的是這群滿身風雨的中年人尚未消弭的理想和青春。
[1][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M].華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法]羅蘭·巴特.S/Z[M].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 者:李千千,山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